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教育系统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均衡公平、全面协调和持续、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通过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统筹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办学主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都能充分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教育的指导意义,我初步理解,感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由人所推动,又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我们省来看,当前,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关键之一,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就是要加快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包括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教育要适应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们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之体现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全体人的发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适度超前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一是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原则。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分配,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的公平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条件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不同条件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差别也比较大。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也不公平。有的学校按成绩编班,好的师资、好的设备都投向重点班,这就是不公平。这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把均衡与公平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指导教育发展的充分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在全面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非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指教育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否则,就会影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三是持续、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必然持续增长。实践证明,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周期。所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不切实际的发展,切实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抓好六个统筹,是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这六个统筹,是为前面三个原则服务的,也可以说是三个原则的具体化。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科学配置得以具体落实。当前,要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我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看,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统筹:

第一,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农村教育的发展,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以人口、社会、经济、科技和资源为外部环境,必须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统筹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方面,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忽略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十年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在实践领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打破把人单纯作为工具来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回归到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来。特别是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改革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多样化的农村教育形式,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层次,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要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四,要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从世界教育发展的情况看,办学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适应人们对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的一种普遍趋势。在我国,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相继出台,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办学机制比较灵活,有利于激发教育活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工作措施上切实做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尽量为民办教育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引导、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快发展。

第五,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许多同志把工作重心放在“普九”巩固提高上,这是对的,“普九”毫无疑问要抓实、抓好、抓到位。但同时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下功夫抓好。不然,农村教育发展就会出现缺陷,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要统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快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科学把握发展速度和节奏。其次,要在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在有的县大量举债建设一所高中,一味地把一中或示范性高中做大做强,我觉得这种方式并不妥当。在普及高中教育阶段的过程中,政府追求的是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均衡的教育质量。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公平的教育,而不要将高中教育水平差距人为拉得太大。要努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实力,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三是要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教育发展也要讲投入与产出,讲效益。与经济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当前教育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浪费等。因此,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同时,要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努力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与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们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既面临新的、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正确把握我县农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必将使我县教育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教育系统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均衡公平、和持续、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通过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统筹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办学主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都能充分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教育的指导意义,我初步理解,感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由人所推动,又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我们省来看,当前,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关键之一,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就是要加快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包括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教育要适应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们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之体现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全体人的发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适度超前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一是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原则。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分配,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的公平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条件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不同条件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差别也比较大。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也不公平。有的学校按成绩编班,好的师资、好的设备都投向重点班,这就是不公平。这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把均衡与公平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指导教育发展的充分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在全面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非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指教育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否则,就会影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三是持续、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必然持续增长。实践证明,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周期。所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不切实际的发展,切实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抓好六个统筹,是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这六个统筹,是为前面三个原则服务的,也可以说是三个原则的具体化。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科学配置得以具体落实。当前,要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我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看,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统筹:

第一,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农村教育的发展,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以人口、社会、经济、科技和资源为外部环境,必须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统筹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


在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中,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妇联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妇女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的主题教育,我认为妇联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就是把广大妇女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统一提高起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组织、动员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妇女为泰州的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争作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妇联城乡工作部将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第一,进一步提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在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全面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全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在思想上增强坚定性、在行动上增强自觉性、在工作上增强创造性,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和大局思考工作、锐意进取,努力做妇女儿童事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

第二,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责任和使命。实事办得越多,妇女群众得到的实惠就越多,科学发展的观念就会更加深入人心,党的主张就更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妇女参与、实践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提高。因此,我们将围绕关注改善妇女民生这个要务,思考和计划当前和今后工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感情,关心妇女群众安危冷暖,从帮助解决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留守妇女、单亲母亲、贫困女大学生等群体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入手,切实关心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她们的身边,努力取得让妇女群众满意和称赞的工作业绩。!

第三,进一步强化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措施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我们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是:一是继续推进农村妇女素质技能提升行动。努力在提高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化经营能力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树品牌、出成效。二是继续推进女性创业就业行动。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宣传创业典型,举办创业培训,资金滚动扶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人人创优的浓厚氛围。三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巾帼行动。通过宣传教育、节能技能培训、节能减排“一三五”活动的开展,组织引导广大妇女从岗位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巾帼行动”活动,推动企业、单位节能增效持续协调发展。四是推进“巾帼助困一日捐”行动。广泛动员全市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所属的女干部、女职工捐出一年中平均一日的收入,用于妇女儿童的扶孤、助困、助学,推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履行好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职责方面,活跃服务思维,转变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态度,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扎扎实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本职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泰州做出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观教育体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


三观教育体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
“三观”学习心得体会
xx年,省委作出决定,从现在起用半年时间,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一次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教育活动。这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主旨鲜明,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切合云南实际。认真开展好这一活动,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促进云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好“三观”学习教育,首先是要使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它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我省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教育,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完善发展思路,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达到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目的。
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离开发展,发展观就无从谈起。云南要从根本上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今年,我省经济在去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和引导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结合是关键。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宏观调控。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要结合《守则》的宣传贯彻,把中央和省委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
提高领导水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要。提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更新发展观念,把握发展内涵,明确发展途径,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认真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三观”学习教育活动,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转化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省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观教育体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质


我局是全省首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门之一。这次省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全党范围内,将用一年半的时间,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省局党组的发动及近前的封闭式学习、听辅导和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我党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是“我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是在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我国要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只有遵循一个原则即科学发展,这些目标才能实现。

全党必须要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去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做为一名中共党员,质监系统的一员,质量管理战线的一名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跟党走,坚定不移的听党的话,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认真真的完成好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是一名普通党员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做人的准则。暂短的学习,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初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我党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次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是关键所在。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践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久持续的健康发展。

只有认真的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永不迷失方向,在处理、协调各类问题和矛盾中,坚持党的原则,一切从党的事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好务

几年来我局党组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提高对产品质量控制力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为重要保证,为促进黑龙江全面振兴,推动全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施展作为,尽全力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能作用,在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法制建设、市场监管、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等各各方面,积极、勤奋、扎实、有效的开展着工作。

今年省局党组在部署全年工作任务的同时,总结了质监系统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的光阴虽然暂短,但它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是它使我们质监系统一天比一天成熟,一年比一年壮大,这些经验必将在我们事业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质监事业要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其实质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着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质监系统的工作职能,就必须以这个为轴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解决民所需,人所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的党和政府的肯定,赢的社会各界的赞誉。实践证明我局应对水污染事件、春雷行动、新农村建设、抗震救灾、政务大厅的启动等等,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政府的肯定。

关注民生、必须有科技作为保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先进检验设备仪器的引进及使用,两个前移监管模式的推进,这些都为构建和协社会起到了保障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不断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控制水平。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质监部门的职责。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今年省局党组结合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我局职能,向全战线提出了八项具体工作任务。我们质量工作也紧密围绕这一部署,拟定了工作计划,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主管局长亲自挥下,在各地市局、有关处室、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质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质量工作给省局党组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我处职能,更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本职工作。

1、在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质监系统的职能优势、装备优势、人员优势,为农民兄弟办好事、办实事。同时还应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参与到我们系统护农、爱农的行动中来。对支持并愿意参与我们这项活动的企业,我们要为它们创造条件,让它们同质监人一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同时我们质量工作应当围绕着省局党组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分析乡办、村办、县办企业的现状,寻找出一条符合我省省情的帮扶途径,特别是针对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检验检测设备能力不足等情况,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落实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具体方案,争取在为我省乡镇企业服务方面有所突破。

2、对国家实施生产许证管理的行业,作为我们主管部门,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引导、帮助企业按照国家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使其合法生产,规范经营。我们力求做到,凡是到受理大厅或来到我处办事的部门或企业,要热情周到,百问不凡,一次告知,使外来人员真正体现到温暖、舒畅。地、市、县质量工作者,要在帮助企业申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面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企业填报生产许可证申请表,帮助企业掌握了解国家产业政策,避免由于盲目投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规范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今年全省有519户企业申请办理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已获得许可证企业180家,占全省2301家的7.8%,其它正在申报、审查过程中,许可证收费108万元。

通过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使我们的企业基本达到并满足了生产条件的规定要求,使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我们以引导、帮教为主,让企业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使获证前与获证后管理水平不降低,设备条件不变化,产品质量有保障。

3、全力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在摸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及现状的基础上,省局党组又提出了为全省373个大项目的服务方案。自今年7月以来,全省质监系统行程62万公里,走访各级政府、部门、大项目办等有关部门528次,深入企业1392次,为大项目工程建设单位免费培训各类人员2180人次,修改制定标准52项,办理生产许可证75份,免费检定、校准各类仪器、设备4070件(套),减免费用232万元。这些数字的展现,说明质监系统上上下下在行动,时时处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更好的发挥质量职能,利用设备监理协会、质量管理协会,帮助企业在项目建设期间,设备选型、设备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等全过程实行监管。

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对较优秀的企业,加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推广,使其在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管理上更加规范合理,上档次上水平,早日跨入国际化管理的先进行业。

4、在全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帮助企业做强做大,树立品牌意识,抓住有利时机快发展、大发展,使龙江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多创几个中国名牌产品乃至世界名牌,协调地方政府将品牌扩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2季度质量分析情况来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28亿元,同比增长15.4%,有29种重要工业产品不同程度的上升,有11种产品有所下降,据100户大型企业统计来看,等级品率82.1%,其中优等品率26.39%,一等品率达到57.69%,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做好质量分析,坚持把质量分析搞得更加准确、更加完善,将此项分析真正作为各级政府评价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可靠依据。

5、加强对各有关企业领导者、检验化验人员和质量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时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今年全省成立QC小组200多个,开展活动节约各种资金2亿多元。

对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行业,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夯实基础,搞好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先进,经营一流,产品试化验数据准确无误,产品出厂批批合格,完全达到标准要求,使消费者买着安心,用着放心。

6、在全省积极推动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广先进的质量兴市经验,争取在一、二年内全省各市县普遍以政府的名义开展这项活动,为省政府决策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打下基础。

自己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有些精神、观点消化理解的还不深、不透,有不对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谢谢。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

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地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路径要求。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在创新理念、强化职能、优化管理上狠下功夫,使财政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准确入位。


以准确的定位诠释科学发展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运行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需要我们对科学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壮大财政实力的源泉保障。从根本上讲,财政的持续增收必须以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为基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核心竞争力,我们才有广泛的财源基础,才会有财政增收的不竭动力。


(二)公共财政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职能。强大的财政实力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保障;财政调控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通过贴息、参股、担保、bot(即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政策手段推动产业发展,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完善的财政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构成,是维护财经秩序、营造发展环境的重要保证。


(三)公共财政的高效运行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为支撑。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推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作为制定发展目标、推进财政改革、正确履行职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优化政策手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工作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以创新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


在财政工作中要具体的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一)科学理财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财政职能定位、政策目标以及实现方式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我们正确运用财政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财政资金,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为民理财的理念。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为本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财政部门必须继续强化公共保障职能,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创新理财的理念。改革创新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动力。需要我们积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式,科学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资金的管理模式,大力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效能化、信息化管理。


以健全的职能推动科学发展


围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继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在公共保障、收入分配和产业促进方面实施适度有效的财税政策,确保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群体差距问题十分突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差异等诸多问题。要注重搞好“三个结合”,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的供给效率。


注重搞好发展与改革的结合。财政经济“蛋糕”做大了,经济发展协调了,区域城乡差距缩小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就实现了。因此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寓于经济发展之中,使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尤其是涉及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


注重搞好财力与制度的结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财力支撑,但如何科学分配显得更为重要。在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上加大扶持,只会使扭曲的公共服务更加不均衡。因此,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机制设计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


注重搞好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服务能力,也要考虑居民的要求差异和满意程度。提供公共服务必须考虑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第2页

需求者的意愿,不能强迫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我们就遵循了自愿参与的原则,结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的拥护。


(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手”,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大有作为。


要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生产、平衡供求、刺激经济发展。今年以来,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以求得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消费拉动作用的不断释放。把握好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安排并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是当前财政工作科学发展面临的最大实践。


因此,我们要认真抓住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进一步加大解决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财政投资力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要做强做大市财信担保公司规模,增强担保能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有效利用银行贷款,做实、做大、做强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加快城市建设。要争取国际优惠贷款,研究国际优惠贷款资金投向,编制适合我市的贷款项目,积极开拓融资渠道。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信贷,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融入城市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财政”理念,拓宽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财政贴息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财税政策,增加财政对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社会抚恤等补助规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足额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增加各项农业补贴的方案,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市场消费。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水平,确保国家规定的干部职工津补贴政策全面执行到位,大力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


(三)确保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财政部门肩负重要监管职能。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反馈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对微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会计管理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对国有资产营运实施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加强对财政自身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务实的作风实践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好的作风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财政工作健康发展。


要坚持一个中心,遵循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五个转变,即以促发展保增长为中心,以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线,突出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支持改善民生、财政管理科学化三个重点,推进“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按部就班型”向“改革创新型”财政转变、“资金监管型”向“服务与监管并重型”财政转变。以务实的作风实践科学发展。


当前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财力紧张与“保增长”的关系。目前,我市财政支出压力很大,财力紧张状况非常突出。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把“保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就要千方百计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财政增收与落实减税政策的关系。一方面,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收入任务,强化税收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努力实现财政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三是加大投入与节约支出的关系。既要多方筹措资金,切实保障并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等各项重点支出的投入,又要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要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支出“四个零增长”。


四是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当前,各级财政部门既要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又要防止出现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单打独斗的状况,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调动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广泛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高效的管理服务科学发展


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必须树立最优化管理的思想,在调整支出结构、科学分配资金、强化绩效评价三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职能的公共化,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的整体保障能力。那么,判断支出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财政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资金分配过程就是资源配置过程,资金在不同领域的稀缺程度和配置效果是我们调整优化分配结构的基本依据。对于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等投入欠账大、资金需求高、配置效果好的领域,无疑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倾斜的领域,这样才能保证资源配置总体效果最大化。当前,首先需要解决支出存量固化的问题,彻底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剔除那些长期存在的不合理、不对路的支出项目。其次要在增量资金安排中严格把握投入方向。新增财力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倾斜,向支持机制建设和体制创新倾斜。


(二)强化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按照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要稳步提高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切实解决定额标准偏低、实际支出超标的问题;要明确划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解决基本支出安排不足、项目支出安排不细、经费使用混水摸鱼的问题。


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强调集中财力、整合资金办大事,保障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保障目标;要广泛推行专项支出的因素分配办法,做到公开透明和科学有据。


强化财政支出的导向性。现在的专项支出主要是根据被转移对象的困难程度来安排的,具有较强的弥补财力的色彩,看不出主观努力程度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要在具体考核中加入一些主观努力程度的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政策引导责任主体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通过制度设计和信息网络系统,对财政资金的收付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和控制,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甚至骗取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进行核查处理,以保证财政资金安全。


(三)推进绩效评价。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逐步确立以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支出管理机制,是我们改革的必由之路。要通过深化改革,把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使管理绩效好的地方和部门得到奖励和激励,使管理绩效差的地方和部门少得支持甚至得不到支持,以此强化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意识,形成花钱看结果的支出管理理念。


(四)完善财政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建立在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的。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使政府间财权事权相互匹配,财政体制更加规范透明,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客观公正,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科学有效。


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按照渐进稳妥、公平优先、规范透明的原则调整市、县之间的分税制体制,完善扩权市(县)财政体制,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坚持尊重客观、动态管理和注重导向的原则,对于标准支出的测算因素,结合实际实施动态调整充实,充分体现促进协调发展、广泛关注民生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充实考核内容,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强化保障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