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理论学习是一个“软指标”,最容易走过场,但又是硬任务,最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风。理论学习欲掌握实质、领悟精髓,必须深入,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心入”。

“心入”先得上心,在思想认识上真正重视起来。埋头拉车忘记抬头看路可能丢失方向,身陷事务疏于学习可能劳而无获。师旅团级单位处在抓工作、带部队和组织完成任务一线,加强理论指导、注重把握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有的同志常常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总是强调事情多无法集中精力,把放松理论学习归咎于客观因素、推诿给外界环境。事实上,时间再紧也是可以调整成“块”的,精力再散也是可以聚焦成“点”的,关键还是一个态度和认识问题,是一个决心和毅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学习既是一个具体行动和实践过程,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状态和思想认识。

“心入”还得用心,在肯于吃苦、善于学习上下功夫。学习既要花大气力下苦功,也要讲方法找门道。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是粗粗翻看一遍理论原著,草草浏览一番基本观点,而是要逐章逐篇阅读不落内容,逐字逐句琢磨不留死角。如果坐不下来、静不下心,就难以深入进去,在理论学习量的累积中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师旅团级单位离官兵最近、贴实践最紧,联系实际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更容易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更容易掌握科学理论活的灵魂,更容易使读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更容易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观察、分析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心入”更得专心,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胸无杂念、心无旁骛。“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师旅团级单位党委机关直接带兵管部队,工作头绪多,担负任务重,牵扯精力大,理论学习更需要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上下功夫。事实证明,只要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科学统筹,做到周密计划、合理配置,大小工作区分轻重缓急,能兼顾的尽量兼顾、能压缩的尽量压缩,充分挖掘时间、积极利用时间、抓紧点滴时间,就能够有效排除各种干扰,切实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到学习上来。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军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从科学发展观谈中国军人的价值、道德和归属感
军队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含在社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包含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总体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背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短视和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军队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它的现代化首先要以军人为本,激发军人的创造力,让军人具有正确的军人价值观、军人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我国军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千千万万名现役和曾经为军队做过贡献的每一个军人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军人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过去尚未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但仅仅靠传统的政治教育和爱国、爱军教育是远远不能激发军人的潜力和创造性的,必须重新定位军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军人的道德,从军人出发,以军人为本,才能保证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总在强调军人应该奉献,但军人首先是人,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军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维护了人民的安全,那么军人是脱离人民之外的特殊人吗?我们不能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而抹杀军人作为人的普通性,军人也是人民,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维护军人的根本利益。要让军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军队自己认识到军人的价值,而要求上到国家高层,下到黎民百姓认识到军人的价值,才有可能使军人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军人是人,因此军人有正常人的任何需求,而且军人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军人产生比普通人更强、更多的需求,但中国军人却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合理供给,这也就是产生了军人需求与供给极不均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生存的需(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求,我们且撇开生理的需求,只谈生存。毫无疑问,军人是国家供给制,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那生存的质量呢?我们在谈小康社会,在谈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好象这一切把军人刨除在外,只谈军人应该随时随地奉献,但光让军人吃饱肚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中国军人知道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所以中国军人可以忍耐,可以奉献,但不代表中国军人只能忍耐,只能奉献。军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是国家巨大的隐患。我们的中国军人是人民的儿女,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份子的孩子,我们的军人更加了解父辈的艰辛,我们的军人更加希望全国的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但让军人忍耐、奉献是不能让全国普通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也不能让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不能让军人一味的忍耐和奉献,军人的价值虽然用货币无法衡量,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要让军人体现价值,全社会要尊重军人,首先要从人性的角度认可军人,承认和满足军人的客观需求,才能让军人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谈到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建立和谐发展的军队,才能让军营的绿色成为社会的和谐色。
道德是一种意识的事物。脱离军人本身,而空谈军人的道德,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军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承认其价值和体现其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果军人得不到其付出相对等的补偿,那么军人的道德对军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说服力。过去,我们总在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军人应该怎么样,但现在看来,这些教育对军人的激励作用很小,反而造成了很多军人的抵触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军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提倡军人的道德。但仅仅是生存还解决不了军人的道德问题。军队不是真空,军人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在经济学中,通常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大,说明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而现阶段我国军人的主要支出还是生活必须品,生活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较大,恩格尔系数很大,可以说生活水平和质量很低。甚至,很多军人整天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可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军人怎能爱岗敬业,怎能有正确的军人职业道德观。古语讲重赏之下有勇夫,现代新军事革命更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合情的精神激励相配套才能让军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军队是执行国家特殊任务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说是国家所有的一个大集体。要让这个大集体产生较好的效益,必须让集体里的成员热爱这个集体,让他们身在这个集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这个集体,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能和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因此,军队本身必须合理的配置军事人力资源。目前,我军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一些留在部队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么多军队优秀人才离开军队这个大集体,除了军队的待遇低这个原因外,军队自身不能很好的使用配置这些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让军队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职业归属感,必须根据每一个军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他们的报酬、奖励、晋升等。要充分了解军队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给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创造其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使各类军队人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部队的发展前途,以增强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的动力。
现阶段,我军在人才建设上的突出问题就是不能以人为本,不能合理的用人,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使用很不恰当。很多单位只讲求口头上的重视人才,过分重视人才的数量,而没有真正的合理使用人才。比如:有些单位强调人才建设工程,对外宣传单位有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本科,但只是数量的聚集,而没有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很多硕士、博士高学历军人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对口,学以无法制用。这势必打击军事人才的职业归属感,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流失。在某些军队单位,硕士、博士毕业后即使受处分也要脱离部队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一边强调重视人才,一边却不使用人才,这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只有重视并且提倡军队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流动,才能避免有的单位缺乏人才,有的单位浪费人才的现象发生,使人才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增强人才活力。可以想象,如果高学历军人遍布在军队的许多重要岗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面貌改观有多大。我们不能完全苟同“精英治国”、“精英治军”的绝对正确,但应该认识到高学历“精英”在治国和治军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他们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事威慑力的根本支柱。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以人为本,在军队就是以军人为本。只有在给予军人合理的物质待遇基础上,优化配置军事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军人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使军人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军人的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必然也就随之增强。




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大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给全军部队带来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的新气象,有力推进了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全军官兵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帮助官兵进一步认清科学发展观对部队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清除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本刊应读者要求,开展“科学发展观离我们远不远”的讨论,本期选发10位读者的讨论稿,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读者的一些疑问,欢迎大家继续踊跃参加“科学发展观离我们远不远”的讨论。下期请读者着重围绕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发表据事论理的见解。
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官兵所掌握,才能生成强大的战斗力。而官兵对科学理论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宣讲辅导是否贴近实际、深入浅出。只有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才能使官兵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方永刚的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人们爱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善于用群众语言把深奥的理论“翻译”成大家喜欢听、能听本文懂的通俗语。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应该从部队建设和官兵的思想实际出发,多联系本单位的事例,多用官兵熟悉的语言,多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宣讲辅导可感可触、可亲可信。这样,大家才能感到科学发展观就在部队建设的实践之中。
以人为本尊重士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现在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日常管理,都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就拿我们单位来说,以前担心士兵乱交往,对他们的书信、日记管理很严,带兵人有时甚至私看士兵的信件和日记,伤害了士兵的自尊,还容易诱发官兵之间的对立情绪。我部领导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士兵的隐私权,专门为士兵内务柜安装了带锁的抽屉,让士兵锁住自己的小“秘密”,温暖了每一个士兵的心。
取消不合时宜的“统一”
我刚入伍时,连队为了整齐划一,啥事都搞“统一”:毛巾、被子叠成“豆腐块”,脸盆、牙具、水杯、拖鞋、碗筷全连一模一样,就连钢笔、笔记本等也由连队统一订购。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争当内务卫生先进,有的人还往被子上洒水、缝帆布、插硬纸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后,部队取消了这些不合时宜的“统一”。毛巾不再叠成“豆腐块”,而是晾在专用毛巾架上。被子虽然要叠放整齐,但严禁洒水、缝帆布、插硬纸板,也不必用夹板反复挤压,无须徒耗时间和精力。连队不再统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让官兵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想买什么品牌就买什么品牌。


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军人--从科学发展观谈中国军人的价值、道德和归属感
军队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含在社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包含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总体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背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短视和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军队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它的现代化首先要以军人为本,激发军人的创造力,让军人具有正确的军人价值观、军人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我国军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千千万万名现役和曾经为军队做过贡献的每一个军人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军人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过去尚未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但仅仅靠传统的政治教育和爱国、爱军教育是远远不能激发军人的潜力和创造性的,必须重新定位军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军人的道德,从军人出发,以军人为本,才能保证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总在强调军人应该奉献,但军人首先是人,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军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维护了人民的安全,那么军人是脱离人民之外的特殊人吗?我们不能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而抹杀军人作为人的普通性,军人也是人民,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维护军人的根本利益。要让军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军队自己认识到军人的价值,而要求上到国家高层,下到黎民百姓认识到军人的价值,才有可能使军人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军人是人,因此军人有正常人的任何需求,而且军人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军人产生比普通人更强、更多的需求,但中国军人却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合理供给,这也就是产生了军人需求与供给极不均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我们且撇开生理的需求,只谈生存。毫无疑问,军人是国家供给制,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那生存的质量呢?我们在谈小康社会,在谈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好象这一切把军人刨除在外,只谈军人应该随时随地奉献,但光让军人吃饱肚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中国军人知道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所以中国军人可以忍耐,可以奉献,但不代表中国军人只能忍耐,只能奉献。军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是国家巨大的隐患。我们的中国军人是人民的儿女,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份子的孩子,我们的军人更加了解父辈的艰辛,我们的军人更加希望全国的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但让军人忍耐、奉献是不能让全国普通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也不能让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不能让军人一味的忍耐和奉献,军人的价值虽然用货币无法衡量,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要让军人体现价值,全社会要尊重军人,首先要从人性的角度认可军人,承认和满足军人的客观需求,才能让军人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谈到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在中建立和谐发展的军队,才能让军营的绿色成为社会的和谐色。
道德是一种意识的事物。脱离军人本身,而空谈军人的道德,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军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承认其价值和体现其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果军人得不到其付出相对等的补偿,那么军人的道德对军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说服力。过去,我们总在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军人应该怎么样,但现在看来,这些教育对军人的激励作用很小,反而造成了很多军人的抵触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军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提倡军人的道德。但仅仅是生存还解决不了军人的道德问题。军队不是真空,军人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在经济学中,通常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大,说明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而现阶段我国军人的主要支出还是生活必须品,生活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较大,恩格尔系数很大,可以说生活水平和质量很低。甚至,很多军人整天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可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军人怎能爱岗敬业,怎能有正确的军人职业道德观。古语讲重赏之下有勇夫,现代新军事革命更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合情的精神激励相配套才能让军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军队是执行国家特殊任务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说是国家所有的一个大集体。要让这个大集体产生较好的效益,必须让集体里的成员热爱这个集体,让他们身在这个集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这个集体,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能和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因此,军队本身必须合理的配置军事人力资源。目前,我军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一些留在部队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么多军队优秀人才离开军队这个大集体,除了军队的待遇低这个原因外,军队自身不能很好的使用配置这些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让军队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职业归属感,必须根据每一个军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他们的报酬、奖励、晋升等。要充分了解军队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给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创造其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使各类军队人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部队的发展前途,以增强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的动力。
现阶段,我军在人才建设上的突出问题就是不能以人为本,不能合理的用人,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使用很不恰当。很多单位只讲求口头上的重视人才,过分重视人才的数量,而没有真正的合理使用人才。比如:有些单位强调人才建设工程,对外宣传单位有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本科,但只是数量的聚集,而没有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很多硕士、博士高学历军人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对口,学以无法制用。这势必打击军事人才的职业归属感,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流失。在某些军队单位,硕士、博士毕业后即使受处分也要脱离部队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一边强调重视人才,一边却不使用人才,这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只有重视并且提倡军队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流动,才能避免有的单位缺乏人才,有的单位浪费人才的现象发生,使人才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增强人才活力。可以想象,如果高学历军人遍布在军队的许多重要岗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面貌改观有多大。我们不能完全苟同“精英治国”、“精英治军”的绝对正确,但应该认识到高学历“精英”在治国和治军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他们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事威慑力的根本支柱。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上。以人为本,在军队就是以军人为本。只有在给予军人合理的物质待遇基础上,优化配置军事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军人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使军人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军人的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必然也就随之增强。

优秀范文: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军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含在社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包含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总体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背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短视和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军队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它的现代化首先要以为本,激发军人的创造力,让军人具有正确的军人价值观、军人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我国军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千千万万名现役和曾经为军队做过贡献的每一个军人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军人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过去尚未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但仅仅靠传统的政治教育和爱国、爱军教育是远远不能激发军人的潜力和创造性的,必须重新定位军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军人的道德,从军人出发,以军人为本,保证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总在强调军人应该奉献,但军人首先是人,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军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维护了人民的安全,那么军人是脱离人民之外的特殊人吗?我们不能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而抹杀军人作为人的普通性,军人也是人民,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维护军人的根本利益。要让军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军队自己认识到军人的价值,而要求上到国家高层,下到黎民百姓认识到军人的价值,才有可能使军人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军人是人,因此军人有正常人的任何,而且军人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军人产生比普通人更强、的需求,但中国军人却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合理供给,这也就是产生了军人需求与供给极不均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我们且撇开生理的需求,只谈生存。毫无疑问,军人是国家供给制,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那生存的质量呢?我们在谈小康社会,在谈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好象这一切把军人刨除在外,只谈军人应该随时随地奉献,但光让军人吃饱肚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中国军人知道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所以中国军人可以忍耐,可以奉献,但不代表中国军人只能忍耐,只能奉献。军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是国家巨大的隐患。我们的中国军人是人民的儿女,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份子的孩子,我们的军人更加了解父辈的艰辛,我们的军人更加希望全国的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但让军人忍耐、奉献是不能让全国普通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也不能让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不能让军人一味的忍耐和奉献,军人的价值虽然用货币无法衡量,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要让军人体现价值,全社会要尊重军人,首先要从人性的角度认可军人,承认和满足军人的客观需求,才能让军人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谈到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建立和谐发展的军队,才能让军营的绿色成为社会的和谐色。

道德是一种意识的事物。脱离军人本身,而空谈军人的道德,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军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承认其价值和体现其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果军人得不到其付出相对等的补偿,那么军人的道德对军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说服力。过去,我们总在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军人应该怎么样,但现在看来,这些教育对军人的激励作用很小,反而造成了很多军人的抵触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军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提倡军人的道德。但仅仅是生存还解决不了军人的道德问题。军队不是真空,军人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在经济学中,通常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大,说明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而现阶段我国军人的主要支出还是生活必须品,生活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较大,恩格尔系数很大,可以说生活水平和质量很低。甚至,很多军人整天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可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军人怎能爱岗敬业,怎能有正确的军人职业道德观。古语讲重赏之下有勇夫,现代新军事革命更是的竞争,合理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合情的精神激励相配套才能让军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军队是执行国家特殊任务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说是国家所有的一个大集体。要让这个大集体产生较好的效益,必须让集体里的成员热爱这个集体,让他们身在这个集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这个集体,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能和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因此,军队本身必须合理的配置军事人力资源。目前,我军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一些留在部队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么多军队优秀人才离开军队这个大集体,除了军队的待遇低这个原因外,军队自身不能很好的使用配置这些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让军队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职业归属感,必须根据每一个军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他们的报酬、奖励、晋升等。要充分了解军队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给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创造其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使各类军队人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部队的发展前途,以增强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的动力。

现阶段,我军在人才建设上的突出问题就是不能以人为本,不能合理的用人,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使用很不恰当。很多单位只讲求口头上的重视人才,过分重视人才的数量,而没有真正的合理使用人才。比如:有些单位强调人才建设工程,对外宣传单位有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本科,但只是数量的聚集,而没有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很多硕士、博士高学历军人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对口,学以无法制用。这势必打击军事人才的职业归属感,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流失。在某些军队单位,硕士、博士毕业后即使受处分也要脱离部队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一边强调重视人才,一边却不使用人才,这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只有重视并且提倡军队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流动,才能避免有的单位缺乏人才,有的单位浪费人才的现象发生,使人才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增强人才活力。可以想象,如果高学历军人遍布在军队的许多重要岗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面貌改观有多大。我们不能完全苟同“精英治国”、“精英治军”的绝对正确,但应该认识到高学历“精英”在治国和治军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他们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事威慑力的根本支柱。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以人为本,在军队就是以军人为本。只有在给予军人合理的物质待遇基础上,优化配置军事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军人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使军人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军人的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必然也就随之增强。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