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党建工作的四性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党建工作的四性,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党的代表大会修改党章是我们党的一个惯例。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对党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适应当前和今后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提升观念,努力学习学好党的工作所必需的一切新知识、新理论,提高对党的建设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水平与综合能力。

一、创造性

历史和实践无不充分地表明,党的事业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创新。而实际上,无论党的理论还是实践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党的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可以这样说,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新工作。如今,我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面临着突破传统难以维继的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等艰巨任务。就是说,毫无疑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坚硬的对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理论性障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这样的新阶段。显然,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同样前所未有。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就,而必须把发展的既有成就作为改革创新的新起点。这对我们创造性地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解决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党的建设的创新点,用新视角审视新变化,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制度形成新规范,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人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系统性

从1921年建立以来的88年间,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从当初只有区区数十人为夺取政权而领导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小党,发展到如今拥有近七千五百多万党员、在社会主义中国长期执政、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党。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这样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使得党的建设工作的复杂性空前罕见:从不断提高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进取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到稳固保证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性;从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到进一步扎实做好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工作和有效提高工作水平;从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水平和提升民主状况,到进一步科学地健全设计好党内的生活准则和各项制度;从造就党内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到更加完善党内法规和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提高每个党员的党性觉悟和思想水平,到永远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从加强每个党员干部的重德立德行动和清正廉洁意识,到打造始终经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大党。所有这些,从思想、政治、理论、制度、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都对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难看出,相比以前,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党的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制度、纪律、作风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力地适应加强和提升党的建设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预见性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思想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毫无疑问,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相应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我们要能够有预见地加强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一方面,由于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规。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服好务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这将是我们不容回避的必须解决好一个重大的基本课题。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党员不断进入我们党内,目前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党员队伍已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进一步更加切实有效地做好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地加强对这些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提高工作,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无比重要性和极其紧迫性,我们现在就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必须抓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应对工作方案。

四、原则性

我们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为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忘我不懈奋斗的先锋队。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将是同一的。换而言之,在现阶段,自觉、积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在为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代接一代所为之梦想、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大同愿景,也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始终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地理应成为我们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的最基本的原则。当前,充分体现和始终践行这一原则的最具体而现实的行动,就是深入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将所有这些深刻的科学要求内化为全体共产党人的共同意志,落实于各级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政策,转变成每个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这无疑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就是说,我们要开展好党的建设工作,必须要围绕能够充分体现这些要求,从而始终践行好这一原则而切实展开。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大力加强党建工作的


适应当前和今后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提升观念,努力学习学好党的工作所必需的一切新知识、新理论,提高对党的建设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通过进一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水平与综合,始终锻造好一个经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原则性

我们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为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忘我不懈奋斗的先锋队。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将是同一的。换而言之,在现阶段,自觉、积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在为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代接一代所为之梦想、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大同愿景,也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始终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地理应成为我们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的最基本的原则。当前,充分体现和始终践行这一原则的最具体而现实的行动,就是深入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将所有这些深刻的科学要求内化为全体共产党人的共同意志,落实于各级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政策,转变成每个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这无疑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就是说,我们要开展好党的建设工作,必须要围绕能够充分体现这些要求,从而始终践行好这一原则而切实展开。

二、系统性

从1921年建立以来的88年间,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从当初只有区区数十人为夺取政权而领导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小党,发展到如今拥有近七千五百多万党员、在社会主义中国长期执政、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党。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这样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使得党的建设工作的复杂性空前罕见:从不断提高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进取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到稳固保证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性;从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到进一步扎实做好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工作和有效提高工作水平;从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水平和提升民主状况,到进一步科学地健全设计好党内的生活准则和各项制度;从造就党内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到更加完善党内法规和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提高每个党员的党性觉悟和思想水平,到永远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从加强每个党员干部的重德立德行动和清正廉洁意识,到打造始终经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大党。所有这些,从思想、政治、理论、制度、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都对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难看出,相比以前,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党的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制度、纪律、作风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力地适应加强和提升党的建设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预见性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思想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毫无疑问,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相应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我们要能够有预见地加强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一方面,由于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规。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服好务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这将是我们不容回避的必须解决好一个重大的基本课题。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党员不断进入我们党内,目前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党员队伍已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进一步更加切实有效地做好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地加强对这些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提高工作,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无比重要性和极其紧迫性,我们现在就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必须抓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应对工作方案。

四、创造性

历史和实践无不充分地表明,党的事业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创新。而实际上,无论党的理论还是实践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党的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可以这样说,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新工作。如今,我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面临着突破传统难以维继的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等艰巨任务。就是说,毫无疑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坚硬的对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理论性障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这样的新阶段。显然,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同样前所未有。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就,而必须把发展的既有成就作为改革创新的新起点。这对我们创造性地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解决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党的建设的创新点,用新视角审视新变化,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制度形成新规范,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人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

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推动科学发展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认为,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要模范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改进学风,认真学好学懂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习实践的实效不断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信访工作新机制、新格局、新秩序,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

(一)强化认识,准确把握信访工作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和重要作用。第一,作为实现公民监督权和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信访制度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倡导依法治国的条件下起到了“补丁”的作用,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可以说,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和谐社会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不产生社会矛盾,而是产生的社会矛盾能够通过有效机制得以化解。一个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无疑是形成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的基础。随着公民权力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增强,各级信访工作部门也应当树立起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观念,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意识转变,由秘书型向职能型转变。第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现阶段的信访矛盾还不能只看数量,更要动态地分析其结构以及变化发展趋势,将信访工作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信访工作,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做好信访工作。

(二)加强领导,全力构建统一有效的大信访格局。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信访工作不只是信访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的工作。必须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切实发挥好信访部门“参谋、协调、落实”的主体作用。

(三)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强化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机制。预防和解决基层发生的信访问题,县级是关键。绝大多数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又大都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以得到解决的。要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琐碎、繁杂的小事,而对信访人来说,是大事、难事。这些事,事事连着家事、国事,事事系着人心、民心。办好群众的信访事,就能为党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

(四)加强督查督办工作,确保信访工作制度的落实。建立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要着眼于建立大督查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信访督查、联席会议和各专项问题工作小组的作用,采取挂牌督办、专项督办和跟踪督办等形式,加大对重大信访问题的督办力度。要实行信访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把信访督查督办工作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督查工作规律,在全面提高督查效能上下功夫,认真履行好《信访条例》赋予信访部门的职责,增强督查实效,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形式,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

(五)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要整合工作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重视信访工作,把“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推进州、县、乡、村四级人民内部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更多采用调解方法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行政复议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组织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干部和律师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和方法。信访工作新事多、难事多,如果机械地套用传统模式,简单地依赖惯性思维,就难以开创新局面。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用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抓重点带一般,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努力破解信访难题,探索规律,努力提高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队伍。信访部门作为党委、政府专门设立的受理人民群众投诉、请求的机构,应当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前那种“老弱病残干信访”的做法必须转变,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力争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办事公道、作风优良、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信访队伍。在人员编制受限的情况下,可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既锻炼了干部,也充实了一线。

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 推动科学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 推动科学发展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认为,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要模范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改进学风,认真学好学懂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习实践的实效不断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信访工作新机制、新格局、新秩序,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一)强化认识,准确把握信访工作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和重要作用。第一,作为实现公民监督权和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信访制度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倡导依法治国的条件下起到了“补丁”的作用,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可以说,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和谐社会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不产生社会矛盾,而是产生的社会矛盾能够通过有效机制得以化解。一个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无疑是形成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的基础。随着公民权力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增强,各级信访工作部门也应当树立起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观念,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意识转变,由秘书型向职能型转变。第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现阶段的信访矛盾还不能只看数量,更要动态地分析其结构以及变化发展趋势,将信访工作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信访工作,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做好信访工作。(二)加强领导,全力构建统一有效的大信访格局。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信访工作不只是信访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的工作。必须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切实发挥好信访部门“参谋、协调、落实”的主体作用。(三)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强化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机制。预防和解决基层发生的信访问题,县级是关键。绝大多数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又大都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以得到解决的。要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琐碎、繁杂的小事,而对信访人来说,是大事、难事。这些事,事事连着家事、国事,事事系着人心、民心。办好群众的信访事,就能为党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四)加强督查督办工作,确保信访工作制度的落实。建立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要着眼于建立大督查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信访督查、联席会议和各专项问题工作小组的作用,采取挂牌督办、专项督办和跟踪督办等形式,加大对重大信访问题的督办力度。要实行信访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把信访督查督办工作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督查工作规律,在全面提高督查效能上下功夫,认真履行好《信访条例》赋予信访部门的职责,增强督查实效,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形式,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五)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要整合工作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重视信访工作,把“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推进州、县、乡、村四级人民内部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更多采用调解方法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行政复议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组织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干部和律师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六)解

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 推动科学发展放思想,创新思路和方法。信访工作新事多、难事多,如果机械地套用传统模式,简单地依赖惯性思维,就难以开创新局面。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用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抓重点带一般,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努力破解信访难题,探索规律,努力提高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队伍。信访部门作为党委、政府专门设立的受理人民群众投诉、请求的机构,应当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前那种“老弱病残干信访”的做法必须转变,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力争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办事公道、作风优良、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信访队伍。在人员编制受限的情况下,可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既锻炼了干部,也充实了一线。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


今年九月以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各地各部门蓬勃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就如何找准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分析检查、整改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各地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有一条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意味着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表明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很多生动事实证明,若要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近,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公布了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其中指出,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走一条成功发展之路,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现实告诉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扎根现实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获得“自由”和“飞跃”。(徐振华)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推动科学发展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信访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认为,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要模范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改进学风,认真学好学懂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习实践的实效不断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新机制、新格局、新秩序,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

(一)强化认识,准确把握信访工作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和重要作用。第一,作为实现公民监督权和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信访制度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倡导依法治国的条件下起到了“补丁”的作用,是社会的减压阀。可以说,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和谐社会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不产生社会矛盾,而是产生的社会矛盾能够通过有效机制得以化解。一个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无疑是形成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的基础。随着公民权力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增强,各级信访工作部门也应当树立起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观念,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意识转变,由秘书型向职能型转变。第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现阶段的信访矛盾还不能只看数量,更要动态地分析其结构以及变化发展趋势,将信访工作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信访工作,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做好信访工作。

(二)加强领导,全力构建统一有效的大信访格局。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信访工作不只是信访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的工作。必须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切实发挥好信访部门“参谋、协调、落实”的主体作用。

(三)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强化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机制。预防和解决基层发生的信访问题,县级是关键。绝大多数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又大都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以得到解决的。要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琐碎、繁杂的小事,而对信访人来说,是大事、难事。这些事,事事连着家事、国事,事事系着人心、民心。办好群众的信访事,就能为党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

(四)加强督办工作,确保信访工作制度的落实。建立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要着眼于建立大督查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信访督查、联席会议和各专项问题工作小组的作用,采取挂牌督办、专项督办和跟踪督办等形式,加大对重大信访问题的督办力度。要实行信访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把信访督查督办工作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督查工作规律,在全面提高督查效能上下功夫,认真履行好《信访条例》赋予信访部门的职责,增强督查实效,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形式,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

(五)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要整合工作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重视信访工作,把“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推进州、县、乡、村四级人民内部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采用调解方法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行政复议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组织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干部和律师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和方法。信访工作新事多、难事多,如果机械地套用传统模式,简单地依赖惯性思维,就难以开创新局面。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用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抓重点带一般,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努力破解信访难题,探索规律,努力提高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队伍。信访部门作为党委、政府专门设立的受理人民群众投诉、请求的机构,应当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前那种“老弱病残干信访”的做法必须转变,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力争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办事公道、作风优良、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信访队伍。在人员编制受限的情况下,可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既锻炼了干部,也充实了一线。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