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学生体会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如何爱学生体会,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爱、更充满了希望。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尊自爱;要正视差异,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不把特殊问题大众化、复杂化、扩大化。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只有利用学生自身心灵深处潜藏的能源来驱动他们健康发展的车轮,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既取得实效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了解学生是“施爱”的途径。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是通向他们心灵的“捷径”,老师“投其所好”也是施爱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经常深入班级,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如何指导学生读书


如何指导学生读书

我多年来一直从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担忧,常常尽自己的能力带学生们读书、积累、虽艰难但在慢慢前行。

一、爱心图书。

每学期总会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充分肯定那些阅读多的学生,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交流读书感受。在班级我让学生每人带 一两本书到班里来,大家互相借阅。安排班级管理员,负责记录谁借什么书,什么时候还。一个月有一次读书交流,让学生把读书的心得、想法、困惑等都说一说,不限于稿子可以随口说,其他学生可以交流补充。

我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即在床头放一本书 。今天心情好,状态好,就多看几页,反之少看几页。每天坚持,一学期,一学年,你会发现自己自己看了许多书,受益匪浅。学生对于这个要求乐于接受,一直在坚持。

二、老师推荐书。

有许多学生喜欢读短片小的文章。原因是易读易懂。 发现图书柜里有简易的图书,,情节描述简洁。我觉得学习语文,应积累感知中华名族语言的博大与魅力。

1、分层 推荐书。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接受的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向学生分层推荐书籍。第一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第二层稻草人、草房子、鲁宾漂流记等。第三层鼓励学生读四大名著。

2 、分类推荐书。根据书籍的类型来推荐。如这个月主要是童话类,下个月就是科普类的书。换换风味学生会兴趣盎然。

三花样读书。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读书事件苦闷的事,真心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只有少数学生。

动动脑筋,把读书的形式搞活一些。开展一周一节课,我朗读,学生听,坚持一学期开展这样的课。效果远比学生自己读好,因为在朗读的课堂上,学生放下杂念,全身心走进书中。

让学生更乐于去读,是教师应追求的境界。

班主任该如何帮助缺失爱的孩子?


班主任该如何帮助缺失爱的孩子?

案例:李娜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了。她觉得同学们不爱她,家里缺少爱,曾经产生过离家出走的念头。作为李娜的班主任该怎样教育这个孩子?

在我们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闭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这个案例反映的正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李娜同学更好地面对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她的心理使其尽快得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李娜的班主任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呢?

其一:师生沟通,用爱心抚慰创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要从情感上真诚的关怀这位不幸的孩子。谈心是一种好方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她谈心,以朋友的身份听她的倾述,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开导,让她体会到温暖、信任和愉快,同时班主任还要尽力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李娜和妈妈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苦,班主任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或报告学校为她减免学费。

其二:生生沟通,架起爱的桥梁。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李娜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班主任要努力创建和谐班级,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方法措施:第一、通过主题班会或集体活动,让李娜参与到同学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同学相处。当李娜生病时,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来看她,并安排班干部轮流给她补课。当她过生日时,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给她祝贺,一句真心的祝福,一份小小的礼物,让她感受到: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第二、增强她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带领全班同学为她填写优点卡,帮助她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建立信心;另外有意识地把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交给她,培养她的自信心。

第三、与家长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苏霍姆林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李娜觉得在家里也缺少爱,原因是失去父爱后,母亲对她的关注不够。作为班主任要主动跟孩子的母亲联系,做她的思想工作,请她经常与孩子沟通,可以母女谈心,也可以书信交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缩短母女之间的隔阂,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面对失去完整的家庭之爱的孩子们,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非常细致和琐碎的。但是,只要我们投入自己的爱心,用爱心和真情去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用爱心和真情去打动他们的父母,这些孩子心灵的沉重枷锁,终有一天会被我们打开;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走出心灵的阴影,和所有正常家庭的孩子们一道,沐浴这个世界给予的每一道绚丽温暖的阳光。

读《爱的教育》体会:爱是美德的种子


寒假里,和小女一起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充满着爱的力量的书籍。此书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用日记的形式,质朴的语言,传递着爱的感动,触动着我们的爱的情绪。

书中描写的师生之深情、亲子之深爱、对故土之眷恋,对友人之依恋,沁润着每一个游走于字里行间的被深深打动的心灵,让满溢的情怀裹挟着爱的种子根植于心的土壤,让心灵郁郁葱葱起来……

一直以来,我坚信爱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云、冬天的雪,让人求之若渴,心驰神往;爱是幼小心灵中美德的种子,只要倾力培育,定会使其茁壮的生长,并用自己的枝枝蔓蔓架构起繁茂的枝叶,让鸟儿栖息,让阳光照耀。我以为这是我能给予女儿的最美好和纯净的世界。直到那一天,女儿若有所思的问我:“妈妈,为什么同学说看到有老爷爷、老奶奶摔倒了,不能去把他搀扶起来?可是如果不是洛贝谛奋不顾身的去搀扶摔倒的小同学,那个同学可能就会丧身于车轮之下,洛贝谛虽然受伤了,可是他的爱心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敬重,不是吗?”我一时语塞,女儿的疑问颤动了我,我无言以对,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是啊,世界是多元的,它不会是永远的阳光灿烂,也一定有太阳照不到的阴暗。心灵需要爱的灌溉,同时是不是更需要抵御丑恶的力量呢!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该如何给孩子以正面的思考,正义的能量呢?!

我想,应当让孩子懂得知其恶守其善;知其丑守其美;知其辱守其荣;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阴守其阳……犹如天之蓝无畏时而的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海之碧无惧瞬间的惊涛骇浪,波涛汹涌。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扶助,是慈爱的心赋予的光芒,对于强者的不屈和坚持,是坚定的心馈赠的尊严。由此当苦难接踵而来,不会辗转反侧,只剩下唇边尝到的苦涩,当磨难不期而至,会以爱的意志坚强的守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或许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呵护,爱是美德的种子,让美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坚守心中不变的爱的信念!

如果说爱是一种感动、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情感的升华,我更想说爱是一种教育,是每个人毕生需要修学的宝典。爱是一种品格,丰满着人的情操。爱是一颗种子,让美德破土而出,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万古长青!

如何与学生相处


如何与学生相处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近年来,随着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中国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依赖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成为真正的良师。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学会和学生交流。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建立友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班里有两个学生,总是爱接话茬,这样班里就变得有点乱,我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一脸诚恳的说知道错了,但是在你说下句话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接话茬,真是让你头疼,但又无可奈何。最后,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下不如跟学生好好谈谈。果然,我跟这两个孩子好好交流了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在课上他们就变得安静了很多。其实他们都还是小孩子,总是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自己。如果我们跟他们交流一下,让他们知道老师重视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那他们也许就会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听课上,而不会在做这种扰乱课堂的事情。这样,不但课堂纪律好了,他们也上课更为集中精力了,而且我们彼此也更为的了解了,这样在无形中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作为教师,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有好恶心里,在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偏爱,耐心指导,而对有的则漠然置之,甚至鄙视、嘲笑,极大地伤害这些孩子自尊心。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是说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爱学生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保持一份沉着和冷静;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去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教育 尧山中学 张聪聪

教师工作体会:爱满校园


温馨校园、幸福平安

走进我们xx中心校的校园,你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温馨的气息。那是我们全体xx人爱心铸成的心灵家园。群山环抱中的校园,荡漾着温馨和谐的气息,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沐浴着活波可爱的孩子们,就像一幅动人的画卷。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将美好的校园装点,用动听的乐曲将温馨的家园歌唱,平坦宽阔的操场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温馨的校园广播是我们心灵小语在缓缓流淌。知识渊博的老师们带领孩子在知识的海洋徜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见证了孩子们茁长成长。在校园里每一个班级都充满勃勃生机,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充满创新与奉献之光,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样的校园丰富了我们的智慧,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塑造了孩子们的性格。它使每一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它使每一个生命都熠熠闪光。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播撒着知识的甘霖,收获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喜悦。看着孩子们从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有知识的少年,我们是那么的欣慰,也由衷的感到幸福和欣慰。

在我们这个学生不足一千人的小学校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通勤学生。我们每位教师的肩上不仅扛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心中更装着千百孩子的生命安危。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把所有通勤的学生,分流放学。这无形中加重了老师们的工作负荷,但却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的教师就像孩子的庇护天使,每天头顶星星来,身披月亮归。寒来暑往,雪雨寒霜中我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稚嫩的孩童,送走了一只又一只羽翼丰满的雏鹰。霜花染白了双鬓、雨雪模糊了双眼。不觉间踏着绚烂的朝阳,轻盈的走来的翩翩天使,变成了暮色中步履蹒跚、鬓发皆白的老者。但是我们的教师无怨无悔,无欲无求。那刻满岁月痕迹的脸颊揭示了校园昨日的辉煌,见证了奉献,和谐的乐章。

爱心涌动、奉献无声

如果善良是一粒种子,那么只要我们细心的播撒,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她都能创造奇迹,绽放生命的魅力。倘若爱心是一团火焰,只要我们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精神,那么无论多么冷酷的坚冰,我们都能把它融化,让它折射出生命的伟大。

爱心是一双温暖的手,它能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它也是温馨和谐的校园中最美妙动听的乐章。雷锋,这个中国历史上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他是一座时代不朽的丰碑;他是一种奉献精神的象征。他更是发自人们心底里最真切的呼唤。响应教育局关于学习雷锋活动的号召,我们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活动。

我校的学雷锋活动从“五个一”逐步将活动引向深入。孩子们在一期期雷锋板报中了解了雷锋,在一句句雷锋名言中,一篇篇雷锋日记中走进了雷锋的内心;在“做一件好事”过程中成长;在“写一则学雷锋日记”中明理,在学雷锋活动成果展示中成熟。孩子们从捡拾一张纸的小事走向高远。也许孩子们最初学习雷锋是为了表扬,也许老师们最初的奉献带有功利的性质。但是当学雷锋活动的不断深入,当我们再也听不到自说自话的汇报学雷锋过程中的好人好事,我们知道学雷锋活动以深入人心。没有人再把捡起一张纸,帮小朋友倒一次垃圾,替低年级擦地,甚至捡到百元大钞交公当做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来说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真的懂得了爱的真谛,真正的从学雷锋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与山村秀美的风景极不相称的就是贫穷与疾病的穷凶极恶。在我们这所农村学校中,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生活在贫困与疾病的包围中。XX年的春季,我们走访了我校的28名贫困学生。在教育局的x局长、x书记、x局长、x主席等主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全校师生几天内募集善款万余元,为这些贫困的孩子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

地处偏僻山村的孩子,有着大山般深沉厚重的憨实。有着原野般的博大胸怀与爱心。万余元钱对于很多人来讲也许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也许孩子们捐出的是几天,甚至以一个月、两个月的零花钱,爱心之花绽放的美丽亮丽了横头大地。

关于爱与教育的体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这是不少教育家对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托尔斯泰就曾经这样说:教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任主要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要教师去承担。教师的劳动非常光荣,但教师的劳动也十分艰苦。教师既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又需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既需要投入繁重的脑力劳动,又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消耗。没有教师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没有教师的无私奉献,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美好未来。把教师所从事的艰苦劳动和这种艰苦劳动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联系起来,就能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就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无穷乐趣,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古往今来,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终身不渝热爱教育的杰出人物。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多年,朱熹从教五十多年,他们乐于诲人不倦。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绝当官,立足教书,鞠躬尽瘁三十多年。徐特立先生献身教育七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他们这种献身教育的传统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当代中国,也涌现了大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终身的优秀教师和无数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四十多年扎根于农村小学,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改变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始终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先后把二十二个差班或乱班转变为先进班,把三百多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三好学生,其宝贵经验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一个爱字。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级教师的北京市第二试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1943年师范毕业后到小学教书,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霍老师从来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而且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在医院。孩子病危时,医院给学校打来电话,学校领导要她赶快停下讲课去医院,她却说我现在班上这么多孩子,我不去,我等到下了课再去。一名教师,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全部倾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倾注于自己热爱的学生,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工作不能做好呢?

教育事业的宗旨是教育培养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贵的职业感情,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教师只有与学生在亲密和友善的接触中,以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志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徐特立先生提出爱生如子,丁有宽老师奉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无不体现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你才能做到关心和了解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赏识和宽容他们。也只有付出了真爱,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修筑沟通心灵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若师生感情好,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若师生关系紧张,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只有爱,才能为学生鼓起前进的风帆,鼓舞学生乘风破浪地前进。

师德体会: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