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学生自己能想到的,能做到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困难的,教师适宜的点播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究出新知,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通过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这个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数学游戏,再由玩游戏中谁先开始的话题引入游戏的公平,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去。请看教学设计:

(一)首先怎样决定谁先玩

师: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生: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

师:同学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怎样决定的谁先玩呢?

生:猜拳最多、还有黑白配、抓阄

师:如果掷骰子(也就是平时说的掷塞子、)抛硬币可以吗?

生:都可以。

(二)接着分析笑笑掷骰子的规则合不合理

师:现在小明和小华要玩跳子游戏,笑笑为他们制定了一个决定谁先玩的规则是:笑笑说可以掷骰子:点数大于3,小明先行;点数小于3,小华先行;你认为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同学们掷一掷骰子试一试。

生开始掷骰子,交流汇报

生:不公平。骰子有六个面可以写1、2、3、4、5、6,因为点数大于3的有4、5、6三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要大;点数小于3的只有1、2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要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论声不绝于耳,最后根本不需要老师的指点就知道了公平不公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三)然后修改笑笑的规则

师:既然不公平,怎样改,才公平呢?

生:要让每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就公平了。

生:点数是单数的小明先行,点数是双数的小华先行;

生:大于3的小明先行,小于或等于3的小华先行;

生:每人就掷一次,谁的点数大谁先行。

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在拿到数学课上郑重其事的讨论,学生的激情更高涨。

第四个环节的解释抛硬币的公平性和第五个环节的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设计转盘游戏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参加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有留出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这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数学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堂好的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他们来讲,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所有知识的获得和结论的概括都是与对研究对象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从操作直观学具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目的的让学生借助学具教具进行操作,启动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做的:把学生分成八个人一小组

第一步:桌子上放着教师已经调好的天平,天平的左右两边都放着20克的砝码。

师:看到桌子上的天平的状态,你能提出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师:好,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相等的。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可以写成20=20,

师: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的算式就是等式。

师:你能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再放一些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砝码的多少添加砝码,可以逐渐增多,可以逐渐减少。

师:通过操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再放一些质量相等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师:你能写出几个等式吗?

生:20+10=20+10

20+20=20+20

20+50=20+50

第二步:

师:你还能做哪些尝试?

学生看到托盘里放着一些标有X克的砝码。生又提出: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X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仍然保持平衡吗?

提出了问题就生操作,结论: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师: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相等的。

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生:20+X=30。

第三步: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一些物体的质量,并用语言叙述等量关系。

生边操作边说:三个小瓜的质量是500克,4本数学书的质量是450克

师:一个小瓜的质量、一本数学书的质量直接告诉你了吗?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生:一个小瓜的质量为Y克,3Y=500

一本数学书的质量Z克,4 Z=450

师:像一个小瓜的质量、一本数学书的质量可不可以用26个字母里的a bc来表示?

第四步:桌子上放着一个 盛满水的大水瓶,两个大杯和一个小杯

师:你认为老师会让你做什么?

生:让把一个大水瓶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大杯和一个小杯里,看能得出什么等量关系?

生操作,得出:一个大水瓶里的水,正好能倒入两个大杯和一个小杯

师:假设一个大水瓶里的水有200毫升,一小杯有80毫升,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它们的等量关系?

生:假设一大杯有a毫升,2a+80=2000

这样通过以上的几个具体操作过程,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善于探究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为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灵活利用教材和调整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各展才智个施其长,顺利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如在教学数图形中的学问时,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一步一步一个一个知识块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角?怎样数的?(图1)

第二步:让学生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怎样数的?(图2)

第三步:让学生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长方形?怎样数的?(图3)

1 2 3

我们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怎样数的?

4

生:有10条线段。先数单个的4条,接着数两个的3条,再数三个的2条,最后数四个的1条。

师:能不能在这条线段上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新的图形?

学生设计出下列图形

5 6 7

师:第5个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怎样数的?第6个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怎样数的?第5个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怎样数的?

生的回答省略

师:你发现这些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种图形的个数都与第4个图的线段的条数相等,数法也可以一样。

师:既然他们都有这么多的共同点,同学们能不能研究一下不用数,怎样计算呢?

学生兴致勃勃的开始讨论研究

生:先数单个的就有4个,其余的就不用数了,用4+3+2+1=10。

生:线段共有5个点,每个点与另一个点连上都有4条线段,一共就有54=20条,但是有重复的一半,再除以2,也就是542=10条,图5图6图7中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计算方法相同。

师:同学们发现的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确!其实好多图形都有这样的特点。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的方法呢?

生:用a表示点数,a(a-1)2

生:用b表示点数,b(b-1)2

生:用c表示点数,c(c-1)2

这样由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特殊,学生乐此不倦的探索研究,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终于自己研究出了其中的规律,看到学生按耐不住的兴奋,我在想:仅仅改变了一些更符合学生思考的设计,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如此高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动一些脑筋呀!

四、大胆猜测想象,利于学生探究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曾将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节课时,我深有感触:

(一)让学生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都知道常用的三角板有两种,一种是90度、60度、30度的,一种是90度、45度、45度的,我让学生用这两种三角板画出两个三角形,并标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计算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计算得出都是180度。

这时学生会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那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比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

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非常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让学生假设――猜想的深入。

假设,从思维角度讲,就是一种猜想。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的过程。上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联想,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让学生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验证,但都是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都包含着创新因素。

有的学生这样验证:用量角器量出每一种三角形的所有内角的度数在加起来,得出结论: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大约都是180度。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样的。

有的学生这样验证:把每一种三角形的所有的角都折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因为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所有的角的和也是180度。

有的学生这样验证:把每一种三角形的所有的角都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因为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所有的角的和也是180度。

有的学生这样验证:在验证直角三角形时,把直角三角形的锐角都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直角。因为一个直角的度数是90度,两个直角就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所有的角的和也是180度。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因此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符合逻辑的,但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给与鼓励,精心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精神,并引导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心得体会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心得体会》的详细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心得体会》是篇好,涉及到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培养、数学、知识、教学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初中化学几个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中。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为指导方式,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在加以意义建构。其实质是不直接把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老师创造一种智力的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和序为: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分析起疑,提出假设讨论探究,丰富感知自我评价,归纳达标。现以我在教学中的几个实用事例供同行们探讨。

一、改进实验方案,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再实验探究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作出设想,提出解决方案,选择合理方案进行实验,而其中提出问题是最为关键,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性可行性,提出问题不可行,或难以实施,就失去了探究性价值。

例一:1我在教灭火原理时,问:点有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如果用烧杯罩上,是哪根先熄灭?学生讨论热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代表发言,认为哪个先灭的说出理由。两种意风分歧就很明显而且多数认为矮的先灭,理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有少数同学认为是高的先灭,理由是热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好的大家动手试一下,结果一出恍然大悟,不信真的是高的先灭,再来一次,结果还是一样。又问能举出哪些应用的例子来吗?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孔明灯,热气球的升空原理就是根据热空气密度小而能升空。

2又问:在烧杯中点有高低不同的蜡烛,先在杯中加点碳酸钠,再加点稀盐酸。又是哪个先灭呢?学生讨论同样热烈,不过这次多数认为是矮的先灭了,理由是生成 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了设想是正确的,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认识,还拓展了知识结构。

在理解了燃烧和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问:你家里是用什么时候作用燃料?怎样才能使它充分燃烧?如果引起了火灾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问题,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把课堂学到理论基础和实际相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探究性学习习惯。

通过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并要求多次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猜想,探究,分析。

例3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问:有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讨论分析每个反应的优劣,不难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还可以得出实验室制取其它气体的方法:从制成本,原料获得的难易,反应条件是否可以更低些,容易达到,制得气体是否易收集等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严密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不尽是为了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缜密的科学素养。如点燃氢气〈或氢气还原氧化铜时〉,用干冷的烧杯罩上有水洙为什么?很多同学不加思考就会说出生成了水。又有没有不科学的不严密的地方?为什么?只有少数同学能分析出是由于生成的氢气含有水份,没有用干燥剂把生成的氢气干燥。

三、实验探究还可培养学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污染并不是化学诺的祸,而大多数是人为的环保意识不强所导致的,不仅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要有环保意识,尽力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而在我们做实验时也要做到环境保护,例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就要求把尾气进行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问是把尾气点好还是收集好?哪种更环保节能?同学讨论不难回答。又如在做硫燃烧实验时,问生成的二氧化硫会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例2何改进实才更环保?学生讨论后提出很多识方案,选其中更好的,是在集气瓶内先装点氢氧化钙溶液就可以吸收。

例3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怎样做到节能环保?从用水用电用纸等等角度发表各自意见,并要求做些社会调查,还可培养合作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方法,现象描述,思维能力 分析归纳,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能力和,集体合作,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