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农村改革新的起点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农村改革新的起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农村改革新的起点》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10月12日,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将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

3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8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对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本次全会上,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已经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绘就了一幅更加壮丽的改革蓝图。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已经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站在新起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9日在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追昔抚今30年大跨越、大变革、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偶然的巧合昭示着历史的必然。

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回眸30年大跨越,经济建设一直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

位于中国最西南角的云南省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的聚居区。经过30年发展,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李腊军说:“以前家里猪也没养,包谷也不种。现在,卖猪的收入一年有三四千元,种的香蕉也投产了,年收入13000多元。这在父母那辈,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个村的变化,折射着国家的变迁。

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航船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航道。”

回眸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之路,无不铭刻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烙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30年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逐步演进与探索……”

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回眸30年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开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00多亿元。而XX年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万亿元--如今,中国一周内创造的财富,就超过30年前一整年创造的财富。

“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时为什么由农村的乡镇企业‘吃螃蟹’做个体经济?因为即使失败了,成本也很小。”被称为中国企业常青树的鲁冠球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里的关键节点,也深切地体会到成功来自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真谛。

1978年,鲁冠球把村里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作了“战略调整”,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走向全国市场。30年后,万向集团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未来的标本式企业。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每加快一步,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跃上一个新台阶。”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正是在改革发展的坚定实践中,经济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XX年至XX年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在市场运行方面,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数据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

--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不断丰富。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适时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得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XX年到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2%和6.2%。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XX年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XX年年上半年初步建立。XX年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末增加1300万人以上。

……

正是坚持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的精神,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XX年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30年来,“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

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回眸30年大发展,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势不可挡,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随后,他们的做法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包产到户的想法和实验就没断过。安徽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这种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说,“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包产到户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进了这场改革。”

弹指一挥间,这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XX年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

农村的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突破,不断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农村发起了改革。纵观30年来,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XX年1月1日,延续了26XX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农村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表示,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成绩之一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题,意义十分重大。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之农村改革新的起点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之农村改革新的起点》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10月12日,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将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3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8亿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对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本次全会上,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已经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绘就了一幅更加壮丽的改革蓝图。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已经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的创业激情。毋庸置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巨大的。据测算,30年来,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30倍,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贫困命运,过上了好日子,而且推动了整个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摒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站在全局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上看,的确不容盲目乐观,我们与小康社会、现代化农业的目标相去甚远,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发展的大格局仍然格格不入。

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农业还处于粗放式生产经营的落后阶段——小、散、弱、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我们难以自豪:土地分散、生产简陋、各自为战、经营落后、土地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农业还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进程。

******总理在XX年的两会时坦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央几代领导人的认识是深刻到位的。我们的差距的确很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实践证明——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这也是中国农业唯一的路径。规范土地流转可以合理、科学地配置土地资源,就是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生产关系却落后于生产力。这不容忽视。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三农”存在“三仍然”,有“三最需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深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问题远非如此。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国际经济危机四伏、金融秩序动荡不安的当口,党和国家领导人淡定从容,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这很不容易!中国不是独善其身,也非因为一枝独秀,而是抱着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充分说了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头脑清醒,勇于承当责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民本思想,同时也表达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坚强决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管理制度”。这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奔小康、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等等,无疑提供了极佳的政策支持。

自从包产到户,农民虽然尝到了甜头,也有了奔头,中央的决定是好啊,但目前农民兄弟们还站不到这个高度,也没有如此的科学发展观,仍然还处在盯住自己一亩三分地阶段,所以对中央的政策不一定能够理解深透。但是由于近几年中央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欢迎,深得民心,以至于下一步改革,农民兄弟自然会有较好的预期。但无论如何变革,他们最期望的是越来越好,至少有饭吃、有钱用、有房住,看得起病,政策稳定。

我出身于农村,对农村有特别的情感,对农民也比较了解。今年因特殊原因,多次回老家——湖南农村。农村的变化给我的感受很深,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昔日的村庄在逐步消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全老化、部分农田在荒芜、生态和环境在被破坏、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盛行、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建设涣散。看到这种情况心理有说不出的滋味,但又无能为力。这当然是一隅之见,但至少说明了中西部农村现状——与东部农村差距越来越大,与新农村的目标也相去甚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基层组织是他们的依靠。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却无力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天地,更没有走向市场。基层组织也未能带他们走出新的希望。闲暇时间除了打工就是打牌。中国农村已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线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增添了新的动力。作为农民的子弟,我感到很高兴——但又高兴不起来——就如眼下的救市举措——仍希望这一揽子计划能振兴中国农村——更期望这么好的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不要走形变样。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坚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农村、中国、发展、农民、土地、农业、没有、政策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