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心得-我与《小学牛津英语》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改心得-我与《小学牛津英语》",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改心得-我与《小学牛津英语》
记得2001年初,当我第一次亲密接触新版的《小学牛津英语》3a教材时,一下子就被它鲜艳逼真的情景插图、言简意赅的日常会话所深深吸引,和以前所教的旧版教材相比,《小学牛津英语》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运用新课程标准,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插图不仅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数量多、制作精美;采用taskteaching,从视听说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等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大有提高。而颁布实行的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则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和课改实践,《小学牛津英语》这套新教材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首先,以前课堂所传授的语言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作为教师,我只需把备好的语言知识,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我的手中。而新教材《小学牛津英语》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同样是教授tiger、panda、bird等动物类单词,我原先的教案设计是
t:(出示单词小卡片)tiger
s:(齐读)tiger,tiger,t-i-g-e-r,tiger.
(抽小组读,个人读)
t:what’sthis?
s:it’satiger.
同法教授panda,bird等单词。
每个单词都是我先示范读,然后学生机械跟读,没有配图,语言也很简单,操练的程度不深;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现在的教案作了以下的修改
1.t:(呈现有关动物园的幻灯片)nowlet’sgotothezoo.look,what’sthatinenglish?it’satiger.(屏幕上播映一只大老虎来回走动的录像,录像的旁边出示单词tiger,同时学生耳边传来老虎阵阵长啸的声音)abigtiger.nowreadafterme.(领读tiger)
tiger,tiger,t-i-(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g-e-r,tiger.
s:(跟读2遍)
t:iliketiger.doyouliketiger?
s:yes,ido.
t:canyouseeatigerinthezoo?
s:yes,ican.
t:canyouactit?
s:yes.(表演tiger动作)
同法教授其他动物类单词。
2.playagame“listenandguess”
游戏规则:屏幕上隐去动物类图片,每次播放一种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动物。
例:教师隐去一张bird图片,播放鸟儿鸣唱的声音,问:
t:what’sthis?
s:it’sabird.
t:(呈现图片)ishe/sheright?
ss:yes.
t:canyouspellit?
s:yes.b-i-r-d,bird.
t:good.
修改后的教案采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形式,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学生获得了相当大的主动权,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类活动中去。
其次,新课程“以人为本”宗旨的提出,促使我改变以往“单枪匹马”的工作方式,不再以单一课本为主,自上而下的进行知识灌输,转而与学生共同创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合作教学;同时,新教材课本知识的“大社会性”也使我加强了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联系,英语课突破了仅教授“传统的语言知识”这个瓶颈,更多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大为提高。
《小学牛津英语》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将继续在教育领域里不断探索,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初一英语教改心得


初一英语教改心得
说教材:
现行的初一教科书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人教版的这套教材早在两年前就被采用和实施,不过随着其它科目的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们英语组也不甘落后,作为第一批的实验老师们,我们谨小慎微而又饶有兴致地领悟着新课改精神,演绎着新课改风貌。积极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在保证一周只有四节课时、每位任课老师要授三个班级的情况下,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今,我们的感触颇深,收获益丰。在此,我们谈谈实践中的所思所为所感:
谈教法:
应该说,初一英语教材是旧的,但我们的教法是新的。我们是“穿旧鞋、走新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即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学会用英语做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标准》以学生“能做事”的描述方式,给初中英语教学设定了三、四、五级的目标要求。根据《标准》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语言教学模式,而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我们经常采用的任务设计有两种:调查性任务设计(makingsurveystasks)和创造性任务设计(creativetasks),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bookilesson111是有关交通出行方式的,我们组里几位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后,达成共识:在课前复习后布置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上台,进行调查howmanystudentsinourclasscometoschoolby/on…?并填表,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汇报.(表格如下):
在课上到最后时,为了能让学生活用语言,又设计了任务型练习: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reporter),你要去采访本班某一位学生,可询问的内容包含有(姓名、年龄、职业、学校、爱好、交通出行方式及所需时间,也可询问他/她的家人和朋友),自找搭档,编造两人对话。在这节课里,学生的个别练习机会挺多的,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论学生:
课堂上我们立足于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建议下,设计出了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与老师间的配合更密切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更趋明显:一、听听、说说、做做。例如,在教完1-10的数字后,学生们可将事先准备好的篮球拿出来,如果老师发出的指令是:"ten."则学生边拍球边用英语数数,这样既玩了球,又复习了数字,一举两得。又如,在教学body时,我们让他们一起来做touch游戏,即老师发指令,学生边做动作,边重复身体部位名称。如,老师说:"touchyourmouth."学生边指自己的嘴巴,边说:"mouth,mouth,thisismymouth."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二、演演、说说、唱唱。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大多爱表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他们很喜欢唱歌,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地教一些英语歌曲,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记忆,活跃气氛。如,在教学一星期七天的英语表达方式后,教唱"thedaysoftheweek.",学生能很快地记住sunday、monday等单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喜闻乐见的chant也大受欢迎。三、听听、说说、画画。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在头脑中将英文单词与相应的图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分辨、记忆单词的能力。如在教学myclothes时,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画出衬衫、毛衣、裤子、连衣裙等衣物,与此同时,我还让他们根据指令给这些衣服涂上不同的颜色,并把这些衣物画贴在桌子上、椅子上或挂在绳子上。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新学的单词(衣服名称),同时又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颜色、方位)。
言特色:
一年来,我们坚持开出学校课程,上学期由专门的老师负责音标教学和进行听力训练;下学期,专聘外籍教师进行口语和阅读训练,大部分学生接触到了地道的英语,不能说他们在老外的那节课上学到了多少东西;但至少学生的兴趣浓了,表演欲更强了。同时我们组改变平时的单元检测的听力由原任课老师念为专人录音,然后在广播里播放,以尽快适应期中、期末的两次大考。值得一提的是,组里三位教师坚持集体备课、说课,并做到资源共享。
话评价:
本着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评价中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等”,将这些有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摆在首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包含有(期中、期末、2次单元测试成绩、口试成绩及听力成绩)。成绩汇报单上分三块(口语、听力及阅读与写作)。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很满意,可与老师协商,暂不记录,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测试。
述活动:
在9月1日开学前,为了更好地获悉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了解他们对英语在教和学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使教学更有的放矢,我们组里特设置了初一新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如下:
姓名班级毕业小学
1.你学过英语吗?
2.学了多久?
3.在哪儿学的?
4.你会背、默26个字母吗?
5.你会认读音标吗?会写吗?
6.你会简单的英语会话?
7.你喜欢英语吗?为什么?
8.你对初中英语学习有何建议和要求?
经过调查,我们知道今年的新生,英语学习起点参差不齐---有都未学过的,也有的学生已学完新概念bookii的。这样势必使初一英语两极分化提早到来。
上学期第2周的时候,市教研室对初一英语新教材作调研,组里4位老师均开出较高质量的公开课;第4周,组里的陈舜华、黄亚红老师向市直属中学教师代表开了英语研讨课;第6周,市教研室为了了解初一学生两极分化情况,特意到我校听了不同层次班级的课:初一(5)捐资班与初一(9)平行班;第7周,汪雪洁、黄亚红老师对实验中学本校开出公开课,反映都不错。对学生,我们是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开展了初一英语书写比赛,评选出30多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
这学期,汪雪洁老师在开学第3周,开出随堂调研课(lesson74);随着外籍教师---scott和kate的加盟,这学期的学校课程专由他们进行口语训练,但为便于外教能整体把握学生水平并能与新教材衔接,徐跃微老师特开出随堂展示课,我们整个英语大组的老师们轮流跟班学习口语并协助外籍教师搞好课堂教学。期中考之前,徐跃微老师向全市兄弟学校开出初一新课程研讨课(lesson87);黄亚红老师于第14周开出校内公开课(lesson102);第16周,汪雪洁老师开出校内公开课(lesson111),反映都很好。组里的老师在课余时间不忘积累材料和撰写论文,其中,陈舜华老师写的论文《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3年第4期《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组里其他老师撰写的多篇案例及论文也将在初一新课程汇编中刊出。这学期开展了初一段英语口语测试之后,每班挑选2-3名学生参加初一段朗读比赛,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口语水平让人赞不绝口。
议不足:
1.由于校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刚开始实施时,音素教学相对过于集中,速度过快,学生掌握还不太扎实,也无具体的评价方案。期中之后,虽有作调整,但苦于第二学期改为外籍教师授课,所以并无继续进行音素教学的巩固和落实。
2.新教材要求课时是每周4节,故教学时间比较仓促,针对有些语法概念或现象,可能有时讲解不太透彻,笔头练习机会不多,以至学生掌握不够好,作业中出错率相对较高。
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狠抓英语的习惯养成,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课前很少预习,课堂上小组口头编造对话,有时显得敷衍了事,课后也无良好地听读录音及复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组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每一位老师可说是忙得不亦乐乎,也非常充实。应该说,我们的教学教改成绩是显著的,在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撰写了数篇论文。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至于不足之处,我们寄希望于来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教改心得


教改心得
经过近四年的教改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新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是由最繁到最易,因而学生较难理解。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如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用多边形拼木地板等内容。但应记住实物操作只是起一个直观引导的作用,而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是最终目的,最后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
应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讲解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问题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再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最后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
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对于一些定理、性质、结论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老师最后再帮他们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哪怕是错误的或则幼稚的,而我们在沿着他们思维的轨迹去引导,让他们领悟到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四、
为了尽量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老师设计的习题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减少繁杂的运算。设计的习题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得到发展。



教改心得(3)


教改心得(3)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未来几年,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我国小学数学领域的一件大事。
我教实验教材已经第三个年头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1、创设情景要务实。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我看到过不同的两种创设的情境。甲老师创设的情境是:cai课件演示,出来两只小动物,进行拍皮球比赛,猴子拍了9下,小熊拍了5下,一共拍了几下?列式:9+5=(),然后就开始讨论如何计算9+5。乙老师创设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用大小一样的10毫升的量杯各倒了一杯水,1号杯的水面在9毫升刻度线处,2号杯的水面在5毫升刻度线处,他们俩一共倒了多少毫升水,你能知道吗?你会用什么办法求出来?可以动手试一试。
比较上面两种教法,可以明显地发现,后一种教法创设的情境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们有的用数刻度线的方法计算;有的动手操作,先把2号杯的水倒入1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上剩下的4毫升,得14毫升。也有的把1号杯中的水倒入2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4,得14。而前一种教法,尽管电脑课件非常优美,吸引人,但学生的热情随着课件的消失马上冷却。其原因有二,一是情节虚拟,激不起儿童的问题意识;二是该情节对学生理解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没有一点思考的提示(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可以说与本堂课的重点知识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教学时要务实,不把情境当成装饰品。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要有思考的价值。
2、把握“动态生成”,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上“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为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个算式的积多9,那么9×0=0有没有‘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0比谁多9”这个问题将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有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是‘-9’”。这是我所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块碰撞,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就是让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因此,教学时要善于创设一种不满足常规、具有创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由飞翔,大胆想象,奋力创新。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角。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本领,摆出以下几种:
生1:两个角——生2:3个角——
生3:3个角——生4:5个角——
生5:9个角——
这样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萌发创新的意识。
3、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形式。但不幸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所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事先老师安排好讨论人员、讨论时间、讨论内容,只要教师一声令下“现在小组开始讨论”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是否觉得有必要,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原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异化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做的,觉得小组合作效果很差,学生不会交流。有的学生发言与前一位的相同,有的同学不管别人前面说什么,自己说自己的,偏离主题严重。我认为交流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即给予正确评价。以前班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们自己说一遍,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因此他们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其他同学形成习惯,冷眼观战,等待机会再次与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他们既不会耐心倾听,更不会对他人发言进行评价。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学生交流只指向教师呢?我认为原因在于教师角色未转换。现在我们都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指导还不够。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未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还是学生于学生交流的加工厂、转换站,这使得原汁原味的交流失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我尝试的方法是课上很少重复学生的表达,而是有意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他的话吗?懂了请你再给大家说一遍。”或“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如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里,如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而且时不时表扬听的认真的同学和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同学。把学生推倒合作交流的前台,变“外在强迫”为“内在需要”。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



教改心得(2)


教改心得(2)内容显示中
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大家都在积极地实践着新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教学材料组织上,还是目标拟定上,或是教学方法运用上,大家都在追求一个“新”字,那么相对“旧”的东西还要吗?由于新旧的碰撞,渐渐地使得课堂中心问题使人感到模糊。在这里,我们就借着新课改这股东风,乘着交流教改心得的机会,好好的静下心来,进行一下反思。
在这三年里,我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努力地渗透进我的课堂教学中,由开始的教学应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最后经过这三年来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理解及实践,转变为现在的我们的教学应胸怀生活、放眼学生、面向知识。胸怀生活,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社会生活、未来生活;放眼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的动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面向知识,需要关注知识的净增量、知识的科学体系、知识的载体功能。我们在课堂上,该教的要教,从教到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你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他们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了,就会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了,那样就用不着你教了。达到不教的境界,就是让孩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这种自主式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到的事情,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培养,慢慢地教给学生,他学会了学习以后,你就用不着教了。由此,使得我的教学不再顾此失彼,而是一切以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中心。
然而,宏观的思想需要通过微观世界来反映,好比一个综合性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来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拟定时,始终要有学生的质量意识。在目标的拟定时要有以下几种意识:一是课程意识,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教学意识,更多地考虑目标本身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不仅有效果,还需要有效率、有效益;三是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局部意识;四是要有过程意识,如新课程中所列举的目标的确都很重要,但是事实是这些目标既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也不是一节课只能培养一个方面的能力。我们更需要的是对目标本身的正确认识和过程性实现的意识,客观地讲,我们很难或者说几乎不能写出发展性目标今天与明天地变化,因为,一个人每一天的能力变化几乎是看不出的,但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是有变化的,只是尽我们的努力,使得这个变化尽可能地大。
有了明确的中心框架和与其相适应的目标意识,我们的行为也不会是行之无为的。总之,走进新课程,目前,我们彼此都正处于探索阶段,以上的观点仅仅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片面认识,今天提出来只是想给大家一个讨论的话题。我想有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新课程有一颗炽热的心和积极行为,就算我们没有做得最好,但至少一定能做到明天更比今天好。



教改心得(4)


教改心得(4)内容显示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改,直至《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徐世英先生曾经将朗读和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开、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本学期,我们年级组围绕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了探究和尝试。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教材已经出现了短文,这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在教学读短文5《红艳艳》时,先让学生仔细听一遍录音,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请四人学习小组自己朗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不加字,不漏字。然后进行交流,其他小组评价。通过这次初读,学生基本上已经能读通句子,并且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以后的“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流利,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我所执教的班级在朗读的时候有拖音、顿读的不良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老师先示范读,并在黑板上的句子中标出停顿的记号,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读。经过这样多次的训练,学生不仅改掉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拖音的坏习惯,而且已经能够在老师稍微的点拨下,就能够感悟出句子中应该停顿的地方。
学生在完成“读正确、流利”的同时,已经通过不同的形式,无形中反复地朗读过多遍,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说明课文作者的语言已经顺利的进入读者的口语。与此同时,读者的口语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因为朗读时,不光要了解语句的意思,还得交待这意思时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吸纳与发展语言,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进行创造性的外显表现。如在教学《您说得对》时,学生已经在朗读中了解到“母鸡说得对”,知道狐狸是不怀好意的,并从课文中描写狐狸“笑嘻嘻”这个词中,明白了狐狸狡猾、奸诈的性格,这种笑容是“笑里藏刀”的,是万万不能相信的。学生先是从教师的范读中明确停顿的地方,再通过狐狸的狡猾圈出能够表现出狐狸狡诈的字“又……又……”等,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品味,学生已经能够读出狐狸那种不真诚的语气,再加上教师在表情“笑嘻嘻”的点播,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脱颖而出”。这时,课文的“符号语言”已经转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言语,学生所读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意义,而且补充或增加了许多无符号的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所以,正确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初一牛津英语新教材使用心得


初一牛津英语新教材使用心得

我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初一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和我校初一英语备课组教师的一些做法。

我们都知道,新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有的单元还安排了一个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project),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里面所学的语言知识、技能及学习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2.本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想象再现率高,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3.编排体系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初一英语备课组的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

一、进行中小学的衔接

初一新教材相对于以前的教材词汇量明显地增大,大概每个单元100个单词左右,有些单词还相当长,而且一些不常见词的出现率也相当高。同时语法点增多,并提前出现。例如: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以及 Sb. spends some time doing sth.(on sth.)这类句型以前要到初三教材中才会出现,而现在初一就出现了。针对这些难度的增加,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首先让学生过好语音关

学期开始时先教学48个音标.在教学48 个音标时,突出重点:如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读音, r音节及七个辅音字母(c g j n s x y)在单词中的读音;分散难点:元音字母组合和辅音字母组合 ,这部分量大,学生难以记住.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记八个,逐步增加.尽量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果碰到较长的学生难以拼读的音标拼读词,这时我们就教学生拼读音标词的方法,先教学生分成几段来拼读然后再快速朗读成词.教学音标时要求学生眼看,手在空中比画或在桌面上写.动用多种感官提高记忆效果.过好语音关, 有助于学生把握单词的读音;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助于解决学生对单词读音的遗忘现象;有助于学生快速而且长久地记忆单词.

2.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过好词汇关

新教材词汇量大,每个单元大约有100个左右,为了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我们把它们分几次来教,在教学新课前,利用早读课提前教25个左右。等到教学新课时,我们还进行强化巩固。

(1)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就不利于英语教学,所以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觉得“创设情境记忆法”效果较好,所以我们常采用这样的做法。如:在教学“closed ”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先请一个学生上来做“开门”这个动作,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open来造句,如:Open the door.或 The door is open.这个时候,我们就板书,并用彩笔在is open下面画线。然后我们再请一个学生做“关门”这个动作,并让他用英语来描述这个动作,他很可能会说Close the door./The door is close. 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引出Noic strip(卡通漫画)、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Main task and Check out.

就我校的情况,单元的课时安排一般分为两到两周半的时间。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一课时 Reading约两课时 Vocabulary 一课时 Grammar 约两课时 Integrated skills约一课时 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一课时 Main task 一课时 Check out一课时。

Comic strip 主要通过漫画中的小狗Eddie和电子狗Hobo之间一段简洁而有趣的对话,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学

时我们几个人主要让学生听录音,模仿跟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热身运动。

Reading 即课文教学,我们平时都尽可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教学课文。同时要处理好教材中的配套练习,如B.C中的相关内容,B.C部分经常有true or false题等,这时我们经常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编一些atoes,potatoes,beans,peas and so on),水果类(apples,bananas,pineapples,watermelons and some other kinds),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话问答,

“??—What do you love/like/dislike/hate?

—I love/like/dislike/hate …. What about you?

—I love/like/dislike/hate ….”

并讨论“What food do we eat if we want to be healthy?”等得出 “healthy food and healthy lifestyle.”

3.竞争法。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兴趣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单词遗忘快,为了与遗忘作斗争,我们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的复习时间来增加单词的复现率。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课上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我们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前面一课或最近所学的长单词、不常用词抄五-六个在黑板的一角,上课时叫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读,我们注意倾听,帮助他们正音,然后再进行抢记单词和用这些单词造词组或句子的比赛。试用下来我们觉得效果较好,就连那些课后懒得记单词的学生,课上也频频举手,这时我们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让其形成燎原之势,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赏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种好的方式,经常使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我们还采用其他的一些竞赛形式,如限时阅读比赛,限时朗读比赛,口头演讲比赛等。

4.针对新教材词汇量大、固定句型和语法点提前出现的情况,我们将以往单一的Everyday English扩充为现在的口头作文(每周两至三次),和对关键词、词组和句型的复习(每周两次左右)等,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

平时的口头作文训练外,我们也利用期中、期末复习课对作文进行讲评,如课前先找几个层次不同的学生作文抄在黑板上,然后课上大家一起来讲评,并根据评分要求让他们来评分,有了这样的评分机制,初一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文水平较之开始时提高了许多。有的同学的作文水平甚至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5.将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比较级和最高级,当学生对这种语法结构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请学生自己造句或将他们所崇拜的明星人物编进句中,如,姚明比潘长江高。此外,对一些易错的语法项目,我们编了一些简单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一般现在时:主语三单时,肯定加s,否定和疑问,动词用原形,助动词用does;又如be动词口诀:我用am,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所有复数全用are。再如运用现在进行时,学生时常会忘记be或动词的ing形式,这时我们打比方:be为人的左手,动词ing为人的右手,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残疾。另外,在学习no one和none时,我们将其编成顺口溜:1:2,2:1。如回答e time to do sth.以及 Sb. Spends some time doing sth.(on sth.)这类句型以前在初三教材中才出现,而现在初一就出现了。针对这一系列难度的增加,我们同济中学不光利用期中、期末集中复习的时间,还立足于平时,采用“五轮复习法”。

第一轮:立足单词。在每个版块的内容学习完毕,根据本课的内容,精选或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根据中文提示完成单词拼写的练习题(放在句子中), 根据图片写单词,或将词组里的主要单词划去,让学生选词填空或首字母填空(我们所选的这些练习题一般都较容易,放在句子中,一般为书上所学内容的变化形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单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这种方法比起孤立的背单词或抄单词要有意义得多.而且学生也感兴趣得多。俗话说得好,再好的方法,如果长期单一的使用,也会失去其在初期的最好效应。

第二轮:在每单元学习完毕,根据整个单元的内容,配以适当的拔高练习,内容紧扣课文,涉及词汇、时态、巨型转换几块,选择适当的部分当堂完成,教师在巡视的时候,特别留意中等生,对错得多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评讲,不具共性的错题只作个别辅导。这两轮复习安单元,利用早读课或课后时间完成。这样天天给他们一定量的练习或阅读,渐渐地学生对所学内容由生而熟。

第三轮:做综合性基础题。这些题目难度不大,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对,有成就感。单选、时态填空和词汇填空题基本上是课堂上完成的,教师在巡视的时候,特别留意中等生,只对错得多的题目才做详细地评讲。阅读、完形、写作课后做,讲评时,我们特别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

第四轮:专项练习。主要是围绕语言点进行归类和查漏补缺。采用句型转换、时态填空、词汇练习、句子翻译等形式。

第五轮:在前四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主要是综合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

为配合以上的“五轮复习法”,我们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随时进行巩固和强化。

1.学习单词之后,把上一节课重点的单词或词组在课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读、说说,有时举些长单词让学生进行抢记比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背单词的效率。

2.进行课文限时朗读比赛。对于一些比较长的课文,抽取部分重点段落,作为朗读的材料。先选一位比较好的学生测一下时间,然后抽几位水平相当的学生朗读该段,其它学生做评委,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以此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3.学习完对话以后,为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要求中等左右的学生能表演出来,基础好的学生要有一定的拓展或联想。有时也举行讲同意句比赛,同样的句子,看谁能用另外的句子结构表达出来。这两种方法用意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对写作的巩固。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涉及一个话题,与写作相配合,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写一短文,作为开放式的练习,可长可短,一般5-8句话左右,利用“Everyday English”时间,抽取部分学生朗读他们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以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5.强化听力。在平时的每个单元中都有听力,期中、期末复习时,利用一些练习材料,对听力做一些强化训练。这样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为我们初一备课组采用的“五轮复习法”。实施下来,效果良好,当然,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会进一步完善。

以上仅是本校初一英语教师使用新教材一年来的一点心得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望领导和同行批评指正。非常感谢大家的耐心。

我的作文教改之路


我的作文教改之路

《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但是实际教学中作文仍然是学生最大的拦路虎,相当数量的学生提起作文还是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教师人为地加大了作文的难度,要求学生写出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都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恨不得篇篇都达到发表的标准,所以要求一高再高,远远超出了一般学生的习作水平,结果成了拔苗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心理。二是因为学生虽然也接触了实际生活,参加了某些活动,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不强,故语言组织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局面,如果老师再引导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就会经过一次次受挫之后沉寂下来,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了小学生作文“加强听说、强化读写、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人们称为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先学会了阅读再学会写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密码。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在孩子们看来,编密码远比破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在学前班时就有这种编“密码”的能力和爱好,其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实际上就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以前,老师就应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听说能力。每周都安排有听说主题,每天都有一日一说。如入学教育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参观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话题,渐渐养成了喜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等拼音学完,再让学生把说话内容记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对于学生说话的起点,我要求较高,开始说话就要求说完整的句子。如一则《自我介绍》:我叫赵原,今年六岁半。我从无棣县实验幼儿园来。希望大家和我做朋友。等学了课文,则充分凭借课文训练。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排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如凭借课文,抓重点句式的训练;重点段落的训练;课文插图的训练等。这样,一课一练,课课有得,书上的范句,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课外阅读中的佳句,都在学生的头脑中融汇贯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开设听说训练课,每周一节,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如利用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演自说,积极参与。训练形式上灵活多样,有时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和尾,让学生想象中间的内容;有时听音响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看、说、想、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读写结合,科学有序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
进入三年级后,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同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全册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主要进行八种基本段式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如教学《晨读》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初读,知道本段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细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能

我的作文教改之路第2页

划出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即“三个小伙伴,又坐在村头的石磨上开始晨读了。”然后精读弄清句子之间的联系,提问:读了第一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三个小伙伴是怎样晨读的?他们读得怎么样?)接着分成三个组自学讨论,找出了描写三个小伙伴读书的不同动作,得出结论:坐在右边的小女孩读得很入神,“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中间的小男孩“背得熟,记得牢,显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最左边的小男孩“好像在思索一道难题,又像在思索今后该怎样认真学习。”接着提问:读了这几句话,还有问题吗?(没有了。因为这几句话写得很具体。)我又追问,这几句话的顺序交换一下行不行?同学们又议论纷纷,得出结论:是不行的。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从右边最认真的小女孩写到左边可能有些调皮的小男孩,读起来有层次感,而且一句比一句具体。最后,让学生把这个总分段式摘录到集段本上,朗读背诵。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了写作技巧。课后练习运用总分段式写一段话《课间十分钟》。这样,一课一练,每篇阅读课文都成了写作教材,学生在“读—仿—写”中作文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得法以课内,受益于课外。
虽然教材大多出自名篇,但每册容量最多30篇左右,五年也不过300篇,以这样的读书量显然不能提高读写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就格外重要。我从三年级改加大阅读的时限,阅读课每周2-3次。要求每人平均10本以上课外读物,搭配合理,种类齐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阅读笔记: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提纲型。每人每周500字。定期举行“故事会”、“作文擂台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笔记展评”等活动。学生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作文课堂结构,坚持“限时、高效、大量、低耗”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我实行了限时原则:三年级的学生半小时内要写出四百字左右的作文。这样,每周两节的作文课程序是这样的:写作文前,提前布置作文内容,学生做好准备。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写作思路,谋篇布局。然后30分钟时间学生独立试写,这样,第二节课上课时就已经写完,就有一整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评改。在评改时采用积极评价原则,多肯定,尽量以最小的幅度修改,尤其是困难生的作文。优等生的作文从立意谋篇处品评;中等生的作文从精彩句段处赏析;困难生的作文则从好词好句处大加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欢悦,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安排作文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马上得到积极的反馈,主动地参与到评讲作文中来,改变了以往因延时批改产生的消极因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学期的大作文量也是以往的一倍,大量的写评使学生的写作技巧越来越纯熟,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生活的源泉。
学生有了知识上的储备,不等于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只有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在周围的人、事、物、景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才能真正从中增长见识,训练思维。孩子往往对身边看似熟悉的事物不够注意,或者觉得不值得一写,经过引导,在他们的笔下,那些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竟另有了一层深意。高胜男同学因偶然玩气球产生义卖气球为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的义举;杨婷婷同学看见汽车尾气污染环境产生长大发明新式超能量汽车,无论晴雨天都可以行驶的奇思妙想;吴立鹏同学看见粉笔屑飘满老师的头发便想制造新式黑板、黑板笔……在同学们的眼睛中,世界变了,他们的思维也越发活跃,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发现,手中的笔原来还是一种最好的武器呀!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