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立县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对生态立县战略的认识与思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生态立县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作为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摆在山区县全体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山高路远,经济落后。案件的冲击,影响着的在外形象。地隅闽东西北角,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蕉城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因地处偏僻,建县时间较短,因此,开发的较迟。道梗土塞,僻同边徼,向来不为外人所知,经济一直非常落后。某年财政收入只有多万元,全县只有个亿,尚不及闽南一个乡镇。去年案件后,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在外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新一届领导班子虽然在重塑形象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其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
二、科学发展与提升形象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归根结蒂要落实在发展上,要提升形象,只有与时俱进,加快发展。首先,发展是形象提升的基础。之所以在外界知名度不高,除了自身的地理条件外,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发展。深圳从前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改革开放后,深圳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高速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现在更成为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大都市,成了举世瞩目的一颗明珠。其次,形象的提升反过来又推进发展。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加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位投资者,他在选择资金流向时会把印象最好最深的地方作为投资首选。现在人们追求品牌效应,就是注重外在形象,只有树立了良好外在形象,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集四方之才,汇四方之财,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形象。
⒈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开发得晚,虽然是的不幸,但从某一角度看,又是的大幸。当今一些发达地区,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后果是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危害。而正因为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反倒在世间保留了一块难得的净土。这里青山叠翠,满目葱茏,境内“山泽蔽亏,筚路绝辙,兽蹄鸟迹,交于绿林,村墟映带、冶媚绝世”(作家沈轶刘语)。不仅保留有华东第一瀑、滴水岩、仙风山等绝佳的自然景观,还保留了中华鲤鱼文化为代表的众多人文景观,更有近乎原始状态的、被专家誉为“华东西双版纳”的后垅大峡谷和气势恢弘的官山大峡谷……的森林覆盖率达,为全省之最,空气清新纯净,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的生态立县战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此,我们要着力保护好这些难得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造福。
⒉致力打造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县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比较明显,有列入福建省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的九龙漈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布群,有人鱼同乐、情趣独特的年历史的鲤鱼溪,有载入《辞海》的“八闽首景”湖光山色的滴水岩,有珍禽异兽出没、原始独特的陈峭鸳鸯溪,以及面积平方公里、烟波浩淼的芹山湖等等。这里还遗存了一大批古庙祠、古民居、古廊桥、古驿道、古遗址。全县年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夏平均气温仅℃,有着“天然空调城”的美誉,为避暑度假、疗养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理想地区。
要实现旅游兴县战略,就要充分发挥的高山气候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宁绍高速公路建设和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契机,精心打造“鲤鱼文化”这一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高起点、高品位搞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的详细规划,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美化、绿化城市环境,为对接旅游高潮,迎接旅游春天做好准备。
⒊致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实基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要紧紧围绕生态、绿色、有机做文章,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构筑生态农业发展带,形成高山优特茶叶、畜牧养殖业、反季节蔬菜三大主导产业。要狠抓茶叶精深加工,整合并打响茶叶品牌,提高茶叶产业效益,把建设成为闽东最大的高山茶叶生产基地。学习超大生产经营理念,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民、协会农户”等模式,不断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把建设成为周边大中城市最重要的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场草地条件和芹山、水库万亩库区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畜牧业和淡水鱼网箱养殖业,力争建成全市最大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和最大冷水性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要走出一条“一乡一品”,“品品独特”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路子。通过龙头带动,科技提升、基地示范、市场先导,构筑现代化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⒋致力调整工业布局结构,增强经济总量和实力。
工业是增强地方财力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县的工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工业投资力度较弱,规模以上工业和新建企业少,发展质量不高,工业与相关经济结构不协调,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成了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瓶颈”。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致力发展生态的、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必须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高科含量、高附加值和吨价比高的优势工业,努力使粗放型工业向低能耗、清洁型绿色工业的转轨。同时,扶持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做大做强人造光学晶体、热熔胶医用系列产品、微铬和氮化铬、汽车缸套系列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建造带动工业发展的“火车头”。要结合本地的农产品生产,走农工结合的路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支持超大集团在注册分公司,引进蔬菜包装加工企业,按照超大生产标准化体系,引导一批农民与超大建立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结构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增加农业效益。要鼓励并扶持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和群鑫农发科养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要立足本地的水能资源优势,开发无污染动力,县境内有万千瓦水能资源可供开发使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走“以电兴工”的发展路子。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好宁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飞地政策”,本着“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自由选择项目落户地域,致力办好工业园区,实现集约规模经营,增加地方财税收入。
⒌致力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县经济的不发达,造成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缓慢、极不均衡。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改变面貌,是极其迫切的一项大事。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对传统陈旧的发展观进行扬弃和超越,不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改变那种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不顾一切增长的错误观念。要立足实情,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大幅度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机遇,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分工,利用作为开放的三都港连接闽北、江西的“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向外把自己融入全国大区域的发展格局中,向内均衡好九个乡镇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大文教科卫等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持”的总原则,切实做好资源工作,重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对经济和人口统筹规划。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而坚持以人为本,则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要从我们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到我们的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体现到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之中,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对生态环境补偿的税收政策思考及建议


对生态环境补偿的税收政策思考及建议

利用经济手段对干扰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调节,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税收政策方面作出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如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废物处理、利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实行减征、免征、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资源土地保护进行课征的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对合理利用资源,限制资源的滥采滥用都起到了有效的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补偿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尽快完善生态系统税收制度

(一)从保护重要生态屏障、考虑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生态移民生活困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税收角度出发,应当采取“税额减免、提高起征点”等税收手段,初步形成“生态无税区”。

(二)在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对矿产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将开采矿山中发生的采矿权转让费、生产探矿费、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的支出和购置节能减排设备所含进项税金应列入准予抵扣的范围。

(三)资源税的征收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合理提高税率标准。即提高有色金属和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等矿种的资源税税额幅度上限, 辅之以提高税收负担的办法,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高于再生资源。

(四)应当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合理调整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之后在销售环节根据销售价格再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充分发挥资源税在节约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方面的调节作用。

二、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一)对开采石油、天然气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应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二)煤层气也属于自然资源,应对地面抽采煤层气征收资源税。

(三)借鉴国际经验做法,对自然资源输往本地区以外时,就该资源或者矿产品的产量跨地区征税。跨区域征税的纳税人虽然是在本地区从事矿山开采的居民或企业,但其负税人实际是资源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利用这种办法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四)对在境内从地下或其他水源地耗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列入水资源范围征收资源税,具体办法是:

1、根据水资源所在地海拔高度设置比例税率,地域海拔越高设置较高税率,按照使用水资源的径流量或者立方数按规定税率征税。

2、根据下游水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和用水量、水头大小确定起征点和累进税率,按发电量征收,规定每千瓦时定额税率。

3、按照税收征管属地原则,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河流管辖区域收取,确定水资源源头地和水资源利用地分享比例,对征收的水资源税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用于生态移民生活困难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资源生态保护。

4、以城市用水销售量、工业用水自用量为依据征收水资源税。

三、开征环境保护税
(一)将资源开发及循环产业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税(费)改并,提升其立法层次,将排污收费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二)对在采挖各种中药材缴纳的“草皮承包费”纳入税收征纳范围征收环境保护税,其税收收入作为专用基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

四、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将地区采挖取得的中藏药材植物初级产品应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采挖人数进行规模控制,并进行采挖技术培训,提高保护草场意识,减少并淡化药材保健作用的宣染,从源头上杜绝无序疯狂采挖,保护草原原始生态。

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一)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原则性规定,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适当灵活的税权。如由现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改为全额恢复征收增值税,所征税款全部用于生态资源开发补偿,开挖回填、草原灭鼠等,让农牧民切实得到实惠,使生态环境恢复得到落实。

(二)为扶持资源循环经济,在还没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前,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在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好的产业政策中增加循环经济在资源保护、节能减排方面购置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规定。

(三)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的规定。
(四)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

对生态环境补偿的税收政策思考及建议第2页

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五)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投资支出准予所得税前扣除,对企业购进节约资源、防治污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

六、优化分税制收入体制

根据实际,应改变“有税源的地方无税收,无税源的地方得税收”的分税制体制。并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定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办法,如将现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确定为经济核算企业,全部入库中央级的企业所得税和特别石油收益金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收分级收入体制。

总之,通过以上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节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新疆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资源较多的地区,如果资源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发展,将会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应当利用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其在加强生态资源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金融的作用就是把资金积聚起来用于投资。能否高效率地吸收资金并合理地配置到不同的经济领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就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宏观经济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索洛模型就认为长期而言储蓄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但在资本流动存在障碍的情况下,高储蓄率往往对应高投资率。生产函数中影响产出变量中的资本与劳动及知识(技能)一样不可或缺。当然,这里的资本既与本国储蓄相关,也与资本流动相关。这就涉及到金融的功能与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金融战略首先应研究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中国金融发展现状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中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压抑与高速货币化并存的时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应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货币化不断提高,gdp从1979年的4063亿元到底的3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倍。m2从1979年的1363亿元增加到的72.6万亿元,增长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34%上升到的接近200%。金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亿元到底突破100万亿元,增长了500多倍。股市市值从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的67%。债市总规模从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的49%。

可见中国金融发展,特别是货币化速度惊人,其中m2占gdp比例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但另一方面中国确实也存在金融资产单调、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效率不高、金融服务覆盖不全等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问题。金融压抑问题不仅影响到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金融资产方面,中国目前仍以银行信贷资产为主,在金融业超过100万亿元资产中,银行资产约占92%,而证券、基金、保险相对规模仍较小。

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都不够多元化,同时又相互分割,与成熟市场多元化产品下的一站式、全球化服务还有很大差距。在金融市场方面,债券市场仍然滞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又相互分割,债券发行门槛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差,致使大量的融资需求仍不得不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债券投资者很难通过二级市场进行配置。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新股发行仍实行审批制,能够在股市进行融资的企业只是少数,而股市的投资者、上市企业的股东都欠成熟,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小盘股,股东热衷于市场融资,使市场估值和供求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扭曲。保险市场上部分保险企业热衷于投资型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品种(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传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开发和销售力度都不足,使市场需求与保险供给也出现一定程度脱节。

在金融效率方面,由于现在仍然存在较多的行政审批和管制,特别是在机构和产品准入及部分金融产品定价上。这一方面防范了部分风险,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利于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效率。

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上,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较快,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7%,而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大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比约57%。私营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二、对中国金融战略的六点思考

(一)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货币化造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如房地产),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而金融压抑又会制约经济增长。因此,中国金融战略首先就要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风险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有充分体现,而金融压抑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有深刻的教训。处理好这一矛盾就要将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包括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产品创新、放松产品定价等方面的过度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等)与逐步优化金融业的融资结构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金融运作和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防范金融业自身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投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使贷款的信用利差充分反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差别,将从源头上改变贷款利率管制下银行信贷追捧优质大型企业的现象,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第2页

,通过信贷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实现信贷资源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化配置。

(二)考虑金融脆弱性的特点,中国的金融战略应着眼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所谓的金融脆弱性既指金融业的高杠杆率特点,也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业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金融领域的风险即便是微观的、个别的,最终也有可能演变成为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关于金融的脆弱性,已故华盛顿大学教授海曼 明斯基(hyman p. minsky)有过系统阐述,他把金融脆弱性直接与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内生的投机性泡沫相联系,在繁荣时期当企业现金流超出偿债需求时,会产生投机性狂热,不久就会使债务超出正常营业收入能偿还的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由于投机性借贷泡沫,银行收缩信贷,使能够偿债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结果经济收缩。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过程就被称为“明斯基时刻”。关于金融脆弱性也有其他的解释如“安全边界说”、“信息不对称性”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与马里兰大学教授莱因哈特(carmer reinhart)合著的《这次不一样?8金融荒唐史》充分揭示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及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负面冲击。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从金融压抑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更易引发金融脆弱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必将是国内逐步消除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进的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行政管制也将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将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将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与金融脆弱性相关。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因金融脆弱性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但因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个别市场风险带来的局部冲击还时有发生。因此,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坚持宏观审慎管理。

(三)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坚持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梳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国家利益

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的g20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中国作为g20的一员需要遵守这一框架。如前所述,坚持宏观审慎管理是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内在需要,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时都会顾及自身的国家利益。宏观审慎管理中有关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等)、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计价方法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信用评级(反映出信用风险的等级和借贷成本)、逆周期管理(涉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看似是金融标准问题,实则涉及金融稳定和重大国家利益。因此,在这些标准酝酿过程中,欧美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从国家利益角度参与并力争主导有关讨论和规则制定。目前,基本框架虽已形成,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缓冲过程,并有一定选择性。对此,必须从中国金融长远发展和中长期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战略角度来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制定具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

(四)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把握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外汇资产配置战略,通过对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可根据进口用汇、偿还外债所需外汇、对外投资等因素确定,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近30%,应当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属超适度规模,远远超过维护货币稳定的需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后,美元资产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且以收益率较低的债券为主。本质上,一国外汇储备是本国居民的外汇储蓄。而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若以黄金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7%;若以原油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6%,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不可谓不大,也使得此类外汇储备失去了储蓄的意义。因此,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一是要配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出口战略和汇率改革进程,把握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通过外汇资产运用体现中国的战略利益,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根本性缺陷的契机,探讨如何体现和保护债权国的应有利益,对债务国通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方式逃避债务施以约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三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总额8.98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5.5万亿美元,但各债权国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鲜有话语权。三是把握美元和欧元这两个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变化趋势,加强外汇资产的战略配置研究。当前尤其应把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关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债券以及欧洲市场的直接投资机会,加快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进一步建立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同时也要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债务重组、违约的风险。四是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通过直接采购资源、参股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战略资源的投资和储备,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在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挥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符的金融影响力

首先要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各方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调整需要更加灵活。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过去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钉住美元不见得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对国内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都造成很大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强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应以大国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认识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必然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一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益,并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对于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要加快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定价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货币,并将香港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梁。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外人民币优质债券利率较低,应把握历史契机,鼓励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民币既成为结算、支付货币,也成为投资货币,更重要的是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的利益。

(六)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立足于建立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体现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上升。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链的高端(特别是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竞争力还与中国经济及制造业的规模、地位不相称,金融行业在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转化等方面还亟待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某些金融机构的市值在全球的同行业中排名靠前,受金融危机冲击也不大,但这是以一定程度的垄断、政策保护、国家力量支撑及市场保护为依托的。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与西方还有差距,在金融的国际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守势。由于竞争力上的差距,金融业的对等开放形成了对中国事实上的不对等:第一,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整体上很低,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订中话语权少,基本上还是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订者,至今还常常以与国际接轨为荣;第三,中国本币还未国际化,长期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性、收益性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第四,中国还缺乏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因此,要建立起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不仅仅要在“大”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强”上做文章。为此,中国要逐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能满足于关起门来做老大,同时要培养大批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具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的高端人才来引领中国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订,将中国的利益和声音体现到这些规则中。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逐步淡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更好地发挥市场的效率。所谓“强金融”就是“强人才、强货币、强机构、强市场”,大国金融就体现在这“四强”上,所以,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四强”上下大工夫、做大文章。

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工业结构转型。

(二)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坚持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外向带动、突出重点原则,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

(三)把形成支柱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以骨干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择优扶持优势产业。

(四)把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组建、完善企业集团,增强技术开发功能、市场开拓功能、资本营运功能和国际经营功能。

(五)把培育高新技术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发展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六)把减债增资、减员增效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关键,推进企业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减人增效机制。

内容:从江苏南通的实际看,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上,以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是调整工业结构的最好时机

其一,从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当前,南通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短缺、成本增加、工资增加以及负担加重的沉重压力;现行的产业结构是轻纺型,企业结构是中小型,产品结构是加工型,管理方式是粗放型。由此可见,一般性的结构调整已跟不上市场竞争的需要,一般性的转换经营机制已跟不上改革开放的需要,一般性的内部挖潜改造已跟不上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其二,从市场的发展层次来看,市场机制的形成,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按照经济规律,大凡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企业出现两极分化。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客观动力。

其三,从世界工业发展国家发展进程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美元之间是工业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阶段。年,该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元,按照这一规律,南通工业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

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现阶段对工业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改造是深层次调整,必须着眼于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全局。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存量资产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而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整体优势和竞争实力。为此,该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握条原则,抓住个升级,实现个目标。

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原则。依托区位、港口、航运、淡水等比较优势,发展电力、船舶、冶金、石化、材料工业,实现重大项目基础上的结构重型化。依靠科技原则。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结构高级化。外向带动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多层次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工业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对应度,实现外向带动基础上的结构合理化。突出重点原则。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的大行业、大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实现在企业集团基础上的结构支柱化。

着重围绕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的要求,实现个基本目标。即,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形成明显优势,主导产品的年增长率为非主导产品的倍,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左右;工业资产得到明显优化,优质资产扩张,劣质资产重组、转移、淘汰,工业资产增值率逐年递增个百分点,负债率逐年下降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技术贡献份额得到明显提高,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递增个百分点以上;市场化经营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能生能死的竞争局面;企业减员增效机制基本形成,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再就业环境。

形成支柱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支柱产业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支柱产业应当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内容。“八五”以来,该市的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电子元器件、

精细化工及制药、高档纺织及服装、新材料、船舶工业六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的产业,并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优势产品,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年,六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确定培育、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应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突出重点,择优扶强;以骨干项目为载体,增量资产带动存量优化;以加大财力、智力投入为手段,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到年,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要占全市的%以上,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到%以上;技术进步对支柱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以上;大中型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骨干企业水平。

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近年来,该市已有工艺帽、衬市、钢球、集装箱、甲霜灵、数控机床、铝电解电容器等个产品进入全国销量前名,这为发展规模经济打下了基础。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必须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国际化”的要求,以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组建企业集团,培养单体“小巨人”。

大力组建、完善市级重点企业集团。从已建的企业集团或已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有明显市场、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中选择家企业(集团),重点培育,加快发展,使之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有—家超过亿元。同时,从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主导产品具有明显优势的骨干企业中,培植一批单体“小巨人”。

加强企业集团功能建设。一要增加技术开发功能。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二要增强市场开拓功能。建立企业市场部,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现代营销方式,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和市场开拓的速度。三要增强资产营运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资本经营,提高投融资能力。四要增强国际经营功能。在生产、贸易、资本等多元化经营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生产经营,为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培育高新技术是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促进技术升级,增加科技的贡献份额。没有高新技术的企业是不能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没有高新技术的经济结构是缺乏活力和动力的经济结构。培育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加快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南通区的建设。抓住江苏省全面启动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契机,高起点建设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海安水利高科技园,建立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机制。同时建设好个技术中心、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中试基地,组织实施项火炬、星火计划项目和成果推广项目,带动全市工业技术结构升级,形成整体优势。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选择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产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合作开发和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力求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同时,努力培植海洋、环保个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还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提升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塑造大企业”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全市着重抓好江苏江山公司、申海公司、中天公司等个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到年,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抓好活性碳纤维、超细旦涤锦复合纤维、高纯无水溴化锂、莫索尼啶等个高科技战略产品,到年,其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

减债增资、减员增效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当前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债务过重,富余人员过多,已成为工业结构调整中的难点问题。紧紧抓住机遇,优化资本结构,推进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大力突破企业增资减债和分流人员两个重点。

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搞好资产经营。产业主管局改革为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公有资产授权经营,抓好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授权大型企业集团为资产经营主体,积极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使其成为政府授权的专司资产经营并行使股东权利的法人,通过相互参股、控股,消除行业界线,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控股公司(集团)。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合理流动。还需多渠道增加资本金注入,盘活资产存量,努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对于小企业,区别不同情况,或者对其兼并、租赁、拍卖,或者引导他们投靠国际大公司、国内大集团或者挂钩大院、大所,或者为大企业配套,向“专、精、活”的方向发展。

抓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对结构调整中的下岗职工实行培训、再就业,拓宽分流渠道,建立减员增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XX县文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XX县文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我县文物发展现状
1、文物资源状况
我县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近郊,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商周文明,从唐宋窑址到近现代文物,举不胜举。经20xx年文物普查统计,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7处,其中遗址33处,古墓葬27处,古建筑16处,石刻4处,革命烈士墓葬1处,纪念建筑6处,重要文物出土点2处。现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9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级1处,县级14处。库藏文物937件,其中珍贵文物53件,一般文物884件。2、机构设置情况
1987年以前,我县无专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保护管理职能隶属县文化馆。随着文物工作地位的提升及文物保护管理职能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1987年成立XX县文物管理所,为县文化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定编3人。近年来,因文物保护管理任务的日渐繁重,人员逐年增加。目前,XX县文物管理所有工作人员14人,按照因事设岗、以岗择人的原则,设有安全员、文物调查勘探、安全保卫、库房保管等8个岗位,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窑设有保卫执勤室,派出4名保卫人员专职驻守。
3、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经验
①更新观念,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是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首要条件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资源和旅游经济资源,而文物曾一度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县大力宣传文物工作,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造势,扩大社会影响,使文物保护开发意识深入领导思想中,争取了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文物工作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②、摸清家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文物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我县一是按照文物四有标准,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落实保卫责任人,建立科学记录档案。二是对库藏文物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建档,摸清家底。三是两次开展文物普查,详细掌握全县文物资源特色、分布状况、保存情况,为制订全县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③、立足保护,建立有效的文物安全网络是文物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县文物点多面广线长,为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一是立足保护,牢固树立文物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文物安全保卫、库房管理、消防、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巡查等各项安全制度,指定文物安全员,划分文物保护责任区,及时掌握文物安全动态。二是大力宣传文物法律法规,普及文物法律知识,在社会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一级是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专职保护机构或安全责任人,并在当地成立群众联防保护小组;二级是对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区别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聘请义务保护员与“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实施保护;三级是明确各乡镇政府部门的文物保护责任,由各乡镇、村委举荐文物安全信息员,监控各乡镇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点及地下文物安全情况。四是严格行政执法,配合公检法机关,严厉打击文物违法违规行为。
④、主动服务,先期介入建设用地选址动土过程是实现两利方针的重要法宝
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两利方针的目标。为此树立主动服务观念,先期介入建设用地选址与城乡建设规划是实施两利的第一步。近年来,我县文物部门努力争取了文物部门应有的职权和地位,把建设用地选址动土纳入文物调查勘探审批范畴,并通过在政务公开中心设置办事窗口,公开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预防了建设用地文物安全问题。同时,对大型重点建设工程实行派出文物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跟踪调查的方式实施保护与监督。二是对建设用地动工过程中发现的文物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不妨碍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文物的保护。
二、我县九五期间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投入与建设情况及社会效益
1、资金投入情况
九五期间,国家、省、市、县财政先后拨入专款664万元及我县自筹资金380万元用于XX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其中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开发建设国家拨入专款230万元,省拨入专款140万元、市拨入专款12.5万元;曾国藩墓的复原修建工程省拨入专款9万元,市拨入专款45万元;郭亮陵园的保护建设省拨入专款7万元,市拨入专款5万元,县拨入专款202万元,社会自筹资金380万元;其它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性维修市拨入文物保护经费3.5万元,县拨入文物保护经费10万元。
2、文物保护单位资金使用与建设情况及其社会效益
资金投入使用后,XX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辉煌成绩。一是长沙铜官窑遗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共投入382.5万

XX县文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

元完成了办公用房、传达室、陶瓷瓦片路、古龙窑保护棚等标志性建筑的修建,初步制订了整体保护规划,制作了龙窑展示与采泥洞加固工程项目设计书等,使遗址内一扫过去荒凉景象,吸引了大量慕名参观的海内外游客,并于20xx年成功举办了一场盛会,相邀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及海外陶瓷专家齐聚遗址进行学术交流,影响甚大。二是曾国藩墓复原修建效果显著。曾国藩墓的保护建设工作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先后投入54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地制订了保护规划,并复原修建了墓冢、墓围、墓碑、拜台、平台、护栏等,再现了清朝皇室墓葬雄伟华丽的建筑风格。三是郭亮烈士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工程成效显著。20xx年郭亮烈士诞辰百周年,县委、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并通过社会自筹380万元修建了入园道路、围墙、水塘护坡、传达室、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成了一座环境优美的花园式陵园,园内市文物部门拨款修葺了烈士墓并新建了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展出了烈士的英雄事迹图片及实物资料,每年接待近万人的参观瞻仰。
三、制约我县文物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1、文物保护管理执行机构无行政主体地位,文物管理与行政执法难以实施
文物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文物保护管理的专职执行机构县文物管理所仍为县文体局二级机构,因级别不够,无行政主体地位等使得文物管理所在行使文物管理与行政执法职权时往往是抬不起头,说不起话。我县的文物管理及行政执法主要涉及文物保护单位与建设用地两大块,我县六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使用单位,其使用单位低则与县文物管理所平级,高则为处级单位,建设用地审批则由政府职能部门统管,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管理或者执法时,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以县文物管理所级别不够、无行政主体地位为由拒绝。县文物管理所对其的管理及执法必须借助县文体局来实施,另外文物部门行政发文或向地方政府汇报工作,往往都得由文化主管部门去做,而由于文化主管部门不直接接触文物管理工作,对其工作性质不甚了解,加之管理面甚广,往往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和传达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工作的发展。
2、文物管理委员会有名无实,管委会成员单位未能切实履行其职责
我县于1987年成立了以县长牵头,计划、国土、公安、税务、建设、文化、规划、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长为成员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为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机构,其成员单位承担着相关的文物保护职能,并在我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政府工作向经济建设的倾斜,加之文物部门门槛低,号召力不强等因素,使得文物管理委员会有名无实,文管会成员单位几年不碰头、不开会,文物意识淡薄,其相关文物保护职能未能有效履行。
3、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足,建设用地文物调查勘探收费难以落实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文物保护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我县从20xx年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我县文物众多,且多破损不堪,5万元的专项经费,有如杯水车薪,远远难以解决文物保护的尴尬境地。全年仅长沙铜官窑、曾国藩墓、郭亮墓的保护经费就需20万元,但国家、省、市只拨给部分专项维修和建设资金,文物保护经费须由县财政解决。而县财政纳入预算管理体制拨付的事业经费只能保证县文物管理所的人头经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经费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经费及建设配套资金均无着落。而作为我县文物保护经费的一项重要补充来源的文物调查勘探费,由于建设用地费用大部分由政府统收,小部分由园区管委会收取,建设用地文物调查勘探费实际到位的不到应收费用的十分之一。
4、文物专业人才缺乏,文物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文物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而目前文管所工作人员中大部分为非文博专业类人员,文物专业人才的匮乏极不适应文物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对策研究及文物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1、对策研究
一是文物行政主体地位缺位的现实问题。建议县政府参照其他县市经验,将县文物管理所升格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使文物管理所的主体地位与行政职能相适应,理顺基层文物管理体制。
二是文物管理委员会职能弱化的问题。建议每年定期由县主管文化县长牵头,召开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研究解决文物保护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建议由县政府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将文物保护、维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按财政收入增长比例逐年增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同时全额返还建设用地文物调查勘探费,以弥补文物保护预算经费不足。此外,可以考虑在文物保护前提下,文物与旅游结合进行招商引资,以旅补文。
四是文物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县政府优化文物部门人才进入机制,实施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在职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促进人才知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协调。
2、文物工作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
根据我县文物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县文物事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认识文物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光辉旗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三是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的政府行为,推进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继续完善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四是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3、文物工作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县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从全局、长远发展的角度制订全县文物保护发展规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的大局,推进全县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分项目、分阶段制订和完善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文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深入贯彻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以改革精神加强发展文物事业和文物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并积极贯彻国家体制改革,推进文博干部队伍建设。

关于建筑企业品牌战略的思考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很多行业重新洗牌,很大一部分企业相继破产倒闭。然而,纵观全球经济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企业他们不但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反而在危机中生命力更加旺盛,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能在风暴中仍岿然不动,蓬勃成长的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在风暴来临之前他们在自身企业品牌的建设上做足了功夫,使自己的品牌在同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累计;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企业的各部门互相通力协作;品牌建设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工程,既夯实了企业自身的内功,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具体到建筑企业来说,品牌建设尤为如此,一项工程动辄一年甚至几年,出一件精品不足为奇,件件作品都是精品那就并非易事了,企业好比一张绸缎,一件精品好比绸缎上的花朵,件件花朵簇拥的绸缎必将花团锦簇。现在的企业都在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就需要有一个强效的管理团队,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调动各个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把每个部门的效率发挥至最大,那这个企业必定在同行业里逐渐壮大,最终成为王者。当一个建筑企业发展壮大了,使用他的产品的客户就会更多,他肩负的责任也就更大。
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要有高瞻远瞩的长远意识、统筹全局的整体意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一个建筑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犹如一座雕塑成型的过程。企业里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就好比那一个个制作雕塑的工匠,工匠技艺的娴熟与否直接决定了雕塑的优劣。如果一个建筑企业里员工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优质的技术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能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那样的话企业品牌的建设定能顺风顺水!
品牌战略应从品牌定位、品牌策略、品牌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一、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对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来说至关重
可以说,品牌建设是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把利器,是差异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高于平均利润的最持久、最可靠的法宝,是追求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平台。但国内一些建筑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往往只注重外表,急于求成、浮躁取巧的心态仍然十分普遍,品牌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
从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XX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及《世界最具影响的10大品牌》中上榜品牌的情况来看,其平均品牌年龄大于70年。由此,可以看到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个经过长期建设的优秀品牌其生命力必然也是长久的。要让品牌长久不衰,其关键在哪里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塑造品牌的个性。要塑造品牌个性,先要明确品牌的个性是什么。
品牌的个性其实是针对主体和客体而言的。对主体而言,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加以区分和把握,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企业经营者对目标责任者的选择。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应对市场的组成有较详尽的了解,通过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分析,选择自己最有优势的细分市场,这样就完成了市场定位的工作。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由许多方面组成,这些组成部分也形成了行业竞争市场。如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产品价格。这些都是对市场的细分。所以,一家建筑企业即使没有特级建筑资质,但同样可以在其中的一个分项上确立自己的优势和地位,从而明确自己的品牌个性。
从客体方面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一直就是向着更高与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所谓更高,就是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谓更深就是越来越细化。因此,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通过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在坚守对社会承诺的基础上,企业的品牌个性也要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新的形象。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塑造一个品牌无疑是使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高额利润的一把利器。通过品牌个性的塑造,会使品牌立得稳、立得长久、立得效益好。没有个性的品牌,无论花费怎样的巨资进行推广与传播,也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
二、品牌策略

1、以企业文化支撑品牌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核心。从表面上看,品牌展现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品牌所表达和传递的是企业的价值观、理念和精神,也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其所代表的文化的竞争。而世界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也无不闪耀着品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品牌的灵魂,灵魂有多深,企业品牌就能走多运,离开了企业文化这块沃土,企业品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筑企业要生存、求发展、欲与世界知名建筑企业试比天高,首先必须构造自己的强势建筑企业文化和品牌。
2、强强联手,用品牌占领市场
强强联手,是指一流企业与另一实力企业联合,实现双赢,实现1加1大于2的战略组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只有先做强然后才能逐步做大。
建筑企业的联合可以是在同行业以及其衍生行业中,两个强大的建筑企业的联手将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从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工程项目上联合的只能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由一个企业担任总承包,然后按照专业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作。这样,尽管实行联合的两个企业,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中都有自己的弱项,但由于是资源互补、强强联合,就能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产生内耗达到最小。如果是两个类型和资源相同的企业联合,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利益关系,往往只能产生内耗而不能产生合力,所以,在建筑业应当提倡“互补强强联合”。
3、注重宣传,争取更多客户
广告是品牌传播的手段和工具,是宣传品牌形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要有的放矢,要针对锁定的目标市场,利用一切可以传播信息的渠道。因为,每一个知名品牌,无不在广告宣传上表现出色。
当前,企业在广告宣传中为做广告而做广告的现象相当严重。原本一个很浅显很简单的思维却硬要用极其复杂的手段来表达,结果不是广告形象模糊,就是过于赤裸裸地传播销售说词,甚至是令人乏味的产品说明告白,老百姓看了自然头晕乏味。因此,企业在品牌宣传中,不妨做反差的媒体投放策略,避开其他大型知名品牌的攻势,讲求直效性。
三、品牌建设
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包括建筑产品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首先是自身产品的建设
建筑工程要考虑建筑工程常涉及移民搬迁、占地补偿、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牵扯到的各种问题及其复杂,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工程建设影响到周围百姓生活时,我们制定合理的搬迁计划;项目选址侵占了百姓的土地时,我们给百姓一个满意的赔偿标准;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影响周围环境时,我们做到工程结束,废物消失,还周围一片清洁美丽的环境。
做到了以人为本,我们的工程才能排除后顾之忧,才能顺利开工,才能伟后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发展要时刻把建筑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施工中要时刻坚持质量合格这条底线不动摇。完善各种监理制度,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偷工减料,技术不合格等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纠正,消除一切质量不合格隐患。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创新设计理念,使自身更多的建筑产品。
同时,针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业务水平也尤为重要。
去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国上下在谴责不负责任建筑企业的同时,由四川汉龙集团援建的几所学校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那几所学校的师生均安然无恙。汉龙集团的品牌形象在地震后更加熠熠生辉。
前段时间上海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正在施工的一座楼盘整体倒塌。此事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由后来权威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得知,造成整栋楼整体倒塌的原因是由于上海“莲花河畔景苑” 南侧正在开挖4.6米深的地下车库基坑,两侧压力差导致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 “楼坚强”自此走红网络,不知道是对那顽强整体倒塌楼房的褒扬还是对该建筑企业极大的讽刺!该企业的品牌形象瞬间崩塌。

由“上海楼房整体倒倒塌”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建筑质量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稍有疏忽,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次是建筑企业自身文化的建设
中国大部分建筑企业一开始是没有清晰的品牌规划的,企业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了解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再逐步摸索品牌的建设之路。有人讲品牌的98%是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决定着一家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最终决定了这家企业品牌背后的文化基因。
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是企业品牌建设的第一步,“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一个知名品牌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的。品牌是一种文化空间。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文化的差异化,是企业最好的市场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构筑着品牌基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这种企业品牌经营具体体现在:建造一个工程,结交一班朋友,培养一批企业人才,在丰富企业文化的同时,为企业树一座丰碑,为社会作一份贡献。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漂浮的,没有文化的品牌是虚幻的。
企业文化的创建虚要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其实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高管或者是我们品牌管理部门自身的工作,应该是全员的参与,当全体员工都把他们的每一个岗位当作是企业品牌建设重要环节的时候,我想这种共同行动就一定能使品牌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品牌建设上首先着眼于眼睛向内,让全体员工参与品牌建设。
这方面,比如每年在品牌建设上,除了出小报、出了内部网,普及我们品牌建设的这些内容,同时也把把企业文化的一些内容跟品牌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每年的元旦,一定是举行了欢乐家庭日的活动,使这个品牌成为一个欢乐的品牌,是大家庭跟小家庭的共同品牌。比如元宵节,一定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大联欢,我们用这种形式塑造我们的品牌。比如中秋节的时候,为单身职工举行单身汉的联谊,使青年职工能更多的享受这种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到了年终的时候,举行全企大联欢,使我们的员工能够在品牌文化的感召下拧成一股绳。我觉得一个体会就是我们要眼睛向内,品牌落地。
面对中国进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品牌整合营销时代的到来,着力品牌建设,投资品牌建设,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唯一出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