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重读博弈论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重读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会读书多学习,始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最近,重读《博弈论》,联系到社会交往和职场竞争,感受尤为深刻。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许多精彩纷呈的棋局。《博弈论》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的互动行为和互动关系,为人们把握职场方向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如果你善于掌握博弈智慧,就能够在职业竞争中不同环境中游刃有余,化解矛盾,这样,成功就在向你招手了。人在职场,要立说立行,做到“四要”:

一要擅长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谙学无止境,学能补拙的道理。虚心向社会学,虚心向能人学;善于向实践学,善于向书本学,善于向感知学。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而要真正成为“适者”,就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已,完善自我。要真正领悟“要你适应工作环境,而非工作环境来适应你”这个道理。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善于学习和有机时间中使自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尽显其能。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团队,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有高低之分,只要人尽其才,唯材适用,就能使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也只有这样的单位才能领先于同行。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和锤炼自已的本领和过人之处,要有“真才实料”,否则,你将被团队遗忘或遗弃。再则,你纵然有才能,但不愿尽力,不愿合作,对单位来说也是毫无价值的。所以,每一个员工都要努力使自已成为有价值的人。

三要凸显责任。要明确“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一个单位要明确岗位职责,用制度和责任管理人。要善于对“号”入座,认真履职,尽心尽责。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出现责任真空,所有员工也就无归无依,无章可循。把责任和权力用制度明确化,就能使每个人做好自已的事,不放弃责任,不逾越权力。要知道,没有无责任的权利,没有无权利的责任。一个良好的博弈竞争环境应该是责、权、利明确和相统一的。缺乏责任的管理制度和个人行为,就会产生消极甚至腐败的“负能量”。

四要讲求奉献。一个人的能耐和力量有限,许多时候,你面临工作或生活难题,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使自已与社会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达到互相帮助的良好互动。而形成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要有奉献精神,一个只图索取,斤斤计较的人,终将使自已陷于路走越窄的境地。有奉献精神,就有宽阔的胸襟,能包容他人,能团结他人,能凝聚人心,能乐于助人,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你的事业左右逢源,如虎添翼。让我们以安东尼的名言作为座佑铭:奉献能打开人脉关系之门,并让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奉献社会。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篇一: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二: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
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证明,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我赞同。
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
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当然,这里不去探讨历史理性),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也可以说是我好,他也好)。
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
以上是一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篇三:博弈论学习感想与思考

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
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当然,夹在这样一个三节点的博弈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地位的你,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博弈论用途很广。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许多的数学工具,这仿佛形成了一道阻碍我们初学者与博弈论的鸿沟。但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面对这条鸿沟,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公式和理论,也不可以忽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所以我一直很淡定的看待本课的许多数学公式和算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掌握了博弈论的本质,老师您是不会让我挂掉的。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英勇的博士们,为了碉堡的逆袭,为了老板的任务,为了妹纸的欢心,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课,顺利通过考试,更要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博弈高手。


篇四: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五:《博弈论》学习心得从博弈论看股票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理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股市分析中,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短周期市场中,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分析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分析理论,从道琼斯和艾略特以来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变换形式,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
我觉得,归根到底,不是技术分析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分析的对象股票市场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说,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都隐含了一个有问题的理论前提,它们的研究思路本质上都是在把股市看做是一个不受参与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对股市的影响。作为一种近似,这样处理可以给研究带来方便,也可以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不准确的近似不利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在学习了博弈论之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事实上,市场由千千万万投资人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参与市场的人本生就是在互相的心理博弈,每个人的操作都必然的影响着股市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比较大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更大,这些大户之间的博弈直接关系到技术分析的正确性。参与市场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候甚至是非理性的。而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力量在挑战着技术分析的权威性,那就是政府的力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对技术分析信任与否的一个博弈,在信奉技术分析的人看来,技术分析之所以正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很多人就是照着技术分析的结论做的,以至于这些结论就真的成真了。下图是我们常见的压力线理论,我们就以此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博弈的双方是大多数散户和机构大户,我们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在B点,股价正好走到了切线理论压力线上面。这个时候,机构面临着两种选择:拉升股价与不拉升股价,散户面临两种选择:跟进买入与不跟进,此时博弈可用下表描述。
机构大户
散户拉升不拉升
跟进赚亏
不跟进亏平
表中,效用只是代表的是散户的盈亏情况,因为考虑到股市是零和游戏,所以,考虑双方的利益显得没什么必要。在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机构大户选择拉抬股价,而这个时候散户果断跟进的情况下,散户投资者是可以赚的。
在这场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投资者信奉技术分析的方法是应该在B点不操作,或者卖出,而当博弈的另一方机构大户反常态选在在这个时候拉升股价的话,B点的压力左右将会被打破,在这个时候,按照技术分析操作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卖出或者不买,也就分不到之后的收益,切线理论的压力线就轻易被攻破了。这个过程使得压力线的理论有被打破的可能。也就是技术分析失效了。
以上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
相关学者运用博弈论把股市看成一个竞局,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计算过程。博弈计算与人们习惯的按照科学规律思考问题不同,它面对的系统不是僵死按一种规律变化,而是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的活的系统。
我只是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的角度简要的谈了博弈论在股市分析中的作用,当然,要达到熟练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博弈论的思想使我有了对手的意识,在股市中同样存在着对手。在我看来,如果非大牛市,股市只是简单的零和游戏,此中的游戏就是博弈,对手双方的博弈。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股市其实是众多对手方博弈的结果,技术分析只是博弈的产物,当然,技术分析的实效也是博弈的结果,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

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

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

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

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

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

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

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

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

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年月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发表讲演《为人民服务》,至今已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弹指一挥间,“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光辉大字,愈发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一、《为人民服务》发表的前后背景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年参加红军,牺牲时是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参军后,先后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转战川陕,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多次负伤。他搞过生产,烧过木炭;叫他当班长,就当好班长,后来因工作需要,由班长改当战士,他就当好战士。年月日在陕北安塞石峡峪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在延安得悉张思德同志牺牲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痛。他把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叫到窑洞里详细询问了情况,严肃地说:“前线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第二天,古远兴又去毛主席那里请示,说石峡峪到延安有七八十里地,天热路又不好走,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不方便,是不是就在当地掩埋。毛主席看了古远兴一眼,满怀深情地说:“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恩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毛主席当即作了三条指示:“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三天之后,即月日下午时,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上召开。会场上悬挂着毛主席亲笔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主席台的四周摆放着花圈.所有的花圈,都是战士们用从山上采来的野花扎成的。
这天,一向秋高气爽的陕北阴沉着脸,好像老天也在为张思德同志致哀。中央机关和警备团一千多人,整整齐齐地在操场上列队。会场上一片肃静。时许,毛主席在中央机要科科长叶子龙和警卫队长古远兴的陪同下,从住处枣园后院走出来,迈着沉重的步子下了坡,一步一步地来到会场前,然后站在队列中间的最前排。
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中开始了,首先由中央警备团团长吴烈宣布向张思德同志默哀三分钟。毛泽东这位指挥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伟人,也同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一样,为一位普通而平凡的战士低头默哀。当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详细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之后,毛主席即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哀悼,接着发表了重要讲话。
毛主席对张思德是早已认识和了解的。张思德临时抽调到山里烧炭前,是毛主席的内卫班战士。年春天,为了使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及直属机关干部有一个开会的场所,上级决定在杨家岭建一座大礼堂。来到条石场,张思德见哪块石头大,就背哪块,多斤重的大石块,他一悠就上肩,一气不歇地背到工地。
一天,他们去礼堂工地劳动,正赶上礼堂上最后一根大梁。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嘎吱嘎吱”地慢慢把大梁往上吊。只听见“嘎巴”一声脆响,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由于支撑不稳,又粗又大的木梁,一直往下坠落,眼看就要砸着在下面干活的工人和战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个箭步冲过去,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死死顶住大梁,使梁下的工人和战士避免了一场大祸。这时,战友们也跟着张思德冲上去了,张思德眼尖手快,他从战友手中要过斧头,“啪,啪,啪”几下,只听见“咔”一声,大梁牢牢地对准柱榫。可是当张思德抡最后一斧头时,由于用力过猛,一个趔趄从架子上摔下来。“班长张思德”工人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大喊起来……这喊叫声,惊动了正好路过这里的毛主席。毛主席快步如飞地走过来,一见是一位战士摔伤了,便立即指示派人去枣因请医生过来,并高声地说:“决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耽误”
几位战士按毛主席的吩咐,把受伤的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窑洞里。当把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躺椅上时,毛主席仔细一看,认出了是张思德,便亲切地叫了一声:“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战士们点点头,对毛主席说:“主席,他就是张思德,原来是我们班长”可战士们纳闷,毛主席咋就知道张思德的名字呢
原来,在此之前,由于“推车”一事,张恩德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一年前的冬天的一个上午,张思德一行三人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中路过石砭时,见毛主席的小汽车陷进冰窟窿里,他们立即跑去推车。这时,毛主席和警卫员贺清华也下了车,他们人一起用力推车,可是,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一点。张思德见状,立即把鞋袜一脱,跳进冰水中,两手抱起大石头,对准车轮前的冰陀子猛砸,又喊旁边的战友搬一些小石头来。把冰陀子砸碎,将碎石头垫在车轮子底下。司机将车子一发动,“咕咚”一声,车轮子便从冰窟窿中滚了出来,顺利地上了路。
毛主席用双手一边给张思德暖和冻红了的手,一边叫大家给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搓腿,以防冰水把脚冻坏。毛主席细细地端详了张思德几眼,用浓浓的湖南话问:“你叫哪个名字’’张恩德回答:“张思德。”毛主席又问:“张是弓长张的张”张思德仍然拘谨地点点头回答:“是”毛主席从怀里掏出笔记本,把张思德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临走时,他拍了拍张思德的肩膀,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张思德一桩桩、一件件模范事迹,令毛主席大为赞赏。张思德的死是偶然的,但毛主席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倡导、推广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去,却是必然的。
毛主席把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压缩整理成一篇文章,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它第一次发表于年月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具有深刻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革命人生观的纪念碑。
时隔仅半年多,党的七大就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鲜明地确立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在新中国诞生前夜它如一盏光芒四射的灯塔激励着亿万人民为着自己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在和平建设时期,它如强劲的东风,鼓舞着当家作主的亿万劳动群众,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保先教育”活动中重读毛泽东同志六十年前的这篇文章,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牢固树立共产党员的宗旨观念,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永远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永远的宗旨。
在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不用象刘胡兰那样去面对敌人的铡刀,不用象董存瑞那样用自己的身体去做炸药架子,不用象黄继光那样用自己的胸膛去堵敌人的子弹。但是,和平年代仍有流血,仍有牺牲。上世纪末,数十万子弟兵根据江泽民主席“严防死守”的命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汹涌的洪水,保护了长江大堤,保护了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在本世纪初的抗“非典”战斗中,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面对被感染甚至死亡的危险,在病房抢救病人,在疫点疫区防止病毒扩散。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郑培民、孔繁森等同志,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当牢牢记住自己“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没有贵,关健在于尽责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素质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岗位种类越来越多,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无论我们从事哪项工作,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要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只要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归根到底,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光荣的,都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尽心尽责地做好。
(三)做好本职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落脚点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这就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头人,要通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人事编制部门是政府的综合管理部门,用人以治事是天下最难的事,也是人事工作的本质内容。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我们的本职工作中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传统意义上的“等人上门”、“神秘化”、“具体审批”等等向“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转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为此要重点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注重管理向服务为主转变。走出去、请进来,把服务作为根本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途径,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从专心审批向注重监督转变。注意充分发挥用人部门的作用,诸如职称、考试申报资格审查等由用人单位自主进行,政府人事部门保留监督检查和纠正权。
三是从眼盯微观管理向重视宏观控制转变,制定规则、完善政策,保证有序准确执行制度是政府人事部门的基本职能。
四是从零散、不规则向标准化转变。工作标准化应成为各级人事部门加强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是从神秘、半公开向公开透明转变。凡是没有明文规定保密的,一律应当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职称和工资审批等。
(四)扎实的工作技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全心全意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认识上,必须体现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和让“人民满意”中去,体现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中去,体现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去,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要学习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法律的知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工作技能。否则,“为人民服务”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帮倒忙”,“好心办坏事”。


论教育的心得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

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四年九月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一篇文章。今日重读,倍感亲切。在现阶段,尤其是在当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候,更觉其意味深远。文章朴素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当时、对现在、也对将来都具有深远意义的道理,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更道出了一个政党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那就是——一切为人民服务。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首先必须解决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解决好为人民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利益,就是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决不以权谋私,始终做到无论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富裕,都忠诚于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改革命的初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是否先进,为人民服务工作做得如何是一把最好的尺子。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完全彻底、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党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的组织、宣传、教育群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李元龙等一大批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的优秀干部,都因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流芳百世,万古常青,他们的死重于泰山。如果在为人民服务问题上半心半意、虚情假意,甚至是一事当前首先为自己打算,自私自利,让群众为自己服务,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为群众所不齿,被群众所抛弃。就如同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一小撮因背叛这支队伍、违反党纪国法被剥夺生命的腐败分子,他们的死轻于鸿毛。
×解决好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始终是党的建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党从建党开始就申明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面前,在处理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好谁先谁后、谁服从谁的问题。追求利益是人之本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在于,你在代表谁的利益,怎样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承认共产党人也有平常人的生活,也有个人利益,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还要不断改善。但这种利益必须融入党的事业,存活于民众之中,因为任何执政者的利益都来自于人民,没有人民的利益就没有自己的利益,两者是鱼与水的关系,不可颠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和工作状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完全彻底上下功夫,多做多办一些人民群众赞成和高兴的事情,做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先锋模范,真正从思想和工作上解决好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所以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必要时还要牺牲个人利益。
×重温《为人民服务》,学习张思德,关键在于将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自觉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的公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确立民本意识,调动积极性,体现先进性,把群众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思想上坚定,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变成自觉行为。
×二是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四心”:有心干事,不仅在工作中要尽心尽力,而且在工作之余也处处留心,学习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热心干事,对待工作要有一副“热心肠”;耐心干事,越难办的事越要有耐心;公心干事,做人公道正派,办事公平合理。
三是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时刻牢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教诲,真正做到思想上警钟常鸣、生活上一尘不染、作风上公道正派,自觉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始终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

《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重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本文是《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

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

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

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实践论》心得体会二:

毛泽东的《实践论

》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

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

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体会三: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妨害着革

命的发展。正因如此,毛泽东站在中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好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不仅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发:

第一,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其实就是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当然,实践要注重方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

了解实践的特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实践有这样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因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概括起来说,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

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肥沃,我们必须谨慎预防。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深刻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

循环。

对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其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经验再去熟悉,真正实现实践和熟悉的二者统一。所以,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能科学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协调发展。

论“减负、增效”心得体会


论“减负、增效”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减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为何“突围”这么难呢?笔者以为主要矛盾是中小学“减负”没有与“保质增效”挂钩,学校和家长担心“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影响学生的升学和前途。怎样做到既“减负”又“保质增效”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主要依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来实现。学校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和探讨,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精讲多练。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也就无需补课了。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三、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劳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轻视德育和体育,让孩子失去愉快而美好的童年。一个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老师要分层次进行教学,照顾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关注“差生”,及时弥补薄弱环节。学习有张有弛,不要绷得太紧,使学生没有咀嚼和消化的余地,没有喘息的机会。提倡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减负的同时,中小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开设多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成立学生社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
依法治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拿起教育法规的有力武器,切实落实教育部有关“减负”的各项规定,同时加大中考、高考的改革力度,使“减负增效”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