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近年来,**省**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本着强化监管求突破、解决难点求创新、优化服务上档次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登记管理行为,不断提高法人登记率和登记质量,为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突出重点,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维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和谐发展。工作中,**市突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这一重点,认真健全完善和落实了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与机构编制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把登记工作与日常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紧密衔接、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凡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必讲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必考虑机构编制相关事宜。新设机构或机构调整发文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新成立事业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法人登记。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监督制度。年检是登记管理机关强化对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把好年检质量关,工作中采取现场核查与申报材料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事业单位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对个别单位执业许可证或资质证书未通过有关部门年检的,对其相关业务范围依法进行变更登记,不得再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三是严格执行登记监督管理规定。对不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年检不合格或不及时申办年检的,指出存在问题并下发《催办通知书》,限其在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效果差或拒不整改的事业单位,依法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二、突破难点,积极推进不具备法人资格事业单位向法人主体过渡

不具备法人资格事业单位向法人主体过渡,是事业单位登记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市有针对性地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权于事业单位。指导主管部门主要对事业单位法人和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人、财、物、事权还给事业单位。

二是坚持事业单位改革与法人登记管理相结合。对重复设置、职能消失及长期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职能弱化、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归并整合,使归并后的事业单位具备法人条件。

三是紧紧围绕改革,做好对部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法人的定位工作。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法人过渡为企业法人。对没有独立帐户、资产和财务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单位,积极探索实行财务代理制的办法,由主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账目,但财产、经费的使用权属事业单位,从而使其达到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
三、选准支点,努力实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市坚持以健全登记规章制度为支点,不断优化登记管理环境,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全面推动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优化登记管理环境。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同时,**市全面分析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现状,反复研究论证,讨论制定了《**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规则》、《**市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中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依据。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效率。**市注重发挥有关部门的协作监督作用,编办先后两次联合财政、劳动、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转发了国家有关部、委、局《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强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同时,建立法人证书使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坚持召开一次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积极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法人证书效力,促使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化。

三是强化“三种”意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首先强化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近几年采取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培训班,先后培训登记管理工作人员120人次,有效地强化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条件、范围、程序办事,遵循公开、方便的工作原则,认真做好登记管理。

其次强化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督促登记管理工作人员认真遵循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明确

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第2页

和增强每个环节的工作责任,确保登记管理工作万无一失、不出纰漏。

再次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市按照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坚持把事业单位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办理”为“上门服务”,近几年先后组织80人次深入事业单位,上门办理登记业务和了解事业单位有关情况,规范工作流程,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积极为事业单位排忧解难,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思考建议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思考建议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其他管理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20xx年5月18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印发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管理办法》,对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做好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专业性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要把档案管理列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由专人负责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积极支持档案员参加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目前,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配备了3名事登干部,具体负责311个事业单位的年检登记、网上办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和档案管理工作,其工作量大,业务繁重,规范和提高事登档案管理水平,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组织专门培训,增强其专业性和稳定性很有必要。


二是注重基础性工作。登记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体现档案利用价值的关键所在。档案归档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各个事业单位,我们登记管理部门需要从基础抓起。就要提高登记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登记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班、下发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标准和范本等形式,提高登记档案员的档案归档业务知识,这样就从源头规范了档案,提高了档案标准,便于后期年审、网上办公、集中进行归档等各项工作。


三是发挥档案服务工作。登记档案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信息”服务。对内在事业单位管理上,对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登记档案信息服务,就必须紧密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加强档案管理,抓好档案管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大局这个目标,应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汲取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信息开发和档案资料编研完善工作,以提高登记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价值。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

**省**市地处**中部,辖17个乡镇、街办,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偏大,机构臃肿,经费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改革实践
20xx年10月至20xx年底,**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20xx年10月,20xx年6月结束。这次改革主要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由于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机构明撤暗保,没有真正合并,很多人员,没有真正被清退,大多处于待岗歇岗和等待观望状态。

第二次改革始于20xx年10月,20xx年上半年结束。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外,机构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全部退出财政供养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改革后的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不再与乡镇政府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其转制前所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能,如:农林牧渔技术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向有资质的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购买服务。二是规范设置延伸派驻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市直相应机构延伸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做到单位全部转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全员分流,全员买断,全员保险,全员竞岗,实现了“减人减负”,依法注销事业单位3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112个,乡镇事业单位分流3232人。

通过改革,全市乡镇机构配置趋于合理,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农村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改革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较好地巩固了农村税改成果,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仅人员支出财政负担一项每年就节省开支高达2500万元。近两年来的有效运行充分证明,**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成功的。
二、改革启示

**市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实践,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怎么改?公益事业怎么办?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启示之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破“减人、减事、减支”的思维定势。

**市在改革中始终抓住这一点,彻底打破旧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以钱养事”运行机制。

经过改革,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乡镇政府,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前,乡镇“七站八所”是政府机构,采取行政式管理,职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积极性。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撤销,人员身份置换,全员买断,实行“以钱养事”。从事公益性服务的人员必须通过主管部门举行的资质考试,择优聘用,一年一聘,这样既保留了技术骨干,又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改革前,收费主要养人。改革后公益性事业经费全部纳入市级财政全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专款专用,服务项目完成后,凭主管部门的考核情况,资金直达个人账户,这样既防止了挤占挪用事业经费,又提高了人员待遇。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启示之二: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必须紧扣这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的关键。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

**市把综合性经营服务形式作为改革后乡镇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目标模式。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市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实行改革。一是科学确定公益性服务事项,确保有钱办事。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技、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村镇规划建设、文体、计生等方面的服务明确为公益服务事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划拨给主管部门掌握使用,实行一条边运作,确保钱随事走,以钱养事。二是公开认定服务主体资格,确保有人办事。面向买断分流的原单位人员、社会人员,采取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第2页

,公开认定一批具有从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资质的人员。三是健全管理考核机制,确保事事落实。实行管理在市,服务在乡。即由主管部门根据系统服务量,在每个乡镇设定服务岗位,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和竞聘上岗的办法,从符合资质条件的人员中择优选聘,被选聘的个人、中介组织或企业即为相关项目的服务主体,一律与主管部门和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合同以一年为期,人员定岗不定编,实行服务质量目标管理。每一项服务均由农户签字,经乡镇政府认可、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后按照服务绩效结算经费。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形成了“组织结构多元,服务形式多样”的公益性事业服务新格局。即在签订服务合同前赋予有资质的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等不同的市场主体参与公益性服务事业的平等竞争资格;签订服务合同后实行服务绩效目标管理,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从根本上革除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收费养人”的体制弊端,走出了“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的怪圈。

启示之三: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如何分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在改革过程中,**市始终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分流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尽量在事业单位人员自愿的前提下签订解聘协议,置换干部职工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对极少数拒不签订解聘协议的,实行领导包保制,既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又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在解决养老保险问题上,按照“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积极为改革对象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做到全员保险。在改革对象安置补偿问题上,要求有经济条件的单位必须实行货币补偿;没有经济条件但有存量资产的单位,必须处理存量资产用于补偿;既没有经济条件,又没有存量资产的,由政府兜底实行一次性补偿或与改革对象签订协议,分期分批补偿,确保全员补偿到位。对改革后的分流人员,政府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创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参加学习培训等办法重新找到就业门路。对创办实体和自谋职业的人员,让其充分享受再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对其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技能,为他们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实现再就业。通过各种措施,目前全市95%以上的分流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市的实践证明,改革对象不是包袱,只要政府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有情操作,切实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改革是完全可以顺利向前推进的。

启示之四:改革的焦点是经费如何保障,必须由政府兜底,财政买单。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成本和代价,而在僧多粥少,入不敷出,债务累累的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成本更高、代价更大。如何解决养老保险、安置补偿、历年债务等棘手问题?由事业单位承担改革成本,既不合情理,也无力负担,改革对象更无力承担,为此,**市痛下决心,采取了政府兜底,财政买单的办法。

**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应分流人员3232人,共筹集改革资金9000余万元,其中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就高达5000万元。加上一次性安置补偿费、乡镇事业单位债务,每个乡镇平均535万元。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市、乡各级广辟资金一是将现有的存量资产评估后处理到人或变现;二是全力以赴清收债权;三是向在岗国家干部和职工借款;四是向省争取提前转移支付和借款。

**市的实践说明,依靠脆弱的乡镇和负债累累的事业单位支付改革成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必须依靠市级财政兜底,甚至省级和中央补贴共同承担改革成本,否则改革难以顺利推进。(**市编办主任 周承喜)

作风建设心得:以过硬作风提升党办工作水平


作风建设心得:以过硬作风提升党办工作水平

作风建设事关事业成败。党办作为党委的前哨后院,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必须始终在加强作风建设上当尖兵、作表率。要抵制怕、慢、假、庸、散等问题,特别是文山会海、督查不敢动真碰硬、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文件文稿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等。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要求,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以过硬作风提升党办工作水平。

1

要深刻分析四个意识牢不牢,

将绝对忠诚落实到每项工作。

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办的生命线,是做好党办工作的根本点。党办人要牢记党办姓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第一要求,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四个意识深入灵魂,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之基。

要把绝对忠诚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落实到平时的每项工作,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起草文稿、审核文件、督查落实,都要认真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要深刻分析进取精神强不强,

实现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

党办工作无小事,任何工作都要始终坚持一流标准,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

要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党工作不讲条件不计付出。

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能力素质,无论是综合协调、会议组织、文稿起草,还是公文办理、信息督查、机要保密,都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要担当实干、能打硬仗,特别是要有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敢于兜底,在急事难事面前挺身而出、主动担当。

同时,要针对党办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严管和厚爱并举的体制机制。一方面针对每个岗位制定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通过明确的责任制、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办法,使干部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注重正向激励,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营造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3
要深刻分析工作措施细不细,

着力在高质量服务上下功夫。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党办工作,就是要保持极端负责的态度,把精益求精作为终身追求,对任何一件经办的事情,都要一丝不苟,站好每个岗位,严把每道关口,守住每道防线。

要形成严谨细致的习惯,无论办文办会办事,对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要仔细揣摩、反复研究,做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在细微之处见功夫、显水平。

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善于研究总结党办工作运行规律,借鉴企业管理的先进做法,使日常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确保大事有制度、小事有细则、急事有规范。比如,我们对汇报工作、会议发言明确244的要求,即20%讲成绩,40%讲问题,40%讲打算和建议,简明扼要、一看就懂、便于操作,有效改变了过去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会议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

4

要深刻分析调查研究实不实,

大力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

作为党委的重要参谋助手,党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多为领导出大主意、好主意。做每项工作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把真实情况摸上来,把关键问题找出来,把措施和办法理清楚,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文稿起草,要针对阶段性工作需要,既到工作抓得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工作落后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提出接地气的思路举措,增强文稿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信息报送,既报喜,又报忧,尤其要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发现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督查督办,要坚持哪里有问题就督到哪里,始终揪住问题不放,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5

要深刻分析自我要求严不严,
带头遵守各项党规党纪。

党办是党委的中枢机关。党办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党办的形象,也影响着党委的形象。如果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负面的乘数效应。

每个党办人都要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不越雷池半步,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得起显微镜和聚光灯的检验。尤其在安排会议活动、处理涉密文件等工作中,要带头遵守相关纪律,不当只照别人的手电筒,防止出现灯下黑。

要坚决摈弃党办是清水衙门、不会出什么廉政问题的思想,管住小节,防微杜渐,做到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不利用工作影响力打招呼、徇私情、谋私利,始终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


关于如何推进事业单位信用评估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推进事业单位信用评估的几点思考

建立事业单位信用评估,是事业单位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础。依法对事业单位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实施信用等级评定和管理,便于党委、政府及时掌握事业单位法人对外开展业务情况,提高社会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事业法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服务功能,调动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行为,科学评定事业单位的信用等级,既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多方需求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要到位

加强事业单位信用等级建设和监督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因此必须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组长,编办、纪委(监察局)、法制办、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在上级未出台事业单位监管相关配套政策之前,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就会出现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二、建章立制,政策措施要到位

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建章立制明确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的原则,主要内容、评定指标,规范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程序。出台《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考核细则》、《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实施方案》、《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等配套制度和措施,为评定工作提供了有效地政策依据。在评定工作中,指标设置、量化赋分是否科学合理十分关键,在确定考核指标时,不但要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考虑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等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反复论证,确保所使用的考核指标内容基本能够涵盖事业单位信用活动的各个方面,较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的信用情况。

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来自事业单位本身的指标内容,包括反映事业单位动态特征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服务行为的指标;二是来自各有关管理部门的指标内容,包括等级管理机关

和财政、审计、税务、质监等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指标;三是来自社会的对照指标内容,包括银行、服务对象及社会等有关方面的监督和评定指标,在二、三方面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应侧重第一方面的指标体系建设,在各方面条件逐步成熟后,再扩大评定内容。

三、试点先行,积累经验要到位

事业单位信用评定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规范,要想更好地依法对事业单位进行动态监督管理,确保事业单位信用评定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应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办法,先选择新成立的且运行一年左右的事业法人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开。

四、科学评定,结果运用要到位

目前全国部分地市对事业单位信用等级的评定,已先试先行,争取了较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法人对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重视及参与的积极性。由于部门之间的联动不够,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评定结果只应用于舆论引导和挂牌约束,通过挂牌、摘牌的等方式,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管理,没有形成较好的监管合力,致使对事业单位对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使用不满意,失去信心,客观上形成了“为评定而评定”的现象。为切实确立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使用的权威性,就必须建立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在运用舆论引导和挂牌约束的同时,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评定结果与单位综合考核,干部考核任免,财政支持力度结合起来;将评定结果与机构编制事项受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取留结合起来。

事业单位挂号档案治理工作做法领会



二是重视基本性工作。挂号档案材料的完全性和真实性是表现档案应用价值的关键地点。档案归档的基本性工作在于各个事业单位,我们挂号治理部分须要大年夜基本抓起。就要进步挂号档案治理人员部队的┞符体本质,经由过程举办挂号档案治理常识培训班、下发事业单位挂号档案标准和范本等情势,进步挂号档案员的档案归档营业常识,如许就大年夜泉源规范了档案,进步了档案标准,便于后期年审、网上办公、集中进行归档等各项工作。
三是发挥档案办事工作。挂号档案最终的目标就是在于“信息”办事。对内涵事业单位治理上,对外在经济社会成长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感化。要发挥好挂号档案信息办事,就必须慎密环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年夜局加强档案治理,抓好档案治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大年夜局这个目标,应向经济蓬勃地区进修,汲取档案治理和开辟应用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信息开辟和档案材料编研完美工作,以进步挂号档案的应用和办事价值。建立事业单位挂号治理档案的重要目标,是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魏Z婵对事业单位的挂号治理和其他治理办事,为社会"大众,"办事,为事业单位办事。XX年5月18日国度事业单位挂号治理局印发了《事业单位挂号治理档案治理办法》,对挂号档案治理工作进行了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做功德业单位挂号档案治理工作,须要大年夜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专业性培训。档案治理人员的专业常识和综合本质的高低,在必定程度上决定着档案治理工作的程度。要把档案治理列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亭,由专人负责挂号档案治理工作的同时,须要积极支撑档案员参加档案现代化治理的理论常识和操作技能营业培训,赓续进步等案工作人员本质。今朝,我市事业单位挂号治理局配备了3名事登干部,具体负责311个事业单位的年检挂号、网上办公、事业单位挂号治理监督和档案治理工作,其工作量大年夜,营业沉重,规范和进步事登档案治理程度,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组织专门培训,加强其专业性和稳定性很有须要。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