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也许"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就是你要找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组织安排我主持物价局的工作,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光荣的使命鼓舞我奋发有为,重大的责任鞭策我务实苦干,必胜的信心激励我勇往直前。今后,争取在全局上下营造一种宽松、顺心、和谐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工作。
一、对和谐的理解
中国的古老文明给和谐二字挂上了神秘而很有意思的色彩。和由“禾”与“口”组成,说明人张着口要吃由禾苗上生产出来的粮食;谐”字由“言”与“皆”组成,说明人人都要说话。既然禾旁有口为和,言旁有皆为谐,把说和吃联系了起来,那我认为我们的先人在造“和谐”二字时,他的原意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我粗浅的理解。人人都得吃,吃什么,吃从禾苗上收获的粮食,禾苗需要耕作,粮食需要收获,这说明要吃就需要劳作,劳作就需要规范行为,讲究技能,不能谁想怎样就怎样,人人都要说,说什么,应该说的是怎样耕种禾苗,收获粮食。人有饭吃了,把该说的说出来,心情就放松了,心劲就顺了,我认为这就实现了和谐。从地域上说,人有中国人和外国人之分,从时间上说,人有古代人和现代人之别,因此不难理解和谐是受地域限制的,是因地制宜的,且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无止境的。从哲学上讲,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现在,我说的“和谐”,还包括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谐”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是立国之本,是强家之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都需要讲和谐,直至微观世界也需要和谐,那些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就是很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它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只有讲和谐,社会、国家才能进步,单位、家庭才能发展,物质世界才能有序前行。讲和谐是国家所需,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拿我们的身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两条腿,且两条腿应该是等长的,如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走起路来肯定是一瘸一拐的,这就是两条腿的不和谐。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五脏六腑,如果这五脏六腑能和谐“相处”,那我们将是一个脏腑健康的人,反之有一个器官“罢工”,都将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由此可见,和谐是多么重要,不和谐就会出问题。
三、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缘分是和谐的载体。既然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么我们就要讲缘分。缘分是和谐的载体,没有缘分,和谐便无从谈起。《辞海》中对缘分的解释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其实缘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给缘分的定义是:两个人或者许多人有幸认识或者在一起就是缘分。缘分可以分很多种,同事也是一种缘分。一个人不管调动多少单位,在茫茫人海中能够成为同事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和多数人是失之交臂,无缘做同事的。每个人都可以计算出一辈子到底和多少人做过同事,结果是有限的。能够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能够在一起工作,甚至做一生的同事,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现在的缘分,倍加珍惜现在的缘分,应该把缘分当成一种财富,当成一种生产力,那样,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会进入新的人生境界,以至于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讲和谐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是讲原则是实现和谐的前提。讲原则是为了更好的和谐。讲和谐不是“和稀泥”,讲和谐不是不要讲原则。一些人认为讲原则不利于和谐,于是为了不影响和谐,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了,该批评的人不批评了,该处理的问题不处理了,该狠刹的歪风不狠刹了,我要说这不是真正的和谐。这种把讲和谐与讲原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讲和谐不仅要有敢于坚持原则、较真碰硬的勇气,更要有令行禁止、狠抓落实的行动。而有些同志之所以遇到麻烦给领导,碰到困难就想回头,甚至用“讲和谐”作为自己不讲原则的挡箭牌,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人“怕”字当头,怕得罪人,怕损害个人利益;从思想根源上看,是缺乏鲜明的党性原则。殊不知,坚持原则、敢于较真、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和谐;不讲原则、掩盖矛盾、敷衍塞责,只能得到假“和谐”,甚至会引发更深的问题和矛盾。讲和谐与讲原则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讲原则是为了更好的讲和谐,讲和谐更要讲原则。二是纪律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手段。纪律是尺,纪律是度,纪律是矩。战争中,纪律是命令;和平时,纪律是规矩。纪律,政令,条例,法律是递进的关系,在一个单位,一个机关需要有纪律,一级政府需要有政令,一个国家需要有条例,法律。在战争年代纪律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现在看来纪律是社会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第2页

和谐有序的重要保障,是机关建设的重要保证。纪律是一种界限,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不故意去碰它,你就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战斗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一个相互协作、具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组织,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如果没有了纪律,便没有了一切,只有当一个组织和他的成员都具有了强烈的纪律意识,组织才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组织成员的素质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首先,纪律决定执行力。纪律首先是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要做到令行禁止,决定了的事和布置了的工作要有反应、有落实、有结果,必须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实现。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纪律性,才能保持意识和行动的统一,才能彻底完成工作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其次,纪律保证战斗力。组织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集合,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组织要力求避免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干扰,要步调一致,纪律的约束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纪律作保障,这个组织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我行我素,没有秩序,削弱甚至是失去了整体战斗力。只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形成坚强的战斗力。有支革命军歌唱得好:“纪律中有我,纪律中有你,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第三,纪律激发自驱力。自驱力是人自身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动机、情感或心理因素,在自驱力驱动下的人,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地工作,以争取最大的成功。纪律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抉择,是激发自驱力的助推器,纪律意识强干起工作来就会有自觉性,对待工作就会很投入,而如果没有纪律意识,就不可能自我约束,面对同样的任务就不会比别人更卖力的去执行。三是规章制度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成员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从制度的概念我们就能很容易的看到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明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人”,增强同志们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自我发展,塑造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志们的境界,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模式,达到和谐共处。
(三)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实现和谐的物质基础。大家要共同努力来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关键问题是抓落实。要站在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去抓,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抓,靠过硬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去抓。一是振奋精神,有所作为。抓好工作落实,就要下苦功,出实招。关键还在于有没有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内在的动力。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一股不把自己分内工作搞上去,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劲头,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的落实。二是瞄准目标,争创一流。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瞄准预定的任务目标,敢于“较真”,不是一般地抓,而是要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抓。“抓一件像一件,干一事成一事,要么不干,干就干出好样子”。用一句话说,就是瞄准目标争一流,拼抢赶超完任务。三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抓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就不可能打开工作新局面。因此,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大家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大胆探索,突破常规,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构建和谐机关体会-构建和谐机关需营造四个环境


构建和谐机关体会-构建和谐机关需营造四个环境

构建和谐机关体会-构建和谐机关需营造四个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社会系统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机关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注意营造好四个环境:一、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亲和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会有社会的和谐。机关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没有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机关只能是一句空话。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关键要做到“三互”:一要互相信任。诚信就是操守自重,一诺千金;友爱就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为构建和谐机关打下基础。二要互相沟通。通则通,不通则痛。特别是机关分工细密,机关干部各管一摊,相互“工作见面多,思想见面少”,缺乏沟通了解。这次先进性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通过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活血化淤,效果明显。要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必须把建立谈心制度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长期坚持下去。三要互相谅解。要在机关中大力提倡友谊和谅解,提倡将心比心,将心换心。要教育机关干部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怀,能够容人、容事、容得不同意见。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多律己不责人,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争功,多宽容不挑剔,不为个人得失论长短,不为一己私利争高低。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向心力。一是要善用人,以公正促和谐。充分认识营造公正公平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及机关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机关乃藏龙卧虎之地,能人、高人较多。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这个平台,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用武之地。二是要造福人,以机制促和谐。要建立健全具有机关特色的干部任用机制、培训机制和交流机制。这个机制一定要有利于公正公平,有利于平等竞争,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制度保证。三是要教育人,以素质促和谐。要围绕建设和谐机关,加大和谐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解决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解决经常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注重解决人们因自私、嫉妒等产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社会摩擦的问题,从法治和道德两个层面促进机关的和谐。
三、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凝聚力。要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必须做到三讲:一是讲尊重。机关干部作为独立的人格存在,他们的人格尊严、应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内心的隐私一角等,都应得到尊重。要尊重人的不完善性,尊重人的选择性,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二是讲权益。利益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们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要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切实尊重机关人员的权益,更要尊重群众的权益,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三是讲团结。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把讲团结、顾大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握一个底线,就是不争孰是孰非,不争你低我高,不抱个人恩怨。要视名利淡如水,做到受挫折不灰心,逢得意不轻浮,遇难处仍从容,逆境坦然,顺境淡然。
四、营造开拓进取的创业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创造力。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机关,不是四平八稳,“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机关,而是充分激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活力迸发,让源泉涌流的机关。为此,一要激活创新的动力。创新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要求为一炉的实践,是一切工作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要防止和克服和谐建设难以创新,不需创新的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就是能力,就是政绩,就是发展的观念,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为政之道。二要探索创新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机关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多、忙、繁、杂,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机关的和谐建设具有全员性、全时性、层次性的特点。对这些要积极探索,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三要提升创新的层次。和谐是一个永恒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地克服新矛盾,协调新关系,解决新问题。在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成果中,我们强调,建立和保持长效机制,关键在人。要求全体党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争做学习型党员;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争做创新型党员;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争做谦逊型党员;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争做务实型党员;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争做表率型党员,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和谐机关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构建和谐机关体会构建和谐机关需营造四个环境


构建和谐机关体会构建和谐机关需营造四个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社会系统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机关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注意营造好四个环境:

一、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亲和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会有社会的和谐。机关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没有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机关只能是一句空话。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关键要做到“三互”:一要互相信任。诚信就是操守自重,一诺千金;友爱就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为构建和谐机关打下基础。二要互相沟通。通则通,不通则痛。特别是机关分工细密,机关干部各管一摊,相互“工作见面多,思想见面少”,缺乏沟通了解。这次先进性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通过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活血化淤,效果明显。要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必须把建立谈心制度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长期坚持下去。三要互相谅解。要在机关中大力提倡友谊和谅解,提倡将心比心,将心换心。要教育机关干部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怀,能够容人、容事、容得不同意见。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多律己不责人,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争功,多宽容不挑剔,不为个人得失论长短,不为一己私利争高低。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向心力。一是要善用人,以公正促和谐。充分认识营造公正公平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及机关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机关乃藏龙卧虎之地,能人、高人较多。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这个平台,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用武之地。二是要造福人,以机制促和谐。要建立健全具有机关特色的干部任用机制、培训机制和交流机制。这个机制一定要有利于公正公平,有利于平等竞争,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制度保证。三是要教育人,以素质促和谐。要围绕建设和谐机关,加大和谐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解决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解决经常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注重解决人们因自私、(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嫉妒等产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社会摩擦的问题,从法治和道德两个层面促进机关的和谐。

三、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凝聚力。要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必须做到三讲:一是讲尊重。机关干部作为独立的人格存在,他们的人格尊严、应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内心的隐私一角等,都应得到尊重。要尊重人的不完善性,尊重人的选择性,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二是讲权益。利益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们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要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切实尊重机关人员的权益,更要尊重群众的权益,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三是讲团结。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把讲团结、顾大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握一个底线,就是不争孰是孰非,不争你低我高,不抱个人恩怨。要视名利淡如水,做到受挫折不灰心,逢得意不轻浮,遇难处仍从容,逆境坦然,顺境淡然。

四、营造开拓进取的创业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创造力。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机关,不是四平八稳,“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机关,而是充分激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活力迸发,让源泉涌流的机关。为此,一要激活创新的动力。创新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要求为一炉的实践,是一切工作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要防止和克服和谐建设难以创新,不需创新的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就是能力,就是政绩,就是发展的观念,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为政之道。二要探索创新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机关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多、忙、繁、杂,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机关的和谐建设具有全员性、全时性、层次性的特点。对这些要积极探索,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三要提升创新的层次。和谐是一个永恒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地克服新矛盾,协调新关系,解决新问题。在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成果中,我们强调,建立和保持长效机制,关键在人。要求全体党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争做学习型党员;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争做创新型党员;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争做谦逊型党员;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争做务实型党员;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争做表率型党员,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和谐机关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其二,经济和谐。儒家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揉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第2页

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论语》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诚所谓“仁者无敌”。古代中国是“文化中国”,是“文明共同体”,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却早了二千年。《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不懈奋斗。当社会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为使民众响应,都把西方社会主义比作是中国的“大同思想”。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而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认为世界一切事务都会从“无秩序变成有秩序”,在他的理想王国中,人们各守其德,各司其责,秩序井然。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认为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各阶级力量能够合作与平衡,从而减少冲突实现和谐。他还特别强调“社会中间层”的作用,认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上下层冲突的天然缓冲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还体现在民主的进程上。古希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几百年后的罗马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民主共和制。民主是社会各阶级的调和品,是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主流思想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就是强制人们的理性服从信仰,社会的和谐与否由上帝掌握,只有皈依上帝,人类才能找到内心与社会的和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使人们对社会和谐有了新的认识。开普勒写成了《宇宙和谐论》,探讨了宇宙之所以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原因。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运动,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对基督教义进行了重大改造,把社会和谐奠基在人与神的和谐之上,使基督教成为更具普世意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即新教伦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理性、克己、勤俭、救赎、节制”等新教伦理能够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也确使得疯狂的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完善、修正补充、得以延续。

伦理、人性与理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斯宾诺莎认为只要在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谐,进而“人人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以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康德却以德国人那套纯粹理性和绝对命令为核心的自律伦理,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谐。黑格尔用辩证法进一步完善了康德的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正是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哲学探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重要思想逐渐形成基础。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洛克和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平衡和谐;约翰·密尔对私权和公权的界定,设计了公民和政府和谐相处的制度框架。最后,发展成为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

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使其反而加重了人与人的不公平、人与社会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各发达国家内部也因为公平与和平等问题爆发了持久的社会运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引起了西方生态主义浪潮。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击中了西方文明的要害,因为传统西方工业文明一直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简单地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资源,而是追求一种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界主流。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从起源到目标,本身就是为了追求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马克思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考察社会问题,其中有个著名的观点,叫社会有机体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各要素、各方面、各成员利益关系的综合体,社会和谐则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马克思的矛盾同一性和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能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我,使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合二为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的不同,社会主义运动分化成众多流派。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主流。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经济的必然性来批判资本主义,强调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马克思所强调的暴力革命只是一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还要通过进一步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者如今都认为暴力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而劳动生产率才是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科学社会主义也认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运用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是用社会主义民主来取代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思想体系的总称。它修改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强调通过和平的斗争和对资本主义的纠正来走向社会主义。指导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和谐社会研究的思想体系十分繁杂,主要是多元主义、伦理本位和民主至上。即是在理论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欧洲哲学相结合,认为只要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各种思想都可融合;政治方面认同议会制和多党制;经济方面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伦理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真正发展的基础是道德原则。民主社会主义将自由、民主、公正、互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

如今,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流派也发展迅猛,例如市场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即把市场效率和社会主义公平价值统一起来。同时还提出要使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社会化,认为公有制仍是争取平等的基础。生态社会主义是将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其哲学原理主要建立在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上,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全球生态危机。这两个流派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活力。

(四)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观

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思想体系,在于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根本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外化,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向往自由、要求权益自主,社会需要秩序、要求权利规范。两种需求能否协调一致,能否归于和谐,是现代社会需首先解决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被人类劳动涉及的自然界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子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系统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正如总书记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可持续发展是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基本结论,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另外,西方文明价值观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一系列原则本身并没有缺陷,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这些价值原则被虚伪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既摈弃了以神为本,也摈弃了资本主义在以人为本口号下所掩盖的以钱为本,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合理吸纳和批判超越。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即斗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只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的阶段性表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归宿。在新世纪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重新认识到共产主义在追求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现实价值。如果说世界新社会主义运动是试图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话,那么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现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借鉴和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近日在我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中,陈伟平书记为全校教职工做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题讲座,听后很受教育和启发,进而引发几点思考,愿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我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和谐校园的构建人的和谐是最关键的。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就我校而言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职工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几年来我校领导班子在促进和谐、团结协作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认可和拥护,但愿┉
当然构建和谐校园除了人的和谐之外,还应该包括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和情的和谐。
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领导班子的和谐、看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教职工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大小事体现出来的。
我校的中心工作无疑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所有的事均靠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相比显性的物的和谐,隐性的物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学校各岗位的“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教奖优条例”“教职工考核评比条例”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这景是由人、事、物构成的。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校园景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决定了物、决定了景,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物、景和谐的基础。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由此,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制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思考建议


制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思考建议

法制民警执法工作量大面广,执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规范执法的任务具有艰巨性。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警只有在执法中做到严格公正执法,热情贴心服务,正确处理好警群关系,才能化解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矛盾,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也只有这样才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现就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谈几点意见:
一、转变执法观念,改变执法方式,树立良好形象。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切实认识到交警的执法,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和谐大局,不能脱离社会的效果而孤立的看待执法问题。为此,在思想上要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执法为民作为执法的目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执法办案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艰辛,了解群众愿望,真正把“压事故、保畅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统一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确保执法严格、公正、文明。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法制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法制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继续提高公安法制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三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系统规范执法工作,开展文明、规范执法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努力取得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首先要强化民警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使民警对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胸,准确理解法的精神,熟练操作法律事务,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把好执法每个环节,确保不出疏漏。作为人民的警察,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让群众满意,让老百姓认可。要通过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公安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整治行动,确保整治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公安工作的成果。
总之,新时期法制民警必须要站在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的高度去执法、去服务,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只有警民关系和谐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人大机关干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体会


人大机关干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中青年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市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要建设成为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和第三大工业城市,首先是要发展,但这个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必须不能以牺牲和谐为代价。作为一名在人大机关的干部,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地方人大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履行好各项职权,为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首先要积极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审议和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相关视察、调查,及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以对政府的经济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始终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挥经济发展工作。其次要切实保障经济发展。要特别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开展检查、视察、调查,通过行使好人大的法定职权,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于政府通过实践检验确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要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给予宣传和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在指挥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要及时沟通、交换意见,毫不避讳地指出,促进依法行政;对于阻滞和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等问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政府的工作。
2、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要充分履行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平、规范的权力运行环境。一是要督促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二是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视和处理社会矛盾,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严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三要督促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源,建立社会安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运行呈现出持续、连贯、平稳的运行态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四要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坚决制止司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力和社会公正和谐,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社会氛围。五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科学决策、作出决议决定以及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要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高度关注民生,督促政府落实“三个最低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低收入阶层、困难和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创新,依法核准、合理界定政府及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听证、听取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快速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化普法教育,大力推动以宪法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面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发现和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4、切实行使好选举任免权、监督权,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组织基础。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干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确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坚持干部德才标准和任职条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群众公认,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要通过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对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使选举、任命干部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运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洁勤政,依法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得


医患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医患关系是患者、家属与医生、护士及各级各类职员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新情势下的必定趋势。自古以来,医生视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病人视医生为救护神。现代医院的服务宗旨是治病救人,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当说在医患关系中有一些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规范准则。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造成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而演变成医疗暴力,众多事例有力的说明现今医患关系存在很多不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疗实践中占有突出位置,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疗是这样,现代生物医学的实践也是这样。国际著名医学心理学权威魏斯教授在《综合医学科学应遵守的基本规则》中强调指出:现代医师进一步划时代的柱石是医生患者关系。

1 医患关系与病人权利

在我国传统的医患关系及道德中,对病人的权利,病人在医疗中的自主能动作用几近没被真正重视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本身生命和健康日趋关心,病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快速****。病人权利毫无疑问成了最为关注的题目。在医疗的各个方面,对病人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和保密权的尊重成为其基本立足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必须以尊重病人权利和意志,让病人主动参与医疗有关决定为中心的人性医患模式。

2 进步医务职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

在今天已经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公道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情,配合医生医治。我们感到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疏忽病人的痛苦时,多想想,要是你生病,希看医生怎样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职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把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上、语言上及医疗工作进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兴奋,让患者有一个物超所值的美好体验。

3 进步患者的信任度,打造诚信医院医疗机构

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公道检查公道用药,公道收费,严禁各种开费单,努力下降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救治进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尽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职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和医务职员是主导,作为卫生系统的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努力,牢固建立忠实为群众、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努力进步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一个温馨、有序与安全的环境,利用现代化的医疗科技和设施,创造一个通畅快捷的就诊流程,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出我们的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