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民增收规划

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上相互配合,我们将又一次的制定我们的工作计划了。工作计划是通过每个人的智慧检查方案的可行性,工作计划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农民增收规划”,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了加快北王村“515”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升级晋档”的目标。北王村两委会一班人经商讨研究,制定我村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北王村位于王村镇政府一公里处,全村516户,XX口人,总耕地5649亩,全村总面积为8平方米。现有两委干部5人,村组干部12人,党员56人,村民居位分布王(村)黄(龙)公路东西两侧,原村位于村西部,南北居民,宅地依靠沟边,水土流失现实较为严重。近年来,村两委会一班人按照“抓好产业促民富、改变基础变村貌、规范管理促和谐”的思路,不断创新,狠抓落实,先后获得了“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平安村、民主依法示范村”等荣誉。

近几年来,北王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先后修建了村活动场所、图书室,对村硬化巷道进行全方位、高标准的绿化。XX年全村的“双千亩”(千亩核桃、千亩花椒)已全面挂果,实现人均纯收入645元,存栏能繁母猪300多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41元,地膜玉米已种植XX亩,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85元,劳务输出全村外出从业务工490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以上方面加起来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8元,村党支部顺利晋升为二类支部。发展目标:XX年计划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10000元,较去年增加4000元左右,计划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00棚,正在开挖建设,预计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以上,能够实现升级晋档目标。

二、规划目标

(一)种植业。XX年种植玉米3000亩,实现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745元,千亩核桃、千亩花椒实现人均纯收入680元,小麦种植实现人均纯收入420元,种植业总计实现人均纯收入1845元。

(二)畜牧业。全村能繁母猪500头,年产仔猪6000余头,实行自繁自养方式发展,每头生猪出栏价约为1200余元,即每头可获利500元可实现收入300万余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450元。

(三)设施农业大棚。两委会多次组织群众到外参观,确定发展设施农业大棚思路,目前已协调土地200余亩,落实建棚意向户100户,正在开挖建设,预计可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

(四)劳务输出方面。全村外出从业务工520人,实现收入600万元左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元。

(五)国家政策补贴收入。全村47户享受低保94000元,退耕还林补贴83700元。粮食直补约321993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495元左右.

全村以上总收入人均可达到9802元。可实现升级晋档的目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村上成立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其他两委干部为成员的农民增收规划领导小组。各司其责,集思广益,积极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为全村村民的增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科技培训的力度,多组织农民外出考查学习,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村党支部 村委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五日

FwR816.coM编辑精选

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4月23日,带着“山区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我到乡里最偏远的山村---××村进行蹲点调研。
三天来,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我被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感动,也为群众缺乏致富门路而苦恼,并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恳谈会、调解会等会议,进一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共同分析了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一是缺乏致富门路,没有固定稳妥的发展项目,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种的时候靠老天,收的时候愁销路。二是缺技术,未转移人群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掌握的还是传统技术,新技术学习难度大。三是缺资金,部分家底薄的农户存在生产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要本文 扩大再生产时资金不够,小额短期生产贷款比较难。四是缺少劳动力,由于青壮年又外出较多,造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益。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增收是最大的和谐。如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成为了基层党委政府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
偏远山村其实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网源,如何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关键。致富前提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山区农民思想保守,缺少信息,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致富关键是要拓宽致富门路,传统的水稻种植亩收益只有数百元,满足温饱之外收入难以提高,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效益农业项目,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捷径是能人带动,每个村都有几个见识广、生产规模较大、致富能力强的能人,用农民教育农民,让农民带动农民是一条很有效的办法。致富保障是完善基础设施,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要增收,必须从改变“肩挑背扛”的状况入手,完善村康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天的蹲点,切实让我认识到,之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实与农村实际,特别是与农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乡镇领导干部平时每天忙于具体的事务,真正沉下去调研不多。通过深入基层,对点上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思考,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推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好好掌握的工作方法。

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3篇


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一:咸水沽镇赵北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及目标措施

我镇在市、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政策和科技,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劳动力潜力,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优势,努力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财富积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其中,我镇赵北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通过推进创业就业、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民增收路径等措施,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82元,年均增幅15%。

二、主要举措

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资源开发和资产运营,走生态环保、特色发展之路。出租村集体经营性用房,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个村民拥有15平米的经营用房,享受长期的租金收入。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2、实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加强与镇劳动办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的转变,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增长。

3、实行闲置房屋租赁,盘活资产。赵北村村民还迁到宝业馨苑小区后,几乎每家都有2套楼房,有的甚至有3套。将闲置的房屋租赁,每家每年都有5000—10000元之间的租金收入。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土地整合后,本村18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由村里统一上缴了失地养老金保险,使年轻人无后顾之忧,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现在,赵北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都可领到600元以上的的养老金。

5、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对创业农民进行创业辅导,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对农民返乡创业可按规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生产经营设施补助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镇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任务分解、政策创新、工作协调和督查考核,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等专项政策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财政对村级运转的保障水平,让财政资金更多地直接投向农民,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强化考核宣传。建立农民增收的分析制度、政策落实考评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示范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二:枝城镇洋溪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903字)

一、洋溪村基本概况

洋溪村位于枝城镇东3公里,全村版图面积9.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287户、3760人、劳动力2200人。现有耕地1200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地300亩,农业以粮食、油料、生猪、水产、柑桔为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35亩,产粮达到1256吨。2011年完成经济总收入172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9801元。全村有劳动力2200人,从事农业人员320人,其余大都从事第二、三产业。

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5名,实行交叉任职,在职后备干部一名。村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全村党员120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柑桔1000亩,精养鱼塘150亩,年出栏生猪19400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35亩,产量达到1256吨。已完成道路硬化15公里,晴雨路10公里,全村所有农户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250多户用上了沼气清洁能源,安装太阳能近250户,有线电视覆盖了50%的农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计算机普及率60%。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农民收入五年倍增,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乡风民风淳朴优化、社会和谐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科学示范带动发展、经营能力引领发展、扶贫帮困助推发展为抓手,抢抓机遇,激活优势,大力引进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洋溪村建设成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状分析

(一)收入现状

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7250万元,农民纯收入9801元。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100户左右,年收入5-10万元农户350户左右,年收入2-5万元农户600户左右,年收入1-2万元农户140户左右,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50户左右。

(二)产业现状

1、粮食、油料、柑橘、生猪、渔业、花卉苗木为农业支柱产业。其中柑橘面积1000亩,5亩以上农户50户,柑橘产量1540吨,实现产值120万元。粮食种植3435亩,5亩以上80户,产粮1256吨。油料种植1100亩,产量160吨,产值近100万元。花卉苗木150亩,生猪年出栏19400头,养殖大户(100头以上)3户,年产值3200万元。精养鱼塘150亩,养殖10亩以上10户,年产量194.4吨,产值150万元。

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村从事第三产业农户100户,从业人员300人,实现年收入500万元。

3、“打工经济”迅猛发展。2011年全村外出创业和务工人员110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50%,其中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12人,实现务工收入1600万元。

(三)发展分析

全村经济发展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交通和区位优势,我村紧靠洋溪集镇,北临长江,港口码头较多,南接枝柳铁路,东与松滋开发区相连,红东公路、宜华一级路横贯我村中心地带。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二是土地资源优势,版图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分散,闲置和未被综合利用土地多。三是生态环境优势,长江流域、丘陵地貌,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适合发展第三产业。四是社会环境优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治安形势良好,和谐稳定,安定团结。

全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干旱少雨或特大暴雨等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少部分农户缺资金和技术,增收致富能力不足。三是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完善。

四、总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到2015年底,力争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376亿,人平纯收入突破20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30%,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2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300人,年均增加100人。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80%以上,力争全村90%以上农村家庭中有一名以上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总体方案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主导产业功能区”。以二、三、四、五、六、七组为中心,围绕粮食、柑橘、生猪、渔业、花卉苗木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壮大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加合作组织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15年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组织。

2、建设“柑橘精品园”。依托全村现有的柑橘种植户,以村柑桔场为中心,以二、三、四、五为重点,建柑橘精品园300亩,至2015年产量突破3000吨,实现产值200万元,户平增收1000元。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培养种柑能人100人。打造本村精品柑橘品牌。

3、建设“花卉苗木示范区”。以二、三、四、五组为中心,至2015年全村花卉苗木种植达到300亩,全村种植农户50户,实现产值450万元,引导农户由分散粗放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发展,畅通销售环节,实现持续增收。

4、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以二、三组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到2015年养殖大户增加到10户以上,至2015年全村年出栏生猪30000头,实现产值4500万元,水产养殖150亩,收入达到150万元。

5、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第三产业特色群”。利用集镇及交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旅游休闲业、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产业群。2012年计划新增5家,至2015年全村第三产业突破100家,实现产值1500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

五、工作措施

1、党员干部引领发展。充分发挥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将党员干部引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生产、农户家庭自主经营增收相结合的方式。二三产业发展主要由村“两委”集体负责,分别由村主职干部主抓。柑橘、花卉苗木、水产、生猪产业分别由村干部中4名成员负责。村每年对党员干部牵头负责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发展共识,并将工作实绩作为村干部报酬考核和核算的重要依据。

2、科学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将一级路两侧政府规划范围外的土地调整为非农用地,为引进企业落户,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村筹措资金配套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和村民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农民收入倍增奠定基础,增强后劲。

3、全力招商引资,促进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本村交通区位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增收的支柱,实行全民招商、班子成员人人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力争每年引进1至2家企业落户。

4、加大科技信息服务力度。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短信、互联网等平台为农民提供生产发展、市场行情和产品销售信息,指导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加强农民技能和就业培训,年新增就业人员100人以上。每年聘请专家在村实施柑橘、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主要产业的专业知识讲


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三:金丰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620字)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农业品牌化的目标,按照“强化基础,壮大产业,创新品牌,带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创新机制,促进农业品牌化,以品牌闯市场、增收入。

二、倍增目标

到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6500元,年均增长15%。主要预期指标,即农业收入达到288万元;畜牧业收入达到188万元;工业收入达到276000万元;建筑业收入1980万元;运输业收入达11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商、饮、服务业)达到3500万元;其它收入达到350万元。

三、增收措施:

1、开展农民创业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培训,引导农民在

优势特色产业链和生产协作中找准创业项目,开拓经营业务,创造条件将创业服务向行政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率,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增收的作用。

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强化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指导企业形成以农村务工人员为重点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始终抓好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把全村农业综合性园区和专业园区打造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示范区,增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物流储运、市场调节等功能,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

4、突破农村改革激发增收活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提高农民入社率,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xx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xx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xx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xx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xx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第 2 页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xx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xx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xx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xx年增长2.1,直到20xx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最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政府不再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下降。过去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再靠提价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不现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连年提价,加上粮食生产成本递增,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再提价无疑于饮鸩止渴。
(二)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逐渐减少。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全社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背景下,许多以低技术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冗员,导致乡镇企业吸收农民就业人数下降和农民收入减少。20xx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部分为1063元,与109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在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安徽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255元,与福建、浙江差距分别高达1018元、2181元。因此,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主要是差在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上。
(三)农民的不合理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收入的份额。农民的收入本来就低,却要交农业税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费”。据统计,20xx年,纯农户的人均税费负担为115.7元,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81.8元,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62.1元,相较之下收入较高的城市人口平均税费却只有49.5元。我国有些县乡基层政权人员过多,开支庞大,财政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口,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在农村,农民长期不增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1997年至20xx年五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也说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不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农民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农民增收缓慢是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巨大障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刺激9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农民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欲望不强,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农民增收缓慢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农民增收缓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严重的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必然要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三、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第2页

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面对农民增收缓慢难题,我们必须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增加粮食直补资金,并直接发放到户,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安徽省出台政策,规定早稻上市时,由国家指定粮食企业按每斤0.70元最低保护价收购,当市场高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其次,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促使产品多样化和优良化,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再次,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最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从产前向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安徽省于20xx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农村税费改革,20xx年1月1日宣布在上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业税附加,减征农业税,为此全省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近6亿元。20xx年河南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三乱”得到有效遏制,当年农民负担比改革前要减轻37.7%。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要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资产经营形式,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的重要途径。
四、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坚持“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路,加快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个统筹”的思路充满了辩证法,它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用城乡统筹的观点来思考“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问题,而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通俗讲,是如何把“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6%,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GDP的50%)。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今天,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满足了发达地区劳动力的结构性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了城乡信息、劳力、资金、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城乡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规模经营。目前,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xx年,全国共有近1亿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总收入达3700亿元。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529元,同比增长23,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9.2。
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就是要逐步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准入规定及不合法的收费;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20xx年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有关方面迅速行动,积极采取措施清理拖欠建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截至20xx年1月中旬,已偿付历年拖欠农民工工资215亿元,清欠率达到68,其中,20xx年发生的欠款已兑付89。
其次是统筹城乡税收。许多国家都实行城乡一体的税收体制,农产品税负几乎为零。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直至完全取消,这就为最终实现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最后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只占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今后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要更加重视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
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重大的思想创新。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在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村农民增收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普通农村农民入党申请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