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故事》教学与反思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树的故事》教学与反思,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树的》教学与反思

陈大伟

(2013年)11月1日,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陪同李烈理事长、济南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走马观花地看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会场的教学交流,完整地观察过王文辉老师上过一节《树的故事》(课文附后)。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转场的时候中,张萍局长问我能不能上一节《树的故事》。多年观课议课使自己的脸皮变厚了,现在我鼓励中小学勇于上公开课的说法是"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有贡献感;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好好享受过程",我这样说,也这样实践。对于张局长的邀请,我说:"没有问题啊,我11月14日就来上一节。"

确定为11月14日是很早就有的计划。今年1月,我们在贵阳市云岩区启动了"理想课堂建设"的项目,上一期处于启动阶段我去得多一些,这学期我自己一直有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压力(本周一,完成了其中的一项任务,把《教师职业道德》的书稿交给高等教育出版社了),加上很多朋友邀请到各地交流,没有更多的时间到贵阳。但其中一个计划是要陪一部分榜样教师和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预留的时间是11月14日、15日。

参观什么学校呢?山东教育报刊社的陶继新老师很热心,说到时候他帮助联系,但陶老师也说如果人数较多,就要教育局同意才行。碰巧,我受邀参加小教专委会的年会,见到干练、热情的张萍局长,在她听过我的报告以后,我说云岩区的老师希望前来学习,她爽快地答应接待,我就可以少麻烦陶老师一回了。

马海燕副局长负责和我联系,知道我要一起过来,马局长希望我趁此机会对天桥区教学骨干做一次。和我商量,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安排:14日上午,我上《树的故事》,并就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设计做讲座,对象是区内各小学的骨干;14日下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和语文教研活动,并进行相应指导;15日上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两节课和集体备课活动;15日下午,以"如何有效组织教研"对区内的教研骨干做讲座。整个过程,云岩区的老师全程参与。我考虑到需要安排一次和云岩区的榜样教师的交流,计划了在15日下午的活动以后再和他们进行一次讨论。

张局长点的课是《树的故事》,马局长给了汇文实验学校展宏伟校长的电话,我和展校长沟通,知道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个内容,我依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实际进行教学准备。

张局长、马局长、房晓鸣副局长都来观察课了。我基于同学们学过的实际,组织了两个学习活动:

一是"发现和研究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具体要求和活动包括:(1)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在相应的位置简要标注自己的问题。(2)选一个你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写出答案要点。(3)和同学们分享你研究的问题,并请同学们参与讨论。

二是改编故事:男孩学了《树的故事》以后,穿越回了自己的童年,开始了一段和苹果树不一样的生活,请以《树和男孩》为题改编故事。有这样的提醒:(1)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也可以完整地改编;(2)注意使用描写语言、动作、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上,第二个学习活动可以视为一个活动补丁(如果前面教学时间耽搁太多,这个活动可以留在课后让有兴趣的自己完成;如果第一个活动十分顺利,就可以在课堂上写一写,组织交流),这是预留教学活动的弹性。

对于组织同学们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我也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那就讨论同学们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还不习惯自己提出问题,我预备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树的故事’,而不是‘树和男孩’的故事"?这可以引起的讨论是"作者希望读者主要关注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课文中的为什么始终是‘男孩’"?这可以讨论如果不知道体谅他人,不关注他人情感和需要,不承担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年龄再大也只是"男孩",而不是"男人"、"男子汉".第三个问题是"课文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这是什么意思"?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反问句,而且可以体会作者期望引起读者的反思意识,从而有所改变,学会从"男孩"到"男子汉",当然也从"女孩"到"女儿",这是促进成长,同时为过渡到第二个学习活动做出铺垫。

实际的教学是我用了七分钟组织同学们完成第一个活动的第一个要求,同学们的问题价值并不太大,这时我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后来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研究和思考的是我出示的问题。在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学习交流中,我注意引导他们抓住听众、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进展比较顺利,同学们由开始的紧张变得舒展。

上课结束,我先就教学的缘由、设想做了说明,然后就这一堂课对话。王文辉老师、天桥区的三位小学语文教研员,先后肯定表达意见,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和我交流。接下来是我的讲座,一个小时左右。主要就"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课文与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他们的实践意义用案例进行了诠释。

张萍局长曾经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后来当小学校长、副局长、局长,是教育的行家。曾经优秀的语文教师,站在行外看,这使她对后面的发言有了两个视角的比较。她对课的肯定使我有没有李烈老师、以及她的期望的感觉。马局长说张局长读懂了我的课,我也佩服马局长的眼光。下午他们开了初中教学质量表彰会,展校长说在会上张局长几次用这堂课作为案例和校长们交流,表达了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肯定。

下午观察了"女娲补天"的阅读课和"小小推销员"的口语交际课。然后观摩语文教研活动,利用两节课的平台进行"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修"和"基于课例的跟进式研修"定位很好。我就两者的区别、如何更有实效交流了自己的意见。

15日上午先观察一节初中语文课"背影",然后是一节生物课,接着观摩了集体备课活动。观摩集体备课就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谢汇文实验学校的安排。天桥区中学教研室的阚主任让我发言,我就如何利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集体备课、如何有结构地集体备课、如何用更复杂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教材、如何引进他人经验变集体备课为集体学习与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15日下午我的讲座主要围绕"人因思而变"展开。交流结束,和云岩区的朋友座谈,我对他们阅读和使用《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提出了要求,并要求他们改变谈话的话语结构,即用研究的话语结构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曾有的思考、行动的效果和反思。交流和讨论十分热烈。汇文实验学校的吴昕副校长对老师的参与私下表示了称赞。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陈校长认为话语结构的改变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我自己的体会,最近的交流我越来越重视话语结构的修整,重视规范实践者的话语和行动结构,这几次都有了明显的效果。这也算自己的进步。

本期"理想课堂建设"一个活动落幕!

写于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pS:今年曾经听上海青浦教师进修校关景双老师讲座,他在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说,一定要有"异乡"的经历才能长大,要有"异客"的体验和适应才有创新。我赞同这样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这一故事上成对男孩的批评和责备的确存在片面。

2016年8月6日星期六

树的故事

作者:瑞乔·M·约翰(美国)

翻译:江江

很久以前,有一棵很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来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真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无法给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只有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现在只要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在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

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 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给予树教学反思


篇一:给予树

《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

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一、抓住文本主旨,自主阅读,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自主阅读、品读体悟、讨论探究、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适当补白,个性阅读,培养语感。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透过文本,读向生活,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篇二:给予树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爱”这条情感线,在感悟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受金姬娅的“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主线,个性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在教学中,我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的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深入体会文本。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努力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走进文本。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创设情境,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升华情感

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妈妈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我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篇三: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一)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二)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着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有三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对第二和第三段的分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第一段的分法却各不相同。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思路统一起来呢?我说:“通过你们刚才对段意的总结,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紧紧围绕渔夫和魔鬼的角色展开情节。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第二、三部分同学们的分法没有异议,第一部分分到哪里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同学们集中思考起来。最后他们确定,1—3自然段写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

课文的脉络理清后,我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浩浩很积极地站起来,但是从他一开始的发言中,我听出他是打算细致地复述课文,我提醒他:“听清老师的要求,我是请你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浩浩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抓住这三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进步很大。我让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了他。接下来,我请学生总结了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后,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通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知道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学生不由得想到《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接着我通过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让学生感受渔夫的聪明、镇定、从容。学生根据渔夫的心理活动:“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知道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清楚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用激将法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对课文的主要角色进行了分析,我又让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同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难。”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名言: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的同学说:“对于坏人,我们不要相信他的谎言。当渔夫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那就死定了。”我说:“很好。对付像魔鬼那样凶恶的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智慧?”有的同学说:“遇事应多思考。”有的同学说:“要多读书。”我说:“对,我们只有通过多读书才能拥有更多智慧。”我出示了以下名言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增长智慧的方法: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3、书籍一面启示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4、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5、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本课还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简要讲述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我请小班长先到台前讲给大家听。她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了复述,并重点讲了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通过她的复述我告诉同学们复述课文要详略得当,并把掌声送给了小班长。最后,我出示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个中国故事,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并通过资料袋了解《一千零一夜》,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三)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