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解困的几点体会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帮扶解困的几点体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下村做扶贫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天了,经过接触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农民以后,自己原来的一些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改变,变的自己有点纯朴了,思想简单了,没有那么多迂腐的东西了。初步形成了这么三小点体会,供博友们批评指正。

一是帮扶工作必须心“诚”不怕苦。在基层工作确实很难,在贫困的基层开展帮扶工作更难。首先,农民兄弟们怎么看你,看你是真的搞帮扶的,还是来镀金的。他们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到贫困农村来帮扶,必须心要“诚”。再就是现在工作的地方是贫困山区,这里村子大,住户散,有的地方山高,路陡。要想开展工作,很多时候就要徒步上山,苦点累点是家常便饭。

二是工作要有耐心。扶贫工作经常面对的都是最朴实的人民群众,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些棘手的事,或者说是好心要做的事但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出现与你想象不同的结果。这时候你不能急,好心加耐心,总是会被理解的。

三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扶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来,人民群众一定会欢迎你。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材料写作的几点体会


材料写作的几点体会

写材料是一桩苦差事,没有捷径可走。千百年来,文无定法,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就是“五个三”。

一、审题立意把握“三个度”

审题立意是写好材料的第一关。立意的正误高下,直接影响为文的成败。因此,动笔前要先审题立意,把握好“三个度”。

(一)高度。就是起点层次要高,即:材料立意的最佳程度。一是要站在全局高度。即要站位全局来谋篇布局,要紧贴当前形势、围绕上级指示要求、抓住领导关注重点,做到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左右、掌握本情,保证材料立意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二是要站在理论高度。紧跟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前沿,做政策理论的“桥头堡”,观点新颖,又有理论深度,确保文章在理论先导上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三是要站在认识高度。思想认识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要善于用唯物辩证法去思考、看待、认识问题,积累资料,确保材料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思想性、指导性。

(二)角度。写作视点、写作方向,也即材料的切入点、着力点。同一份材料,选择的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完全一样,说明和解决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角度的确立要紧紧围绕主题,联系实际,在求异或求同中、在联想和想象中、在比较相似点中,选择最佳角度;突出“新”和“深”,新颖有创意,分析和解决深层次问题,大家知道的要少说,不知道的要多说,想人所未想,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要调整好角度的大小,切入口要小,只有这样,材料才有深度。

(三)尺度。尺度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合题的“标准”。一是定位要准。首先要弄清楚材料的种类,是应用类,还是公文类,或是其它;其次要明确材料的目的,即写什么,为什么写这份材料,从而确定主题;再者要把握材料的语境,比如:讲话稿,对谁讲、在哪里讲,决定语气是强硬,还是平缓;报告,就不能夹带请示事项;函,语气就不能用命令的口吻等等,这都是一篇公文应把握的尺度问题;二是事实要准。就是要注重事实,用事实说话,不搞虚假浮夸。要言之有物,不搞无的放矢。要说到位,但不说过头。例如:事迹材料,就不能添枝加叶、张冠李戴,更不能违心地制造假事实、假典型;三是表达要准。就是语言表达要精准。宜简则简,宜详则详,详略要得当,提倡写短文章,只要把事情交代清楚明了就行。

二、收集素材达到“三个足”

充足的素材是写好材料的基础。收集素村必须具有真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达到“三个足”。

(一)学足。一是学习好。认真学习与主题相关的政策法规、上级文件、报刊杂志、领导讲话以及意见、规划等材料,做到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二是收集好。收集基础材料,包括法律、规章、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通过调查,取得一些具体生动、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运用好。就是把一些经典名录和领导讲话内容直接作为写作的素材,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比如:“时间就是生命”、“

安全就是效益”等经典语句;又如: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可以原文直接引用。四是积累好。平时要多收集和掌握全面的、大量的素材,做到“三勤”,即:勤看、勤问、勤想,这样才能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唾手可得。

(二)借足。借就是借用、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常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一是借鉴根本性的东西。借用和借鉴要所有选择。主要借鉴别人写作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特点和角度,对于开拓思维方式、学习写作方法是有极大的帮助和启发。二是借鉴要切合实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借用,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三是要创造性地借鉴。写作时一定要结合个人写作特点、领导意图,把借鉴的东西很好地消化,不要机械地模仿,而是要像描红、临帖一样,加以修饰,把别人的经验做法变为自己的东西。

(三)挖足。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一些具体生动、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调研的形式主要包括:普遍调查、重点调查、专题调查、统计调查、开会调查等。调研要深入、要全面、要细致,不要浮于表面,要深入挖掘典型素材,了解具体情节,做到“三多”、“五到”,“三多”,即:多看、多学、多想;“五到”,即:走到、看到、听到、问到、查到。

三、拟制提纲坚持“三个好”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草拟提纲是写作公文一个很重要的构思过程,是正式动笔之前的一项必要工作。具体写作时要坚持“三个好”。

(一)搭好。即:“搭好架子”,也就是草拟好“大、小标题”。一般情况标题分为:大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在草拟大、小标题时,要安排好材料的结构,总共写几个方面,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具体讲,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二)炼好。对大、小标题的语言、逻辑进行“精炼”,充分挖掘中心思路,提出一个较细的纲目,形成基本的写作雏形。一是正确。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情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要一味追求语言的华丽、对仗,偏离主题,偏离中心思想;二是鲜明。从标题上就能反映出,说的是什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看就明白,有特色,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三是新颖。有创新、有特色。语言要精炼,语句要简练,能言人之未曾言,发人之未曾发,耐人寻味。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真知灼见,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配好。配好素材,做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统一。一是材料要紧扣主题。选择的素材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服务于主题。与主题无关的素材不选,内容空洞的素材不选。二是材料要真实可靠。就是材料准确,内容真实。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胡编乱造、无差错;三是材料要具有典型。选择的素料要生动,事迹要感人。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代表性。可多选择一些典型材料供正式写作时参考,去粗取精,优中选优。

四、落笔撰写力求“三个准”

落笔撰写是公文写作的主体部分,是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的一个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要力求“三个准”。

(一)认准。所谓认准,就是在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上要准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态度要明朗,观点要鲜明。在写作时,要注意从总体上去认识材料、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精神实质,多一点客观性,少一点主观性。要避免忽视大局,以偏盖全,也不要模棱两可、人云亦云,更不要放置四海皆准。

(二)选准。收集的素材是多种多样的,使用时必须经过选择与剪裁,使素材能够说明观点,并具有典型性,体现主题,服务于主题。一是要选好典型事例。素材不在于多,而要在于精,要紧扣主题,不要冲淡主题。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等问题,选择最能说明问题、最有思想内涵、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二是要选好典型情节。就是对典型的思想、行动、语言,以及事物发生时的环境和过程等关键情节进行概括和描述,使听众、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三是要选好典型语言。语言要精炼、简洁、朴实,话既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听、读者也能明白,事情又能说清楚。

(三)用准。数据要准确,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不造假、不夸大,这样的素材更有可比性,更有信服力。同时,用语也要准确,防止产生歧义。比如:在安全工作总结时,“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完成情况,就能充分反映出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用词不当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像搭配不当、修辞不当、前后矛盾、重复罗嗦等,比如:鸡不能用匹数,马不能用只数。

五、检查修改做到“三个心”

初稿完成后,检查修改是提高公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检查修改要做到“三个心”。

(一)虚心。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集思广益。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听得进批评意见,要舍得改。社会流传这么一句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意思是说有些人把自己写的文章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觉得是最好的,不舍得让人改,不舍得让人删。写材料,一定要听得进批评意见,要经得起推敲。

(二)换心。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检查修改。做到“三看”: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看。是否把上级和领导意图表达出来,是否把交待的事情写清楚,是否符合领导的“口味”等;二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是否抓住了读者的心声,愿意听或愿意看,是否有吸引力,是不是能说服人、打动人;三要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看。是否尊重客观事实,是否能透过事实揭露本质,是否反映读者的呼声等。

(三)专心。静下心、沉下心,专进去,反复改、仔细改,实现文章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一种是可以用读改法,边读边改,尤其是领导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另一种是进行冷处理,文稿草拟完成后,暂时搁置一旁,通过冷静思索,或阅读一些相关材料后,再进行检查修改,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毛病。修改中,要杜绝差、错、漏,事实要清,数据要准。

普法工作的几点体会


普法工作的几点体会内容显示中
我乡的普法工作按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完成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迎接“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社会治安形式明显好转,依法行政和领导方式得到转变,乡域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为建设平安兵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
1、领导重视是关键。基层普法工作必须抓住组织领导这个关键和核心,加强组织领导是完成“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各项任务的保证,组织是关键,核心在领导。因此在普法工作中,要经常性给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取得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能光靠司法所单打一,才能较好的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服务中心是根本。新时期的普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贴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特别是紧贴重点、难点工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做到哪里有重大任务,哪里就有普法宣传教育,哪里有工作难点,哪里就有普法宣传教育。2005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土地二轮延包、林权证换发、退耕还林、新兴农村合作医疗、信访条例宣传学习、专项整治活动等工作中,从宣传法制入手,积极参与,为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断创新是前提。普法工作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普法工作如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没有创新,就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除为农户送法律书籍外,通过村建法制宣传栏、组培养典型户、户培育明白人,带动普法宣传。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上,2005年组织全乡12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打印成册,发到各家各户,通过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各村还建立了村务公开、财务审计监督制度,健全了调解组织、规范了调解文书,构筑了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使普法依法治理成为一剂治本的良药。
4、普治结合是基础。在普法工作中,必须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普法学习为基础,在依法治理上下功夫。作为基层司法所,要协助政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方便农民群众办事。强化自身建设,执行“执法四制”,配合各执法部门开展依法治理,参入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减轻农民负担、学生收费、电价、计划生育、土地、林业等方面专项整顿,规范秩序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和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5、典型示范是抓手。善于抓典型示范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普法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发现、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的过程。通过在学校、农村、乡村干部和乡直部门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上培养典型,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2005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设岗创星”活动,设置多个法制宣传岗,让广大党员发挥与群众最近、与群众最亲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党员典型。12.4法制宣传日期间,在中心学校组织千名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演讲和法制漫画竞赛活动,评选学法、懂法典型,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对个体驾驶员进行培训,收看电教片,用典型事例以案说法,在(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驾驶员中培育安全守法典型,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氛围和环境。
“四五”普法的规划和任务已经完成,但普法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五五”普法的启动年,“五五”普法是在“四五”普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是对“四五”的传承和延伸,但“五五”普法决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它的意义和作用已不在于学多少法,普及多少部具体的法律法规,而在于全社会都能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自觉按照法律办事,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同时“五五”期间是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出现的特殊时期,对我们的普法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服从服务于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为重点,通过法律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治化实践活动,提高领导的依法执政能力;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五五”规划的实施,使普法依法治理的服务和保障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社会对司法行政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认同进一步加强。




帮扶工作实践体会


近年来,我经过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被选派到××*镇××*村开展帮扶工作;今年,县委组织部安排我担任队长带领4名队员进驻××镇,开展对××*三个村的新一轮帮扶活动。通过近两年的帮扶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帮扶工作,只有以“热心、公心、真心”,才能换取农民群众的“交心、齐心、信心”。
摸实情要以“热心”赢得“交心”。积淀问题多,积累矛盾大,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是后进村存在的通病。以往由于缺乏沟通理解,干部、群众都各憋了一股怨气,受此影响,工作队进村之后,有的干部群众持怀疑、观望、冷淡态度在所难免。增进理解,缓和关系,取得信任,尽快掌握农民群众所急所盼的第一手资料,是工作队要做的第一位工作。为此,我们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征求意见,而且深入到老党员、老干部及农户家中,促膝谈心,广交朋友。我们还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刷写墙字标语等方式宣传“结对共建”活动,使群众了解熟悉了我们和帮扶工作。我们在生活上不吃群众一口饭、不拿群众一件物、不要群众一分钱,在工作上天天与群众打成一片,处处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更让群众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进村工作人人佩带党徽和帮扶联系卡,不仅便于群众联系,而且增进了亲和力、信任感。进村半个月时间内,我们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达100余条,收到群众意见信16封,一条条建议,一封封来信充满了群众对工作队的信赖与希冀。
办实事要以“公心”赢得“齐心”。我们××*镇帮扶工作队负责帮扶的三个后进村,后方单位是财政局、交通局和公安局,由于单位领导认识程度不一样,加之帮扶村与巩固村的工作目标任务不同,三家后方单位对大程庄、后胡楼、赵屯三个村帮扶工作的支持力度、帮扶资金的到位情况亦存在着差别。若按文秘杂烩网通常做法,后方单位各自为战,一个后方单位所出的人、财、物主要用在所挂钩帮扶的村上,三个村的帮扶工作进度及效果就会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这个村的各项帮扶任务已顺利完成,那个村的帮扶工作却成效甚微的现象,导致整体工作失衡,负面影响严重。我和队友们坚持从工作全局出发,理出一条三家单位所出资金、物资捆在一起使用的工作思路,并及时向县包挂领导、组织部联络员和后方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受到领导的重视与认可。然后由县领导出面召开帮扶工作协调会,确定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出钱、出力,工作统筹安排,统一使用。县财政局很快调剂出70套办公桌椅,赠送给三个村,充实了村部办公室。由县财政局向上争取资金、县交通局出施工队,投资规模近50多万元的铺路工程已经启动。这条长达10公里,大程庄、后胡楼两村直接受益,且惠及周边万名群众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七八个村的群众走路难、农产品运输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工作队内部讲,也解除了一些队员的思想压力,从而更加团结一致地出点子、想办法,帮民致富。
促增收要以“真心”赢得“信心”。加快后进村转化进程,关键要把党的富民政策、“全民创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农村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在帮扶后进村活动中,我们坚持宣传发动与理清发展思路相结合,出资出物与技术信息服务相结合,解决热点问题与建立增收富民的长效机制相结合,促进后进村的转化,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信心,使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为帮助3个村的青年农民走出家门务工就业,工作队多方联系厂家,发放劳务输出信息7000余份,免费技术培训320人,代付路费8000多元,3个村现已向南通市朝阳服装厂等单位输出务工人员500多名,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增收路子。为了帮助农民致富,我们搜集致富信息400多条,开办农技培训班26期;为支持群众创业、我们协调信用贷款300多万元,支付贷款贴息4万多元。为引导群众拓展致富门路,我们重点培养了12个党员群众创业典型。通过扶持后胡楼村胡清华养殖肉牛、胡永洲规模养猪,带动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且收到了一业促多业的效果,后胡楼村现已发展了规模养牛户32家,养鸭户20家,养猪户18家,板皮加工户16家,新增果品冷库12家;赵屯村新增规模养猪户80家,板皮加工厂46家,就地安置劳动力380人;大程庄村新上10万元以上板皮加工项目19个,废品回收加工厂9家。我们还特别关心3个村30多家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为使因病致贫的村民胡心昆尽快脱贫致富,工作队集资1.3万元帮助他家发展了肉鸭规模养殖业,已售出三批成鸭赢利上万元。通过倾心帮扶,加快了3个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步伐,据测算年内3个村人均增收都在450元以上。

实践增真知,帮扶长才干。参与“结对共建”活动,我和队友们都经受了锻炼,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回顾过去,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已融进了农民群众创业增收的心田里。展望将来,我们仍倍感重任在肩,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奋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配合三个村党支部认真组织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双强”型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群众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深入推行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转变农村工作管理机制。继续协调后方单位出资出物,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使三个村尽快步入先进行列。

经营员工心态的几点体会


近10年来,整个邮电系统分家不断,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连绵无穷,市场竞争从无到有并日趋惨烈,我们的员工在各个阶段的改革阵痛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身心煎熬,迷茫、忧虑、疲乏等各种滋味可谓是五味杂陈。正因为我们的员工在企业的改革中经历了太多心情变化和角色转换,因此在目前企业发展跌入低谷、转型迈向深入的大背景下,员工的心态变化更加微妙,只有切实经营好员工心态,让我们的员工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去获得快乐,才能有效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工作创造力,使企业在困难的经营形势下能实现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经营员工心态必须先了解员工心态。目前,外部竞争加剧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内部人力资源改革深入带来的职业危机感是影响员工心态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现有的员工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相继进入企业的,身份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认识角度和适应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让他们形成凝聚力、发挥战斗力,就必须下大功夫经营好他们的心态。总结近几年自己的管理工作,在经营员工心态方面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走近员工,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天我们的员工大多都能认识到:改革是必然的,转型是必需的,身份是不固定的,面对压力是同等的,企业向前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经常给员工讲,“铁饭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背负压力时怨天尤人,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只会让自己甚至家人更加痛苦;应该钻出“牛角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性地与其它大多数行业或单位比收入,对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做到知足常乐,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真正意识到今天不珍惜岗位,明天就必然自己寻找岗位。当然,领导在提要求,员工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当领导要求与员工诉求有落差时,管理者就应该走进员工的工作,走进员工的生活,走进员工的心灵,了解到落差点在哪里,找准相应的平衡点,对员工的闪光点要报道,对员工的困惑点要引导,通过深入的思想沟通逐步消除员工的思想困惑和不理解情绪。
二、关爱员工,让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要经营好员工心态,必须从关心员工、帮助员工做起,凡是遇有员工婚丧嫁娶、生日、子女读书、就业、生病住院、特殊困难等,管理者都要随时予以关心和帮助。对此,我在工作中采取了“六个一”的作法,即:座谈一个班组,调研一个农村片区,家访一个困难职工,走访一户统包人员家庭,让员工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基层解决一件实事。这一做法有效拉近了员工与领导的距离,使员工把领导当成朋友、当成知己,一有意见和想法都能直接与领导沟通,使工作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到了偏远乡镇的统包员家庭,当我把慰问金送到统包员手中时,其本人及家属都非常感动,一再表示要干好工作来回报企业。可见,领导的一句关心话语、企业送去的点滴温暖,对一线员工而言就是莫大的鞭策和动力。
三、管好员工,处理好管人、管事、干事的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管理者,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辨证地处理好管人的人、管事的人、干事的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事有人管、人有事干的目标。领导是企业的核心,要做到管好人,用好人,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去做适合自己的事;同时要教育员工既要会干事又要会处事,凡是有进步的人都能做到既能干事又会处事;此外,还要做到掌握企业的大事,观察企业的细小事,处理企业的关键事。中层管理人员是管事的人,对每一件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刻跟进。班组长既是管事的人,又是干事的人,要做到承接任务,真抓实干,干好每一天。一线员工是干事的人,要立足岗位,展示自己,干出成效。只要定位准确,分工明晰,上级对下级服好务,下级就能对上级负好责。
四、引导员工,增强员工的执行力
一是认真研究绩效考核指标,选好正确答案。在经营工作中,多分析员工收入的应发数和实发数,比分析员工每月的业绩指标会更好。在考核上,对部室一级实行量收挂钩考核;市场前端人员的绩效考核全部与量挂钩,淡化收入指标。二是将市公司的各种营销方案读懂、读透、读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让一线员工给客户推介业务时能三言两语讲清楚,客户也能听明白并理解接受,使上级的营销方案能真正在一线落地。三是以认识为抓手,加强各级的执行力。让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刚性要求,即:上级的决定,认为正确的要执行,认为错误的也要执行,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各层面站的角度不同以及理解上存在差异;认为正确的去执行是对的,认为错的不去执行,那么就真的错了——这体现了一个团队是否能够做到步调一致的问题。
不同的时间阶段,会有不同的内部改革背景和外部竞争形势,员工也必然会产生不同形态的想法。要经营好员工的心态,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但有一点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做到的,那就是为员工着想、为员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和企业互为“唇齿”,实现员工个人收入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