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雨中的树》观后感两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雨中的树》观后感两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10月25日我校组织部分党员同志观看了一部电影《雨中的树》,故事的人主人公是“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他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段传奇。

据了解,这部电影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要影片,里面无数动人的情节,使我多次流泪。看了这部影片,我不禁自问,我们要向李林森学习什么?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一、我们要向李林森学习什么?

1.学习他一心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心为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无论是自己担任书记期间,还是担任组织部长期间,他总是心系人民,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心系学生,真正地关心学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教学成就的取得,而借助于学生。一个只有心中装着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心中才会装着他。

2.学习他大公无私,知人善用的精神

他一心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身为组织部长的他,却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妹妹的工作、父母居住的房屋等等,都是很好的印证。而那位乡长却经不起外在的诱惑,走向了堕落的深海之中。除了大公无私,他还善于走进基层,去发现、举荐那些心系百姓的好干部——程书记。

二、我们在李林森身上不要学习什么?

里面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你不是只有工作,你还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一旦我们进入这个社会之中,我们的身体将不只是属于自己。我们可以用心去工作,一心一意去工作,但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工作的保证。

比如要抗击洪水的过程中,他极度疲劳,县长让他休息、并拿走了他的手机时,他还是不顾自己的身体,而是外出扛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好好休息,因为作为一个书记,不仅要身先士卒,更要能够临危不断,做好统筹安排,这个时候,真正地保护好身体,才是对人民的负责,对家人的负责。因为此时的你,一旦倒下了,将会影响到整个指挥部门,将会对整个抗险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联系到我们教师,我们要真心地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某一阶段的指引者,并可以加强联系,在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与之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身的身体,不可在重病之下,仍坚持劳累,这才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家人的负责。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一个心系学生,真正地用心关心学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去积极进取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做一个纯粹的人。

看《雨中的树》随想

下午的时候,去党校礼堂看《雨中的树》,这是一个真实的典型四川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事迹改编的电影故事。看了之后,多次感动和落泪。走出剧场,我一直在思考: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组工干部?

李林森说,自己就是一条渡船,为那些有理想、追求,勤奋工作的人渡过河流,踏上对岸。他诠释了组织部门的职能,是为组织、为群众挑选优秀的干部。

什么样的组工干部,才是一个让人敬仰的组工干部?李林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一是奉献与牺牲自我。无论是灾难面前,冲锋陷阵,还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把自己能够奉献的一切全部付出。

二是走进基层。一大堆的胶鞋,一双又一双的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告诉我们他下基层的行程有多远。百姓欢迎这样的组工干部,他们真正了解了基层的干部们在干些什么,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干部?

三是坚持原则。在提升一个长期在基层当乡长、书记晋升的时候,他在听到更多反对意见的时候,只是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多少人走进了这个干部管理的乡村?”没有走进基层干部工作的岗位与区域,又怎么能够真正知道基层干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是有孝心的人。在他生命走向最后一程的时候,父亲意外受伤,他用生命最后的一点力量,来补偿对家人的愧疚。一个有孝心的组工干部,自然是会关注身边之外的人。

五是默默无闻。他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心里,可他很少用语言来为自己表白,正如主题歌所唱的那样,没有言语,却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只是用行动告诉群众,作为一个组工干部,应该如何以自己的行为,来赢得百姓的信任与尊敬?

六是选对人。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基层,听到了群众的需求,所以,村支书的选拔,通过“四荐”的科学方式来让群众自己作出决定。这更多的体现了选拔干部时,把能干事,能为百姓带来福音的人渡上领导岗位。

七是率先垂范。整个故事,所有的情节,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作为一个组织部长,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组工干部,才是群众与百姓所渴望与接受的好干部。

……

李林森用自己的短短的生命旅程,告诉了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干部,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事迹,让我们学习;他的人格,让我们敬仰。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雨中的树》观后感


xx年11月5日(星期一)下午3点,在星光影院观看《雨中的树》,街道居民区书记、主任及各辖区部分党员一起前往星光影院观看《雨中的树》。看完《雨中的树》,我久久无语。那雨、那山、那树、那人、那情、那景、那笑声、那喊声……看后我非常震撼,我回到家里后,晚上拿起原来放在床边没看的那书本《李林森的故事》,从第一段看到第四十二段重新阅读一遍,看完李林森的42个人生历程。我承认,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没看之前,感觉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一是自己对电影不是很感兴趣,二是单位组织观看的影片,觉得有点牵强的味道。看完以后,感觉不一样,一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少人,应该是大多数人在流泪、在抽泣;二是自己的眼眶也多次湿润,感慨不浅。

心得之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李林森”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实际上这样的干部太少了,这样忘我苦干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李林森考虑到的都是大家,但把自己的小家给忘了。

心得之二:我很喜欢那句经典台词——空气可以不干净,水可以不干净,但人心不行。是啊,在空气和水不很干净或很不干净的当下,要保持人心干净,我想这不仅是一句动听的话语,更是充满电闪雷鸣、艰难险阻的行动。这不仅要勇气、而且要有这种的魄力。

在李林森身上,我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看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的是一位党员入党时的誓言,同时也为我们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居民区了解群众积极的一种力量。典型来自身边,所以李林森的事迹真实、可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履职尽责,为社区服务,我们人生即使平凡也不会平淡。

雨中的树--观后感


雨中的树既是一种大自然中平凡而生动的图景,也是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共产党员的生命写照。雨既是天风海雨无可逃脱的人生命运的象征,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展现人类崇高美德的宏大背景。李林森的故事非常主旋律,主创也是在影视圈享有盛誉的大牌,整个电影有纯熟的电影语言和唯美煽情的叙事风格,这使得这样一部弘扬党性的电影拍得很炫目,很接地气,也很好看。

雨中的树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其审美经验主要来自于画面质感、音乐美感和真诚朴素的文学叙述。尹力导演是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导演,其作品在画面上一贯都有强调质感和唯美的倾向,当然这是作为一名导演应有的最基础的专业素养。雨中的树展现的山水风貌和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包括群众演员的选择、化妆等各个画面的细节方面都较为细心,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乡村社会,将乡村世界的最好一面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既是我们一贯农村题材的表现传统,也是导演呕心沥血的创作情怀。音乐方面,刘欢的加入使画面和音乐的配合相得益彰。主题曲“雨中的树”旋律优美,刘欢的演绎也深情到位,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赋予了更为崇高的意义。其中草原之夜的弦乐合奏配合李林森在机场的画面尤为精彩,达到了这部电影本身电影语言本身表达的最高潮。文学叙事角度的选择上,尽量还原生活,着眼点都是普通人的情感和生命价值中朴素而崇高零星片段,由李林森儿子的寻根之旅这一主线,将李林森为官、为人的各个崇高的片段拼接在一起,最终完成了一位典范人物的崇高化书写。路径虽然很老套,但编剧尽可能将这些故事情节冲突话化,场景戏剧化,叙事细节化,并注重用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譬如说爱情、亲情和人面对死亡的挣扎作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成功地制造了很多令人感动的场景。譬如病床前李林森妻子的舞蹈这样的唯美表达就极具浪漫主义的色彩,虽整体效果稍显牵强,造成部分观众一定的接受障碍,但艺术效果的确惊人,这也是其主创团队文学表达上努力创新的写照。

就电影本身建构的人物形象而言,李林森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着平凡朴实而完善人格人。在当今社会能主动避免被浮躁现实污染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也许有人说那是一种傻气,一种懦弱,不肯接受和投身目前浩荡奔涌的拜金、拜官的汹涌大潮。但正是这种傻气、这种懦弱,不,应该是一种坚守,就像麦田的守望者,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价值底线。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英雄,但是面对一个高尚的生命,我还是真诚地送上一份祝福,祝李林森这般执着的共产党人好运,能在权利的宝座上心系百姓,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尽心竭力。

就个人而言,整部电影给我感触最多的是,人活一世,原来就是不断地选择和坚持,不管是选择为官、经商还是普通的工作,都需要真诚地面对人生,完善人格,回归家庭,力所能及地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变成一个有用的人。

雨中的树观后感


雨中的树观后感

树寓意深远,刚正不阿,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为人民遮阴避雨;倒下了,也不忘奉献,枝可做燃料,躯干可做成船、桥、梯。树,是李林森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最好诠释。影片中无论是身体力行斗洪灾、扶弱济困献爱心、还是深入基层为人民、燃尽生命写忠诚,每时每刻都书写着他忙碌的身影。
看完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林森同志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条河。在干部、党员、人才个人成长中,组织部就是一条船、一把梯,他会在党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把大家送达彼岸、送往高处。但组织部也仅此而已,能走多远、能飞多高,那全由干部、党员、人才自己的表现决定。”作为一名基层的组织部长,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特别是一名年轻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学习他作为组工干部公平正义、甘为人梯的品格,学习他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乐于奉献的精神。
我们要学做一条“船”,顺利将大家送达彼岸。干部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坎坷和各种诱惑,有的同志能够战胜困难、抵御诱惑顺利成长,有的却在困难和诱惑中倒下。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的娘家,关心干部成长是应尽的职责,组工干部要做一条渡河的船,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好正确的航向;要熟悉业务知识,熟练的把好船舵,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航行中虽然会遇到风风雨雨,但只要我们心无旁骛,坚守住内心的那片精神家园,就一定能够成功,虽然会很苦、很累,但我们更应该因更多的人能够成长而由衷的高兴。影片中李林森在洪魔肆虐中划着一条简陋的气垫船勇救老人场景,更好的诠释了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希望。
我们要学做一座“桥”,既要任人通行,又要连接两端。干部的晋升必须遵循一般规律,就好比过桥一样,一次性通过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排队的人又比较多,如果大家蜂拥而上,可能会导致桥的坍塌。我们作为组工干部,就是要做一座桥,既要帮助党员、干部、人才顺利的通过,又要把好关口,既要让埋头苦干、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安稳通过,又不能让别有用心、投机钻营者得利。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拓展桥的宽度,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尽可能的畅通干部晋升的渠道,让更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此外,还要担当干部群众与组织沟通“桥”,多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全面了解他们的诉求,更好的为他们服务。影片中李林森同志在坐摩的下乡时为了节省几块钱,徒步过桥的场景,让我们体会到了,当你总在为别人搭桥时,总会有一座桥让你顺利通过。
我们要学做一架“梯”,让人爬往高处。“爬”是一种追求,“梯”是一种工具,一个渠道。人干事创业总是需要这样那样的“梯”,组工干部学做一架“梯”,关键是搭什么样的梯,为谁搭梯。“梯”有很多种:有刻意为个人搭梯的,有专心为别人搭梯的;有为图名谋利搭梯的,有为他人幸福搭梯的。组工干部甘为人梯,就是要坚持原则,不为名,不图利,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搭建公平正义之“梯”。李林森担任部长后,重用了在全市最艰苦的乡镇紫溪乡工作15年的乡党委书记王承兴,在万源市其他乡镇干部中引起很大反响。其任组织部长期间,万源市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影片中李林森同志去世时,调任森林公安局长的王承兴同志身着警服敬礼时的场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正气长存。
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学习他做一棵树,站着为人民遮风挡雨;倒下成为一条船渡人无数而心情愉悦、一座桥任人踩踏而毫无怨言、一架梯让人爬过而傲然挺立。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雨中的树》这部电影,心中感慨良多。说实话,有人会把这类型的电影当作“科幻片”来看待。我觉得倒是没有夸大其词,有他道理的。

看完电影,我始终还是在脑海中冒出两个字“傻子”,嘴里面还是会说出“疯子”,可是心中竟然久久的在那里翻滚。我不知道我的心中在翻滚什么,我不知道,不知道······

事情还是那些事情,不外乎执着追求、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结局还是那样的结局,不外乎风光年少、得罪同事、造福一方、功成名遂,最后却落得个“病死活该”,死而后已!

我只是不解,为什么像李林森这样的“好同志”会以这样悲壮凄惨的方式被生命结束?我只是不解为什么这样的人明明很“傻”,我们竟然会被他折服?我只是不解,为什么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够平静?我只是不解,我只是不解······

也许,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也许,我们的时代太缺乏李林森了。也许,我们的心中其实本来就是渴望和向往成为李林森的。也许李林森就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也许,也许······

或者应该静静地慢慢思考一下为什么它叫“雨中的树”,为什么那么震撼人心,思考一下我接下来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走。

雨,长久以来都是情愫与感性的代表,缱绻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干净玲珑剔透,“细雨,烟雨,乌篷雨,狐狸雨,斜风细雨,烟雨凄迷,好雨知时节,夜来风雨声,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雨连江夜入吴,”不一而足。人们在雨中抒发感叹,在雨中俯仰情感。

树,正是由众多的木所组成的,树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站直了就是顶天地,立乾坤,为人民遮阴,为环境守卫,倒下了,也是浑身是宝,果可入食,叶可用药,枝条可做燃料,躯干可作建材。

“雨中的树”也许就是预示着在艰难苦困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伟岸东西。本身名字都已经诠释出了作者的意思:矛盾中成长的不易,歌颂矛盾中成长的伟大。也许,它本身就没有要叫我信或者是不信,赞同或者是不赞同。他只是揭示了一种生活,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存在的事实而已,也仅此而已。

有人说,人生的路是人自己选择的,自己走的。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去要求别人一定要怎么走,我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慎重地选择、坚定地走下去。我可以教人的是,呈现事实的真相,让人们自己去选择。

我觉得李林森是伟大的,他是伟大而坚持的共产党员。他有他的信念,有他的追求,有他的执着,他也应该有他的“粉丝”,他也应该有他的伟岸和他的“永垂不朽”。

司马迁说在《史记》里说:“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人生也许找的就是那个“同类”吧。

从心而论,我是赞美李林森的。

《雨中的树》观后感:生命之树


“雨中的树”不畏风雨、生长不息。李林森就是这样一棵大树。暴风雨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战洪魔,抗灾抢险,视百姓的生命为头上的天,毅然展开了自己宽厚的臂膀,让群众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李林森的名字中有6个“木”。木即是树,是最寻常不过的植物。将反映他的影片取名“雨中的树”,惟妙惟肖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境。

电影《雨中的树》带着大家随着李林森儿子的重走父亲之路、追寻父亲生前的足迹,把李林森的人情、人格、人性中的真善美自然地展现出来。

我感慨于李林森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通过李林森对几个乡镇干部不同态度的对话描述。可以看出李林森做到了组织部长要做的职责:既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要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干部,特别是要避免有缺点但本质尚好的干部走向歧途、滑向深渊;既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尽量让干部用当其时、不受委屈,也要让各类能人有用武之地。

我感慨于李林森对广达群众的浓浓深情。当洪水危急生命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视百姓的生命为头上的天;当知道昔日一位抗战英雄,晚年正过着穷困凄凉的生活时,他不顾重病在身,依然记挂、落实解决抗战英雄的生活……

有人说他“心太软“,他笑笑说:“心软,说明心是热的。”是的,正是这颗充满工作热情、对群众无限热爱之心,李林森才会不顾自己的病情始终没放下手中的工作,为党的事业战斗到不能再战斗的最后一刻。

雨中的树,启人深思。在任何岗位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有着一颗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我们都能做自己的树。许许多多的树终将充满世界,传递无限的生命力量!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风雨中的忠诚

xx年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雨中的树》。影片生动再现了四川省万源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对党忠诚、为民尽责,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

“抓紧你们的青春多做事,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说话算数,爱父母,爱家人。” “空气可以不干净,水可以不干净,但人心不行。” “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却要深深埋在泥土里……”“泡上一壶浓茶,好好洗洗你的肠子!”……他没有毫言壮语,朴实的语言更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同老百姓一起挤公汽、吃排档,奔波在嘈杂的市井之中,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农村破败的房子中……这些场景,没有艺术的“提炼”,甚至画面有些杂乱,却更真实地反衬出李林森的崇高精神。

作为党员,李林森“把事业当命、把工作当药”,忠诚与执着中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已使其跻身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行列,成为民族精神史上一笔可贵的财富。就这一点而言,《雨中的树》诠释的是信仰,传递的是坚强党性的力量。

单纯、善良和真实本是普通的,却又是珍贵的;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雨中的树,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树》,让我们感到李林森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感谢电影《雨中的树》,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个平凡而崇高的人性精神的升华。

平凡而卓越——《雨中的树》观后感


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

不是音乐,却是有动人的音符

雨中的树,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

雨中的树,把人间最美的画卷颂读……

刘欢满含深情演唱的电影主题曲,简简单单几句话概括了李林森同志崇高的一生。

深秋的十月,当我正在惦念大巴山深处的红叶时,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影片《雨中的树》,里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大巴山深处。故事以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的生平为蓝本,以李林森的儿子追寻父亲生前工作足迹为线索,讲述“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事迹。

“仅以此片献给平凡而卓越的人”,世上99%的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能做到卓越的却不多,看了此片后,我明白了,卓越不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要积累过百万的财富,而是要在自己的人身轨迹上做到尽职、尽责。对父母的孝悌不只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就是今天, 10月23日),而是要365日;不是要功成名就、身价百万后再来供奉双亲,需知人生一大悲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

看到影片中的抗洪,不由又想起了5.12的抗震救灾,我校在游校长的带领下,抽调人员到医院、到安置点抬病床、抬病人,在悲痛中与天地抗争。我们在校内设置了安置点,保障了数百人的清洁卫生、预防疫病,日夜值勤、保障安全,在拆除教学楼和办公楼前抢救出了不少学校财产。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我校涌现出了十多位抗震先进个人,得到市级以上表彰。

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同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工作,田校长因年龄到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从事基层工作,为了尽快熟习业务,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下午要坚持到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后才回家,每一项工作都认真、仔细,在教材管理中做到了零失误,为学校挽回了不少损失。李昌菊老师在班级管理上高效,陈春蓉、赵秀昌等老师在招生中表现非常优秀......

平凡而卓越的工作,铸就平凡而卓越的人生。

《雨中的树》观后感:卓越的人生


那天,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和市建设局的安排下,我有幸与单位相关领导和同事去观看了主旋律影片——《雨中的树》,让人百感交集,深受启迪。李林森同志在他短暂的42年人生中,对党忠诚、为民忠心、干事尽心,铸就了“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的组工魂。
《雨中的树》以李林森的儿子李东阳追寻父亲生前光辉足迹为主线,通过大量生动感人的情节,循序渐进地展现了李林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影片中,“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影片通过一连串生动真实的故事情节,讴歌了李林森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李林森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观看整个影片后,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积极工作,无私奉献。他在风雨中,一边背着八旬老人牵着水牛,一边指挥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水灾被困的群众。身先士卒,穿梭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坚信“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奋不顾身地救助百姓,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病重之后他强忍剧痛忘我工作,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万源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二是他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对于前来巴结他的干部,他立场坚定,但是评价客观:“他不掩饰自己,官场的老油条不这样”。三是他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当碰到苦干在第一线的乡党委书记,他情真意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他说,“什么都比不上做人重要,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他还说,“我们,不能总听别人说什么,更要看他干了什么,干的到底怎么样”。 关心大学生村官的个人问题,耐心做老村长的思想工作,他坚信要“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这是他正确对待手中权力的最有力诠释。这就是一名组工干部的作业操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着。
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看起来是平凡小事,但却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再说,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影片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小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反倒是难能可贵,是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
有人说,“李林森”,他的名字中有五个木,五代表多,代表广,代表众,代表他丰硕的工作业绩和博大的精神境界。之所以取树,是因为树正是由众多的木所组成的,树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站直了就是顶天地,立乾坤,为人民遮阴。倒下了,也是浑身是宝,果可入食,叶可用药,枝条可做燃料,躯干可作建材。这些都是对李林森同志鞠躬尽瘁的精妙比喻。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力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
有人说,人生短暂,翻眼间就过去了。但如何去走好人生,不留遗憾?我想,就得像李林森那样,活一个充实的、平凡的、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李林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政治品质,始终对党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形象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用生命之火映红党的旗帜;学习他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态度,要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利所驱,不为色所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学习他的为民情怀。工作兢兢业业、勤奋务实,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学习他践行的“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铮铮誓言,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来,为社会做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