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牧童教案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

查看更多>>>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教案.出自:)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

查看更多>>>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

如: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

查看更多>>>

这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范文:牧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

查看更多>>>

范文资讯网主题阅读推荐:“牧童的作文”。

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关于牧童的作文。每个人的作文本都藏着生活馈赠的宝藏,写作其实也是对语言素养的一种锻炼。优秀的作文通常是写实的,而非虚构。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关于牧童的作文 篇1

一大早我飞快地吃完饭,便牵起牛走了出去。经过一片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我不由得止步,原野上,绿草如茵,微风轻拂,我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缓缓拿出牧笛,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时断时续地吹着一曲毕,看着晴朗的天空,我陶醉地眯上了双眼。蓦地,我想起和小伙伴的约定,牵起牛直奔相约地。

到达后,我气喘吁吁地说:怎么样,我没迟到吧?没有,快来快来!我把牛拴在树桩上让它自己吃草,加入小伙伴们的快乐大阵营。我们下河摸鱼、捉虾上树抓知了,打麻雀我们还商量着要去捉鳝鱼,不过,鳝鱼可不是好惹的!滑滑的,还会咬人。我们把捕鱼网放在前面,再拿一根棍子胡乱搅,忽然,好几条黄鳝飞了出来,提着鱼网的男孩子是第一次捉鳝鱼,吓得把网扔了,人也跑了哈哈!看看全身是水的彼此,我们一阵好笑。又在原野上互相追逐打闹了好一会儿,衣服也差不多干了。我伸伸懒腰拿起牧笛,跳上牛背,和着悠扬的笛声我悠哉游哉地回家了。吃过晚饭我连蓑衣也没有脱,便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的明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甜甜地睡着了。

关于牧童的作文 篇2

小雨微微地下着,滋润着草原上茂密的青草。一望无际的草原,犹如一张绿毯,小动物在这张绿毯上尽情地游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在雨中绽放,阵阵花香从草原上随微风飘过飘过。

一阵悠扬的笛声从远处飘来,时而清脆、时而绵长,和蛙声共鸣,多美的草原景色啊!在这个时候,是谁在吹奏这优美的声音呢?哦!原来是一个牧童。优美的笛声从牧童的指尖流出,就连蚂蚁和小鸟都静静地听着,被这美妙的笛声陶醉了。笛声随着徐徐的晚风一直向远方飘去,小动物们好像个个都是音乐家,如醉如痴地欣赏着这美妙的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和着音乐的节拍给笛声伴奏。

黄昏后,雨停了,月亮偷偷地爬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草原,牧童对着美丽的月亮吹起了笛子,优美的笛声飘到了月亮上,月亮仿佛变得更圆更亮了,好像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和玉兔也被笛声迷住了,静静的听着。牧童依恋地望着美丽的草原,回味着今天发生的事,想着和小伙伴们一起欢快地玩耍,想着到小河里去捉小鱼小虾,到树上去摘野果吃,真是回味无穷。

渐渐的天色暗下来,真是一片宁静

查看更多>>>
篇一:牧童短笛 音乐欣赏 课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课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课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 。 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 一 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篇二: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课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 查看更多>>>

我们已按您的要求准备了一篇包含“牧童教学反思”的文章。优秀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教案是教师整体能力的体现。教师写教案时要从实际出发,繁简得当。有用的文章要收藏这样以后可以方便查看!

牧童教学反思 篇1

五年级上册12课《伊索寓言》选材生动、篇幅短小,但寓义深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喜欢听、喜欢读,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其中《牧童和狼》的故事更是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且每则故事的寓意也非常明确,学生一读就能在文中找到。因此我认为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从故事中走出来,真正把故事中那个抽象的道理,化为一份实实在在的收获。

接下来说一说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我做的一些改动。课文本身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学生回去尝试着改写其中一篇,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只要不偏离主题即可。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交流时,发现学生们智慧超群,他们给课文加了很多细节,令我刮目相看。比如:“牧童大声呼救,村民们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扛着锄头、铁锨、榔头,急急忙忙的赶过来,老人们带着小孩子在后面远远地跟着。”这一处添加的很奇特,我就追问:为什么要加上村民们的表现?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有道理,村民们出来打狼肯定要带一些工具,不可能空着手来。老人和孩子都是弱势群体,不可能去打狼,远远地站在大人们身后可以躲避危险……回答的真是太好了,我连声称赞。

自己改写寓言故事,其他学生评判优劣,我觉得一举多得,既可以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觉接受寓言故事的教育;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改写、评判的过程中,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获得新的阅读感受。

牧童教学反思 篇2

崔峦老师说过:“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于这三个“教语文”,我常常谨记于心,并努力尝试着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也力求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习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平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查看更多>>>
篇一: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篇二: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 、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 查看更多>>>

【活动目标】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 )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每队各自挑选出一幅最多的一群羊或牛(目测),然后分别数一数,多者获胜得一分,最后看哪组分数领先就获胜。

查看更多>>>

【教材说明】 本文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而杨作又根据苏轼《东坡志林》创作。文本通过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而画家真诚接受的事情,赞扬了牧童敢于批评和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德。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一二三四段,从多种角度反复渲染,这为教师建立第一个教学板块,训练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提供了基础。 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牧童对画家的批评以及画家对待批评的态度,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重点集中在两种对比之中,一是牧童与其它围观者对画家作品的态度,二是画家与其他围观者对牧童批评画家作品的态度。 结合二年级同学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扮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一、关于媒体的运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能: 1、欣赏戴嵩的画,以激发学习兴趣; 2、关键句子比较,以突出学习重点; 3、提供说话词语,以丰富语言积累; 4、欣赏古今名画,以陶冶同学情操。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12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和虚心的美德,体会牧童善于观察生活和敢于提意见的美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动物名画欣赏、文本讲稿、斗牛视屏、生字教学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欣赏名画,调动同学情绪。 1、上节课,俺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知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课文中写了一个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 2、是哪个大画家?介绍画家戴嵩画的牛。 3、还写了一个小牧童(也就是一个放牧的小朋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俺们进一步学习。 二、整体感知全文。谈话: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三个情景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学习朗读。 1、情景1画技高: ⑴ 戴嵩画技很高,默读一、二自然段,用“ ”划出有关内容。 ⑵ 指名读,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①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⑶ 引导读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用“一……就……”说话。 ⑷ 出示

查看更多>>>
牧童的作文 牧童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教案 音乐活动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大班 小学音乐教案 小班音乐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案 小脚音乐教案 幼儿音乐教案
音乐游戏教案 牧童读后感20字 牧童读后感200字 小学音乐教案下册 中班郊游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创编课教案 歌曲《童年》音乐教案 小学音乐详细教案 音乐课教案 初一音乐教案 音乐《童年》的教案 音乐鉴赏教案范文 小班音乐优秀教案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 下雪啦音乐教案 幼儿音乐游戏教案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 鸭子大班音乐教案
展开更多
音乐牧童教案

音乐牧童教案栏目为大家带来大量音乐牧童教案、2024音乐牧童教案、关于音乐牧童教案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音乐牧童教案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