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黍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黍离读后感

捧起【诗经】,打来【黍离】,总觉得有种悲观的空气笼罩着。【黍离】出自【王风】,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洛一陽一,国势就此一蹶不振。后人便以为周幽王之亡国,便与这场焰火晚会有关,说是幽王拿国事和诸侯开玩笑,以致后来果有战事,再举烽火,诸侯便无动于衷,不来相救了。

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幽王千金买得美人一笑,足见他也是一个正常男人。偶尔的一次烽火戏诸侯绝对不至于亡国。西周亡国的真正背景其实仍是一场权力斗争。史载幽王与虢石文为御,用事,国人皆怨,这是其一,用错了人,引起了国人的愤怨。又废申侯,去太子也,这是其二。因一爱一褒姒,废去了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侯怒,与僧西夷犬戎攻幽王,这是其三。申侯是幽王的国丈,你废掉了人家一爱一女的王后之位,他就卖国勾结犬戎造反。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这是其四。或许出于对幽王国政的不满,或许还有申侯的收买,诸侯不救国难,或许来不及等到救兵赶到,因为这是内外勾结,进兵自然神速,致使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后,一位朝中大夫出差经过宗周都城丰镐一带,亲历从繁华到荒凉的变迁的诗人,目睹昔日的繁华一变而为禾黍离离的景象,再联想到天子失宫,周天子由天下共主沦落为诸侯同列,不禁悲从中来,赋出这首【黍离】。

如今我们不会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但历史似乎在冥冥之中确有某种因果报应。西周初年,原殷商的大夫箕子被周王室远远地打发到朝鲜去做诸侯,临行之前,箕子去朝周,经过故都殷墟,看到宫室毁坏,原来繁华的王都成了一片废墟,还长出了禾黍。史载,箕子伤之,因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无不流涕。

绝今历史在这里重演了,连诗人所感叹的都是如此相似。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和箕子所唱的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如出一辙。

尽管西周开国之初的统治者早就说了,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然而,终不免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国将不国,才又回想昔日,感慨如今。后世便依此诗诗题,称之为黍离之悲。

这首【黍离】,沈青崖说的好: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一靡一靡一,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如果是子思父,则应该侧重思,而不是忧。而且,根据【诗经】的经验,写思往往多以比兴的手法。

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一幅颓败的景象,而且这是一种无法修复的颓败,故都城阙已完全被黍离所取代,蓬蓬春一色、葳蕤草木中透露着满目凌一乱与荒芜,如同今天那无法修复的圆明园一样。彼,彼宗庙宫室。迈,行也。一靡一靡一,犹迟迟也。摇摇,忧无所想。离离,散垂之貌。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可见,愈是绿色离离,愈见出昔日繁华之瓦裂,见者之心都为之崩解。愈是春意盎然,愈是见出作者心中之冷。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做了肥黍的肥料。那么,导致这种剧变的到底是什么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心里应该马上被唤回到当年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年代。

此情此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忧什么呢?只不过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只不过是思往事,忧来者,只不过忧别人不理解我这种忧,还以为我别有所求。

此诗之奇就奇在这里。与其说是怀古,不如说是伤今。若今日果如离离禾黍这般春意盎然,倒也不必再问苍天,若今日已是一片秋意阑珊,倒应让诗人豪情满怀才是。诗人偏不写今日之风雨如晦,偏偏以禾黍离离之春意映出今日之如晦风雨。

【诗经】时代的诗人不是为作诗而作诗,这一点与我们今人作诗绝对不同。诗人心忧为何,所求为何,指责何人,皆不一一道明,是情一动于中,发至极处,语言自然流露。这种语言便是初民的原始语言,不同于后世之诗人靠推敲来炼字,炼成一种诗境。

千载以来,每当碰到这样一种风雨如晦的时候,黍离之悲就起。哪朝哪代没有人唱过?左思刚唱完,杨衒之又唱;瘐信唱过,沈约又唱;杜甫刚走,刘禹锡又来;姜夔的【扬州慢】未停,吴梅村的【秣陵春】又响;而期间,四十三岁的文天祥所唱的更直追【黍离】: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只不过场景由北国换到了江南,燕子还是那只燕子,离宫还是那种离宫,而只不过是把黍离之悲换成了另一个词亡国之痛。

跨也奇,雨也奇,风雨之中话黍离。风也真,雨也真,至今仍忆卢沟桥。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断舍离」,这是一本写人如何对待物品的书。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的确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要丢弃时还是有许多不舍,总想着这些物品还有要用的时候。诸多的不舍和可惜造成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间不断的侵占。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尘,灰尘和杂物会给家带来停滞运和腐朽运,同时也会影响家人的身体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还是一个比较喜欢扔东西的人,但家里物品也的确不少,趁着刚看完「断舍离」,有强烈清理物品这股劲,这两天成功地送出一个真皮挂包(买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条裤子,很喜欢的裤子,怎奈何体形发生变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厉,继续把少用的衣服送给合适的。目标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柜能挂得下的范围内。哈哈!有了目标就好办了!

《断舍离》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你离善良有多远》读后感


《你离善良有多远》读有感


我读了一本主题是善良的书,名为你离善良有多远。


这本书主要讲得是一位名叫林秋云的小女孩,她就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孩子,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经常被老师批评,但在老师生病的同时,林秋云去探望老师,老师心里十分感动,因为只有林秋云一个人去了,渐渐地也端正了对林秋云的态度。林秋云的同学也疏远了她,而且还处处为难她。那是在长跑的时候,她突然摔倒了,一直鞋也落了下。后面的同学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这时,有一个女同学帮她拾起了鞋子,并把她扶进班里。事后有人告诉林秋云,说是某某男生那天故意绊了她一脚。因为他看林秋云不顺眼,而且林秋云当别人的面顶过他一句话。林秋云听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知道,算了。而林秋云对帮她拾鞋的人,念念不忘,充满感激,当面道谢不算,还把她当做自己的朋友。在林秋云面前,我们是否有勇气问问自己:我离善良有多远?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富。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个人只要有善良的心,将会变得有修养,有品位。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会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我们要像马克吐温说的那样,做一个善良的人,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巨成。他1991年开始发表习作,至今有五百多万字,近百篇作品被书刊选载。曾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跨世纪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将《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成长的旅行》、《栀子花女孩》、《柠檬树男孩》、《穿过忧伤的花季》。


林秋云这样的一个善良的人,心胸就是这么宽广。一个被麻木,甚至被恶占据心灵的人,就会无视别人的痛苦,或者心胸狭窄到不能容忍的一句话。


这时,我真应该问问自己,我离善良究竟有多远?


名著读后感:永远的《离歌》


品完《城南旧事》,有的是感情的澎湃,有的是心灵的共鸣。在书中感受那跌宕起伏的剧情所带来的一次次情感的转变,欣喜,悲伤,惆怅,以一个单纯的女孩英子的视角出发,带我们领阅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每一份友谊,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温馨,却在离别的时刻让人倍觉伤感,感到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追思。在童年,英子最重要的是友谊与情亲,而每一个人物的告别都让她学会了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比如责任,承担以及坚毅的心灵,妞儿与秀贞的离去让英子感到的是亲情的伟大,陌生哥哥的离别让英子分清了真正的好人与坏人的区别,而兰姨娘的到来让英子了解了女性命运的深刻,而宋妈则是在旧中国时代混乱而谋生的女性的代表。最后,英子爸爸的去世,终于让英子感到现实的残酷,以及人生的无常,从而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英子的童年,是充满着离别的忧愁,讲述成长的过程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抵触的情绪,悲痛,眷恋,不舍,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在这个备受折磨的路上分清现实与理想的区别,从而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离别虽苦,却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启迪。坚强,勇敢,助人为乐,这些品质是人生的珍宝。

细细地品味小英子不一样的童年,心头漾起点滴对童年的怀念,多姿多味的童年,回味无穷的记忆,是一段抹不去的历程,从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一生美好的记忆

初一:文博

小学生作文读后感500字:《你离善良有多远》读后感


就在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这本书的名字叫《你离善良有多远》。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篇文章:苹果事件。这篇文章写了一位小女孩,家里很穷,为了给奶奶治病,捡了两个烂苹果。因为苹果上有个牙印。所以被她的同学说成了偷苹果。我知道后,就让她写出深刻的检讨。后来,她的后妈知道了,就来兴师问罪她在盛怒之下,摔碎了碗。结果她被碗的碎片划破了

我看到这里,心里惭愧不已,心想:我要向她学习,我不能因为奶奶话多,就捂住耳朵说烦死了;我不能因为奶奶节约,就嘲笑她;我不能因为奶奶吃我们没吃干净的食物就说她好恶心;我不能因为她天天晒豆子而弄出豆虫而生气;我不能因为她穿有补丁的衣服就嫌弃她;我还不能因为奶奶听不懂我的话,就不理她;更不能因为奶奶跳舞跳得不好,就讽刺她、嘲笑她我要在她危机的的时候帮助她,让她走出困境;我要在她需要我帮助的时候,默默地推她一把;我还要在她生病的时候,陪着她,给她递药,陪她打针俗话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她为了让我吃好喝好,总是把自己应有的一份都给了我。她还总是默默地包容着我的坏脾气她为我付出了许多,我应该要孝敬她,不能让她默默无闻的付出成为了幻想。

断舍离读后感900字(精选5篇)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具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假期时间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中的剧情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千人千面,对于某一篇读后感,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下面的“断舍离读后感”相关内容主题,是由范文资讯网编辑为您提供的,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断舍离读后感 篇1

《断舍离》,一看书名并不理解其意思,一次偶然的电视访谈节目,看到了断舍离的蕴意,之后翻阅了这本书,才慢慢了解此书。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此书是推荐现代家居整理的书,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断舍离就是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起:

一、只要了解各种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二、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三、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四、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五、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过一段时间,自己房间的东西就会增加,特别是女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到头来整理时总感觉每一样东西都很重要,舍不得扔掉,心情越来越烦。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何做到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这种精神,只有思想不断进步,你接触到的教育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舍得”彰显智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注定不是一路平坦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断舍离”的“舍得”智慧,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这,需要我们用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需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该断即断,该舍即舍,舍去旧有的,留出空间,填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工作生活才能不断进步。

断舍离读后感 篇2

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读《断舍离》有感

看《断舍离》完全处于偶然,因为xxx评分8.2,我认为不值。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陈数在该书的序言中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断舍离读后感 篇3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加缪

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需分量的必要的东西

整本书最大的收获是:重要的不是“扔”的行为动作,而是“断”的思维方式。

越来越意识到正视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视现实,即使有不好的一面也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直面问题,利用事物/情与自己的关联度(即“现在”和“我”)来做取舍,专注于与自己关联度高的事物/情。价值观念就会越来越清晰,行动力也会随之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螺旋上升式人生。再怎么装看不见问题,它也会一直存在,听天由命是胆怯者的做法,只有直面问题并着手去解决,你才算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而处理身边的物品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扔掉寄托了过去情感(怀旧)或未来情感(担忧)的废品,人的执念会随之抛掉,身心变得轻盈起来。这是通过物质的“新陈代谢”达到生活的“新陈代谢”,良好的新陈代谢是健康身体也是健康人生的前提。

PS:不正经书评

加上之前看的《钝感力》,这两本书都有点神叨叨的。一个观念发散出无数联想(当然也可能作者正是由这些联想归纳得出的该观念),由肉体、精神、灵魂到时间、空间,各个维度叙述一通,中间还夹杂着无数新的自定义名词。看的久了反而有点抓不住原本的核心观念,也没记下来多少。

可能我还是习惯逻辑贯穿性强一点的行文方式,能让人读完掌握一个清晰的脉络。或者,我懒于思考,习惯依赖于作者的梳理和总结?说不准,还是多读书吧~

断舍离读后感 篇4

大约是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断舍离》。当时就已经简单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间,把部分东西丢弃掉,并整理了自己的房间。

然而此次再看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工具书,有些理念需要时时刻刻复习,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辈的人也许是因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强烈的囤积欲望。而我们这一辈的人,却处在物质相当丰盈的时代,不知不觉就买了许多物品堆积在家中。于是家越来越拥挤,储物空间永远不够用。

而我虽然想慢慢收拾家里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时刻叮嘱自己断舍离,另一方面扔弃物品总要与父母做一次斗争。卖个冰箱50元,老爸觉得这个东西卖的太便宜了,还能用呢!完全无视这个冰箱杵在客厅入口处有多难看。卖个电脑也要念念叨叨,还能用的电脑啊,当初三四千买的,卖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况还要制止母亲源源不断带来的廉价小物品,比如多余的杯子,多余的筷子。买回来能用,但却极不舒适的桌子。偷偷摸摸卖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里仍然乱糟糟的。

现在重新再看《断舍离》,复习一遍。时时刻刻告诉自己,我们买来物品,是为了让物品使用从而让自己方便与开心的。然而事实是我们成了物品的奴隶,物品花了钱,还占据了我生活的空间,却并不被我们使用,还让我们有事没事收拾一下,规范它所处的位置。

也许父母那边的东西我无法好好规划,至少自己房间一定要慢慢做到断舍离,今晚从衣柜开始,明日若有空,从书柜开始。

断舍离读后感 篇5

《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读后感1000字!

断舍离,改善修复夫妻关系的秘诀。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