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说:去一家现代化养鸡场参观,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当时心里难受,过后心里仍然难受。所谓的参观,只是在袖手旁观生灵的痛苦,它们生不如死的惨状。为使成本降至最低、利润最大化,每只鸡仅只有一页小32开作业纸那么大的一点地方。它们不能走动,不能转身,就那么呆滞的站着,被迫做那痛苦的作业。站着,站着,这一站,就是一生。它们的一生,在过去放养,至少2年左右,而得享天年,可达10年左右,但在鸡的集中营里,肉鸡只能活50天。它们的食谱,体现了人用智力篡改自然之道,剥削弱小生命已经无所不用其极。饲料里添加激素、抗生素、镇静剂(为防止它们因拥挤、肥胖、亢奋、烦躁、压抑而疯掉)。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千,心想:人们总是在谈论现今世上乃至早期的恐龙生活的世纪,最残忍,最凶猛的野兽是什么。霸王龙,猛犸象,剑齿虎,亦或是这个世纪刚刚灭绝的物种华南虎。它们确实在这个世纪上雄霸一方过,可人们为何不曾想过它们为何灭绝了,昔日的霸主今日去向何方?与其追问最凶猛的野兽是什么,倒不如反省自己,孰不知,最凶残的动物就是人类自己,这就像是贼喊捉贼那样的可笑。
撇开恐龙不谈,因为它们离人类太遥远,它们的消失还不能归咎到人类头上,可剑齿虎,猛犸象呢,它们的的确确消失在了我们的地球上,而那时已有了我们的祖先,不过那时的人们没接受过教育,肆掠的屠杀也只是为了生存,所以我们不能怪他们。
现今人们接受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甚至在未出世前就早早的被动接受所谓的胎教接受教育如此简单普遍,可为何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会,尊重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世上的动物们有那么难么?政治课上老师说过:我们与世上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都是物质,都是动物,只是我们人类拥有意识罢了。试问:有意识就可以肆意屠杀其他动物,让它们变成我们的盘中餐么,那未免有些太残忍了。
很久以前,看过一段视频,里面讲述了日本渔民在每年的九月至次年一月大面积捕杀海豚的事实,看着画面中被鲜血染红的海水,以及在那红色海水中垂死挣扎的小海豚,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那么多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葬送在人类的手中,当时的我泪流满面,脑海中不停的想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永远拥有大自然最高明伪装的海豚为何要被如此的屠杀,海豚的微笑总是让人们误以为它们很快乐,其实不然。它们那样的可爱,那些渔夫你们于心何忍?
大的动物面临屠杀,物种灭绝。而小的动物虽不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却要经受着每天被人类所施加的折磨。与其这样每天生活在痛苦中,倒不如种族灭绝来的痛快,这样起码不用让他们世世代代的子孙重蹈他们的覆辙。为加害它们的人类生产源源不断的蛋白质和脂肪,完成一种肉体机器的指令性宿命。它们在短促的生命里,没见过一缕阳光,没见过一片绿叶,没见过一个异性,没有舒展地伸过一次懒腰,没有自由地奔跑过片刻,没有舒畅地鸣叫过一声,它们活着,不曾有过丁点儿快乐。作为与人类相守数千年的温顺可爱的动物,鸡沦入如此悲苦、可怜的境地。我一边看一边暗自叹息。看着这样的现代化的鸡的集中营,若是你以前不相信世上有地狱,现在你只能说你不仅相信,而且看见了地狱。为了向人类贡献出自己的肉体,它们每天都要面临着吃下人造的毒药人类终究不是它们,无法体会到食物在体内日积月累所带给它们的疼痛,也无法体会到被注射药物的痛苦,我问过妈妈:现在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毒害这些小动物们,而且最终伤害的也是人类自己啊!妈妈说:在我们小时候,那些小鸡们吃的都是小虫子,小青菜,稻类谷类长大的,所以鸡肉也是很鲜嫩的,哪像现在这些鸡都是吃带了激素的饲料长大的,人吃了这些鸡肉后也会伤害人类的身体,这些厂家的心真是太黑了。
现实的人们吶,你们能否听到动物们内心的呼喊,能否在心底找到久久不见踪影的善良呢,动物们一声声凄惨的叫声,能否激起你们隐藏了的良知,朱熹劝诫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而这一观点遭到后人的反对,可如今想想,吃,的确是天理,可如今人们吃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欲望看来朱熹的观点在现世还是受用的。
我们人类已经解放,可动物们呢?它们依旧每天在铁笼里煎熬,每天与死神相依为伴,希望我们人类多为动物们想想,让动物们也解放吧,不要再变相的被人类所囚禁,让人类与动物们和谐相处,共同拥有一片蓝天,平等的生活吧!
非洲大草原上,一声狮吼打破了原本属于这里的宁静,低头正饮着清泉的斑马群们条件反射地警惕回头,然后成群的奔向远方,一场激烈的生物规律现象由此开始。黎明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一丝光明。此刻,热带雨林的动物也已从睡梦中清醒,在森林中活跃起来。这是多么美丽、温馨的场面啊!映入人们眼帘的本该如此,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高耸入云的大楼拔地而起,使整个世界仿佛成为一个个骨灰盒。街道是被挤得水泄不通,长长的汽车接龙游戏在这里诞生。似乎想要从这里看到动物的身影已变成了奢望。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我为此感到悲哀,但我更对人与动物不能和谐相处的现象以及残忍虐待动物的行为感到痛心,《解放动物》让我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字典里没有低贱。
纵观《解放动物》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彼得幸格的写作文采,继续事情使人一读便心生悲悯之情,议论深刻精辟引人深思。在众多的文章篇目里,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这则故事:
人们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对可爱的小羊进行残忍的训练,他们为了羊肉达到可口与鲜美,让羊儿们不停的奔跑。他们又为了一己之心,像让羊儿快点长大,于是便将羊儿关进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过几个小时再打开灯。那些在黑暗中的羊儿以为又过了一天,便又继续吃起草来。就这样,人们通过卑鄙肮脏的手段残忍的控制了羊儿的生物钟。你能想象出那些才有了四五个月大的羊儿就已长成了成年羊的体型,然后被送到屠宰场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你可以试身假想一下,当你只有几个月大时,还未睁眼看这个世界,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会接受不了,会抱怨上天的不公,而羊儿们呢!谁有给他们机会了?
写到这里,我的心又开始疼痛起来。羊儿,你本该属于大草原,草原才是你们的家,然而,现在的你们却被囚禁在羊圈里,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你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我为你们感到同情,但我更对I人类的行为感到羞耻与愤怒。人类对动物的残害远远不止这些。这些残害,有些我们不知道,有些则是我们不愿意知道,有些又是我们明明知道却加以掩藏。人类 为的是自身的利益或所谓族群的利益。为自己的口腹之欲,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美丽,为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快乐,为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家计,为国家,为社会的安全与幸福,人类杀杀杀,虐待虐待虐待!
不经意时,脑海里闪过一双求助而又无助的眼睛,是谁?我想了又想,才记起那是一双大象的眼睛。记得与它初遇是在恐龙园里,炎热的天让析出的汗水一下子就蒸发,恐龙园内挤满了来游玩的人,而它则是伫立在太阳底下让人观赏的。我抚摸着它,而它却用求助的双眼望着我,而我也只能叹气。大象啊,大草原在等待你回去,你也期盼着自己的家园,然而,我的同类因为金钱把你活生生的于家园分离,我对你感到愧疚与同情。
人类的社会事实上是建立在亿万万动物的悲惨地狱上,而我们在这地狱上搭设舞台,歌舞升平,灯火辉煌,不听不看动物在地狱中的囚禁、镣铐、炮烙、屠杀,血流满地,横尸遍野。我们自诩为文明人,有崇高的正义感,讲求人道。自认为无愧于心。
培养对于动物的关怀,其实是在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感性更普遍、更深入。在这个意义上,让动物解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一环,是有重大意义的。
人类啊!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他们并不因为进化不高而受到人类的虐待。我们应该觉醒,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记住,在生命的字典里没有低贱这个词语。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正如《解放动物》所说,我们人类要关怀动物,是他们拥有与我们一样的待遇,如果有一天,我一定大声说解放动物吧非洲大草原上,动物们依旧遵循生物链原则,但这里却不会再有人类的身影,热带原始森林的动物们再也不会听到枪声,再也不会惧怕枪声,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中到处可见人们与动物互相亲昵!这是解放动物后的新21世纪。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书中作者所主张的解放动物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把动物的解放与黑奴、妇女的解放放在一起类比,意在说明解放动物使其获得自由与生存的权利是一项艰苦持久的运动。的确,当人们在大饱口腹之欲的时候,决然不会有人会想到被屠杀的动物的感受,抑或有成人像孩童一样关心被屠杀的动物是否疼痛甚至放弃食用。因此作者提出的观点,恐怕是与大多数人的固定看法格格不入的。
正如作者所言,动物这一种类是包括人在内的,那么从这一角度而言,人和其他非人类的动物本身就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等种族之分。因此,即使是拥有最高等智慧的人类,也是动物;即使是渺小如爬虫一般,也是动物。既然黑奴和妇女这些同种族的都可以被解放,那么非人类动物也应被解放,因为这是有理论和前车之鉴做基础的,是有道理的。再者,人类信奉的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也不同程度的提到了解放动物。譬如佛教,确确实实规定不准食荤即不对动物进行杀害;再如基督教,也有规定不能食动物血,不能吃勒死的和死于非命的动物;还有伊斯兰教,也如基督教般,更甚者是禁食猪肉。这些都可以作为解放动物的理论依据,尽管会有迷信、圣洁或污秽的原因使然,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是有明文规定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对动物的保护条例,因为没有食用、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害。
当人类对家禽之类的动物进行杀害时,为什么想不到他们屠杀的也是和他们平等的生命?同样地呼吸,同样地生存,为什么会让一种生物能肆无忌惮地对这种生物之外的其他生物大开杀戒?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自恃拥有高等智慧,以自然界的进化最高级的结晶自居,但这就能成为凌驾于动物之上的理由吗?论智慧,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甚至海豚也能如人类般智慧,但它们会因此四处屠杀吗?论进化,人类会有猎豹般的速度、狮虎般的力量、蜂鸟般的灵巧吗?答案自是否定的。有些人会认为人类屠杀动物是出于正常的生存需要,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对居于其下的生物的合理需求,这当然没错,因为自然法则无法否定。但事实真的能这样美好吗?相信人人都不敢苟同。人们肯定还记得多少物种的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需求,无耻而泛滥的需求。赘述一下,就如渡渡鸟一样,本来这种笨拙的鸟类在其世代生存的土地上自在地繁衍生息,但就是因为人类的到来,人类发现了其肉质鲜美,发现了它对于人类的价值,于是一场灭绝生物的围猎就大肆地开展。存在万年的生物在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就消失了。这难道是人类的生存需要所致吗?恐怕只是人类对自然的又一场粗暴地劫掠吧。
现代人多无法容忍鲜血惨剧的发生,流血的场面往往让人不忍正视。因为这是人类在流血。那每天有亿万只包括家禽在内的动物流血惨死,尸骨无存,其悲鸣为什么就没人能听到。难道场面不如人类的惨烈吗?想想看,屠夫拿着砍刀,猎人举着火枪,对着毫无反抗能力的弱小生灵,痛下杀手的那一场面,不足以催人泪下吗?提到这里,脑海里都会反映出诸如藏羚羊被剥皮后汨汨淌血的片段,其哀怨的眼神仿佛在拷问人类,又好像在向自然哭诉。平等互容只能存活在人与人之间吗人类的同情心什么时候才能施舍给最需要同情关注的动物
解放动物,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质疑。
但也不得不提出我的疑惑,动物解放的可行性究竟几何?作者文章中举出佛教徒和解放者们的行动,以不食动物作为表率。可是对于人类而言,肉食的需求不得不供应,对动物的杀害无法停止。这听上去和上文所说的颇有矛盾。其实关键在于度的问题。杀害不等于屠杀,动物也不等于家禽。作者提出对家禽的杀害也应解放,对此我是不尽赞同的。因为这是具有无可替代性的行为,人类不可能放弃肉食以素食充饥,即使和尚也会开个荤。解放了动物,作者认为也是解放了人类,人类可以由此摆脱传统膳食结构。说起来的确很美好,但做起来恐是难于登天。
世界上仍有那么多贫困人口,连肉食都吃不上,他们所期盼的正是肉也正是动物本身。让他们放弃动物,一如既往地吃作物的果实,无异于剥夺其生存的目标,这是首先从范围上发问。其次,人类杀害动物,其所希冀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人类需要动物的营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类所能仁至义尽做得最多,也就是像一些古老的民族。在猎杀后祷告一番,感谢被猎杀的动物给予自己所要的,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的循环,动物归于人,人归于自然,自然仍能养育出动物。这便是从本能上发问。还有,解放动物即使突破了传统思想的阻碍,其进行的力度也是难以把握的,人类是容易激进的生物,走极端是容易发生的。若是像文革般提出一个好的理念被演化成反动势力的幌子,那后果不堪设想。再从社会角度说,以动物为货物做生意也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就算是卖肉卖鱼也是人的经济来源,多少人以此为生,放弃这一行业谈何容易。
我甚至也曾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歧义,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矫揉造作。但后来才发现作者的重点是偏向于理念的。动物解放,只要能改变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态度看法,能够换位思考,以动物所承受的痛苦来类比自己的苦痛,就能由内而外地改变对动物的举措方式。时刻谨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生命而非一具肉体,那曾经挥起屠刀的手也能造起雏鸟的巢。
动物解放,任重而道远,路漫漫但终会实现,动物共蓝天的美好场景定会出现!
《我们爱科学》之《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当第一眼看到《动物解放》这本书的题目时,感觉很与众不同。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很喜欢、关爱动物。
但我们错了,作者彼得·辛格不是对动物有什么特别兴趣,而是揭露了我们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点拨我们的内心,认为动物解放也是人的解放。
本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人类残忍对待动物的暴行,呼吁人类。动物被人类拿来做残酷实验,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实验台上饱受折磨,并且最后死在了实验台上。肉鸡、蛋鸡、猪、奶牛、肉牛等等一些抚慰人类食欲的动物,他们没有自由地艰辛地“成长”,然后面对的就是死亡。作者呼吁我们应该做一个吃素人,少养肉品动物,不杀生,一切物种都是平等的,动物的解放也是人类的解放。
读完《动物解放》后,我感触很深。所有的人类都伤害了动物,都为了一时之欲残忍地食用他们。但有谁真正考虑过动物是否也会疼?屠夫们残忍地杀害动物,我们看不到那些血腥的场面,难道无法想象一下那种痛苦吗?那么你还吃得下那些同样是肉的东西吗?
作者提倡吃素食,其实对身体也是好的,并且最根本的是能让动物解放,和人类一样自由,有着平等的权利。我们同为生物,平时嘴里念叨的就是人人平等,更应该提倡物种平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一些和我们很亲密的动物,到最后有多少是和人类一样老去的?只有被通过各种途径残忍杀害以饱口欲。当初还当是朋友、家人,一转眼就是食物。还有些动物从来没被当作过是生物,生来就是食物。
有些人对于现状还不满意,对一些野生动物也开始了滥捕滥杀。还记得很早以前的非典,就是人类食用果子狸的报应。动物身上的细菌可能成为它们唯一可以报仇的东西,但还是阻止不了黑暗的来临。
上次还和爸爸看了一个纪录片,天生善良、被当作心灵的补救的海豚,在战争时期,被美国、苏联培养成了“战士”,去探测情报。天性善良的海豚被训练成了残忍的“士兵”,最后,竟自然得听命于他们。为了测验海豚是否会逃跑,他们利用海豚的善良,使海豚相信于伤害他们的敌人。最后发现海豚不能作战,才像丢垃圾一样把它们无情地送回。海豚已经受到了伤害。
动物还被残忍带到实验台上,人类只为了自身的利益,全然不顾动物的感受。让它们浑然不知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残酷实验,去认证人类自己的观点和发明有利于人类自己的东西。但痛苦全“给予”了动物。有些死了,他们毫无同情,换其他无辜的动物。本有的自由没了,仅剩下的只有在笼子里的活动和训练中的动作。
要想让动物不再受到这样的折磨,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养殖人员饲养动物是为了卖掉赚钱,屠夫杀害动物是为了卖掉肉赚钱,那我们不去吃肉、不去卖肉,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有关人员抓捕动物是为了赚钱,动物园剥夺动物自由是为了赚钱,那我们不去动物园观赏动物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人类扒下动物皮毛是为了卖掉赚钱,工作人员毫无感情地加工这些皮毛是为了赚钱,那我们不去买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
磨灭我们的口欲、眼欲,不伤害动物,永远铭记物种平等。感受、体会它们的痛苦,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一样是有感觉、有感情的生物。
让我们一起解放动物,也解放我们全人类。
《我们爱科学》之《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当第一眼看到《动物解放》这本书的题目时,感觉很与众不同。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很喜欢、关爱动物。
但我们错了,作者彼得·辛格不是对动物有什么特别兴趣,而是揭露了我们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点拨我们的内心,认为动物解放也是人的解放。
本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人类残忍对待动物的暴行,呼吁人类。动物被人类拿来做残酷实验,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实验台上饱受折磨,并且最后死在了实验台上。肉鸡、蛋鸡、猪、奶牛、肉牛等等一些抚慰人类食欲的动物,他们没有自由地艰辛地“成长”,然后面对的就是死亡。作者呼吁我们应该做一个吃素人,少养肉品动物,不杀生,一切物种都是平等的,动物的解放也是人类的解放。
读完《动物解放》后,我感触很深。所有的人类都伤害了动物,都为了一时之欲残忍地食用他们。但有谁真正考虑过动物是否也会疼?屠夫们残忍地杀害动物,我们看不到那些血腥的场面,难道无法想象一下那种痛苦吗?那么你还吃得下那些同样是肉的东西吗?
作者提倡吃素食,其实对身体也是好的,并且最根本的是能让动物解放,和人类一样自由,有着平等的权利。我们同为生物,平时嘴里念叨的就是人人平等,更应该提倡物种平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一
解放儿童,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解放儿童的手、脑、心。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发出了解放儿童的号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通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几十年过去了,先贤的号召依然振人发聩,发人深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响应号召,去真正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空间,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教材不是唯上的课本,自然、社会、生活是大课堂,那里还有更多耐读的教材;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让作业、试卷、笔记占据儿童的游戏、交往、睡眠,不要用补课占据孩子的双休日、法定假;解放儿童的大脑,不要用记忆代替思考,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发散思维,不要用参考书束缚想象力;解放儿童的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提升;解放儿童的眼,引导儿童学会观察,学会捕捉细节、发现规律、探究方法、寻找快乐;解放儿童的嘴,在课堂上、活动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说、愿说、能说,会说。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教育是生存的本能和自身的需求,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激活孩子自身的这种需求。教育需要尊重儿童受教育的本能,尊重儿童的自身需求,尊重儿童的不同个性,尊重的身心特点,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摒弃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摒弃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真正去尊重儿童的需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才能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解放儿童的教育。赏识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点进步,呵护每一颗童心,让儿童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教师不是按自已意愿任意裁剪枝叶的园丁,教师不是用铁床杀戮个性的普洛克路斯忒斯,教师不是强化记忆的训兽师。教师应该是儿童潜能的发现者、开掘者,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教育是要讲科学的,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尊重个性、鼓励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考试的高手能手,教育不是为了用升学率去保证学校发展,更不是要牺牲德育、美育、体育去促进智育。科学的教育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诸如扎实的生活知识、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的身体、心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等。其次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巴西着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问题式教育取代银行储蓄式教育。他认为:对话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对话、交流、互动而不是灌输、机械训练、死揪蛮干、拼时间、拼消耗。
儿童是哲学家,儿童几乎会问所有的哲学问题;儿童是艺术家,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是梦想家,梦想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而今,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会解答问题而不会问问题了;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失却了艺术想象力了;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想考高分不再有彩色的梦想了;我们的教育,让很多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出走、自杀作为一名教师,我凭着对未来的责任和憧憬,在此呐喊:让中国的教育解放儿童吧!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很叛逆的性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作为教育者(老师或父母)如果只是粗暴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而不去正确引导他们,他们只能向犯罪的边缘迈进。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教育者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用爱去溶化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他们才会理解、感受到教育者的一片苦心,他们才会用感恩的心回报我们。
我想,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没有那一种教育方式比爱的教育更好、更有效。期待更多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二
的确,大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最根本的家园,正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真实生活的切身感悟,才有了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才有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才有了安徒生的《丑小鸭》。我是十分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于是,就有了想读下去的冲动。
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欣赏墙头野花、河边蛙鸣;都市的喧嚣、烦闹,打破了人们心底的那抹宁静;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的一栋栋高楼,也将你我分开。现代儿童出生在一个物质十分富足的年代,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象我们这代人一样的亲近自然的机会。那里有初升的太阳、明亮的星辰,有清新的空气,最新鲜的瓜果还有最美妙动听的万籁之声。我不禁觉得自己真是有幸,也能和大作家们一样,也拥有一个赤脚疯跑、无拘无束的童年。然而,心地底又不免升起一丝遗憾,那就是没能留下童年的只字片语或是些许感悟。
然而,这一代儿童都被一个独生子女的皇冠紧紧地约束在几代人掌心,这是一只多么华贵的金丝笼啊,有这这么多的呵护,有这这么多的关注。然而自由呢?赤脚疯跑对他们来说,就是个梦啊!更不要提与人相处,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早已失去了关心人的能力!他们又如何能体会小伙伴们嬉笑、玩闹的乐趣。我为他们这一代人悲哀!
关于艺术,我想到了一个词拔苗助长。对于儿童那点刚刚萌芽的艺术的兴趣,作为大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总是迫不及待地拔苗助长。美其名曰是培养、是发展,孰不知过早地进行高难度的训练、辅导,只会适得其反,将儿童的那点宝贵的兴趣,消失殆尽。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但是这艺术家应该是具有童心的,童趣的,有着成人无法临摹的特色,是一种自由的大胆的发挥状态;而不是成人认为的年龄最小的某种艺术的专家,所以,灌输教育的后果只有一个,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艺术上的匠人,如此而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实在看多了这样的事。幼儿园接触孩子最早,是个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地方。那些个小小的脑瓜里有着这样那样美妙、神奇的想法。学会欣赏他们吧,而不是一昧地拔苗助长,将孩子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那么,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艺术教育呢?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思想,而代之以鼓励儿童自由创造、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的新观念。作者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让我们在恍惚之间,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既要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又要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大胆创造,将会开出更美丽的艺术花朵。我将期待这朵美丽花朵的绽开。
教育不是说教,教育就是在你我轻声的絮语中让我有所感悟。这就足够了。
教育也不是空谈,教育就是在你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时候,为你指点迷津。如此,就足够了。这些就是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带给我的感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