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之读后感20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之读后感2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15年前,他们是一群刚刚毕业的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而他们的毕业照上却因病故而少了一个同学的身影;15年来,他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悄无声息地承担起了照顾这个同学父母的责任;这群学子已步入中年,在这个春天里,他们的故事无意间被发现,便像春风一样传颂开来

一个信守了15年的约定,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让我们坚信善的力量,同时让我们坚守心中属于自己的那份道德约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约定。一个社会的美德,正是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爱心汇聚而成的。

每当谈起道德,我都感慨万千。我认为,道德存在的目的是直接关系到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常完善的人格,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作为某些受过几年到十几年教育的人,在接受了十几年的系统教育后,依旧曝露出某些丑陋的一面,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道德的缺乏。自古以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但现代许多学校的教学理念里往往重视强调才而忽视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才发生了倾斜,导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发生。而一系列缺乏道德的事件的发生则说明道德的缺失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这不得不让人审视现代缺乏道德存在的问题。

但是,当昨天听了 果树9301班的感人事迹之后,眼里却是含着泪水这在果树9301班先进群体的身上,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心寒的感受,反而让人们为之热泪盈眶。果树9301班为我们呈现了一组影像、一组令人起敬的当代大学生的影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互助友爱、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现了讲诚信,不图回报,不抛弃,不放弃,播散人间大爱的优秀品质。他们是我们身边优秀农大人的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15年是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发生很多很多变化,但是这些大学生15年来信守着对同学的情感和道德关爱,没有改变。在这些同学践行的承诺当中,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很多年积淀出来的、沉甸甸的、黄金一样的高尚品德和品质。

周国平在《论爱生命》中对道德的定位作了富于时代意义和当下重要性的表述。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曾经的泛阶级论一度让我们出现道德迷失,周国平从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上根本性地为道德正位。人生意义之于个人是生活幸福,在社会关系上即是道德。道德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对生命的同情,满怀同情心地对待所有的生命,才是道德。当然,此处的同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基于同为生命的一种,相互之间感同身受,彼此充满感情地爱护体贴。

然而,果树9301班就是这样,他们做到了。多年来,他们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太行山精神。

通过深入学习,我感觉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做到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如今的大学生生于80后、90初。他们没有过去,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

这些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其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性与多元性特征,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扩招和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明显。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差距较大。他们有的能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却只想自己出人头地,拥有财富,很少考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主体生活状态的多样性,造成了主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

因此,我们一定要向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15年如一日坚持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从点滴小事做起,讲诚信,不图回报,不抛弃,不放弃,播散人间大爱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加油,奋进,将这美德继续传递下去将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发扬光大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永远的马克思》之读后感2000字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英国BBC广播公司组织的民众调查和投票表明:马克思不仅是当代而且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于是有些西方政治家大声责问:他的时代已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在?

确实,很多人会发出疑问: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但当我们细细品味马克思哲学后,会发现这个评选结果无可置疑。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中国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像实践那样的思维。

马克思多次讲:人首先是实践,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论;当理论上遇到困难时,你就看实践,实践中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马克思一贯强调实践思维,而实践思维是关系型的动态思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曾阐述过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即是什么和如何是是同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马克思说过:一个人怎么生活,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要看它怎么生产,一个社会怎么样生产,这个社会就怎么样。

是什么与如何是引起了我对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一角色的思考:我是大学生,但我应该怎么做?在大学里,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将意味着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大学生。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确实,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选择追求,不仅要明白追求什么,更要懂得怎样追求。当我们确定了追求的目标,就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方式并为之付诸实践。

而在追求的道路上,正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竞争,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更是存在激烈的竞争。而正是因为存在着竞争,才能更加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激发潜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此同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竞争与合作,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与别人的相处向融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肖伯纳曾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从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和社会资料中,我们了解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极,处于这一社会另一极的则是极度的精神堕落,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后面蕴藏着人的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使人们的注意力仅限于追求物质享受,那么,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意味着是一个走向腐朽没落的病态社会,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则意味着变成了畸形发展,丧失人性的人。

《永远的谢秋娘》之读后感2000字


读完整篇,才知那谜面其实逶迤在那里许久了,只待最终的那一只青花杯灿然一地的碎裂,还不算,加上一句没有根源却着实无可厚非的理由,谢秋娘的一个转身,又是一个世界关在了背后。

潘向黎的小说不似散文,心机重重,园林的设置,却机关暗设,在山穷水尽处能够坐看云起,别人或者写到穷处便柳暗花明了,她的人物往往自己不肯罢休,不罢休也不是非要高潮迭起,搅得四下不宁的,反而内敛到出人意料,到起处反倒收了,收得无迹可求滴水不漏,然而那潜在的意韵却如水中投石般地氤氲,一点点地扩散,纹路清晰却波澜不惊的这番功夫,时时教我们心下惊异。小说是世故于散文的,不然不会有红尘滚滚白水青菜柴米油盐,然而这一篇写的是红尘佳肴美人,却隔着写,写得并不那么原汁原味扑面而来,而是如调味酒一般,丝丝入味,教你读时也需保持着一种距离,这距离要求你细细品味而绝不可狼吞虎咽。

一切的节律宛若谢秋娘这个人。

这个人总也不老。

这个人有没有年轻过,许多人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这个样子好像有许多年了。

十多年过去,原来那些娇艳的黯淡了,婀娜的走样了,谢秋娘才晚开的秋海棠一式盛开了。这些不过是常规的铺垫,直到这样一节文字闪现出来

秋海棠经了露水月色,形状不改,颜色可是越发受看了。这也罢了,偏这枝秋海棠像涂了蜡,时光的水珠和流言的尘埃都不能在上面停留,世道的变迁,人事的沉浮,都与她不相干。

这才对了。但是这个埋伏打得深。深到有些幽怨的地步。

偏是这个任谁人都与自己无干的女子开着的是个热闹的场子,世故的狼烟聚在四围,而俗世的纷扰也总能教她对付得老到,她低调而寂寞,有一些清高自赏,却能同时将个三教九流新贵旧知打发得熨帖,她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一个个大起大落的人生与大开大阖的命运间,却能一派从容,这番常在海边走也能不湿鞋的定力,岂止一个孤傲了得。小说有两个细节,不能不品,两个细节都与一种器皿有关:杯子。一个是张局长啜碧螺春的玻璃杯,前些天还是落难了,你可以收留我呵与你把我们想得太没人心了的对答,隔几日一个丢官入狱死缓,一个叫伙计拿了杯子头也不回地吩咐扔出去。如果说这里的情感还大约包含有对一个贪官的鄙视的话,那么,另一个杯子,韩定初用来沏铁观音的青花缠枝杯,它的碎裂却大有深意,前几日还默然相对两情相悦心有灵犀,到末了人没了,也只是一天盘点停业,这个杯子被从清理器皿的小伙子手中传递过来,接过它的人像收藏家鉴赏一件藏品,然后,是打碎,对也许是有意打碎它的人来讲倒踏实。小说于此收束,收束到一地碎片,收束到满屋诧异,还不算,它要写出那么辣辣的一句,在人们泥塑木雕般傻在那里时,惟有谢秋娘转身道:我去看看今天的大闸蟹正不正宗,明天这一桌可是老吃客。人物完成,大幕轰然落下,然而那幕虽落得急,却无声响。恰如谢秋娘的转身,极尽寂寥,却华丽示人,于伤情处教人看不到一丝怅然。

《世上另一个我》的读后感2000字


读了《世上另一个我》这本书,我开始试着学做真正的自己并认识到了我很重要。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但描述的是她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却相类似的不幸。书中的姐姐总是如此美丽,她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每每站在她身旁,妹妹总觉得自己会被忽视甚至遗忘。为什么姐姐那么轻易就可以得到所有人包括父母的宠爱。

她自卑极了,嫉妒极了,她恨着姐姐但同时却又不得不爱着她,因为她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共享同一个命运。她逃离姐姐的身边,努力在事业这座大山上奋力攀爬,努力成为两姐妹中最聪明的一个,或许只有这样在姐姐面前她才能找到一点存在感或者说是优越感。她如此小心地勾勒着自己的人生,到头来却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她静思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原来只是一片荒芜,多么不幸!

但是她们都不曾真正地了解过对方。姐姐在29岁便达到了电视业的巅峰,她只是看似光鲜美丽,这些虚荣的私人护理和美容何尝不是为了工作。她也同样嫉妒者妹妹。嫉妒她的聪明,她的因为工作可以游历全世界的自由以及她事业上的种种成就。她风光下掩藏的伤悲谁又知晓,何其不幸!

然而命运总喜欢和她们开玩笑,直到妹妹失去引以为豪的工作她才发现自己也有让人嫉妒的美貌。直到姐姐因疾病失去美貌,她才发现自己才是两姐妹中最聪明的那一个。她们于都市中挣扎和迷惘,期待和希望,最后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是看着别人的方向努力奋斗着,从来没问过自己我到底是谁,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在人生这片迷雾中四处环顾着,竭尽全力地挣扎,最后筋疲力尽,迷失自我才是她们真正的悲哀。

追寻和超越藏于我们心中的对手又或者是偶像是多数人心底处的渴望。我们或许就向这两姐妹一样倾羡着别人的美丽与成功甚至是嫉妒,这个时候我们总想着追赶上别人的脚步。然而有时候这种倾羡的目光太过强烈以至于我们看不清自我,迷失自我,左顾右盼最后只能裹足不前,在追寻的半途中四处徘徊。

而追寻自我多么陈旧而又持久的话题,在生活的熙熙攘攘中还有多少人能够慢慢地坐下去,伏案静思我是怎样的人,我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而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情况下一味地追寻别人的脚步,倾羡她人的美丽与成功,殊不知当你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别人时或许还有很多人用羡慕的目光注视着你,就像这两姐妹彼此羡慕与嫉妒,但是谁都互不相知。也许有时候我们是在追寻最好的自己并不断的在超越自我中慢慢成长,但是经历这么多,努力这么多,规划和盘算了这么多我们至少要明白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在人生航程中迷失方向。

还好最后她们都找寻到了自己,多么值得庆幸。从以前的迷惘中挣扎出来,她们都收获到真正想要的亲情与爱情。以前追赶彼此,互相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现在想来不禁觉得有些滑稽。终于在命运给她们上的这堂课中她们找到了活着的真正价值活出自我。她们有过恨,有过嫉妒,有过疲倦,但是相对于对现在的释怀,以前的苦恼早已逃匿地无影无踪。

常常遥望美丽的银河,仰望天空的高远,俯瞰大海的深沉,而总叹自己如蜉蝣于天地,如沧海之一粟。羡慕商人的财富,明星的光彩,天才的智慧曾经的我也想过要成美国的比尔盖茨,英国的牛顿,中国的马云。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誓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这是对自己的鼓励,对自己目标的坚定,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信任,体现的是一种豪言壮志。而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盲目地与别人比肩或成为所谓的他那样的人,自己往往早已疲惫不堪。

读完她们的故事似乎才开始恍然大悟,我就是我,世界上唯一的我,怎么又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即使渺小也是这由日月星辰所组成的宇宙的一部分,我不必急着想成为另一个谁,我只是我,失去了我的宇宙不会停止运动,不过就缺少了我___再也不会出现的我。我不太清楚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但是我知道每个人都有特点,这是所以有我这个词的原因之一吧。我最需要的是发现特点,创造优点,发展和完善自我。自己拥有的梦想就是最美好的梦想,自己选择和走出的人生就是最精彩的人生,但都需要我去实现。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是独一无二的,这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毕淑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说我很重要。我们不必拿自己选择的人生与他人的比较,更不必向往和嫉妒别人的生活。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你的独一无二,无可替代本就注定你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鼓起勇气,大声地向世界宣告:我很重要。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读后感1500字


爱,人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字眼。亲情,友情,爱情,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意味着给予和奉献:其中,亲情与生俱来,不求回报,最为无私;友情弥足珍贵,需要双方付出才可持久;而爱情是绝对排他的,更需要二人不断互相呵护,且因为感觉的不稳定性而容易消逝。尽管如此,世上还有这样一种爱情,它希望渺茫,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只求施与不求受取,甚至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舍弃自己的幸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行为的源头和力量,都来自心底涌动的爱与激情,而这爱的对象,竟是一个和自己素昧平生的男人!这便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的,惊心动魄、凄婉缠绵的爱情。

我要向你倾吐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茨威格笔下的那位神秘女子,这样娓娓道来的开始她的回忆,她的倾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却足以荡气回肠。或许对于每一个痴情的女子来说,有爱情的生命才有意义,而这个女子竟将初识对方视为生命的开始。

于是,这个13岁的少女,在她生命中灵光闪现的一瞬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小说家R。仿佛宿命一般,他们在经过了销魂荡魄的三个夜晚之后,有了共同的孩子。然而,为了不给心爱的男人增加负累,她独自承担着一切,甚至沦落风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决定向对此一无所知的男人作出最后的感情告白。

对于这样单恋的悲剧,在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中,导演徐静蕾提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也是一种独特的爱情观:爱你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这样冷静、坚强、洒脱,几乎堪称女性主义的楷模。然而,在我看来,徐静蕾的改编毕竟是一种再创造,并不符合作家原意。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虚幻、痴情多感、专注执着的幽怨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饱蘸着一生的激情与孤独、热望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笔,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这位女子刚刚成年,有了爱与被爱的权利时,她回到维也纳找到作家,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少女之身奉献给他。此时的她,何尝不希望他对自己能够如同自己对他一样的深爱?然而,只有三日,在短暂的三日欢娱之后,在她的体内留下了他的血脉之后,他轻松自然的离开了她,同样轻松自然的忘记了她。对于这种结局,女主人公是痛苦的,可又能怎样?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洁净的爱,没被任何利益、企图、功利污染的最为原始的本质的爱。既然他不曾爱她,忘却了她,那她还能怎样?去找他,那样或许他最终会同情的怜爱她,但是那已经不是女主人公所渴求所坚持的真爱了。于是,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离开,孤注一掷的,倔强而又坚强的生下心爱的男人的骨肉,把孩子当作爱人一样来呵护。即使如此,她也还没有洒脱到可以不再需要他。为了能够见到他,她生活在他的圈子里,出没在他的世界中,只为有一天能够和他在一起,能够圆自己一生的美梦。又相逢,她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他还是一样的花天酒地,一样地认不出她来――可怕的陌生。作者写到这里,几乎用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的笔调,来叙说女主人公无尽的悲哀。因此,女主人公并不是认为爱你与你无关,而是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而选择孤独;她对男主人公的奉献,绝不是卑躬屈膝,丧失自我,相反的,她正是清楚的了解自我,真正的懂得爱情――纯粹的伟大的爱情,从而义无反顾的投身进去。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这是古代女子的热情与贞烈。而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为商品的年代,很多人已把爱情视同儿戏,他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这种情况已注定了女人爱情之途的坎坷多舛。然而,我们的女主人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满着至高无上的激情,即使对方并不值得她这样付出,她还是心甘情愿去用一生的痴情守护着。这位女子这种近乎信仰般的爱与执著,令许多人扼腕叹息,但我却真正能理解这种偏执与疯狂。这份充溢着心灵的激情,是那么高贵而华美,这种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般的奉献,不正是一种爱的极致吗?为君沉醉又何妨,但愿长醉不愿醒一千多年前的东方女子就这样说过。这份无私与忘我,古今皆同。那么,正如高尔基所说,茨威格不愧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1000字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近日读了周濂所著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收录了他以前写的一些学术文章,在这些文字中,虽然有些于我而言有些晦涩,但收获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周濂的一些观点,让我的心底有所感,有所思。
  在《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一文中,作者谈到这些印度乞丐在讨钱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即使要不到钱也不会改变脸色。其实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对于我而言,我除了觉得他们除了无奈而笑以外,没有其他特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作者却说到了他们面带笑容的文化心理根源:由于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命运抱持与生俱来的宿命感,所以少抱怨,也少不平。由此,作者还谈到了他们的种姓制度。这让我对一种现象有了另一种别样的理解,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安知天命让印度乞丐不愤恨,而我们的社会中能够做到不愤恨的又有几多人呢?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愤恨是一种“特殊的、即含道德愤慨又含利益计较的”情感反应。所以,就我的理解来看,人们之所以产生愤怒,实质上也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损后的反应,当然也是一种对自己无知的发泄。
  而在《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一文中,我觉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放眼看去,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真的是处在一种“nameless”的状态中。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大学中,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甚至是不引人注意的,这同时表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不了解。书中谈到,大学之所以没有人情味儿,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人情味儿。


但是,如何做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身处大学确实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社会,积聚在一起的时间成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高,所以也怪不得老师或者学生的不主动。不过,老师对于学生稍微的关心,确实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身份认同,特别是对于刚入校的处于懵懂状态的大学生。
  在谈到榜样这个问题上,作者举了好榜样和坏榜样两个例子,说实话,在这个年代谈榜样我感觉已经不足为奇了,社会需要一个好的榜样来树立一些正面的能量。譬如,学习雷锋精神。但是,榜样的树立确存在一个矛盾的问题,作者说道,相比坏榜样,好榜样有一个天然的弱点,那就是好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败坏起却是一溃千里不可阻挡。所以,如何建立好的榜样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作者最终得出要回到正义制度的建设上。
  书中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普通的,但若从我个人的眼光出发,我觉得得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相反,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以后,我从中得到的非知识这么简单,更具收获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分析现象的方式。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近日读了周濂所著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收录了他以前写的一些学术文章,在这些文字中,虽然有些于我而言有些晦涩,但收获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周濂的一些观点,让我的心底有所感,有所思。
  在《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一文中,作者谈到这些印度乞丐在讨钱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即使要不到钱也不会改变脸色。其实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对于我而言,我除了觉得他们除了无奈而笑以外,没有其他特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作者却说到了他们面带笑容的文化心理根源:由于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命运抱持与生俱来的宿命感,所以少抱怨,也少不平。由此,作者还谈到了他们的种姓制度。这让我对一种现象有了另一种别样的理解,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安知天命让印度乞丐不愤恨,而我们的社会中能够做到不愤恨的又有几多人呢?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愤恨是一种“特殊的、即含道德愤慨又含利益计较的”情感反应。所以,就我的理解来看,人们之所以产生愤怒,实质上也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损后的反应,当然也是一种对自己无知的发泄。
  而在《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一文中,我觉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放眼看去,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真的是处在一种“nameless”的状态中。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大学中,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甚至是不引人注意的,这同时表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不了解。书中谈到,大学之所以没有人情味儿,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人情味儿。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