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首小诗百年不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殷夫译《自由与爱情》)
这首小诗,过去不少人以为是一首殷夫个人创作的诗。其实,它是殷夫从德语翻译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精品,一曲有口皆碑的绝唱。
殷夫(白莽,原名徐白)1910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村,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仅21岁。殷夫是一位革命诗人,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英雄,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先生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愤地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自由与爱情》这首著名的诗,原是匈牙利民主诗人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andor,1823~1849)1847年创作的。此诗原文是一首匈牙利文六行格律诗,后经德译者滕尼尔改译成德文四行格律诗,收在1887年维也纳出版的德译本《裴多菲诗集》中。1929年,殷夫是同济大学德语系二年级学生,他根据这本德文诗集,将此诗译为四行五言古体诗(如上),而且就译在这诗集中此首诗的旁边,类似批注,无题目,无标点,无落款。正因此,当时有人竟误认为此诗译者不是殷夫,而是他的大哥。理由是这本诗集是他大哥(原留德国民党将官)从德国带回来的,书的扉页上正巧有他大哥徐培根的亲笔签字。其实,此事不值一驳。经笔迹比对,确认殷夫译笔无误(这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殷夫1931年牺牲后,鲁迅先生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本诗集和这首格律诗的译文。后来鲁迅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援引了这首诗,并根据德文替殷夫加上了题目、标点和落款。于是,这首诗便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精品,不胫而走,在人民中广为流传,百年不衰。
这首小诗,之所以百年不衰,鲁迅先生的赞赏和推荐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该诗的翻译实为上品、妙品,不可不提,不可不比。这首诗的中译本在中国至少有8个。最早的是周作人和茅盾的译本,殷夫是第三个。再后来便是翻译家飞白和兴万生的译本(下面只列举首尾两例)。
欢爱自由,/为百物先;/吾以爱故,/不惜舍身;/并乐蠲(juan,舍弃)爱,/为自由也。(周作人译)
自由与爱情,/我需要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兴万生译)
试引一英译本作为比较: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Jones)
仅从翻译角度比较:先看,兴万生译文是典型的以原著为中心的传统的所谓忠实译文。说它忠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忠实,即内容和表达跟原文的逼真程度。把原作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这种译文泯灭了译者的主体意识,否定了译者的创造个性。此种无个性的译文,无疑是苍白的译文。
殷夫的译文却恰恰相反,当然也曾有人批评说它不是翻译,更不是成功的翻译。然而,我们则认为,它才是忠实翻译观的典型范例。不过,这种忠实,是更高意义上的忠实,是遗貌取神的忠实,可以称精神耦合,从这个角度而言,殷夫的译文应该是最忠实的。他的译诗朗朗上口,老妪能吟,此等诗作绝非一般译者所为。殷夫为什么译得如此精彩?应该说,他是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追求自由的不羁的灵魂。殷夫译此诗有着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在内,也可以说,他的译作是用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的精神熔铸而成,因此才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仅就翻译的本质而言,殷夫的译文不是原文的附属,而是独立的译品;不是原文的模仿,而是再创造的艺术品;不是原文的奴隶,而是主人。其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行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殷夫的翻译不是一面只能客观反射原文的镜子,而是一盏能自行发光的灯。从镜子到灯的过程,就是翻译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过程的最高境界。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一)

胡适先的【容忍与自一由】这篇文章原刊于台湾省出版的【自一由中国】1959年第六期。是胡适先生晚年的一篇极具深度的作品。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一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一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一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一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一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一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论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一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一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一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绝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一由的田野!

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二)

玖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一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一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一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一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一由史,思想自一由史,政治自一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一性一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一由的重要一性一。

玖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三)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一府主义,自一由恋一爱一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一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一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一性一温暖。人一性一正能量, 对于欲一望的放肆也是人一性一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 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真实写照吗? 民国的学者如实看到不是他们的理想主张在未来的革命中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悲。先辈的思想及此。还看今朝。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


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 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真实写照吗? 民国的学者如实看到不是他们的理想主张在未来的革命中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悲。先辈的思想及此。还看今朝。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

爱和自由读后感1200字2024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感受很多。在我从事幼教工作的这几年里我听到很多家长、老师都在说:我们爱孩子。父母会说:我爱我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谁不爱呢,我要努力给他最好的生活。老师会说:我就是因为爱孩子才会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我要用我的爱心、耐心照顾孩子们。而在这本书中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那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爱孩子意味着不能忽视孩子,爱不是偶尔关心,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偶尔得恨,一种用打来发泄得恨,尽管你说这是因为爱他,恨他不争气。首次启迪,我感觉:爱是了解,爱是陪伴,爱是尊重。
一件事情让我有了更大的感触。一天,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告诉我最近他们家里乱套了。弟弟要离家出走,好不容易找回来了,并且答应好好和父母谈谈。弟弟告诉父母希望能转去别的学校。这话刚一出爸爸立即说:不行。理由是你在转学就不能转到和这个学校一样好的学校了。弟弟只能不语,父母以为这样就谈好了。不料没过两天弟弟的情绪再次爆发把家里东西全砸坏了,更冒出一句你们在这样我就从这儿跳下去。最后姐姐给弟弟谈了谈,弟弟说出了这样的话姐姐你们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吧,我快透不过气来了,我也觉得自己很极端。听到这儿我很感动,至少弟弟还在试图改变自己,想让自己好起来。我跟朋友说你也跟你爸爸谈谈试图让他也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朋友说这不可能其实他也明白怎样做更好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是会拿出自己那套标准,不会改变的。听到这话是我真的就无语了。

我想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从而更了一孩子们,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最后休整和完善我们的行为。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给予他们爱。即便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能让我们完全赞同的观点。但只有我们不断的学习我们才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 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论自由读后感1900字:论自由读后感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

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习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相反,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个人自由的选取自己生活的方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他就会使用自己的观察力去看,使用推论力和决定力去预测,使用活动力去搜集材料,使用思辨力去做决定,还要事前事后周密思考,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会想法设法加以克服,以激发个性的充分发展,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需要天才,因为天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但是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发挥作用,并且天才本身就更具个性和特点。因此,社会在干涉个人自由时务必格外慎重,务必有严格的一个限度。因为那些决定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社会的好恶,或者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人的好恶,制约人们行为的原则就是按照他们所愿意做的那样去做。社会和政府就应把能交给个人做的事情交给个人去做。这样不仅仅能发挥个人的活力,而且还能培养人们更多地社会实践经验和潜力,更加融入社会和政府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潜力,不是永远依附于社会和政府。

我觉得读书不能就读书而读书,就应学以致用,把书中的智慧多与现实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融通,以在现实中得到借鉴。透过读该书我有如下启迪:

一、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长生育孩子后,不仅仅满足孩子成长所务必的物质条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心智健康的社会人才。因此需要家长做到,不要给孩子很多条条框框,只要大的原则不违背,就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发展空间,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中快乐成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你所认为正确的轨迹发展。更为甚者,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强迫孩子务必听你的话,按照你的思维和思路教育孩子。这样做最后结果是好心办坏事。不要以为孩子十分听话就是好事,要学会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决定的习惯和潜力,不要怕孩子吃苦和失败,要让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大胆的放手让他去做。千万不要做越俎代庖的事情。同时要鼓励孩子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新鲜东西,并且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要做循规蹈矩、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辈。更不要做被世俗和习惯行为所禁锢的好好人。同时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培养孩子建立一颗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精神,富有激情创新的新一代。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活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活法。

二、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一个国家只要政治、法律与社会持续对多元化个性的宽容,社会就会充满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如果一个群体是由有个性、有生命、有活力的个人组成,这个群体就会充满活力和生命。社会就应宽容那些有强烈欲望、激情、活力乃至冲动的人,欲望与冲突是制造英雄的材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19世纪欧洲的成功在于自由、在于个性和多样性。中国衰落的原因是缺乏自由、个性与多样性。欧洲的个人、阶级、民族之间,彼此都极不相像。他们都追求自我,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而中国的衰落在于国民的极为相似。在儒家文化一统天下,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成了人们头上的一项枷锁,以一样的格言和规则来管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祖宗的东西变成永恒不变的法宝,墨守成规,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在一片静止中走向没落。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疾首。改革开放的实行,就是松绑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有这三十多年取得巨大成就。其实个人和国家一样。没有个性,没有追求,没有紧迫感,就会落伍,就会淘汰。

《菊与刀》读后感1200字


  1944年,正直世界大二次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取胜,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生理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案头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受委托,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最终写成这样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菊与刀》。
  菊花本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征。作者将这两样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迥异特质,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也是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写照。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看到日本武士切腹自杀的场面。我们很不解,因为那种情况根本还没到要切腹的地步,但这恰恰是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的“程朱理学”,尤其是到江户时期,日本儒学家更将武士道系统化、规范化,而成为整个武士社会的操守典范。作为武士道楷模的,则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他们在江户时代都被称为“本朝武士之鉴”。二是禅学,武士随时要为主公赴死,所以都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就需要禅宗的“顿悟生死”来调和。三是神道教。这样看下来,日本武士和中国还有很深的渊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中日交流是很频繁的,特别是在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


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当然,有些部分随着国门打开,接受西方文化,已经渐渐不存在,但大多数仍保留着。最明显的当然就是文字。中国古代讲究仁、义、忠、孝,这在日本也得到很好地继承。不过,他们丢弃了最基本的仁,而把忠、孝放大,特别是忠。并且和中国的忠不同,我们推崇的是忠于仁义的主上,反对愚忠。日本人则根本不在乎这些,只要是主君,则无条件的忠于他,把他当做自己的神。这也是为什么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有那么高的地位。只要天皇一声令下,哪怕没有武器,赤手空拳也要冲入敌军阵营;天皇说无条件投降,心中再不愿意也会停下。对他们而言,天皇是不会犯错误的,他的话就是圣旨。虽然有许多日本人也反对发动战争,但在他们的眼中,这和天皇没有关系,天皇仍然是仁慈的,爱好和平的,他只不过是被东条英机欺骗了而已。不仅在美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在中国人看来,只要君王不施行仁政,百姓就可以推翻他,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经常改朝换代的原因。而日本,无论实际掌权者怎么变,天皇都一定是皇室血脉,从没断过。当然,这些都已经是之前的情况,今天再来看的话,会发现很大程度上不一样了。天皇只是一个象征,民众对他的崇拜可以说降到历史最低点。
  作者从不同的层面剖析了日本人,政治结构、社会阶层划分、消遣娱乐、人情世故、儿童教育等等,论理清晰,文笔流畅,书中观点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战后的美国对日政策,相信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处理也会有不少帮助。

  1944年,正直世界大二次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取胜,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生理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案头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受委托,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最终写成这样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菊与刀》。
  菊花本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征。作者将这两样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迥异特质,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也是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写照。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看到日本武士切腹自杀的场面。我们很不解,因为那种情况根本还没到要切腹的地步,但这恰恰是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的“程朱理学”,尤其是到江户时期,日本儒学家更将武士道系统化、规范化,而成为整个武士社会的操守典范。作为武士道楷模的,则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他们在江户时代都被称为“本朝武士之鉴”。二是禅学,武士随时要为主公赴死,所以都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就需要禅宗的“顿悟生死”来调和。三是神道教。这样看下来,日本武士和中国还有很深的渊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中日交流是很频繁的,特别是在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

1200字《菊与刀》读后感


1200字《菊与刀》读后感
报恩阴影下的日本人
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对日本的情感已经不再像是小时候受教材与影视剧影响下的打倒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读过些日本文学作品、买过一些日货、看过一些日剧之后,总感觉日本人给我的印象除了严谨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在很多专业课上,日本的知名企业总是被作为经典案例展现在我们眼前,丰田、东芝、松下、索尼一个小小岛国能有如此众多大型国际企业,能在二战过后迅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让我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阅读了对日本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菊与刀》。
等级制、报恩、尽孝、尽忠,除了日本人的矛盾性,这是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使我对日本人又多了一层与以往不同的认知。以前只是觉得日本人讲究礼节到有些苛刻古板,比如弯腰总是不折不扣的九十度,而现在才知道日本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对如今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对侵略战争的理由也是要建立新的国际等级秩序而自己理所应当是这个等级链上的最顶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是等级制下日本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严格遵守等级制度的规定,做好自己所在等级该做的事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并且,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已被西化了的当代日本,这种观念仍为人们所坚守。
报恩,似乎可以用来解释日本人所有的行为,作者称日本人是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日本人的报恩思想同样也扎根于他们心中。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军事中,报恩思想引导着日本人的行为。他们认为天皇的恩惠是最大的恩情,所以他们会因为天皇关心民众生活感激涕零,他们无法忍受对天皇的诋毁,他们无条件服从天皇的命令,他们愿意为天皇牺牲自己,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二战时天皇宣布投降后满腔斗志的士兵们能立马放下武器从容投降;日本人担负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父母总是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同时,还有主人的恩惠、师长的恩惠。他们认为得到了恩惠之后就必须回报恩人,所以与之对应地有了对天皇的尽忠、对父母近亲的尽孝,以及敬业爱岗。不能报恩是痛苦的,为了避免遭受到这种痛苦,日本人讨厌接受恩惠,尤其是不熟的人或是陌生人的恩惠,与此同时,日本人遇事一向谨慎,不轻易插手,他们不愿意自己所帮助的人陷入无法回报自己的恩情的痛苦之中。为了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日本人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在外部表现出来之后,便是日本人的严谨、敬岗敬业、服从、忠诚、恪守孝道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日本人是活在报恩的阴影之下的,他们的行为是在报恩的引导之下的,所以在封建社会他们安守于自己的等级,在现代社会他们依然视天皇为至高无上,尽管其没有实权;他们一生都在回报父母的恩惠,在如今西方自由平等文化的冲击下他们依旧服从父母的权威,就算父母的决定并非明智;在社会关系中,人人都受到巨大的责任感的推动,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完全报答他人的全部恩惠。我不敢说这种恩惠的力量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程,但这种力量的强大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被我们忽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