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00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这个暑假,没有出远门,因为我觉得最具有意义的事应该是看书。我很喜欢历史,对历史知识很有兴趣,所以常常看历史书,而让我记忆最深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虽然写得不像《新月集》那样优美,也不如《绿山墙的安妮》那样有童趣,但作者能够立足古籍、博引旁证,并以一个当代人的视野和思维,作了轻松与调侃的剖析,给人以清新的启迪和快乐,给我于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的飘然,让我仿佛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纷飞的时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个平民皇帝,是怎样开启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我最爱看第一章。本章描写的是三位皇帝: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本章先是讲朱元璋怎样击败他的对手,当上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农民家里,父母去世后,当了一个敲钟的和尚,后来天下大乱,他听了好友汤和的建议,当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随从,慢慢升了官,却被郭子兴赶走,他只好四处招兵买马,对抗元军,打下了大都市应天(南京),作为根据地,并与旁边的一些义军明争暗斗。最后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敌人兵临城下,要杀朱元璋,他凭自己的耐力保住了应天,并一路反击,在鄱阳湖彻底击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并迅速解决南边的张士诚,扫平了中原,击败了强将王保保,并把元军驱逐出境,还把朝鲜拿了下来。但这个朱元璋是个暴躁的人,动不动就杀人,一开始马皇后在世,赦免了很多无辜的人,后来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杀死了几十万文武百官,杀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再无能臣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或许是DNA的捣鼓,小炆单单秉承了其爷爷的杀戮基因,为了保权,对叔辈赶尽杀绝,只剩下装疯卖傻的朱棣了,而朱棣才是集朱家帝王之优胜基因的大家,也是将明朝推到了历史的巅峰最伟大的皇帝,当您翻过有关朱棣之后的历史,剩下明朝还真的满目酸楚,留下丝丝遗憾,也就那么回事,不看也罢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今年假期,选择了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不过只是粗读,并没有仔细推敲,也只能算是读个热闹,作者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录下来,说给我们这些不太懂历史的人听,就像饭后与亲朋好友悠闲地谈天说地一样亲切。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的调侃一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以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来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本书中俯拾皆是,我想正是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500万德销量不错的成绩。

这本书主要写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皇帝200多年的历史,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他刚开始只是一个为一口饭吃而流离颠沛的,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然后参军当上将军,一步步往上走,最后到达了顶峰。朱元璋生于乱世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北京,也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多够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占有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他没受过教育,但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大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称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永不言弃。所以文中这样写到: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在哪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着的新年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朱元璋那个时代有无数厉害的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当然,朱元璋身边的出谋划策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刘基就是他身边的一名得力助将,虽然一开始他只是沉默寡言,但在关键时刻,他为朱元璋提出了关键的战略计划。书中说: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 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 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是啊,有这样一位敢怒敢言的志士在朱元璋身边,还怕打败仗吗?

除了有军事才能的朱元璋让我敬佩外,书中也有许多喜欢的仁人志士,其中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于谦。他在祖国饱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当时面对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难,满朝文武大臣都人心惶惶,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人认为求和,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毅然决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京城保卫战。然而于谦的人生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令人叹息,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精神写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当年明月这句话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结束语,也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全书中想表达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一部近百万字著作的点睛之笔。这本书让我都会了历史,历史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历史是明镜,用过去指引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揭开明朝的神秘面纱,用幽默的笔法写有趣的历史,还原了一个不同于电视剧的真实的明朝。

我印象中的明朝是黑暗的,暴力的,专制的,但是这不是明朝的全貌。明朝的言官有极大的发言自由,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民主的朝代。经济上恰逢资本主义萌芽,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尤其东南一带。然而也有很多黑暗的时代,比如嘉靖王朝,万历后期,天启年间等,有奸相当权,宦官专政,党争互戕但是总的势头是向前的,是发展的。

历史趋势不可违。明朝建立是历史趋势,由盛转衰是历史趋势,气数已尽走向灭亡也是历史趋势。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演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就算你知道结局也无法改变。现实如斯,历史如此。

盛衰荣辱一场空。哪怕你权倾天下,史书的上一页飞黄腾达,位极人臣,荣宠一时,下一页已是墙倒人推,人走茶凉,兔死狗烹。历史的结局很少不是悲剧,不是悲剧的可能是惨剧。世事实如白云苍狗。

翻开书目,在风起云涌的战场上,在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在幽默的历史故事背后,我看到的是情怀、风骨、气节。总有一些忠义死节之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总有一群舍身保国的志士牺牲小我换取大我。他们不为浮华所动,不贪眼前利益,不信回天无力,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以卵击石。在黑暗的现实前,他们受得住考验,耐得住苦难,守得住底线,只是因为他们坚信为国为民这四个普通的字眼,相信太平盛世总会到来。

剥开书目,那些宁折不弯的脊梁穿越历史时空,拂开历史风尘,主宰着历史脉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千百年前的故事熠熠生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偶然发现的,读了几页以后便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一套七本全部买来,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读完不算,再读第二遍。满脑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素来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喜欢查阅、比对,以求了解更全面、更连贯。大多史书记载史实的语言平直,无趣味,晦涩难懂。当年明月却用诙谐、调侃,而又不失真的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笔调,将明朝三百年历史写得那么好看,那么流畅,那么脍炙人口!这种行文方式将死寂的历史跃然纸上,将已逝去的历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与你对话,与你谈心,让你为他想,为他急,为他不舍,为他不值!真可谓感悟很多。写出几点,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谓彻彻底底的贫农,一无所有,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起义,最终取得成功。当他一旦成功,将元朝的地主赶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个地主都要实现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是无休止地为各个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长年忍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赋税、劳役和兵役。这一点,各位地主应当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对于这一点,王贤人同志当仁不让。想当年王贤人没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邻居、同僚视为异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山区驿站,他一呆就是好几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独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圣贤就此诞生。他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为方式,值得借鉴。

三、朱棣同志是伟大的。

在众人的印象当中,朱棣同志与篡位二字是分不开的。所谓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朱棣。当建文帝对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时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结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当皇帝,这无关紧要。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历史证明,他是。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修书《永乐大典》这一伟大书籍编纂完成;迁都北京――为国人的长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铁蹄的践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择;远航――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和平与友好树立了丰碑;亲征六次亲征蒙古,最终死于征战途中,对于侵略我们的敌人敢于亮剑,亲自亮剑,强势,不畏惧!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我们国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负,才能扬眉吐气。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国家何愁不强盛!

四、为崇祯同志平反。

大多人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印象便是:无能、胆小怕事之辈、亡国之君是也。了解了其在位期间前前后后的历史情势之后,结论是:一部国家机器,带病运转多年,国库已空,财无所剩,人无所用,所谓气数已尽。任崇祯同志如何节俭,如何励精图治,已无法扭转那辆失控的破车。他只是不幸运地碰上了那个年代,风雨飘摇中,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他尽力了。他无愧于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为的祖先们有愧于他。同情你,崇祯。我以我个人的名义为你平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