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道德经》读后感6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无私奉献的。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万物,洗净除尘。

水是谦虚,虚怀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虚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范文一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道德经》,我们先了解认识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守藏室史官,是当时名声很大的学者。由于老子对当时的政治状况不满他曾经辞去了官职,出函谷关西去,写出了《道德经》。

书上说,老子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道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着名的道家学派的名字就是这样子由此而来的。

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各地的道观里看到老子的塑像,不过在香烟缭绕之中,他已经成为了太上老君了。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范文二

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做人不可以失去道德,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看的书,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