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在融化》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冰山在融化》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前几天,我在爸爸的书柜里发现了《冰山在融化》这本书。好奇的我翻开它的扉页,不自觉的便沉浸在那一群形形色色的小企鹅王国里。

这篇文章语言诙谐,幽默。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寓言故事:故事发生在南极洲的一个企鹅王国,一群可爱的企鹅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一天一只充满好奇心的企鹅发现,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冰山在融化正威胁着他们的家园可几乎没人理会他。他想尽办法终于说服了大家。它们在企鹅王的领导下组织了一个团队,打破陈规,寻求了新的希望。这本书通过这样一则寓言清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唤醒组织中的危机意识,如何面对团队成员的沉睡,如何搭建解决问题的团队,锲而不舍地实施变革,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在故事中企鹅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经典的人物。细细想来,我们很容易在各个团队中发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影子。富有创造力的费雷德对事物好奇,勇于探险,它就是我们身边敢于说真话的人;咄咄逼人的实干家爱丽丝对工作锲而不舍,对人不分高低,一视同仁;有领袖才能的路易斯;思维缜密,博学多才的乔丹。它们是推动改革的企鹅,当然也有因循守旧的几个老成员,它们固步自封,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文中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涵盖了如何在万千世界变化的情况下,要想化解危机求生存,唯有持续不断的找到新的冰山。最让我称赞的是当它们发现冰山在融化,它们的家族生存面临危机时。它们首先想到了解决问题,在路易斯和爱丽丝等的带领下,它们战胜了以非也为首的几个守旧的老成员。如果我们把团队比作一艘轮船,那么团队成员就是这艘船上的各个零件,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使这艘船天天如新,我们团队的这艘大船才能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迎风远航

文中1+1>2的团队理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众人拾材火焰高。当他们决定组成一个团队时,便以实行集体围捕来战胜鱿鱼,结果他们的动作协调了,胃口也满足了。因此,在这些小企鹅身上,我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自鸣得意而停滞不前的时候,我想真正的进步,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参与,而每个人又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尽管今天的我还很小,我的双肩还很稚嫩,无法承载太多,但它们的勇于创新已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摘花花才香我坚信只要我们手拉手,我们一定会不断发现新的冰山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50多年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写了一本小说《在路上》,书中写了一伙叛逆的年轻人,坐上一辆车,沿着美国进行了一场自由乃至放荡的旅行。这本书还有一种历史性的意义,它被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在旅行中,迪克对萨尔说:“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呢?……”我看到这么多的问号,心里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就是我正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并且我们呢?
  然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似乎全在忙碌中又似乎全在空虚中,而到底怎么样又很难说清楚,每天也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大家一起写作业,但是一天过完了又觉得没有一种可以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没有内在的充实感,好像自己变成了盲从的躯壳,只知道不停地走,却不知道路在哪里。
  有一天,我翻开一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才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就是每人必要有一条精神的路途,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会使自己不至于迷失于浮躁的喧嚣里,不至于空虚。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还不够,他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想了想,这诗意的世界怎么去修筑和建造呢?显然,想象是靠不住的,那就如一片云,就如空中楼阁,就如诗人的理想。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知识,是美的情感,是一团凝结的。


而这些,当然是要靠读书,要靠思考,要靠走很多路,想很多事情,然后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条精神的路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想想现在的我们,缺少了知识,冷漠了情感,懒得想一些东西,走一些路,我们的大脑里只藏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幼稚,更多的只言片语啊!当与那些丰富而幽默的人交谈时,我们只知道呵呵的傻笑,这样的时候,我们又何止矮了半截呢,这样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就地挖个坑把自己的头埋进去呢?
  不过,当我们知道这些时,我们不要灰心,灰心只能是我们的阻力。正如鲁迅在《我观北大》中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是的,我们都还有醉人的希望,因为我们年轻,胳膊有劲,腿也很结实,梦想也都纷繁。我们可以读书,也可以闯荡出一番事业来,路是绝不止一条,而是四通八达的,谁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在这些路的背后,我们都要记得还有一条我们必须走的路,那就是精神的路。
  罗素有言:“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是的,对于我们的每一个抉择,首先要扣问我们的内心的追求。而对于明天的路能走多远,就要看看我们今天的脚印吧,精神的路不只会给我们希望和指引,它还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50多年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写了一本小说《在路上》,书中写了一伙叛逆的年轻人,坐上一辆车,沿着美国进行了一场自由乃至放荡的旅行。这本书还有一种历史性的意义,它被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在旅行中,迪克对萨尔说:“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呢?……”我看到这么多的问号,心里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就是我正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并且我们呢?
  然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似乎全在忙碌中又似乎全在空虚中,而到底怎么样又很难说清楚,每天也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大家一起写作业,但是一天过完了又觉得没有一种可以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没有内在的充实感,好像自己变成了盲从的躯壳,只知道不停地走,却不知道路在哪里。
  有一天,我翻开一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才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就是每人必要有一条精神的路途,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会使自己不至于迷失于浮躁的喧嚣里,不至于空虚。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还不够,他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想了想,这诗意的世界怎么去修筑和建造呢?显然,想象是靠不住的,那就如一片云,就如空中楼阁,就如诗人的理想。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知识,是美的情感,是一团凝结的。

《在底层》读后感1000字


  《在底层》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剧本中有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锁匠、帽匠、有些文化的戏子、潦倒的男爵等等,他们这一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紧巴巴地住在一个小客栈里,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寄居在这个巴掌点大的地方。他们之中有聪明伶俐的,有善良淳朴的,有勤劳勇敢的,原本出身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他们,却因或这或那的人生际遇,机缘巧合地同处一个屋檐下,上演了一出人间戏剧。社会和生活的重担沉沉地压在他们的肩上,但是没有一个人没有怀着对更好生活的期望,都在心中有一个绮丽的美梦。戏子渴望重返舞台演戏,娜思佳渴望如小说般美好的爱情,克列士奇渴望用劳动摆脱贫苦生活,他病重的妻子安娜渴望死后能够进入天堂,小偷贝贝尔渴望金盆洗手和自己的爱人过新的生活,客栈的老板娘瓦西里莎渴望摆脱丈夫的束缚重获自由……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大家都在费尽心思地想要往上爬。但是我们都知道,从高处往低处只需终身一跃,可是自低处向高处却是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攀爬。所有人都在向往高处,可是山顶上飞滚下来的巨石、脚下其他人的奋力拉扯阻拦,于是最终大家都落得粉身碎骨的悲剧。就像布伯诺夫说:“什么?良心?要良心干什么?我又不是财主。”良心的价值在他眼中还不如几个破硬纸盒。


为了生存,人们丧失了尊严,迷失了自我。
  世纪交替的大混沌中,没有公平,没有秩序,他们的努力和希望永远只能是虚无缥缈,无法触及。“虽然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糟,可是他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强……这些个顽强的人!”睿智的游方僧鲁卡安慰众人所说的要有希望,最终现实只能让他们没有希望。于是,久病不愈的安娜孤独地死去,正义的贝贝尔因杀了人而入狱,就连满怀梦想的戏子也最终选择上吊来结束这无尽的苦难。我相信剩下的人也一定生活的不幸福,因为在那样的世界,已经无路可走,因为根本就没有出路。
  “凡是人——不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他自身的价值”。正如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一样,一个社会的发展也要基于解决底层人民的疾苦。哪里都没有什么正义之邦,何谓正义,何谓人生的意义,这是每个年代的人们都需要致力思考、不懈追求的永恒话题。

  《在底层》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剧本中有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锁匠、帽匠、有些文化的戏子、潦倒的男爵等等,他们这一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紧巴巴地住在一个小客栈里,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寄居在这个巴掌点大的地方。他们之中有聪明伶俐的,有善良淳朴的,有勤劳勇敢的,原本出身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他们,却因或这或那的人生际遇,机缘巧合地同处一个屋檐下,上演了一出人间戏剧。社会和生活的重担沉沉地压在他们的肩上,但是没有一个人没有怀着对更好生活的期望,都在心中有一个绮丽的美梦。戏子渴望重返舞台演戏,娜思佳渴望如小说般美好的爱情,克列士奇渴望用劳动摆脱贫苦生活,他病重的妻子安娜渴望死后能够进入天堂,小偷贝贝尔渴望金盆洗手和自己的爱人过新的生活,客栈的老板娘瓦西里莎渴望摆脱丈夫的束缚重获自由……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大家都在费尽心思地想要往上爬。但是我们都知道,从高处往低处只需终身一跃,可是自低处向高处却是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攀爬。所有人都在向往高处,可是山顶上飞滚下来的巨石、脚下其他人的奋力拉扯阻拦,于是最终大家都落得粉身碎骨的悲剧。就像布伯诺夫说:“什么?良心?要良心干什么?我又不是财主。”良心的价值在他眼中还不如几个破硬纸盒。

《盈在节俭》读后感1000字


《盈在节俭》读后感1000字

关于节俭,从小到大,我们无论是从长辈的教导中,还是接受学校社会的教育中,这两个字眼一直是陪伴着我们成长,伴随一生的。它就像个传家宝,一代代深入人心。

古代贤哲曾经总结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厉行节俭,终可赢得天下;穷奢极欲误国殃民。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我认真的读了《盈在节俭》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企业需要节俭,而且明白了企业如何来实现节俭。书中的例子,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企业高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CEO基格林一语道破了天机:注重每一个细节,节约每一份资源。也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人的节约可能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小节俭也能成大气候。拒绝节俭就等于拒绝财富,因为财富就藏在节俭之中。在家里,我们不会让卫生间的水龙头一直滴答不停,我们不会离家时让书房的灯一直亮着,我们不会把一些尚有用处的东西随便扔弃。我们,没人会这么做。同样的道理,如果您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自然就会想尽办法节约每一样物品,决不会随意的铺张浪费。也许有人对此会不屑一顾,认为在单位太刻意节俭属于小气,抠门儿的表现。但是您可别忘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古训和高楼万丈平地起,点点滴滴成江海的格言。作为公司的职员,我爱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不但要直接创造利润,我们还要节省维修开支,每一点每一滴处处不忘节俭。我会在自己每天的工作中节能降耗,全心全益的为公司利益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当我在使用电灯、电脑、电话时,我问自已:今天,我节约了吗?我是否有在中午休息时间关闭电灯、电脑,空调,以节省电费?当我在使用复印纸、公文纸、打印机的时候,我问自已:今天,我节约了吗?我是否有将正面已用过的纸再利用一次,可打可不打印的资料尽量不打印,尽量无纸化办公?当我在维修设备时,我问自已:今天,我节约了吗?我是否节约了每一块破布,每一滴油,每一棵螺丝钉,每一个零配件。

节俭是做人道德的回归,节俭是人格修养的体现,节俭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节俭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当前,金融危机硝烟未散,公司发展攻坚在即。我们今天每个人的点滴节约,都是明天赢得胜利的砝码。因此,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节俭成为公司发展的助长剂,让我们共同缔造的财富照亮公司的明天!

《盈在节俭》读后感1000字

自古以来有很多成王败寇、兴盛衰亡的故事常常回荡在我们耳边。究其原因,古人的总结中有这么句话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勤俭对我们的重要性。勤奋是我们都认知的,但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心里询问,一个俭字竟有如此大的威力能导致国家的更迭和事业的成败?

节俭不仅能积攒财富还能培养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质。企业最可行的壮大之路是从自己的身上节省,用最精细化的管理和最高效的运转来获取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利润!沃尔玛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全球超市中的佼佼者,它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着的象征。沃尔玛是以它的全球最低价而闻名世界的。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是沃尔玛提供服务的宗旨。沃尔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两个本领:消减开支和薄利多销。而沃尔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原因就在于沃尔顿所创立的节俭文化。在沃尔玛从来没有专用的复印纸,所有复印纸必须双面使用,否则将受到惩罚;除非重要文件,沃尔玛从来没有专用的打印纸;沃尔玛的工作记录本,都是用废报告纸裁成的。费报告纸的背面必须用来写字。走进沃尔玛的办公区,你会发现,它的办公室装修是非常简陋的,没有天花板,办公室只用隔板隔开。这些近似抠门的做法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可是它成功了,它成功的成为了全球赫赫有名的超市连锁企业。这足以看出节俭的重要性。

节俭一词字面意思貌似很简单,但是它的真正涵义是怎样的呢。大家估计都熟悉李嘉诚这个名字,作为中国首富的他对节俭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曾这样说: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钱去帮助别人,却不舍得吧一个好好的东西或事物丢弃。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节俭的好处,但往往他们会觉得节俭让他们很没面子,所以他们就放弃了节俭。殊不知节俭却是一个人道德和品行的表现。书上有句话说的很好一个民族如果吧浪费当面子,这个民族在地球上会越来越没面子;如果吧节俭当面子,这个民族在地球上将越来越有面子。这句话就深刻的道出了节俭的真谛。节俭才是真面子、真品德。既然如此,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去做到节俭呢。节俭不能是我们刻意的用思想去要求它,那样节俭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只有当我们吧它当做一种习惯,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到节俭的作用。小平爷爷说过:节约不能靠命令主义,搞形式主义,而要从上到下积极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这才是真正能发挥好节俭的作用。当我们每个人都去节俭,节俭就成为了一种时尚。我真的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现在,作为一名中铁建设集团的新员工,我从这本书中深刻的体会到节俭对我们公司及个人的重要性。没有节俭的企业是没有文化的企业、没有内涵的企业!,没有节俭的企业是不会长远的企业!没有节俭的企业是不会强大的企业!我们中铁建设集团也应积极做好节俭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我们作为中铁的员工自身更应该积极响应节俭的思想理念,因为我们是公司战略文化的具体实施者和原动力,只有我们的节俭才能达到让公司节俭的目的。哪怕是一根钢筋,一张办公纸,一根签字笔我们也应尽全力为公司节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何愁公司不能发展、不能壮大。为公司节俭、为社会节俭、为个人节俭,让我们一起盈在节俭。

《盈在节俭》读后感1000字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寻找新的生机,筑起发展的长青基石;员工怎样提升优秀品质,养成节俭的习惯和美德;怎样才能使节俭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实际行动,在《盈在节俭》这本书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

《盈在节俭》一书以金融危机为突破口,用全新的观点告诉人们什么是节俭。节俭不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美德,更是获取成功的条件。节俭不仅是财富的基石,更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节俭提升人的品性,折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考验着员工的智慧,孕育着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空间,是企业和员工的双赢选择。

节俭永远不会过时。长期以来,人们狭隘地把节俭理解为抠门,理解为吝啬,是斤斤计较节衣缩食的苦行僧式生活,让很多人拒绝节俭。当阅读《盈在节俭》,全方位地透视节俭,真是如同醍醐灌顶,它让人明白了节俭不是吝啬、不是拼着命去省钱。是要做到:是钱,要用得清清楚楚,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要物尽其能,物尽其用,不挥霍、不浪费。在一定意义上说,节俭正是让人走出贫穷,教人如何去立业、守业、成大业的武器。因此,节俭是一种觉悟、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理性的选择。由穷人成为富人,由小富到大富,这样的人生之道、人生之理,我们能拒绝吗?

《盈在节俭》一书列举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的节俭案例和作法,引导人们探寻企业长青之道,并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中告诉了人们很多招法。并带你走进宜家、思科、沃尔玛、丰田、日立、ABB公司、海尔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行的、感人的事例告诉人们:节俭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一种创造力。节俭不是老、土、旧的东西,而是财富和利润的发动机。

勤俭节约是我们儒家文化的精髓。早在宋朝年间,司马光以家书的形式撰写了《训俭示康》,以有德者皆由俭来也等流传至今的名言来训导儿子司马康。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训》中有言:居家之道维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侈为要义。也是训导后代崇俭戒奢的典范。

勤俭节约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党的几代领导人,都谆谆教诲我们要时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亚洲富翁王永庆说过:旧的东西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成由勤俭,败由淫奢。

拒绝节俭就等于拒绝财富。财富就藏在节俭之中。只有真正读懂了这本书,才能提高勤俭节约思想意识,提高节俭的执行力,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人间》读后感1000字以上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着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

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

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

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

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美好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最好都别忘了读书。

在人间读后感1000


在人间读后感1000范文一

在暑假里,我有幸看了高尔基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在人间》。

《在人间》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少年时代出外谋生的苦难历程。阿廖沙刚满十一岁,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外出独立谋生。他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里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还在当绘图师的表舅家里当过帮工。我觉得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花季的年龄,理应背着书包上学读书,可是少年阿廖沙却不得不从事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繁重的体力活儿。这对于今天正迈向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一个世纪以前,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我真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做到了超出我们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支撑着他的一切却是坚持。阿廖沙正是经受了不平凡的生活洗礼,才磨练成了大写的人。

《在人间》让我看到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聪明善良的外祖母,爱好读书的船上厨师斯穆雷,能干泼辣的洗衣妇娜塔莉娅,冰清玉洁的玛戈王后等。书中不但写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还展现了小市民的自私、保守、贪婪和庸俗。绘图师一家就是一个典范,他们长年过着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生活,争吵不休,彼此揭短,幸灾乐祸。探听和谈论别人的隐私是他们生活中的唯一乐趣。让阿廖沙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并没有被他们感染,而是用坚持保留了一片雪地,他爱上了读书,走上求学之路。坚持着,坚持着,坚持使阿廖沙虽然过得苦不堪言但从没想过放弃,坚持使他厌恶身边的丑陋和粗俗仍努力向往美好生活。坚持使他改变了一切。在生活中,难道遇到一些小事我们不能像阿廖沙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吗?但古时候的人,比我们更明白坚持的真正意义。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恼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坚持能成就一个人。

坚持,让沙石煎熬住大海的蹂躏,终于化作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见那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谷崎岖的历程,终于汇入蔚蓝无垠的大海。

《在人间》读后感1000范文二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读了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渴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自己。

我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亲和亲情。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孩子,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多读书,勤奋学习,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不气馁。我坚信付出努力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渴望的灿烂的明天!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