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献给大象的白色雏菊》有感12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读《献给大象的白色雏菊》有感12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名叫《献给大象的白色雏菊》的书,这本书篇幅并不长,文章也没有像别的书那样充满了好词佳句,但却句句精彩,段段感人,深深触动人的心灵底处,令人经常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这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叫三吉的17岁的日本少年在上野动物园做饲养员,并和小象东金建立起融洽的感情,他们在一起,慢慢成长。不知不觉中,过了十几年,三吉已年过三十,东金也从一头小象,长成一头成年大象。然而,就在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了。因为战争需要钢铁制造武器,而日本内铁矿并不多,于是军队在国内收集铁器,包括动物园里的栅栏。但如果这样,就要将猛兽:狮子,老虎,大象等全部毒杀!动物园里原本的工作人员也大部分被找去当兵。挣扎,悲痛都无济于事,终于,1943年9月23日,东金倒下了,三吉十分悲伤。两年后,战争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三吉救下了同事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相依生活在一起。动物园重建了,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游玩。动物园里没有了大象。为了使日本孩子们再见到大象,三吉向印度总理申请,请求要一头大象,总理同意了。1949年9月23日,一头大象抵达日本,印度总理为那头大象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都很惊奇,因为六年前的今天,正好是是东金死去的日子。三吉感动了,他相信,东金正是借着这头大象的灵魂又回来了!

当读完这篇文章时,我心里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我感受到人与动物深切的感情和战争的残酷。是的,三吉与东金之间的情感潸然泪下,在生死的交界处,生命奏出动人的乐曲,质朴而优美。然而,我们更能看到,在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日本,一片哀痛遍布这个岛国。战争,是残酷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向往着和平,世界也在呼吁和平。在人类的发展中,战争终没有停息直至现在。数年来,战争,这个血腥的词语,响彻众多国家。那是一个很多人不愿回忆或谈起的悲怆岁月。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不止是伤感,更多的是血泪。我曾在书上看见那些受战争残害的人们。有幼小的孩子,有成年的人,还有虚弱的老人,他们的眼神是无奈的,悲痛的,愤恨的

相较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祥和安宁,虽然还有很多不如意,很多欲望没得以满足。但没有惶惶不安的心态。我们不需要为明天会不会被征兵而担忧,不需要为远在战场的亲朋挂念,不需要担心明天吃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着眼当下,我们丰衣足食,幸福安康。更多的计划是明天如何生活得更好。难道我们不需要感恩吗?!感谢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富足安逸,感谢上天让我们幸运地活着,感谢国家的富强,让国人有更多的自豪。感谢周围的人,让我们感到寻常百姓生活的不寻常.

我们要让感恩永驻心底。希望不要因为那个悲怆岁月的记忆愈来愈模糊,而淡忘了心怀感恩,变得贪心,不满足于我们现在的拥有。怀着感恩的心吧,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有色彩。

读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我想,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就应该且行珍惜。面对战争,一定要作出反对。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要再让东金和三吉的故事再次在我们身边发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活着有感1200字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

读《青鸟》有感1200字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风雨的民族吧。你知道中国65年以来的寻梦史吗?那就先请您看看下面这对兄妹是怎样寻找幸福之路的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远古时候,砍柴人夫妇的儿女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夕做了一个梦:他们家来了一位名叫贝丽吕娜的仙女,仙女委托蒂蒂尔和米蒂尔去寻找一只青鸟给她的小女儿。因为她病得很厉害,只有这种高贵的神鸟才能让她的女儿痊愈,使她幸福。于是他们在猫、狗、糖果等小精灵的陪伴下去寻找青鸟。历尽千辛万苦,但青鸟总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最终还是未找到青鸟。蒂蒂尔和米蒂尔只好失望而归。早晨醒来,他们发现自己家的白鸽子变成了青色,变成了一只青鸟。到最后,那个小女孩的病也痊愈了,自然也就获得了幸福。

刚刚我们看了蒂蒂尔和米蒂尔的追梦史,现在我们转眼看看我们中华民族的追梦历史吧!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上下几千年的辉煌历史!

清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当我们中国还处于专制君主制社会时。一场辛亥革命推翻了故步自封的封建王朝。这次辛亥大革命的运动让民众建起了民主共和观念。

也许我没见过封建社会的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折磨;也许我没感受过封建社会人们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也许我没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动荡历史。可是我耳闻过!上海是多么的繁华,可你信不信最繁华的路段是曾经的无人街。那里曾被血洗刷过!南京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可你信不信,南京最大的一个展厅竟是已掩埋数万人的坟岗。那里曾被野兽践踏过!青海是少有的人间天堂,可你信不信那里是学生革命运动发起地!

我们中国先是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可我们又打败了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玉树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对!它就是2010年4月14日发生大地震的城市,相隔几年后,我曾到那个发生过人间惨剧的城市,我没想到这里的灾后重建这么完善!这里建起了高楼大厦、民居房、学校这让我不由的惊叹!以前这里哀嚎遍野,那破烂的一片废墟已变成了一条条柏油马路,路旁栽上了一排排油树。、

我们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古有哥德巴赫独占全球,现有我们中国华罗庚、陈景润享誉世界;前有神农氏尝百草,现有袁隆平种水稻;前有曹雪芹妙笔独步天下,现有莫言在世界文坛争得头魁;前有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现有郭明义帮人无数!

从远古遥望月球幻想着嫦娥奔月到发明航天飞嫦娥、月兔;从期望潜入深海到发明潜水艇,蛟龙号;如今,人们奢望已久的电脑,小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了。

幸福就在不远处,幸福触手可及,只盼追寻!一个国家的幸福,一个民族的复兴那可要每个人都得出份力哟!

读《史记》有感1200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

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