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篇一: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引领数码生活新潮流,是因为苹果善于创新,在所有公司都在使用微软操作系统时开发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统;在所有公司都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上用力时开发平板电脑;在所有公司着力于各种打字输入法时坚持开发手写输入法。苹果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企业的一员,普通职工应该在岗位中不断创新,变平凡为非凡。创新并非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或只是大企业的事,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菜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用新的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不分身份,不分行业的,人人都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创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店经营者发现,酒店浴室中提供的免费一次性香皂造成成本的增加,如何降低这一成本让经营者头痛,而一名普通职工发现,酒店香皂通常只使用一次,想要降低成本只有将香皂体积做小,但是太小又不方便使用,他不断思考如何能够将同样的香皂变得尽可能大,偶然间他想到如果将香皂做成空心的,那么这个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保持香皂体积不变,将香皂做成空心的,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方法。为什么他能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呢?那是因为他愿意不停琢磨,愿意在看似没有挑战的工作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企业一员,如果将创新看做是公司领导的事,自己只重复这简单机械的工作,那么永远不会有超越,永远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工。只有在岗位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它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内在潜能,普通百姓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好思路以及付诸实践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发很多好点子、好想法,但是大多数都被我们漠视了或者我们处理时间的方法习惯于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者别人的想法上,这样创新变稍纵即逝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呢?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规则,我们往往不愿意打破常规,不远冒险。培养创新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冒险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其次,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路子,做到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会有活力,职工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最后,要积聚创新的力量。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培养自信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再岗位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化平凡为非凡。实现自我价值。

【篇二: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历史从来都只给我们一部分资源,因为新的资源还需要去创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成功者的座右铭,成功者从来不在乎条件不具备,从来不认为不可能,他们依靠创造推动着事业的发展。滨海东新燃气,在过去的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主动性强,敬业、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是,现实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进行持续创新,巩固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去拼搏、去开拓、去创新。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良多,也看到了自己学习、工作上的不足,进一步意识到了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呢?首先要对自己想要做的事保持高度热情、工作时要充满激情,心情愉快。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才能迸发出富有创意的工作思路。其次,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积累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遇到错误陷入困境时不妨通过不断改变自我的知识结构、学会变通从而提高在逆境中的应对能力。这样此前的错误,便会转成进行不断创新的契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必将继续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为首华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创新与超越读后感作文】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如。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

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

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2篇


范文资讯网专题“《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书籍好比是带我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大船。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将从书中感悟到的道理和实际结合起来。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写作品读后?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

用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还是很有感触的,书中剖析了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例如自怨自艾,习惯性的抱怨生活不如意,或是对伴侣不满。这些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在幼年被宠坏的孩子,当他发现现实生活不是那样予取予求时,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来获取成功和能力提升。转而开始消极应对,毕竟扮演一个弱者、受害者比努力生活改变现状要容易多了。反观自己生病时,虽然身体痛苦,却真的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暖。那个时刻自己的懦弱、自私都变得合理了。心里不能说是不受用的。甚至因为生病了,自己就赋予自己“我都这么可怜了,你们都得对我好”的内心。恨不得全世界因为我生病了,就停转一个月,仿佛自己生病了,就掌握了对周围人的控制权。真的害怕自己是因为潜意识里想要那样的优越感,而“主动”得病的。

生活中、感情上,我也喜欢营造一些苦情的戏码,极尽抱怨之能事。记得前几年有一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书中推荐了一种紫色的手环,当你想要抱怨时,哪怕只有一点点念头。就把这个手环从原先的手换了另一只手上,每产生一次抱怨的念头就换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减少人们的抱怨次数,控制负面情绪。大概经过两天的训练,我抱怨的次数非但没有减少,还差点把两只手都撸肿了。负面情绪只是外在表现的一种结果。表面上克制了抱怨,实际只是把一些不满的情绪压制到了潜意识里。这本书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些负面情绪产生是有目的性的。人们为了获得心理的优越感,其实这里我觉得他所说的优越感是指一种对周边人和事的控制权。或者是真的表现成优越,体现出我不需要控制其他的人,因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又或者体现成自卑,用这样那样的形式把自己搞得很可怜。通过绑架对方的同情内疚来实现自己实际的掌控欲。

上周知乎心理周刊推荐了一篇文章,叫做放弃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文中写了这样一类人,他们长期以来寻求被治疗,但是他们要求治疗的心理困扰,远没有他们说的那样严重。他们只是不能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事实。在不断寻求治疗的过程中,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不完美寻找出路。所以最好的治疗就是放弃治疗,当放弃治疗时,意味着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事实,而那些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看这本书时所产生的那些代入感,让我有一种自己病得不轻的感觉,简直无可救药。但是谁又能说我的那些感觉,希望被关注,渴望被爱,不是人的本能呢?所以这些目的无可厚非,需要超越和改变的是达到这些目的途径和方法。

书中强调与人合作才是人生的意义。真正在内心的平等对待他人,主动单纯的付出、主动去爱,而不是以掌控对方为目的付出,对别人好不是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更好。不贪婪,不过分索取。真正的以合作者的满意为目的,获取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在书中大量使用了神经病来代指精神病。很多时候不知道是自己理解的不对,还是翻译者没有注意二者的区别看得有点混淆。可能由于成书年代比较早,书中的有些观点还是明显带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但不妨碍这是本能够剖析自己的好书。

下一个目标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自卑吗?”多半别人可能会说“不,我不自卑。”可是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卑。可能不是在现在,是在过去。也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但这种情结不会伴随一生。人非常聪明,会寻找方法让自己摆脱这种自卑情结。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这种自卑源自于对比。来自小县城,一心只知道读书,在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会讨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得名牌衣服、会用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护肤品、会讨论各种自己不知道的时事要闻、会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用英文演讲、会在辩论会场上激情澎湃、会嘲笑我带着东北口音的英语发音、会第一时间把院系的各大要闻,各种关系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对一个每天只知道学习,完全没有抬头看过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可这只能是冲击。

我凭借多年学习积累的自信笃定自己可以很快赶上。我用了整整三个月像刚学英语的孩子一样纠正每个发音。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河边读英语。找各种机会练习英语交流。参加口才艺术课程,参加辩论赛彻夜准备。制定一年的提升计划。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类之前没听说过的书。听VOA,参加社团,积极投身其中,学习法语。军训时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实,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我觉得一切变得越来越好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恋爱了。这种从未体验过得感觉让我放弃了一切计划,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失恋了,这次打击是致命的,让我对自己彻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挣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当初那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自己。我愿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挣扎的经历,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过程。

这件事之所以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是因为它第一次让一个优等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终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跟自己谈恋爱的人还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前女友有足够的底气给自己打电话叫板。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爱我,并且渐渐的意识到让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过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断舍掉。

关系是舍掉了,但是这段关系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却如影随形。1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没有用。2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可爱,让我觉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自卑感的获得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把它驱逐出去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你你很棒就变得自信。也不会因为看了一些鸡汤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个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头发现自信的小屋已经建起来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各不相同。有的砖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砖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砖代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的砖代表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开始有很久都垒不起一块砖,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垒了很多砖。

对我来说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环境很重要。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从刚开始的听别人说,自己不敢插话,到渐渐的成为其中一员。慢慢给自己定位,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确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准确,专业。让自己一点点的,从小的困难克服到大的困难。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幸运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引我上路的人生导师。渐渐的这段自卑的经历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话和态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自卑是一种经历,克服自卑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克服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够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3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他从家庭,学校以及朋友等方面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这些细节中,让我看到了一个自我的射影,以及生活中其他人存在的自卑感,而这些自卑感的解决则需要我们学会合作,通过加入群体来改变我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方能达到化解的效果,比如书中所说的那些罪犯,他们之所以犯罪,一般都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不懂得合作,而逐渐将自我封闭,渐渐远离人群,而形成一种自闭症,却又无法排解,慢慢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对于我,我觉得他也反映了我个人在生活中的好多自卑感,不管是从家庭,学校,朋友还是社会中,我缺少集体精神,总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自己远离集体,远离合作,促使自己越来越封闭,在情感上,太多的自我形式,不顾他人感受,自私自利,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这也是因为我们之间缺乏一种合作的默契感而导致的。

所以我觉得,人若想改变自卑,超越自我,就必须融入集体,融入对方,改变现有的错误想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4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5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孩子在入学前已经在竞争方面做了很多准备,而合作方面却非常匮乏。在入学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锻炼他们的竞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击败别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会比落于人后的孩子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会只将焦点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将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和施舍。这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个体,应该凝聚起来,处于一个班的同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觉得合作是快乐的。

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如果让一个儿童知道自己的智力较低,他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就无法提供鼓励并帮他扭转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认为的自己具有的各种限制。

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1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6

这本书告诉我生活成功的核心在于:正确合作。

一、生活的意义

1.没有绝对的正确

1.我们必须不断发展个人灵魂和躯壳

3.获得幸福必须同她人发送关联

4.在于奉献,努力改变令人不满的现状

二、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心灵支配肉体,我们的行为会被所认定的意义支配

三、自卑感与优越感

1.什么是自卑感:面对棘手的问题,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2.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如何克服自卑感:相处▶️合作▶️成长

4.要正确的获得优越感:勇于合作、正确寻找

四、早期记忆

1.心理治疗:必须保持好奇,对他人感兴趣

2.行为根植于性格

3.只有性格发生了根本改变才能改变行为

。1,梦使人思维混乱,是白天心理波动的反应,有时候是自我欺骗,自我催眠,传递感受的一种作用

2有指引作用,希望解决什么;消除紧张问题解决,才不会做梦

五、家庭影响

1.家庭是精神培养处,会形成性格模式

2.家庭婚姻的本质:母亲给予爱和关怀,父亲给予权威的指引

3.如果如果在家庭中,自我认知想法出现错误,出现否认自己的想法,应该寻找替代者给予指导

4.不要把源于父亲的恐惧转移到“所爱者”的身上

5.如何解决家庭带来的影响:父母相爱、很爱也需克制情感、教育、处理好家庭经济关系、公平

六、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帮父母分担教育的工具

方法得当每个人都有无限塑造性

避免“天生禀赋”的观点

能力是内心的兴趣所得

七、职业

1.人类分工的一员

2.性别区分状态

3.需要我们主动去生活

4.如何提高职业: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团队凝聚力、寻找促进合作的方式

八、婚姻与家庭

1.实际是寻找合作伙伴

最后总结:解决自卑问题需要适当的鼓励;并需要意识到自己与任和一个平等的人一样,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与人合作,需要独立解决问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幸福并且给他人带来幸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7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在有些事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落差感。

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自己对一些事情的无能为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既然一个人无法脱离其他人而独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所以你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将生命的意义从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调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当你把注意力从自己的优越感转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时,自卑就会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你会选择合作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无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恶循环。

如何在社会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献自己和满足自己之间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转向如何在社会中协作,如何主动的去生活和热爱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谐相处,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书中的有些观点和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有些冲突,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性的探讨却仍然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8

本书作者阿德勒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人生的三大约束:

1、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须劳作才得以生存。

2、我们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

3、社会有男有女,为了繁衍后代我们必须建立亲密关系。

三大约束引生出的三大问题:工作、社会和婚姻。

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无论是工作、社交或婚姻本质上都是与人合作的关系。自卑与超越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重要的方向,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能感受到我们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我与社会的连接,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否能够服务于他人被他人所需要。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作者提出的: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婚姻经营的好坏在于两个人之间是否合作密切。

这个理论比《亲密关系》针对婚姻的论述更为透彻。把自己放在一个宏观的世界里,比把自己放在微观的世界里更容易让人解脱。婚姻在宏观的世界中,是夫妻双方为了养育人类共同的后代而进行的一场合作。读后感·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人类的繁衍,动物或植物的繁衍,其实都是基因的作用,我们都是基因生存的机器。

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人类的进化中,我们已经成野蛮时代过度到了文明时代。而促使我们进入文明时代的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合作我们仍然只是动物。

我们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比较容易与人合作,因为在工作人际交往中我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可是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为了什么而结婚。

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关系中的问题之所以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因为两个人对于婚姻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如果我们能够理真实的生命意义,那么我们在处理工作,社交和婚姻的关系中就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9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0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1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2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曾经的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相关,让那些对其感兴趣的有志人士去专研就罢了吧。但自从在课堂上收获到许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我开始了解到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触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能开拓视野、积累观点,而且有益于我们对生活经历产生更独到的见解理解。在之前同学们的优秀书评中,我也了解到了书目中有这么一本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看到同学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之高和他们看完之后产生的有价值的观点,我终于有机会在这个短暂的寒假接触这一本书。而此时我也已经读完此书,我切实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好书。

本书中有好几个大章节,而其中引发我最多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梦、家庭的影响和自卑与超越。

开头第一个章节就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大话题,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它的答案,而他们之中又只有部分人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或许更多的人直到死还不能确切地说出自己这一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以致于有时候我自己在思考的时候都不免自嘲一番;但有时候这个问题于我而言又好像没有那么大,它或许是一个我们现在就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思考的过程却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独木难支,单一个体绝无可能与世隔绝地达成其目标。如果他们孤零零地生活,试图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等待着他们的便只有死亡。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生命中一定会有他人的参与和介入,那么他的问题应该只会越来越多,在他拒绝他人介入他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新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与他人产生分歧,但在坚持我们本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有他人的环境,从中寻得自己生命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在这里,我想提的另一个话题是自卑与超越。在本章中有许多观点,而这些观点大多基于作者所接触的患者本身的例子得出。关于自卑这个话题,老师也曾给我们拓展过,而在书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人为何否认和如何否认自己的自卑。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星辰ww)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或多或少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对于一件自己并未接触过的事情,有的人总会强调自己在此方面的了解;在受到某些打击之后,有的人也会强调自己的无所谓,而又相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说法是否相信书中也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能正确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会用更加合适的方法处理自己的自卑感或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自卑感。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我们就应该互相体谅。在这个人们内心敏感的社会中,只言片语也可能对他人造成莫大的伤害,以考虑双方都存在自卑感为前提说话,则能使交流更加顺利,虽不能解决对方的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至于趋于恶化。

《自卑与超越》给我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其中有的沉重、有的充满乐趣,但更重要的是在汲取实用的知识技巧的同时,能让自己体会到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

《自卑与超越》1400字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1400字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