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的境界》有感15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谈人生的境界》有感1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谈人生的境界有感1500字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说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及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影响,人的境界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想,所谓自然境界,无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境界是本能的,与习惯、习俗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觉解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连初生的小孩都具备这种境界的。

那么,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开始考虑得与失了。他会思前想后,会利益取舍。他的动机是利已的,后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说动机、行为对已有利,对人也有利,但从出发点来看,当初他行动前,他就考虑了这些因素了,人毕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当然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了。具备这种境界的人,考虑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所谓取义不取利也,为社会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规范,满足人们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来看天地境界。关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远见卓识,考虑的是一个团体、集体及社会之利益,是所谓的大境界。这种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目标奋斗、努力,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历练、教化,最起码对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做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利境界的人,这个应该不难,这也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标准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考虑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一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也就是要做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当然,对于一些志存高远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达到天地境界啊!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一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二

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这种 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将境界定义为个人在做事时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于别人的强迫,也不是来自于对别人的表演。它是发自内心的,真真正正体现自己良知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自觉的行为可以让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现实中不合格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小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出他有一点成功的影子。他没有同乡成才的机灵,没有班长老马的灵活,没有连长高成的刚强果敢。他只认一个理:人的一生不能白过,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不会的事,只要认为有意义,他就认真学;他会的东西,只要认为有意义,就认真保持下去,即使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也在所不惜。许三多在红三连五班的生活情景:其他四个兵,写作的,打牌的,算命的,每人都有自己打发日子的方式,完全没有了兵的味道。但是,许三多自己出操,自己打扫内务,自己踢正步,严格按新兵连受训的要求来做,而且一做就是几年!尤其是修路一节,他画白线,拣不同色的石头,铺路石,种花草,有条不紊,实实在在。那些老兵们却在营房内打牌,还抱怨他的多事,甚至盼望他的失败!许三多的路铺的确实艰苦,顶着风寒,顶着嘲讽,一步一步地铺着,铺向了成功。他用自己的毅力与认真完成了一个加强排没有完成的工作,花费的代价仅仅是买花种的五块钱!谁说境界离平凡人很远?谁说圣人、哲人都是做大事的人?许三多做的就是平凡的事,只是他是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他铺出了自己的境界,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成了凡人中的哲人,自己心中的圣人!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 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差异,体现了个人的素质高低,也体现了个人为人处世的影响力。这四种境界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不会成为个人的固定标签。一念之差,可以造成人生境界的千步差别。有三个工匠,同在干一件砌砖的活儿。一个说自己在砌砖,第二个说自己在赚钱,第三个说自己在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同样一件事,由于三个人的认识不同,心境不同,导致他们做事的境界不同。第一个是为了做而做,至于做的好不好,他不管;第二个是为了钱而做,砌一块砖,赚一些钱,至于砌的结实与否,好像与他无关;只有第三个人是为了心中的一个伟大设计而做,他时刻想到自己梦想,也会时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认识有多远,我们的行动就会有多远。第三个工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成了砌砖的任务,他的成功实现了认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心态的平和,是用自己较高的人生境界做事,幸福的鲜花理所当然为他绽放!

为什么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总有一种苦累的味道,有一种枯燥单调的感觉?关键是我们对做事的意义不明确,自觉性不高,自然而然心态不平和,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同样是上班,有的人只是看到八小时的劳累,有的人只是看到百十元的收入,却很少有人想到工作是一种生活的充实,是一种梦想的孕育,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忙碌的幸福!我们认识上的偏颇,妨碍了心境的平和,也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1500字


《我的人生感悟》,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看到书面上那三张作者季羡林老先生的照片。照片是经过精心删选的吧,从青年的那个朝气蓬勃的帅小伙到老年的那个老成持重的老先生,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季羡林老先生历经人事的风霜、社会的洗礼,一步一个脚印,艰辛但塌实地走过了几十个冬夏。在那张季老先生眼睛的特写中,我看到了一位饱读诗书、信念坚定、老有所成的成功人士的眼神,但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对下一代寄予极大期望的慈祥的老爷爷的眼神。虽然在特写中我没能看到季老先生的全部面颊,但我肯定,季老先生当时一定是微笑着的,嘴角微扬的弧度,共洒落的点点阳光,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微笑,柔和而细腻,虽然淡淡的让人不易察觉,却给人无限的满足与平静。我似乎已经感到了它的温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季羡林1993/2/24

翻开扉页,立刻沁入眼球的无疑是这短小精练的题词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虽然只有如此简短的四句话,但在季老先生苍劲有力的笔下,默默地书写了一位老知识分子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的决心和信念。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如此简短的四句话,却如闪电雷鸣般带给了我震撼。我想,所有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会为之震撼吧。这是一种何等宽广的胸襟,这是一种何等开阔的眼界。在季老先生面前,我们,只满足于享乐的祖国未来的花朵,真是自愧不如啊!季老先生挥毫写下了这句名言,不仅体现了季老先生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的觉悟、对自身的不断历练和要求,似乎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在我们都迷离的时候,他却能拨开云雾,认清了一切、看透了一切,把对国学的热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把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慷慨地毫无保留地灌输给了我们。这是何等明智、何等高瞻远瞩啊!而且,正是因为季老先生的如圣人般的认知与觉悟,从中体现出了我们的渺小和眼光短浅。现在想想,若不是读了季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我还要沉迷到什么时候呢?虽然说不上像季老先生那样对国学、对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至少,我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有太多太多的享乐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是竭力传承更多的华夏文明和文化;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建设中去;是舍小我成大我;是放眼未来;是更多更多的付出想着想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与题词的豪气冲天、慷慨激昂不同的是,季老先生的散文宁静、恬淡、安详。季老先生虽处尘世,却在他的笔下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悠远。读季老先生的散文,就如同和季老先生一起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季老先生平实、朴素的言语中穿梭,在季老先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中遨游;读季老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你需要的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放松地进行一次心与心的畅谈,体悟季老先生光风霁雾般的温柔和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的明辨是非的骨耿和率直。季老先生的散文如涓涓细流涌如我的心头,虽没有大河的汹涌澎湃,但却亦

静静地、悄悄地沁入我的思绪,在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亦给了我淡淡的味道,缭绕在我的心间。读季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种如大旱云霓般的渴望,如黑夜间突然射来了一束圣洁之光

正如季老先生所说的: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现在,我想,我,我的人生,也该像季老先生那样,用自己的双手,去充实,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定一个目标,然后,塌实且坚定地去实现。为自己的希望、理想而奋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我的力量微弱,但付出总会有收获,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传承中华的文化,满怀希望地期待祖国的腾飞当然,虽说人生是苦旅,我想,那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虽然我不能像季老先生那样豁达,但我依然会竭力以一种对生活虔诚的心去发现被世俗蒙蔽了的美,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直面今后的困难与挑战

在季老先生看似通俗的淡淡的言语中,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暄印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