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孙承宗的气节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名著读后感:孙承宗的气节,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最佩服的一个人或许不太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作出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这个人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和忠贞的爱国者,直至明亡清军都未能攻破的关宁防线的构造者。

公元1563年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战争,从小别人读四书五经,他读兵。在万历六年孙承宗作出了一个决定要外出游学。这一年他十六岁,这也为他以后带兵打仗奠定了基础。

天启六年(1622年)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来到了辽东。当时明军只剩下了几座孤城,但是随即几年后,他几乎收复了整个辽东,并构造了关宁防线,练出一支努尔哈赤父子终其一生,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战胜的队伍:关宁铁骑。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句话出自《明史》,隐含意思是:孙承宗如果一直在的话,那么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崇祯11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高阳只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但是却震惊了明朝。因为有个退休干部住在里面,他的名字叫做孙承宗。清军进攻的那年他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弹丸之地,不堪一击。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里面,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而是劝降。但孙承宗的态度是:清军刚来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人上了城墙准备随时迎战。失望的清军进攻了。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但是清军还是不死心,他们希望他能投降。但不出他们所料,他拒绝了清军。被拒绝后清军给予他自尽的权利。这是清军对孙承宗的一种尊敬。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向北叩头,自尽而死。这就是气节,一种爱国者的气节,我最佩服的一种气节。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十宗罪读后感


十宗罪读后感

很多年没写读后感了,标题也许不该这样写,但不知如何拟题才好,索性就这样吧。读书的时候,老师总逼着我们,读完了书,要交一篇读后感,当时觉得很厌烦,也许是读书时代培养下来的一种潜在的习惯,或是自己与生来对书的热爱,不自觉的,每读完一本心仪的书,都有些感悟,如果不马上写出来,那些感觉就稍纵即逝了。

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名为蜘蛛写的《十宗罪》前传及1-4部,看完后感想颇多。起初看到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之首,想阅读这本书,是关于书的介绍这是根据我国真实案件所改编,只因自己对法制新闻比较感兴趣,另一个目的,是想壮大自己的胆子,虽然自己骨子里是个女汉子,但也想继续挑战,其三,想通过案例,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和自救能力。但是总而言之,还是想告诫大家,内心胆小阴暗者,还是不要看了,如果不能战胜自己,会被自己内心的黑暗和恐惧吞噬掉。

有时候会很羡慕演员,他们可以扮演很多种人生。而现实生活里,我们大部分人只会有一种人生,如果一生中经历很多不平凡,那也未必会是件好事。除了影视作品,还有一样东西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那就是小说。《十宗罪》这部作品里,描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们,比如富商、律师、农民、农民工、乞讨者、教师、学生、退休老人等人们各种各样的遭遇,每开始一个故事,就像抵达了一个城市,换了个身份继续生存,也许不能感同身受同样的职业,但通过笔者的描述也同样有丝丝触动故事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同样地,里面描写社会的真实,有时会让你不寒而栗,然后,通过公安部特案组剥丝抽茧地努力,将事件真相还原于大众。一个故事的开头,让你很没有安全感,好像在黑暗中扶着墙,跟着特案组去探究,而故事的开头,就像晴天的阳光,暖洋洋。

就像里面写的一句话,世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做错事的好人,贪婪、欲望、绝望或者一时的冲动,让故事中的犯罪者走上了不归路。没有爱,哪来的恨。《锁骨菩萨》让我差点掉泪,好的故事可以让人触动,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共鸣。

故事中描述的情节,似乎你就曾经见到过,拥挤的火车站、下雨天的屋檐、跛脚的乞丐小孩,大学校园的荷塘,有时候,打动你的心的,只是一些看起来普通不过的东西。

对我而言,读书不需要什么方法,你喜欢的,会精读,不喜欢的,会速读,既然人生难逃那么多苦与劫,在可以享受幸福的时候,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买了很多书,也下载了很多书的电子版,可是就是放在那里,每天扫一眼封面。读书就像选对象,别人介绍的,你不一定喜欢,如果你真的喜欢,内什么都是借口,什么也阻挡不了你要读书的欲望。终于,在对案件追逐迷恋的驱使下,马不停蹄地把《十宗罪》看完了,灵魂充盈之后,有种空虚的感觉。

最后一句的小结,善行终有善报,恶行也如此,也许不会现世报。

美好还是存在的,存在于我们的信仰。

宗月大师读后感


宗月大师读后感(一)

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一精一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中的最后一段话。语言质朴而又真诚。看完文章,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心潮难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悯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抛却家业、救济穷人的人

古人总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扶公却私,种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一爱一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话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许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像宗月法师一样豁达、一样牺牲一切去救济劳苦大众,但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师的慈悲为怀、物我两忘的人格魅力。在此之前,谁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宗月大师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拥有坦荡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是宗月大师以佛心引领他向善。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再就讲到恩人刘大叔(宗月大师)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正是在这样朴实的叙述之中,我们看到,是刘大叔牵着幼年老舍的手,带他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是刘大叔不计回报的资助,帮助老舍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孩童变成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并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艺术家。是宗月大师不惜一切救济穷人的无私行为教会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样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肠。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想把这句话用在宗月大师身上,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所谓宗月大师,其实,就是一轮黑夜里的月亮,用自己吸收来的光亮无私地去照亮别人。所以老舍先生走上写作道路时,最终把老舍确定为自己的笔名:舍己惠人,一以贯之。使他形成这种信念的,就是宗月大师。其实,宗月大师引领的不仅是老舍,还有我们这些普通人

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宗月大师虽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因为他以自身的行为、自身的品一性一德行,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有很深的感触。教育教育,教书育人。相对于教书来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在许多时候,无数遍的重复也比不上一分钟的实践,再华丽的语言也抵不上一个简单的动作。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一性一,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对于教育来说,言传身教的作用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有随风潜入夜式的自然,才可以时时润物细无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其实能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卫生大扫除时,与其告诉学生怎么打扫,不如自己拿起扫帚拖把来亲自示范;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自己就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迟到;时时处处地强调文明礼貌,倒不如常常把您好谢谢对不起挂在自己的嘴上

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很调皮,对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太认真,但是面对真正原则一性一的事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态度模糊的。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能自觉站好,表情肃穆;讲课讲到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屈辱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情绪激动,恨不得能亲自回去改变历史;听到新闻说某国抢注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时,他们脸上心中的愤怒也绝不是装得出来的。所以我常常会有些自豪地说,我的学生尽管调皮,但是决不冷漠!其实,对于一爱一国主义教育,我实在是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讲过,那么,这些可能就是自己平时言谈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再仔细想想,其实我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之所以会这么想这么做,也是因为自己在上学的时候接受了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读【宗月大师】,老舍先生之所以会饱蘸激一情地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在宗月大师的帮助下,自己能够读书并因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不仅仅是因为受他的影响自己确立了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借宗月大师歌颂一种一精一神:一心向善,坦荡无私,施惠于人,不求回报,仁者一爱一人!

老舍先生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刻制出的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的岁月里能透过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一精一神时时得到比照。就让我们的心灵在这些高贵心灵的指引下,更加洁净、更加善良、更加热一爱一生命,然后,再用我们的那颗重归宁静的心,去引导另外的一颗颗年轻的充满向往的心。

宗月大师读后感(二)

昨天从床下翻出了很久以前的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叫【宗月大师】,记得小时看过一遍,还认为文中的宗月大师很傻,献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做善事,知道今日重新拜读,才有了更多的感悟,还有啊大家多给点评论我打字打的很累,哪怕鼓励我一下也好啊!!不然我会好伤心的

谁见过宗月大师那样的人?反正我是不曾见过的。这是我重新拜读此文时的第一感想。

重新拜读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我几乎不相信有这样的人。他有钱,是富人,却像一出悲剧啊!从一个富人变成了穷人,儿子死了,他一家人都出了家,入了有一颗超乎寻常的一爱一心。他把他的家财随着岁月一点点地捐了出去。帮助那些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并为此倾家荡产,一无所有;便是后来入了空门,还是要帮助人,还为此一度被赶出寺庙,但助人之心大有不死不休之势。在我看来,这一生真的空门,难道这不是悲剧吗?唉,我太俗,才会用一个平凡世人的眼光来看这事。宗月大师想来不是这样看的。他为自己的善举,心中大概都会充满了自豪感吧。毕竟做那样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一个人从是富贵变为贫穷,依然以笑声对待生活,我真的怀疑,他是那个时代的人吗?为此,我也曾问自己,可能像宗月大师那样吗?答案是,做不到。不止我,相信没有人能做到。而且现实生活中,我也从未听到过有这样的事。大师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人啊!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也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再就讲到恩人刘叔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

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老舍先生的描写中,宗月大师在帮助了人后,会有这么一句话: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声音照旧是那么洪亮在明知人家是骗他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句话: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当他一贫如洗,不得不出家成为一个和尚的时候,他还是这样一句话。随着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转换和主人公始终不变的助人态度,一个鲜活的、不可思议的形象就这样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跃然而出了。让人看了,就无法忘掉了。

其实看完这篇散文,我最想说的是,没有宗月大师,中国就不会有老舍!绝老舍先生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也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是的,一代文坛名宿便在这偶然中诞生了。

名著的读后感


名著的读后感范文一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名著的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倚栏轩文学网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