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奔跑的母亲》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奔跑的母亲》有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我从《读者》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名叫《奔跑的母亲》的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她知道,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她已经27岁,虽然没有充足的营养,但只要一想到7个孩子,她就充满力量。当我读到 这里时,我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一个27岁的瘦弱农妇会为了7个孩子去练马拉松。大家都知道,马拉松的赛程长达40公里,即使是专业运动员,能跑完全程 也实属不易,可她硬是凭着7张稚嫩的脸决心去进行疯狂的,艰苦的训练,这种伟大的母爱足以使人落泪。
比赛开始了,她一马当先跑在队伍最前面,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可她为了7个孩子,她豁出去了。这时,我惊呆了,在专业运动员都退让的情况下,她,一个 业余运动员,居然一马当先,跑在前列,虽然她知道路途遥远,虽然她知道疲劳的可怕,虽然她了解马拉松的常识,但为了那7000英镑的奖金和7张渴望上学的 脸,她依然选择了违反常规的跑法,因为她是一个母亲。
当她获得了冠军后,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奇迹,也有人说这是奖金和学费的诱惑。但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体育界的奇迹。但是,创造奇迹的,并非是一个运动员,而是母亲和她那颗伟大的,对孩子的爱心。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母亲的偏方》有感


指导教师邹红霞

《母亲的偏方》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的儿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胸部以下毫无知觉。这样的病在当时的治愈几乎为零。这为母亲曾想过死,但想到自己的儿子,她恢复了信心,她问到一种“微笑”照顾病人的方法,使儿子一直充满自信、乐观。

她又用学习去吸引儿子的注意力,让儿子坐在轮椅上,每天推着轮椅去上学,后来,她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又打算考博。一天她推着儿子过马路十,一辆卡车失控地向他们冲过来,这是,她的儿子站了起来,把母亲推到了旁边,他们俩顿时抱头痛哭起来。

企盼了五年的奇迹终于出现了,我想到一句话“偏方治绝症,母爱创奇迹;母爱无所不在,母爱无所不能。”

遇上绝症,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预告了死神即将一步一步向自己走来。悲观的人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灰白的,所有的一切将不再有意义。

但是对于母亲而言,只要还有一点生命火星,她们都会为孩子燃起火焰。故事中的母亲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弃而不舍地鼓励自己身患高位瘫痪的儿子,唤醒了儿子心中沉睡的自信和乐观,终于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病魔,站了起来!

如果没有母亲的“偏方”,或许儿子要再迟一些才能站起来,或许一辈子不能再站立。

是母爱,使得枯木逢春,铁树开花!

读我的母亲有感


读我的母亲有感(一)

我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受很多,老舍为我们塑造了意味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在老舍的文中,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这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她的母亲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要用单薄的身一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老舍眼里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是她把一性一格传给老舍的。母亲很坚强,遇到困难都是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当老舍入学时,母亲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然而,当老舍再次想起他地母亲时永远是歉疚的,永远是恐惧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平静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一人,是母亲的血汗灌溉的。当再次回忆起母亲,老舍只能以心痛!心痛结尾,无言以对。我看完这篇文章后,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非常宽容,每当我犯错误时,母亲都会鼓励我改正错误。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孝顺,要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读我的母亲有感(二)

我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网络真是个非常神奇的世界。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一定更比我深知其的奥妙和魅力。毫无疑问,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诸多快乐和惊喜。之前,我在博客上发表的【黑土地插队生涯】的文章,引来了分别四十余年的中学同班同学的留言。不久前,我在博客上发表的【董家渡路忆旧】一文,居然得到了现居住在山东、以前的一位街坊邻居的呼应。之后,这一神奇再次应验,前两天,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竟然觅得了我的表表兄弟施立洋的博客,并因此读到了他的许多文章。

之所以称施立洋为表表兄弟,因为我俩的曾外祖母是同一人,也就是说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是姨表兄弟,他俩的母亲是亲姊妹。虽说是姨表兄弟,但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施鹏九关系非同一般,我父亲虽年长一岁,但他俩自幼一起长大,小学、初中都是同班同学,且非常要好。高中时,又一同考上了当时的省中南通中学,高一时他俩投笔从戎又一起去了盐城的抗大五分校。他俩的关系绝对比亲兄弟还要亲得多。

父亲因身一体的缘故,后被劝离部队退伍回家。施鹏九则一直留在部队。以后编入由黄克诚领导、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合并组建的新四军三师,后该部北上进入东北根据地,以后划归第四野战军,一直跟随林彪从东北的满洲里打到最南端的广东。自林从广州进入北京后,随部队进入北京,并进入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文革前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期间亦曾一度在宁夏放羊,后又回到后勤学院政治部任职。

施鹏九曾在广州工作过,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广州伯伯。按上海话,就是广州爷叔,因为我们家乡管伯伯和叔叔统称为伯伯。广州伯伯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是十分高大的,一是因为他是我们亲戚中唯一的解放军军官,而且是在北京;二是因为父亲平时所讲的关于他的许多故事的影响。因此,想亲自见见他,也一直是我以前的一个愿望。

到黑龙江农村插队后,我们便有了一个顺道旅游的机会,自然首选的地方一定是北京。于是,在1973年的春季,便有了一次难忘的北京之行。那次北京之行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中,除了北京的景致风情等外,更主要的是见到了除立洋之外的广州伯伯一家人,见到了我们一直敬仰的施鹏九叔叔,见到了没有一点官太太架势的婶婶,见到了立洋的妹妹小燕和弟弟小新。

北京之行非常愉快,叔叔的和蔼,婶婶的热情,使我没有一点做客的感觉。以后在上海和北京又见过几次叔叔和婶婶,每次见到他们都特感亲切。婶婶的热情,加上她一口地道的京腔,使得我感觉与她的每次交流,似乎都是一种享受。虽说是好多年没见到婶婶,但每次电话中听到她熟悉的声音和感受到她的热情时,心中总是充满暖意。

婶婶不仅如立洋文章中所说的一精一明能干好强,而且还具有端庄秀丽的容貌,以及热情待人的品质,这一点在所有的亲戚中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次顺道旅游赴京住在她家时的那些情景,婶婶的明理、大气和热情好客等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难忘的是,一天婶婶还专门陪我去王府井,并在东风市场那边的一家湘菜馆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还记得,当我与叔叔、婶婶临别前,婶婶还特地给了我一些钱。我想,她深知在艰苦农村的孩子需要有一点零花钱,因为她曾有过那样的深切体会。虽然,我悄悄地将钱放到了她家的一抽一屉中并留了言,但婶婶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母一爱一我永远不会忘记!如今,读到立洋所说,婶婶长途跋涉到二龙山看望儿子,以及为儿子洗涤衣服被褥的往事,我更体会到了婶婶那份母一爱一的真挚和由衷。

我和立洋只见过一面,记得是在75、76年间。那次立洋到上海来,我和他等一同游玩了外滩、豫园和一大会址。虽是与立洋只见了一面,但可能是因为上辈的缘故,或者是我们都曾有过在黑龙江农村的经历,只觉得彼此之间根本无任何的生份。尤其是立洋的正气、和善、聪明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壳常高兴能进入立洋的博客,尤其是读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后,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婶婶的身世、经历和风范,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儿子对母亲的那份真情流露。阅读立洋的文章,浏览立洋网友的留言,我已分明感受到叔叔、婶婶的许多优良品格已在立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传承。尽管当今世风日下,浑噩习气增多,但我还是从立洋的博文和留言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拂面吹来的缕缕清风,这些显然得益于叔叔婶婶的良好家教,得益于立洋的正确为人处事,当然也一定得益于北大荒和部队的那份锤炼。

如今,叔叔和婶婶早已过了八十,但以往岁月的磨砺和如今所持有的良好心态,并未使他们表现出那种老态,这从每次与他们的通话中能深深感受到。这无疑是立洋兄妹等的福分,也是我们所有亲朋好友的共同福分。借此机会,衷心祝愿叔叔和婶婶身一体健康、快乐长寿。

读我的母亲有感(三)

终于放暑假了,心里无比开心。突然想起了我订的书【新语文读本】回来好久了都没有看,现在有时间了,拿起一本翻看起来。

玖着读着,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吸引了我。文中写道:我的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一体也好。我是老来子,父亲在我一岁半时就去世了,母亲很辛苦的把我们养大,还要照顾父亲的寡姐。八国联军进城时,母亲在刺刀下,在饥荒中,保护着儿女;送别三姐,母亲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除夕送我去上班去吧,小子!母亲如此的一爱一我,而我却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甚至母亲去世后一年去我才知晓。说不尽的心痛!心痛!

玖完这篇文章,眼睛不免有些湿润,这位母亲真的很辛苦,为了孩子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到了晚上,她也和三女儿一起缝补衣服,直到半夜。即使这么忙,她还是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花也会得到应有的照顾。这位母亲经常受大姑子的气,但母亲却不计较这些。母亲太一爱一孩子们了,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嫌累,总是为孩子们付出。这位母亲是这样,全天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吗?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头上的白头发也多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为我一操一劳的。

母亲这么一爱一我们,所以我们也要体谅一下母亲,给她倒杯茶,拿双拖鞋,母亲都会感到很欣慰。快行动起来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奔跑吧!兄弟——读《阿甘正传》有感


推 荐 人:陈垚

推荐书目:《阿甘正传》

作 者:【美】葛鲁姆,于而彦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读它让你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纷繁的社会中,每当工作疲惫,生活烦乱的时候,只要想到那个奔跑的身影,就能够让我沉静下来,收拾心情,整装待发。

奔跑吧!兄弟读《阿甘正传》有感

由于假期里自己带着孩子,加上走亲访友的忙乱,让我根本无暇去书店认真的挑选新书。那天猛地看到它,已经是在书架上安静地呆了好多年了,于是就擦去灰尘,重新读来。

时至今日,许多年过去了,《阿甘正传》仍能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从要靠金属支架才能走路到飞奔如风,乃至成为橄榄球场上无人能及的体育明星,从默默无名的智障儿成为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大使,甚至拥有十几条渔船的公司股东。他是那样的简单而又深刻,愚笨但却执着,他从没想过要有多成功,或是拥有什么财富地位;同样,他也不知道什么是艰难险阻,他轻装前行,简单直接。他的挚爱对他喊,阿甘快跑,于是,阿甘快跑,跑过了那些坏孩子,甩掉了金属支架。阿甘快跑,跑成了橄榄球场上无人能及的体育明星。阿甘快跑,跑成了军队里智商达到160的绝对服从科科优异的好兵。阿甘快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跑遍了全美国,引来无数人的惊叹和追随。  我们常常感叹上帝不公,没能给我们聪明的大脑,强健的身体,漂亮的长相,异于他人的天赋,甚至是富裕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世或者成功的父母。没给予我们足够多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我们总是这样那样的抱怨着,毫无缘由的愤怒着,哀叹着。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我们有着正常人的思维智商却真的把自己过成了傻子,我们想要的太多,而努力的太少,我们精明的算计着,最后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负了太多心理包袱,缜密的思维束缚了我们的行动,我们应该学习阿甘简单执着的生活态度,一根筋似的傻傻的坚持去做,不管天南海北,春夏秋冬。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诚恳对待每一个人。摒弃各种杂念,心之所向,披荆斩棘。就这样,跑起来吧,别问最后能到哪里,别管最后是怎样的收获。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