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也许"《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的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缭乱,总以为我们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的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要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的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