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其人 方正其魂——读卞毓方《长歌当啸》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文化其人 方正其魂——读卞毓方《长歌当啸》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识卞毓方,是在学习高中语文教材《文天祥千秋祭》。当时,就被那正气歌所感染,就被那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所震撼,更被那洋洋洒洒的文字所打动。作者语言风格独特,典故运用娴熟,名句信手拈来,怪不得季羡林先生评价他腹笥充盈。

再读卞毓方,是在有了他的散文集《长歌当啸》之后。刚一打开书,就被目录里古典式的文题所吸引,如《梦灭浮槎》《煌煌上痒》《蔼蔼绿荫》《高峰堕石》等,我不禁思索,这是写谁?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这么大气的题目?诸如此类,就引人去一探究竟了。

滔滔历史,浩浩长河,我看见历代受人崇敬的斗士在为国家,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努力着:那是文天祥在零丁洋里视死如归地呼喊,那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铿锵有力的演讲,那是毛润之在万里雪飘的北国指点江山我也看见无数文人墨客在文明的圣殿中谱写着新的华章:那是鲁迅先生在混沌的世界中抨击着吃人的封建礼教;那是胡适在怀疑与思考中掀起的文化改良运动;那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朴实的一生中埋首文卷,苦心钻研

对于历史人物,卞毓方没有刻板的点评,没有政治性的拔高,没有拘谨,没有溢美有的是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的境界,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与梁衡的政治散文相比,卞毓方的人物散文更多了一层血肉,众多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那些情节,那些对话,甚至人物的一颦一笑恍然就在眼前:文天祥写《正气歌》的凝神思索,掷笔长啸;胡适站在甲板上回望故国,黯然销魂;季羡林漫步荷塘,静听红吟绿奏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相比(当然,南余北卞也已成文坛佳话),卞毓方的散文更多了一层知性,他的散文可以博古说今、谈天说地,尤其是在论说政治和政治人物的文学中也能高瞻远瞩、入木三分。季羡林评价卞毓方的散文是常常有一种奇谲的光,与之相辅,艺术性强,文采葳蕤,颇有气韵、底蕴。

读其文,可以想见其人。想多了解卞毓方,就得多去查阅一些资料。由此而知,卞毓方身上有一个品质是许多当代文人所不具备的,即他从来不为一些肤浅的赞美和轻易赏出的名利所动。他极少在文人圈里活动,又很少参与文坛的诸多议论或纷争。他是文坛的独行者,正如贾平凹评价他骨多肉少,面不生动,说话没有习惯性的口语,且层次分明,一句是一句,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记录即可成文件。见面后,有人问我:卞毓方怎么样?我说,这样的人可以当领导,可以谋密事,可以托孤,但不可以做情人,不可以吆三喝四着去吃酒肉,不可以领会消遣良辰美景。很显然,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弟子,他已然继承了大师的文化精神衣钵(我们知道,季羡林先生辞去头上的三顶桂冠,也是极为淡泊名利之人)。

文化其人,方正其魂,白云悠悠,长歌当啸,让我们徜徉于卞毓方的散文中,感受隽永的文采,读懂人生的奥义。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今日歌》有感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每次我朗读这首诗时,我都会思绪万千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嘉,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珍惜每分每秒,不能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要珍惜时光。就像诗中所说今日又今日,今日能有多少呢!

而鲁迅的成功也和珍惜时光有关,鲁迅十二岁的时侯,父亲正患着病,两个弟弟年纪尚轻,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妈妈做家务,那是他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学习,为了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有的。鲁迅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喜欢写作文,民间艺术,传说,绘画,正因为他兴趣广泛,所以时间十分重要,他每天工作到晚。在鲁迅眼里,时间就如同生命。

时间是求之不得的,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今天,投入工作,学习中去,为祖国做出贡献。

读《中华魂》有感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民族之魂,是支撑一个民族自强自立的脊梁,是一个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题记

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不衰精神的民族;一个拥有传奇历史的民族;一个拥有深远文明的民族;一个拥有不朽灵魂的民族!

从第一个参加奥运的人,到获得一大堆金光闪闪的金牌;从第一次战争,到现在的强大与和谐;第一次人造卫星发射,到现在的各种卫星为我们人类服务;从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继而出现了各式导弹,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的第一次发展太多了,这些都充分的标志了我国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华魂》这本书主要围绕着伟大的中国精神,当代精神的颂歌,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这几部分内容写的,它描述了中华民族历经的沧桑,饱受磨难却不屈的灵魂,歌颂了为中华做贡献的伟人,以及抒发了爱国精神。

我读过后,心情起伏不定,充满了爱国激情!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我是中华民族一位小小的学生,但我也骄傲!为我是中国人骄傲!为我长大后能为祖国作贡献而骄傲!

中华精神的精髓就是: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正是有这些胸怀,这种自信,这种执着追求,这种爱国情操,中华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豪迈的立足于世界之林!

中华民族的精神拥有无限的魅力,如:井冈山精神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一精神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就是不怕吃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永不停顿的精神。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事业不多前进的重要保证。这种精神要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中国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成就,五千年的不衰历史,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的故事!

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铿锵有力的国歌响起时,留着中华血脉的炎黄子孙不禁心潮澎湃。蓦然回首,时光如水,历史的尘埃却覆盖不住中华的屈辱与沧桑,但只要我们怀着火热赤诚的爱国精神,沧桑的历史又算什么呢?我们炎黄子孙,用汗水,用心血,用一切可以证明爱国精神的行为去覆盖尘封的历史史册!

朋友,龙的传人是中国人,龙是中国的象征,龙之魂是中华魂!我们不能愧对这种精神,这种中华魂,所以,让我们从现在起用实际行动作为回答:弘扬中华精神,再现中华之魂!

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文/张甜歌

本书着述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一位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从背着书包上学的青涩少女,到入选上海小姐一战成名变成家喻户晓的优雅标致的沪上淑媛,到退隐于歌会舞厅之外自力更生与市井之人把盏闲聊,再到生育之后并把女儿抚养嫁人,最终死于他杀,结束了四十多年的风月人生的故事,其间穿插着她微妙复杂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上海,无论处于什么时期,它都以自己特立独行的姿态繁华着、喧闹着、闪耀着并快乐着,且不管那快乐是真心的还是流于表面的,毋庸置疑,上海总是华贵的。黄浦江畔,长江一岸,除去上海它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内在也曾发霉过的。说起上个世纪的上海,脑海便浮现出女人们手提小包,身着旗袍的妖娆之态;那歌舞放荡、烟酒弥漫的大世界;那古色古香的弄堂以及弄堂里的流言蜚语;那穿梭里弄街巷之间的人力车;那目睹上海弄堂里发生的一切却视若罔闻的一群群白鸽。是的,这就是王琦瑶曾生活着的上海,这也是曾一度生养她捧红她并摧毁她的上海。

王琦瑶,多么美丽的名字,而她亦是同样美丽的人。花季的王琦瑶,待字闺中,腼腆依人,偶尔会向往神秘而又令她脸红的男女之情,小姊妹情怀也由衷,只是闺阁圈禁了她的梦。她的第一个好朋友是吴佩珍,一个相貌平平却随时准备为王琦瑶奉献自己的热诚的女孩。她对于王琦瑶的感情有点像一个少年对于一个少女,没有欲念的爱情,为她做什么都肯的,然而王琦瑶却对于越有吸引力的事就越要保持矜持,欲擒故从,这些小九九总是使吴佩珍煞费苦心,痛并快乐着。吴佩珍的真心始终对王琦瑶敞开着,但是却不得已地悄然退出王琦瑶的世界,那是王琦瑶的照片登上《上海生活》封面之后的事了。

时间不动声色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王琦瑶日渐变得从容了。沪上淑媛王琦瑶的名字随风而散,她依然故我,安静地上课,耐心地生活。耐心是百折不挠的东西,无论于得于失,都是最有用的,以不变应万变,大概就是王琦瑶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一贯的处事方式。此时,王琦瑶的第二个好朋友将丽莉出现了,她以取代吴佩珍的姿态对王琦瑶奉献着自己的热诚,然而中间却夹着一程先生。程先生是喜欢王琦瑶的,而将丽莉对程先生也是有好感的,这些王琦瑶都看在眼里。

从参选上海小姐到变成三小姐,王琦瑶的生活充斥着灯红酒绿,晚宴和舞会接踵而至。直到李主任的出现,十九岁的王琦瑶便被这个四十岁的军政界大人物俘获,从开始的简单吃饭,到后来的约会,再到李主任紧紧拥住她的那一刻,王琦瑶深深明白,自己已经十九岁了,这一刻终究会来临。然而一切的希望和美好,都在李主任坠机身亡的那一刻香消玉损。

邬桥的月是明亮的,这里埋葬了王琦瑶的姐弟恋情,懵懂少年阿二的心。再次回到上海,王琦瑶的一辈子便被困在了平安里,固定的牌友,定期的下午茶,围炉夜话,与康明逊的风月情使她怀了孩子,而西伯利亚小伙萨沙成了孩子父亲;无论是亲生父亲还是冒名的,最终照顾王琦瑶母女的却是爱着她几十年的程先生。

女儿嫁人后,王琦瑶这一生所剩的就只有沉淀下来的安静优雅的女人特质,她这辈子最不缺少的就是男人的爱,即使在她四十岁的时候,仍然有个跟自己女儿同龄的叫老克腊的小伙为她着迷,与她云雨。造化弄人,祸起萧墙,如此神话般的女人,竟然因为李主任留给自己的几块金条死于他杀,被一个每天跟自己话家常的男人活活掐死,她飘零的岁月也只有在此刻是静止的,并到此为止。

王琦瑶这个名字,换句话来说,就是生如夏花之灿烂。她一辈子都活在流言里,矫揉造作的流言里或多或少地带有羡慕或者嫉妒的成分。她的美不容置疑,然而在上海,意识不到自己的美倒罢了,一旦将美丽公之于众,即使再纯洁的人生也将风流地度过,最终回过头来悲哀地惋惜,嫣然一笑自己曾那么耀眼过;当生命结束在昏黄摇曳的吊灯下,她依然可以安静地说,我叫王琦瑶,我是上海弄堂的女儿。


读《往事如歌》有感



当我打开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的第一页时,又一次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字——往事如歌。这是曾获得过“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一篇文章,这又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那是个淡淡的季节。因为上学路上一个小小的疏忽,疾驰的车便使“我”的腿粉碎性骨折,所以休学了。在家的日子单调乏味,每天除了撕日历之外,就是对着窗前发呆。
这天,当“我”打开收音机时,里面正是点歌节目。忽然有一个活泼的声音闯进耳畔:“我叫夏阳,夏天的太阳。我要把《星星点灯》这首歌送给所有正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们。我的电话是:4832773。”听到这话后,“我”便给她打了个电话。听说她明天就来,“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夏阳果然来了。她还为“我”制订了一份课程表,说是每天都来为“我”补课呢!就这样,“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不知怎么的,她总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当“我”问起来时,她也只是微微一笑。
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便要去城里参加考试。听校长说,“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当“我”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夏阳时,她已经在医院里了。原来,她是一个患了血癌的18岁女孩儿。现在我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红色,因为她是多么地热爱生命啊!“我”又唱起了那首《星星点灯》,涟涟泪水汹涌而下,“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为夏阳,为自己……
这篇文章追忆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的青年学生——夏阳,读后令人感动。当代学生都生活在阳光季节,“每一天的太阳里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暖”。正当作者因骨折在家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时,是夏阳闯进了他的生活。《星星点灯》里的其中一句:“……天边有颗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头,是你的眼神依旧在远方为我等候。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这可以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作者碰到夏阳,到领取了录取通知后。
啊!让我们望望傍晚的星星。每一颗星星上都载着虔诚的希望;每一天的太阳里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暖;就如每一首歌中都珍藏着一件悠悠的往事!

读《长歌行》有感


菜园中已张满了绿色的蔬菜,早晨,菜上的露珠等待着被太阳晒干。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它们有了光辉,充满了生机。但是它们经常担心秋天的到来,使自己枯萎,逐渐死去。众多河流汇入东海,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曾今流淌过的地方。青少时期不努力学习,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再伤心、再后悔也没有用了。这就是《长歌行》――汉代乐府民歌的内容。作者通过写眼前的美景,告戒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等待,少年不能等待,少年是短暂的,少年只有今天,少年没有明天。

请你要相信,人生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只有在少年时期,知道人生的短暂,利用这个时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现在的苦换来将来的甜。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这极度短暂的生命呢?我想,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时间就是生命,你可曾想过,你的年龄是增长的,面对你的生命是倒计时的。在游戏、玩耍中,你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向终点靠近。

虽然这么说有些恐怖、悲观,但事实何尝不是这样呢?你还可以这么想,我们是父母的希望,父母都希望我们比他们生活得好一些,幸福一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心血,你必须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马上我们就会长大成人,如果到那时你才感觉到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至使今天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无法解决而懊悔,那时已晚,再也来不及了!

我想,如果我们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相信我们每一天都会过的有意义、有价值,那么老大徒伤悲的结局就永远不会出现!

读《向着光亮那方》有感


周末,读罢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娓娓道来人xing的光亮,没有悠远的距离感和厚重的时代感,浅浅漫诉的小故事,读来甚是有味,或是暖到心窝,或是忍俊不禁,或是热泪潸潸,感人之处总能让人浮想联翩,那份亲近与无声的解释让人心情美好。坐在窗边,低头追着光亮,耳边小雨滴答,若有所思处抬眼望向窗外,油菜花的金黄映入眼帘,迎风开放,一片灿烂。生活,挺美!

静心读罢,合书细想,那束光亮不就在身旁,似乎谁都有,又似乎只有谁才有,因为不曾细腻体味。亲情至浓,友情至淳,师生情至善,过客情至暖,书中独爱情未深刻叙述,不知是否爱情至真,尚不得知,暂允我作一番美好的想象吧,。书中十七个小故事短而美,不过美的类别各有不同,告别继承、牵挂叶欢、相信福田当是凄美,善意之谎,替别人保管记忆,用心蓄满彼此回忆,冰释前嫌的释怀,此类故事都让我觉得唯美,剩下多种则多让我觉得是生活中的年岁沉淀、琐屑生花、坚强乐观及努力蜕变所闪烁的优美。总之,感谢它们,让我以我的一己之思肆无忌惮地呼吸着美,这种感受,很美!

书中故事很细小,似是轻描淡写,波澜不惊,然而故事后来的补笔,又跳出故事,体悟人生,情理兼收,耐人寻味,予人启迪。心有所感处,勾画遐想,觉得好有道理,其实似乎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呢,同哥真心机智啊。这么一来,自己最爱其中的当是理美!

我们觉得奇怪,就阻止别人奇怪;我们觉得不妥,就阻止别人继续。当世界趋同为一样的颜色,我们才能理所当然地睡着。生活中,诸多情况下,我们似乎都习惯留同,大家都认可的事做起来才会心安理得,稍有不同便须有勇气的支撑,同时还伴有忐忑不安的通病。如此这般,是我们尚且还容不得存异,或许曾有那么一点心思,不是因勇气不够,就是迅速被同化,大部分都夭折了。幸存的一些,也在指指点点中立根破岩,千磨万击之下鲜少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如此一想,果真是留同容易,存异难!

当我们有想法却怯于行动,最终作罢时。 那种感受书中描写很是形象:那种纠结感,就像小工匠拿着一把小锤子,每日每夜不停息地把一座心里的神像活生生锉成了一块板砖,终于不忍直视,顺理成章劝自己放弃。初读到这句话时,感觉以前的诸多纠结被一语中的。有很多时候,因受了一番刺激,或是喝了一碗鸡汤,也可能是因为闲到无聊开始寻求改变,灵光突现,滋生了那么个想法,越想越美,顷刻间幻化成美好的神像,熠熠生辉,光彩可人,于是乎心生欢喜,跃跃欲试。一段时间后,又想到此事,忽又觉得这也欠妥,那也失虑,左也难行,右也不通,于是乎,神像幻灭。以后想起,也只是思绪被绊了一下而已,就意义而言,如水中捞月,空惹涟漪圈圈,实质全无。

很多事,与多少人懂没关系,有人懂就行。我觉得这句话倒是给了我很多安慰,有些事,你认真去做,甚至饱含深情地去做,你觉得这是你的坚持,是你所谓的追求,你说的很虔诚,可结果?大多数人悄悄在心里赏你个二百五,善良的人怜悯地想着还真是单纯,懂你的人会暖笑着说:这才是你!对或是错,都陪着你。不一定所有的朋友都懂你,但有就行,一个就很是知足,有两个是奢侈,我庆幸我拥有这么一个,一个懂我的女孩儿,难得!知足!

当你努力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转念一想,我缺少的何止是能力,我连为之努力的信念都没有,倘若再仔细思量,给自己点颜面,我只是在堕落至谷底时,勉强给自己一个想法,假装还有点事干。仿佛偶尔还装出点努力的样子,然而实质上也只是装装样子,估计哪天真遇到了好心人想拉我一把,都找不到我的手在哪里吧!

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现在的你,不用着急。让未来的本该属于你的树再长长,那些花再开开,等你遇见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好美的一段话,又好有道理,工作伊始,既无经验,又无能力,还没付出就奢望着要摘果子。来点小风小雨,便开始按耐不住,各种吐槽,殊不知风雨是花儿走向果实的必经之路。就拿我自己来说,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毕业就顺利就业,于父母而言,甚是欣慰,难得她们的女儿也算有个事做,有口饭吃了。然而,和许多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一样,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免不了彷徨、迷茫,怨天尤人。后来想想不说努力不够,都还没努力就开始所有回报,是否求之过早?同哥说:当你真真正正花很多时间去努力干好一份工作时,生活也自然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如果还没有,那就表示努力的还不够,时机未到。所有,不努力的期待是奢求。还是努力打好每一个怪兽关卡吧,升级刷装备,潜心修炼,飞升上仙,耐心历劫,熬成上神。所以,努力修行才是正道,要不然即使有飞升仙神的机会,结果因接不住几道天雷而灰飞烟灭了,那就无奈了!

其实人生的轨道都是自己搭的,你往哪儿搭,它就会载你去哪儿。你搭得稳,哪里都是正轨;你搭得飘,随时都有可能翻车。读到这句话时,心里很难过,其实我想说,搭飘了轨道翻了车都挺好,起码选择了方向,搭建了轨道,翻车也勾销不掉你奔驰的足迹吧。而我,连轨道搭建的方向都没有,这就有点悲哀了!

准备感慨到此结束,想想不能以悲哀结束吧,同哥都说了向着光亮哪方,既然我未见光亮,身处黑暗,那就提灯前行吧,说不定走出这片黑暗就是光亮处了,所谓黎明之前最黑暗。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