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也不行,君不见,即使你是个帅哥,但干的职业是捡破烂的,也不见那个美女相惜闻香而来,只得到掩鼻而过,匆匆而逃的下场;君不见,只要你腰缠万贯,即使是暮年老矣,也招用年轻漂亮的女子入怀,引世人艳羡不已,是谁,咱也不多说了,全世界都知道就得了。言归正传,说说咱身边的事。

最近我读了《巴菲特传》,结合实际,颇有感触。现在永远是最难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刻。连续几天的暴跌行情让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和考验。其中他的经验,在当下的市场中尤其容易引起共鸣和我们的借鉴。投资者在失败时体会的痛苦比挣钱是体会的幸福要多得多,因为下跌带来焦虑,人天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焦虑进一步造成投资者作出坏的决策,投资于是变成了一项精神折磨。每到这样的时刻,一定要放松心态,将自己与好多纷至沓来的信息隔绝开来,静静的思考,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证卷市场正如投资学经典教义上描述的市场先生,有典型的狂躁症和抑郁症,这放大了股市的波动幅度。在巴菲特的老师、投资大师格雷维姆的表述中,市场先生的情绪都在不停的变化,反复无常。上涨时极度乐观,下跌时非常沮丧,对于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看着它的脸色行事呢?

事实上,暴跌之后,整体估值下降,风险得到一定的释放,此时进场肯定比3000点以上更有优势。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是我贪婪。这真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但他却做到了。巴菲特就像美国很多经典传说中描写的那样,以正义和品德打败了大都市的尔虞我诈,以执著不变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现代化节奏。

巴菲特说:做一个好的分析者其实并不需要接受正式的培训,也不需要高智商,最关键的是具备几项素质:有活力、讲原则、有悟性。不是说现在进场是最好的时机,但机会总是比那些时候要大些。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审时度势了。我相信,在经济总体向好的时代,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这就要我们一定得坚持自己的理念,风雨过后见彩虹,共勉之。

《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

读书为何?我说读书为开窗。久闭的心门必定潮气太重,空气沉闷。这时若读到一本好书,则真像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给你带来明媚的阳光,带来沾有雨后湿润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甚至还带来鸟语花香。心房里的乌云和沉闷被明净、平和、快乐的气氛驱逐得无影无踪。而这时的灵魂就像遭遇多年牢狱之灾的囚徒突然遇到大赦一般地畅快和轻松。

《巴菲特传》正是这样一本好书。然而它给我的心灵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久久的思考,它像智慧的河流冲击着干涸的土地,我的心变得湿润而敏感。我一遍一遍不知疲倦地回想书中的内容,近乎神经质地思考巴菲特的传奇一生。这时范伟那阴阳怪气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来: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是啊,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巴菲特他老人家说起。

巴菲特,何许人也?股神也!大家都知道炒股是非常疯狂的投机行为,但它带来的高收益却往往像美色一样魅惑无数或聪明绝顶或糊涂透顶的股民们,让他们像飞蛾扑火般扑进股市。我举两个聪明绝顶的人的例子。牛顿和丘吉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这两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努力工作之余,也想过把股民瘾,顺便测一下自己的幸运指数。没成想股市这位神秘莫测的老人对待风云人物和街上买菜的大妈是一样的公平,他一点不考虑你的世俗地位,哪怕你是救世主耶稣他也一点不买账。两位风云人物遭遇滑铁卢以后迅速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股市不是自己一相情愿就能玩得转的,于是发了一番感慨后迅速作出重大决策(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值得各地官员们学习,决绝的态度值得对股市一往情深却总是很受伤的各路股民们学习)。这个重大决策就是:今日一别,永不相见(和股市)!!!看这个英明的决策多帅,足见伟人和庸人的差距。这个决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世界为此少了两个地位显赫的股疯子!!!

看到此,估计有人得骂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我也很无奈啊!若不是为了突出我未来的同行巴菲特的天才,我才懒得罗嗦这么多呢!简单一点说,天才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就独立自主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刨去手续费净赚5美元。这是巴菲特在股市上赚到的第一桶金。刚才我为什么说独立自主这个词呢?如果您认为我为了执行中央文件精神,不顾客观实际,非得生拉硬拽像某些干部似得,您可冤枉死我了。我用这个词确确实实有它的需要。因为买股票的钱是巴菲特自己的,买哪只股票也是他自己决定的,他父母根本没有参与这件事。那您不禁要问了:巴菲特那么小哪来那么多钱?还不是父母亲戚给的,无非是以前给的呗!那我告诉你,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钱是他自己挣得!!!也许你还有疑问:,巴菲特一十岁小毛孩怎么就敢趟股市这趟浑水呢?而且不仅没淹死他,反而让他抓住了大鱼,他的运气可真他妈的好啊!您甭说脏话也别发牢骚了,让我告诉你吧!他并不是运气比别人好,他只是不把买股票当作投机行为而是可预测的投资行为而已。

《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

主人公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资产超过620亿美元,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懂得管理和影响的人,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令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创造能力而赢得世人盛赞和追捧。巴菲特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和普通人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因为他很小就树立了理想,长大后追逐他的理想,中年实现他的理想老年成就了今天的他。巴菲特是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天生便对数字有浓厚兴趣,随便说出某个城市的名字,他便能报出人口数、死亡率、赛马胜算率而即便是老年的他随便说出美国任何一家持有股票的公司他便能说出5年甚至20年的盈利情况,这一点在投资上是非常有利的恰好他又投身于股票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年幼的巴菲特6岁便开始做生意并跟妈妈肯定的说长大能赚很多钱,因为他的理想就是挣很多钱。

巴菲特正如在电视剧《亮剑》中日本陆军高级将领评价李云龙一样:虽然这个像农夫一样的人不起眼,但某一天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把他放入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巴菲特确实找对了他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从没有为寻找目标浪费过时间。再把他的处事方式、自身毅力相结合就成就今天的首富。我不禁感叹: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这句话并不是说从小就想伟人,但从这句话我获得了一个启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比人来肯定我们呢?在看《生物》课本时在性上曾这样讲过: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后其他的精子便不能再进入我感叹上帝造就我,想想看我们是多么幸福从4亿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父母生下来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会是我们呢?所以在出生之前,我们实在已经打赢了一场大胜仗。在高兴之后我们便要去寻找、发现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扬长避短。虽然很多同学至今仍未找到但别灰心那是要慢慢磨合的,人生还很长。但如果不去寻找便会耽误自己一生,这时人生的漫长便会转化为持久的痛苦。

有了理想的我们是快乐的,但我们又要考虑了: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时我们要注意,有了目标不一定就拥有了成功,我们要尽量少考虑成败,那么,多考虑是什么呢?那应该是时间的是非和善恶,以便拨乱反正、止恶扬善。可惜现在从中学开始,很多同学便都在追求成功,研究抵达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却很少花精力辨是非、分恶善,这实在令人焦虑。不少年轻人为了成功,不惜抛弃原则甚至于罪恶联手,便是深刻的教训。

曾听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名要早我突然来了一种感觉:成功不是可以等到的,成功也不必靠机缘,成功是要积极去成功的!

我从不认为我一定会成功,但我始终追求一个比昨天成功的自己。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知,但我不信努力的成果会不如人。我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是:

每个人都应当从小看重自己!

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你自己!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巴菲特传》读后感1500字


沃伦巴菲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有人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读德鲁克的专着,作为投资者一定要了解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集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逐渐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名着《聪明的投资人》中,悟出了投资的真蒂:真正的投资之道不是简单盯住低买高卖就可以真正的成功的。要看到价格背后,真正的价值。所以此后,他总是会在投资前对这间公司的未来长久发展趋势所做深入研究,对公司的内部价值做深入的研究后,才会出手。而且他将股票投资、企业收购和保险经营三种商业模式非常和谐的融入一体,这就是他所与众不同的经营模式。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从不道听途说、从不人云亦云,这就造就了他超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还十分的聪明,并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他总能把握最根本的问题而且用最简单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他在市场上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从1969的牛市中退市,到1973的崩盘后的勇敢挺进,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同时告诉我们世上就怕认真二字。

老师、家长或是一些成功人士也告诉过我们只有认真才可以成功,我们却从不听,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榜样,我们终于懂得了: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当然切记不要人云亦云、标新立异。巴菲特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智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巴菲特如水一般总是流入低谷洼地,永远追逐着价值的洼地。那些被人称之为烟蒂的股票,那些不热门的股票,才是他所真正去投入的。他总能独辟奚径,他没有实际的理论为基础,却有着最成功的思想和理性思维,这可能就是他比导师格雷厄姆强的原因吧!此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巴菲特的智慧,也给当下的我们另一个有关择业的启示。不论是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冷静对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到这个价值点。如果将择也看作是投资,那么我们要用价值投资的头脑,大隐于价值的洼地,也许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我们学习巴菲特不只是学习他的赚钱方法,更是要学习的做人、做事、做投资的基本原则。他曾经说过:我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的快乐。他在赚钱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还把他85%的财产,相当于380亿美元,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只留下一部分传给子女。巴菲特说过,他不要他的孩子们成为懒惰的人,他也会给孩子一些钱让他们有好的生活,但是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用赚到的钱说明有需要的人。这可能就是他为什么要做慈善的原因了吧!

感谢巴菲特让我知道:人需要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而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人要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水平,充分论证、理智的分析,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要盲从;坚持诚信,相信人格的力量。人对了,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即使暂处危难也终将成功;金钱在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一个符号。我们追求它的,不是物质的奢华,而是人生乐趣与人生意义;有的时候选对了,有时候选错了,可是坚持去做、去选,这就是幸福;选择了值得尊敬的人,你也将得到他们的尊敬。人生的智慧不在于沉浸在喧哗扰嚷中,而是在于黙黙思考后所得到的人生的一种升华。

愿这一切可以伴我成长。

《巴菲特传》读后感1500字

巴菲特在投资方面是个天才,在做人与生活态度上也是天才。青年时的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学识,但是却博得全班同学的崇拜,他不善与女性交往,所以每次派对时别人正和女伴跳舞时他总是一个人呆在一个角落里,尽管这样所有人仍向那靠拢问巴菲特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由此可见他的做人是很值得学习的。

巴菲特生活就和普通人一样,你可能会不相信,因为在你的脑子里亿万富翁都是坐着自己的超豪华油轮、飞机、最好的酒店、鱼子酱但巴菲特恰恰相反,他的三餐很简单,一块三明治、最喜欢的可口可乐(加点樱桃汁更好)和饭后香草或草莓冰激凌。值得一提的是他喜欢吃的可口可乐、香草或草莓冰激凌、喜诗糖果都是由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股的。如果你走进巴菲特的办公室除了凌乱的桌子就是成堆的可口可乐罐。他仍旧开他20多年的老林肯车,穿的也是顺手连试都不试就从衣店衣架上拿下来的西服。令人称奇的是巴菲特竟然不用电脑,而是用没有电脑以前的爱迪生牌股价自动收录机。就算使用也是偶尔在电脑上打打桥牌。

成为亿万富翁的确让巴菲特很开心,他以不寻常的方式享受着这种幸福。就像他说的,金钱改变不了你的健康状况,也无法让别人爱上你,但它会使你身处的环境更有意思。巴菲特的交涉甚广,包括众多首席执行官、政治家以及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这样的名人。1994年夏天,他与总统比尔?克林顿一起在马撒葡萄园打了一场高尔夫球,之后一起去凯瑟琳?格雷厄姆家吃了一顿平静的晚餐。

虽然巴菲特拥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不会留给自己的儿女,最多就是在圣诞节时送给孩子们每人一万美元的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想拥有一个农场成为一名准农民但是没有钱又不想问巴菲特借,巴菲特知道此事后给儿子买下一个农场但要求儿子按月付给他租金。巴菲特的女儿苏珊婚姻破裂没有稳定收入独自抚养孩子生了病也没钱去治,即使这样巴菲特也不闻不问,好在凯瑟琳女士顺便拜访,看见苏珊的房间最好的电器莫过于20寸的黑白电视机,生气地给巴菲特打电话要求他尽快送来一台大屏彩电,巴菲特只好答应。尽管如此巴菲特的儿女们仍然爱他们的父亲,他们认为是父亲给予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现在的幸福生活。

与人们熟悉的华尔街的阴险狡诈不同,巴菲特是为数不多的不伤害别人而获得巨额财富的资本家之一。用芒格的话说,他努力争取不做一个可怜的守财奴,他把投资人和被投资人都当作伙伴,而且从不凭运气取胜,也不给自己留退路。

现在巴菲特要超越金融界,获取更大意义上的成功。他说他最喜欢持股时间是永远,这也让华尔街内外都大为吃惊。现代人的字典里还没有永远这个词,通常它只是小说或童话里的字眼。

但是巴菲特确实兑现了他的承诺,在这个充满贪婪和欲望的时代,巴菲特把投资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纽带,而且几乎成了社会契约。1969年他在写给合伙人的信中提到伯克希尔?哈撒韦:

我当然不会只为一个诱人的价格,就把某个由我喜欢和敬佩的人经营的好公司卖掉

这样有情有义的话在华尔街已经绝迹了。学者甚至把它当作妖言,而且在整个美国已难得耳闻。

而且到了今天,这类话更让人吃惊,因为它更少了,它与多变的共同基金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与整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都显得很不合拍。今天,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疯狂交易成了社会嬗变的代言词,之前人们与社会、职业、社区、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紧密的联系现在已经慢慢消逝,而且这这种消逝的速度还在一天天加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预测我们每个人只能保留15分钟的名誉,其实,在这个动荡年代,15分钟内就消失的不仅是我们头顶的光环,还有最可宝贵的过去和感情。各种职业的合作关系四分五裂,大牌运动员抛下自己的队伍,老板不停地解雇雇员,就连认为最该保持传统的大学也急着重新发明已使用了千年的加农炮。在日常生活的各行各业中,电车上的人一夜之间相貌就会改变几番投资者在寻找退路,但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投资者而已。从这点来看,华尔街疯狂洗牌洽洽证明,最重要的是,他获得巨大成功不是因为把承诺当成了交易,而是因为他信守诺言。

《巴菲特传》读后感1500字

有人说,作管理的人一定要读一读德鲁克的专著,作投资的人一定要了解巴菲特。巴菲特何许人也?沃伦.巴菲特--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作为这样一个凝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早已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索性于2008年3月份在深圳宝安机场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一路读来,似乎一切那样平常无奇。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中,悟出了投资的真谛: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投资股票不是简单的盯住了低买高卖就可以真正成功,而是要看到价格背后投资对象的价值。巴菲特对于自己投资股票的秘诀经常如此解释:别人疯狂我害怕,别人害怕我疯狂。巴菲特的成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判断。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超乎寻常地专注工作,保持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告诉我们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端--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巴菲特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智慧。《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那些贪婪者终将受到惩罚;巴菲特一生都在追逐最具价值的股票,它看到股票背后的长期价值,他同时更加相信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品格。凯瑟琳与墨菲都是他认为可信赖的人。所以对于他们的股票巴菲特始终不离不弃。他投资的了许多公司,可能不被人们看好,但他执意买进。那样静默的不为人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巴菲特如水一般总是流入低谷洼地,永远追逐着价值的洼地。不与众人强争那些被普遍看好的股票,而总能独辟奚径,此谓不与人争,而无不争。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衣钵,但没有固守其理论,而是有了更大的创新。这也是他比老师更成功的原因之一吧。是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管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炳富先生曾经送给学生的话:循门而入,破门而出,似我者死,学我者生,不学我手,只学我心。

水的精神,巴菲特的智慧,给当下的我们另一个有关择业的启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都想站在高处而不愿隐于低谷,难在不能用智慧的头脑看到水终将归入大海的方向。也许,我们选择了一个目前很小的企业,一个起薪不高的岗位,一个偏远的就业地点。但小企业会成长,低薪会涨高,偏远也可以成为中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到这个价值点。如果将择业也看作是投资,那么我们要用价值投资的头脑,大隐于价值的洼地,也许正是聪明的选择。

感谢巴菲特让我知道:一、人需要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而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二、人要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水平,充分论证、理智的分析,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盲从;三、要坚持诚信,相信人格的力量。人对了,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即使暂处危难也终将成功;四、金钱在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一个符号。我们追求它的,不是物质的奢华,而是人生乐趣与人生意义;四、当你选择了做正确的事,终会使你因为这样的选择与长期坚持并获得成功;选择了值得尊敬的人同行,你也将得到他们的尊敬。五、人生的智慧不在于沉浸在喧哗扰嚷中,而在于洗尽铅华后的黙黙思考。

《巴菲特传记》读后感700字


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让更多的人试图通过证券市场来增值自己的资本。中登公司数据显示自2009年4月~2010年3月的一年间,每月新增开户数近150万,截止2010年3月底,中国股市期末股票账户数已愈1.4亿。然,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距今也就走过了21个年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属于婴幼儿时期了。为此,在国人更多的关注资本市场,渴望更多的了解资本市场时,不由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功成名就的国际大鳄,巴菲特就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经历已经被写成了传奇故事。不同的人,看一本书想必有不同的感悟,看巴菲特传奇自然也不能例外。
下面谈谈我看到的老巴
1.巴菲特的一生:从1930 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到11 岁初次购买股票;从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奇人物,证券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到27 岁时创建自己的帝国。巴菲特对自己投资购买的股票向来是三缄其口,而对于投资理论却开诚布公,即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待。
2.巴菲特认为,一生中,只要击出二十几个好球足矣,当然做到这一点,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巴菲特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当他投资某家公司时,总是阅读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报告,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及策略。一旦买下某家公司或公司股票,巴菲特就不愿再易手。
我的感悟:过多的谈论,会因他人的见解影响自己的判断,故三缄其口。入市的都知道:低买高卖,当然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但是为何那么多人却做了相反操作呢?这当然是人性使然,所以了解股市之前,多了解了解自己。只有在对你买的东西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让你坚定的持股,耐心的等待。因此,在你做买入决定时,你必须是非常了解你要买入的公司的经营情况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1000字: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是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贝多芬身上,我们能学到了许多崇高的精神,个性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应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忙,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必须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应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我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能够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之后,又拜海顿为师。之后,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能够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能够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感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务必承受着另一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并关节炎、黄热并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下过音乐。要明白应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我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感情,他充满着期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杯具,才能帮忙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同时,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应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我的信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