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里说,步入婚姻就是步入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巴望不得出来,而外面的人却又总是向内探望。其实岂止是婚姻,只要是需要思维智慧的地方,俗人们总是会为自己设下一道又一道的桎梏,让自己本来汪洋肆意的思想渐渐被束缚被捆绑的无法呼吸,直至萎缩退化,原本莹润的心房最后变得枯萎干涸。《红楼梦》里宝玉不也说,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我以为,这便是人随着时间和世事的折磨而丧失自我本真的真实写照。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都是一种通过虚化外物的方式来凸显人本身的真xing情,而这种真xing情才是最接近完满的美好状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到这一句我不自觉想起了自然界中的很多神奇现象,比如,一棵小树如果始终保持着幼时增高和长粗的比例,那么最终会因为自己的细高个子而倒下。为了能在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中生存下来,它选择了长高和长粗的最佳比例,即黄金比率0.618。在小麦或水稻的茎节上,可以看到其相邻两节之比为1:1.618,这又是一个黄金比率。许多植物萌生的叶片、枝头或花瓣,也都是按黄金比率分布的。我们从上往下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把水平面360角分为大约222.5和137.5(两者的比例大约是黄金比率0.618)。也就是说,任意两相邻的叶片、枝头或花瓣都沿着这两个角度伸展。这样一来,尽管它们不断轮生,却互不重叠,确保了光合作用。像蓟草、一些蔬菜的叶子、玫瑰花瓣等,以茎为中心,绕着它螺旋形地盘旋生长,相邻的两片叶子或两朵花瓣所指方向的夹角与圆周角360的差之比正好符合黄金比率,等等等等。可见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我们能够肤浅感觉到的地方,它或许能够像黄金分割比例一样被数字或其他表现出来。但是在我们目力或者说认知度无法触及的领域,或许有一个更深的存在,它默默的观测着万事万物的活动,让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它来运作因为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道,是不可言说的,有人说,《老子》强调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见闻、经验去限定界说和规范道,而不是强调道是超感知超认识的实体。(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道就类似于西方的上帝了?)

我以为,道就是存于令人目眩神迷的万物之间的那根主轴。它悄无声息的贯通于一切事物当中,包括我们人自己。很多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真正被使用的其实不过10%一下(或许更少?),而我们怎样能使自己的大脑潜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或许只有当我们不为迷幻绚丽的外物世界所侵扰,认真体察一直留存于我们真心中的道,这样才能够步入最好的圣人之境。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这里我不想赘述关于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只想说一些关于修身的小想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作为初生的婴孩,我们懵然无知,不管是xing善还是xing恶,我们总是有自己最天然质朴的本质思想,正如一块纯白的虚空,只被大道所填充。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外物开始侵袭这原本完善的思想,于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我们自己设下一个个心墙,人们总结出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人xing之四端,让大家弃恶扬善,但同时又滋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伪君子(甚至孟子自己我就觉得是一个夸夸而谈的浮士);我们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才想要努力的往上爬,产生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赞赏,所以汲汲努力渴望某天功成名就这些都是无形中人类自己加附于身的桎梏。我们在这层层无形之线的缠绕下无法自拔,庸庸碌碌奔走于尘世之间,(星辰ww)慢慢磨灭掉了与生俱来的大道本xing,最终变成了死鱼眼睛。

当然,如果继续上面的思路的话,老子的思想就仿若佛家思想要灵台清明,五蕴皆空了。老子并不是说让人们就完全摒弃这层层外物世界,毕竟即使没有这种种称谓也会滋生相应的思想。他崇尚更进一步的减低人们对物欲的要求,这样通过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的方法来满足每一个人安定的内心从而让国家长治久安。他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他的主张去做(或许他自己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他还是对君主有要求的,他给出了一个圣人的理想框架,至于能否实现,我们都无从所得。

初读《老子》真的很费力,每一句话几乎不看注释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反应。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以为首先就是我被调教出来了,很会跟着老师以前教的阅读古文的知识来读,却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我自己清湛的灵台被糊涂油脂蒙了心,心中之道渐渐被磨去,无法领悟到玄妙之门中的万花大千世界,而只知被困住自己所认知的小小井里静观头顶一片天空;其次,就是中国的语言过于语焉不详,很多话语都是在揣度和歧义中被后人一遍遍的注解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见地,然后用老子的话语来演绎自己的思维。《老子》中的很多语句就让我觉得好像凌空横生的漫天枝蔓,横亘在混沌的思绪中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或者说是漆黑无界的宇宙中包占的线团,你轻易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但他又切实的暗合着每一个真理的脉络。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200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在我国两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各路思想争相斗艳,而其中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这三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先人的智慧发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个领域,同时也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而《道德经》作为老庄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庄思想中胸怀宽广,无欲无求,宁静致远,博爱的积极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胸怀宽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水一样的品质。一是柔弱,这种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样的柔中带刚,不为争强好胜而烦恼。二是甘愿身处卑微,这不是告诉人们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诉人们行事要低调,如吕蒙正所说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中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像水一样,看似平静却蕴含强大的力量。三是告诉人们要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自己,这实在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

而老子同时很推崇另一种精神,即无欲无求,也许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喜欢将他理解为老子的一种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应当放下平时忙碌的心,静静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每天不断的去学习,同时不断的用道来修炼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的包容心就会越来越大,思维越来越清净,做事更专一,全神贯注,这个境界老子叫无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无为是我们的硬实力很强,但硬实力跟我们融在一块,没有妄想,没有偏执,没有条条框框束缚住我们的思想,这个境界是无为境界。在无为境界下,可以无不为,办到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学问和知识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只有技术没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断能力。 如此看来,老子所谓的不为思想更多的是告诉人们要用道德和能力两只手去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个社会的集体成功。

道德经读后感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下来,年近不惑,回首看来,真心的高兴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和爱好。

最近在看《道德经》,今天晚上10点一刻终于看完了第三遍,我的目标看六遍。坦白的说,第一遍,是看一段原文,看一段白话文翻译。第三遍则基本不需要看翻译。相信看了六遍之后对原文的精髓会理解的更深一些。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已经有过多次体会了。作为书友会的一员,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多读几遍。

下面简单讲一下看《道德经》的几点体会。

1. 《道德经》的由来及中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厦将倾,中原将陷于混乱,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云游。当时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他对老子非常敬佩。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就特地来和老子会谈。当他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时,觉得非常可惜,便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老子能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了一遍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叫《老子》。

个人观点:老子见中原将限于混乱而决定出关,符合其文章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孔子要入世,老子则要出世。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一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观点当今已经被越多的人否认,但无论如何,儒家思想现在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有人说,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换言之,宋朝之后,文明和思想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元朝时人是份等级的,汉人地位是比较低的,无法成为文明和思想上的主体,明清两代,官场争斗,文字狱,皆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概念,老子借用它集中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升华。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不同xing质的存在,一是非常道,二是常道。二者合而为道,成为万物之源。

2. 个人比较喜欢的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于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善于认识自己的才高明。能够战胜他人的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

我对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句很有感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固步自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这一点我觉得需要改进和提高。(星辰ww)战胜自己,说来简单,作起来难,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很难做到战胜自己。我想到的方法之一就是换位思考,把你放在别人的位子上,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不必看翻译,也可知道其中意思。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曾子也曾说过,知止而后定,知道止是起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温饱已经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精神追求是要排在前面的,很前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着不辩,辩者不善。

这句话我认可前半句,后半句部分同意。做人还是要朴实,说话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华而不实。

3. 小结

读了三遍,虽未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道德经讲的并非玄而又玄,其中润藏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

道,无为是老子强调的主题思想。需要再多读几遍以体会其精髓。另外,后期还计划读《庄子》来进一步体会清静无为的精华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