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读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柏杨,她在20年前写了这本书,她那尖锐直接的语言让我震惊,让我感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怀疑他说的是否是真的,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写的那些都是事实。

20年前的书那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然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很多言论真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吗?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丑陋两个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中国人的头顶上而消失,还记得2011年发生了许多让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她还那么小就离开了人间,她的身躯被一辆辆车子压过,却所有人无动于衷。

从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了柏杨为什么如此犀利的来写中国人的丑陋了,即使他也是一个中国人,柏杨并不是第一个批判过中国人的人,在近代也有鲁迅先生猛烈批判过国民性,他比喻中国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言如同圆规上的针尖,可以随时杀死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他的《狂人日记》,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和可悲,怪不得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是多么的爱之弥深,恨之欲切。

胡适也深刻批判过中国传统,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国民族深切的爱,鲁迅,胡适,柏杨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他们并不是想伤害民族的尊严,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让中国人觉醒,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能抬起头,让外国人不再在公园里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类中国字体,为什么外国人只有是公共场所写上一些中文呢?这不是崇尚中文的表现,而是中国人种种行为,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不得不让外国人写下中国字体,我想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脸红吧!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丑陋,都很无知,中国人也有美丽的,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等等最美丽的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人不完全是丑陋的,也有美丽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有许多优良传统,那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但也有不好的传统,例如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那些不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抛弃。

所以要想做一个美丽的人还是一个丑陋的人,要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何将传统发扬,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感触很深很深,看到了当今中国是多么的腐朽,当今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我希望看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丑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被外国人所尊重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让中国人瞧得起的中国人。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600字


读完已故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是为此文

《丑陋的中国人》,名字就让人振聋发聩。它给我以震撼,晴天霹雳般的震撼,哀己不幸怒己不争的震撼。我们总是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如此广袤的土地,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却始终不能强大起来?那是因为我们文化中就有劣根性,中国人的人性中有很丑陋的方面。脏乱吵,窝里斗,奴性,没有包容性,死不认错,虚伪,做事只有五分钟热度,神经质的恐惧(对官,对黑势力,对医生,对暴君),不会理智反省,利不十,不变法,没有公德,自私自利,崇古,欺负外地人,对陌生人冷若冰霜....

我愿意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我自己的感受:骂得好,醍醐灌顶。

这本书的附录里面有一篇文章《你这样回答吗?比裔美籍司礼义神父谈丑陋的中国人》,从一个比利时中国通的角度表述了一些观点,引人深思。他认为中国复兴的慢,起吗有以下几个原因。我觉得说的很对。

一,中国人只有家的观念,没有国的观念。

这是导致我们没有公德,没有爱心的根本原因!家里的灯是要人走灯灭的,学校的单位的就不管了;家里的地面是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公共场所就可以随便乱扔了;名车名表是要买的,要捐款是没钱的(每逢捐款,最积极的是还没被社会污染太深的学生和赤子之心的华侨,别听央视乱吹)等等等等。大家都要自我反省。

二,中国文明发展到清初,达到了极点,唯我独尊,这封锁了中国人向外学习的能力。

也封锁了中国人向别人学习的能力。我承认,我以前就有唯我独尊的思想,很少与人交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们需要在平等的态度下相互学习,这样才能进步。

三,中国在派人到西方学习科技的主张上,缺乏一套统一的政策。

这个我不太清楚。我只觉得中国人的爱国心不强,譬如留学生回国率就不太高。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600字

这是在开学前的某天,闲逛到财大的某旧书店的某个角落的淘到的。高中班主任老吴当时提到过的,虽然,我不能完全赞同他对柏杨书中观点的态度,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也需要了解有关在中国国民性构建上具有有影响力的这么一位所谓牛人的事迹。

就算贴上牛人的标签,也不能让我完全的信服,我也不用举例证明。因为这没意思,他在书中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说服老吴,说服朱洪海(大陆版《我们要活得有尊严》责任编辑)口中的八十年代人的。一个人文大师虽不至于因为我的不承认而变成街头混混,也不会因为我的承认而返老还童。所以,我还是很心安理得的说一说对他的初印象。

按照我一贯的结果主导的观点,其实我应该对柏杨先生表示崇拜的,毕竟他的确是牛人,但是他描述的方式、研究的形式的确是现在的我不能接受的了。他采用的大量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性,对于一个正在考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之间关系以及对定量分析是有成见的人而言,大多数时候应该促成我的天平向着他的这一方的,应该认识到定性分析在人文研究领域的作用。但是,结果令我自己都有点失望,因为我知道我的天平正在一步一步的倾向我曾经不屑的数据化、表格化(曾经的影响)的定量分析。

即使这样,这本书在国民人性方面的研究没有使我产生共鸣,但是朱洪海的最后的《适时出现的柏杨》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即使,朱洪海把柏杨夸得很好,但是这样的夸,没有一点使我觉得厌恶,即使只是一点点。我认为这样的编辑,这样的文笔、思路是一个亮点,甚至有盖过这本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但是,人们不会重视它,,因为他仅仅是一个编辑,而主角是柏杨,聚光灯以外的世界是不容易被人察觉的。

我认为最后,还是有必要用柏杨的话结束。错误与指责都是送给别人的,自己永远都是对的。虽然,我不知道这句话与我想说的有什么关系。

谁知道呢?管它叻!书中的,书外的谁又会在意呢?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600字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一个人的特质与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他的经历中得到答案,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知道他的过去。同样,作为中国人的特质,也应当从中国5000年发展的文化中去求解。

一、没有安全感导致中国人有神经质的恐惧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三个黄金时代以外,动乱非常可怕,一个王朝取代另外一个王朝过渡期间的大混乱,总有三五十年,由政权的夺取到政权的安定,又要二十年左右。然后政权在腐败,反抗力量再起,大混战重新到来,陷入治乱相叠的恶性循环。中国人可以说是长期地生长在贪污、混乱、战争、杀戮、贫穷里面,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因此中国人始终没有安全感。

二、自私导致中国人永远不团结

不必说国家民族,就个人来说,一个人如果贫穷太久,苦难受得太多,他对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种不信任的心理反应。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与患难太多,因为他们相信的太多了,受到的欺骗也太多,每一次都在失望中落空。当一个王朝彻底推翻另一个王朝,让人们在满怀期待中再次得到的还是贫穷。

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一定是太自私。凡是不自私的行为,不自私的想法都会被讥笑成傻子。

三、虚伪导致中国人缺乏诚信

四、心胸狭窄导致中国人的自卑与自傲

五、缺乏独立思考导致中国人缺乏自省力

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控地传染了中国文化中的病毒。历史的本身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权判断对错,这些特征虽然都单薄并且刺眼地摆在这里,但是这些特性都可以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求解,同时也可以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求证。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是中国台湾籍作家柏杨于1985年写成的。书中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反、不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的现象。

作为中国人的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是极其反感的,还特别抵制,因为丑陋二字无疑是格外刺眼。是因为我不想承认我们的丑陋,但是为什么不能承认丑陋二字呢?我从自身出发觉着是,首先我热在自己的祖国,不愿意别人这样说他;其次,我也不愿意正视国人的的素质低的问题;最后竟然还把这些写成了书。这些都是我无法忍受的。这里所谓的丑陋,只是综合了国人的一些缺点 民俗的陋习。加以夸大,难道美国人、英国人都是那么完美吗?只要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当他的缺点暴露出来的时候,都一样的丑陋,一样的让人生厌。带着这样的反感我开始了《丑陋的中国人》的阅读之旅。

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开始错了。中国人的丑陋,如阿Q精神一样,阿Q到死那一刻还在纠结自己的圈没有画圆。基本上是中国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不得不承认《丑陋的中国人》着实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丑陋,其根本原因是太虚伪、太爱面子,以至于几千年来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病症,哪怕有向癌症发展的趋势,却依然蒙着眼睛自诩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等美好的称号。

尽一切可能与手段来掩饰自己的缺点你说中国人有缺点是因为你生活的环境没有我们好,你嫉妒罢了;或者是你担心中国人崛起会吞了你们那些可怜的小国,所以想在这之前尽一切办法打击我们龙的传人的信心而已。像什么宇航员只能看到长城;像什么中华民族和犹太人并列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民族。说实话我听了真的觉得脸红。拿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自我陶醉,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得自己在自己的世界成为强者。在中国,家长教育孩子见到坏人一定要躲的理论,致使现在街上小偷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因为偷窃是,即使被发现也不会有人上前伸张正义,这样小偷的胜算也比较大,更何况大部分受害者是女性。

德国人杀犹太人是因为犹太人他们太聪明,而日本人侵略中国人却是发现中国人好欺负。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丑就像一面镜子,直接照到国人的内心深处,那层最丑陋、最黑暗的地方。中国人是否丑陋其实大家心里真明白,问题是为什么不正视它呢?!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丑陋的中国人》收录的是柏杨先生的演讲稿,笔风幽默而尖锐。书中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恶习,多为日常所见,只是没有人讲、没有人提、没有人批评就不当一回事。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家丑不可外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丑陋的中国人》收录的是柏杨先生的演讲稿,笔风幽默而尖锐。书中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恶习,多为日常所见,只是没有人讲、没有人提、没有人批评就不当一回事。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家丑不可外扬,对于有辱国体的言论必定会屏蔽屏蔽再屏蔽,传到外国的必定是好东西。然而柏杨先生则在《丑陋的中过人》中对中国人的恶习给予有力的批判,揭了自己的短,希望国人以此为戒,也为日后多位作家发表醒世之言奠定基础。

《丑陋的中国人》之所以会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有个同学读了之后经常说某同学是广东人的代表,因为广东人说话总是很大声,我觉得好笑之余也被这本书的真知灼见吸引。柏杨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虽然话很难听,但却是事实,他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写的,书中的词幽默讽刺,说的却不是风凉话,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人的种种恶习的批判来警醒将要担当振兴中华之任的年轻一代。

其实,我还阅读的一本名为《丑陋的日本人》的书,书中同样严厉的批判了日本文化的日益腐朽。这些书不能只是看过、骂过、笑过就可以置之不理的,而是要作更深层次的精神探讨,那就是信仰问题。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苏联的共产主义、美国的自由精神、欧洲的拜金主义等等,不论历史对这些信仰作何评论,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信仰都带领了某一民族创造出无可复写、震撼世界的历史。中国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日益严重,官员巨贾钱权交易、越权渎职,商家唯利是图、罔顾生民,如此种种让人不寒而栗;即使是平头百姓也只本着独善其身的态度生存,对社会责任视而不见,这归根结底都是缺乏信仰的过错。诚然,社会主义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上占重要地位,却未能很好的领导人民,现在仍需要通过国家、媒体、文学创作者、学校等等多方面的努力,重新建立起被国人接受和信奉的信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的未来。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其它国家,都总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努力解决。一两条公益广告、几句文明标语、改掉几个恶习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相信通过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努力终能写出一本《美好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我们读书就是要读后进行反思,那我们就要做读书笔记了。曾经我们中国人丑陋过,但是后来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希望大家能够真正读懂这篇读书笔记。

二十年前,丑陋的中国人被人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奇的是,挨骂者不仅没生气,反而对施骂者寄以无比的祟敬和感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原来施骂者也是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其之所以骂,只不过是渴盼这个所有炎黄子孙共有的民族,能去其丑陋,光大美丽,更加兴旺发达耳!

这位施骂者自号柏杨,当年以一篇《丑陋的中国人》,让那么多中华儿女如惊睡梦。

二十年后,有一个自称芝麻糊的中国机关人想写一本揭批中国机关人陋习的书。鹦鹉学舌,并不是也想震惊谁,更非自以为学识和才思可比柏杨,只是自认为爱国家、爱中华民族之心不敢稍逊于柏杨先生罢了。而,机关人,又是国家命脉、民族命运的把握者,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轴心,是故,机关人的丑陋更值得一骂。

柏杨先生不仅是位智者,而且应是位学者。他骂中国人之丑陋,直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他把中国人之丑陋全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一点芝麻糊并不一定赞同,但骂丑陋之准、之深,却无不令芝麻糊折服),可见其学识之渊博。而芝麻糊呢,只不过是一小小的机关人,才疏学浅,对机关人之丑陋,只能凭一点直觉、借一点感触、抒一己之思而已。

中国机关人也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身上的丑陋中国机关人身上也具有,但是,机关人又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故,他们身上的丑陋又具有其个性。其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其他群体所不具有,二是其他群体虽有但没有机关人那么特别。

芝麻糊试图这样对机关人之丑陋的进化过程进行演绎:机关人的丑陋,最初应源生于中国人共有的丑陋之一虚荣。人一旦有了虚荣心这一原动力,就想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的最好方式就是当官,当官能管人啊。如此,虚荣就与机关挂起了钩。有了出人头地,就又产生了权力崇拜这一丑陋;虚荣心强的人必然虚伪,虚伪是机关人丑陋的第二环节。虚伪又会衍生机关人的另两大丑陋,一是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假、大、空,二是缺乏诚信,相互折台、背后捣鬼等;虚伪的结果必然自私,自私是机关人丑陋演绎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自私这一丑陋也衍生出两大丑陋:贪赃枉法和骄奢淫侈;自私的下一步就会导致奴性官大就是娘、给官就是娘。而奴性,又会衍生出拍上欺下和荣辱颠倒之两大丑陋。

以上这层层递进的四大环节及其八大分支,共十二个方面,应是机关人丑陋之精华。而这十二种丑陋又是相互联动、互为因果的,它们川流不息地相互作用,演绎出一种病态的机关文化。而,病态的机关文化作用于机关人,又激发和促进着机关人的丑陋。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机关人的虚荣更是了不得。芝麻糊的家乡一个炳生,几点了?的笑话,说是笑话,却也是真事。那是手表在中国还很稀少的年代,一天,公社文书炳生下队劳动,下的是其舅舅家那个生产队。见其袖子卷得老高,手腕间一闪闪的,其舅父大人也深感荣耀,便问:炳生,几点啦?炳生是先仰头看看天,然后再低头看看表,以后又抬起头曰:九点啦!乡亲们都禁不莞尔,至今,还是互问时间的一个典

想来炳生当时戴的不过是一块假表或者坏表。时至今天,机关人的虚荣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假文凭、假学历到处乱飞,明明只是个高中生甚至只是个初中生,履历表上居然成了研究生。为了争一个只不过几十来元钱的职级,能争为世仇、争到退休。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排名不分先后,一看到句话,芝麻糊就想笑,明明排名已分出了先与后,你注上一句排名不分先后就不分先后了?连公众媒体都这么来着,深怕挫伤了机关人的虚荣心。这也说明,中国机关人的虚荣已不是一般水平了,连公众媒体都怕了它呀!

虚荣本身并不一定是个坏东西,如果不过分,还能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机关人的虚荣心往往容易膨胀、容易走向极端,忍不得别人出成绩、出成果,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进步。于是,便出现了死要面子、知错不改、推卸责任,出现了小报告、出现了背后捅刀子。机关人的比还有点古怪,涉及到功利,只比近不比远,对面单位二十岁小伙子当处长他不比,只和同事比,同事三十九岁搞科长了,为什么我都三十九岁半还是副科长?更不用说放眼世界了。机关人的比,有时还很离奇,他是一个小科长都搞了一个十八岁的二奶,我这局长岂不是该搞个十七岁的三奶?成克杰、胡长清那样的大官都能搞小蜜,我这个芝麻大的小官还不能蜜它一下蜜?

机关人的虚荣最容易发展成权力崇拜。追求权力就只有当官,所以机关人总是小心翼翼,既怕触犯上司,又担心得罪同事,看似兢兢业业,其实他只不过是为官而低头做人。有的机关人,一辈子都在为那个一官半职奋斗。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也并非是为了当官捞钱、享乐,但也谈不上什么为人民服务,其目的很单纯,就是为当官而当官,似乎很盲目、很可笑,其实,当官已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不久前,公事到一乡镇,遇一已退休的乡镇干部。席间,其自我介绍:是副科退休的,在乡里能混到这样也不错了云云,并特声明退休前解决的是副科,而不是副主任科员,一脸满足感和得意状。机关人的副科与副主任科员,职级相同、待遇相同,区别为,前者是实职,后者是享受同等待遇。都退休了,还在因退休前夕得的安慰是红纸封的而不是黄纸封的沾沾自乐,这类机关分了与孔乙己之类的知识分子恐也没什么大区别。权力崇拜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对官顶礼膜拜。对官的顶礼膜拜表现在,面对比自己小的官是高人一等,优越感颇甚,在平民百姓面前就更不用说了,但在大官面前就低眉顺眼、惟命是从。官饭桌上的座次问题就是一例,别看他今天上座,如果明天来了个比他大的官,你就是用手铐铐他到进牢房,都绝对会比铐他到上座容易些。

权力崇拜的心理导致机关人,比的是官当的成绩,不比工作的业绩;比的是谋官能力,不比工作能力。谁的官大,谁的能力就大、谁的水平就高。至于唯上司之命是从,不管实际情况、不问黑白是非,那是自然的结果。

虚荣前进一步就会前进到虚伪。机关人的虚荣并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那样只是为了面子,其中还掺杂许多其他因素,所以从虚荣发展而来的机关人的虚伪就会比一般人的虚伪更虚更伪。西方的一个名人说了一个名句,叫做男人与女人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其实,机关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要大打问号的。机关人间互相防范、互存戒心,很难有知心话语。常听人说,机关人没有真正的朋友,说这话的人自己何尝也不是在防范着他人?面对机关人,如果你真想获得一份诚信,付出一片真心,人家不仅会避逃三舍,还会送你一顶不成熟、孬哄哄的桂冠:这个芝麻糊都三、四十岁了,怎么还跟一个小青年似的!

听芝麻糊这样说,你可不要以为机关人是老死不相往来,相反,机关人个个都是见面熟,开过一次会、吃过一次饭,下次见到,老远就会伸出双手、问寒问暖,如遇几百年没来往的老亲。但你别把他的热情当真,顺手人情的事也就罢了,如你托个他有点为难的事,你找他一百趟,他会有一百零一个让你等一等再说的理由。但,从来不说不行。酒桌上讲的话不算数,这句机关流行语你总不致于没听过吧?这话想必你自己也说过。还有,机关人托机关人办件事,总是不停地唠叨,你不能以为我酒喝多了,我讲的是真的,你一定要把我的事放在心上这样的场景你肯定也没少见过。

虚伪者往往爱说假话,虚伪之于机关人,说假话更甚,更甚到至如家常便饭、从不脸红。桌面上与你大谈反腐倡廉,桌肚下伸手掏你口袋;每一次政治学习,思想素质都有了新的更大的提高,也不知其原来低到什么程度;天天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不离口,你若出一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的填空题,保管他答不出来。反之,你若说了一句真话,他立马扣你不爱学习、政治有问题的帽子。机关人说假话,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把它当作在机关生存的一个基本技能。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暴徒。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08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