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生产场所。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农村是不可能建设得很好的。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农业仍然是农村中的主要产业,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村面貌就不会得到改善。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还因为农业发达水平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条件还处于人刨畜拉、靠天吃饭的落后水平,那就很难想像会有现代化的新农村面貌。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共同特征是生产条件先进,包括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只有这样的一种农业生产状态,才能够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更因为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条件先进,更在于生产效率高,包括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不断地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资源利用率高,才能适应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在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产出率高,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要强调的是,土地产出率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近两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大丰收,粮食增产1000多亿斤,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粮食生产仍然是供不应求,产需之间有几百亿斤的缺口。只是由于大量进口粮棉油等产品,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平稳并有走低趋势,人们才对此关注不足。展望未来,我国粮食等产品的供求形势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纺织业等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其中粮食每年的增长幅度在1左右。这种需求的增长是持续性的、刚性的、不可逆的。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的资源约束将日益突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将会继续占用耕地,尤其是东部地区的高产良田,水资源的短缺也将日益突出。我国已经无法通过开发更多的耕地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加强政府的各种扶持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深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的认识


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的认识
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市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及早谋划。本文就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作一浅显分析。
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已有各类规模特色生产基地831个。建有水产养殖基地25.2万亩、毛竹18万亩、蔬菜13万亩、果品10万亩、茶叶5.3万亩、板粟5.2万亩、吊瓜2.4万亩。茶叶、板栗产量和蓄竹量均名列全省前茅。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多万亩。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3家,超亿元的有3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16家企业被列为省和无锡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致力拓展农业市场,产销渠道逐步拓宽。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超16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2个,省和无锡市级的示范组织13个,入社(协)农民2.5万人,年组织销售农产品7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7100多人,经销各类农产品达近7亿元。有36家农业出口企业,2004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已制订各类农副产品标准46只,100多家加工企业执行农产品标准244只;省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8个,绿色保健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省级以上各类名牌产品37个。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0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23亿元,增长14.2%,占农业总产值的78.8%;粮食总产33.04万吨,油料总产2.7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比上年增长14.3%,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00元左右,增幅12%。
纵观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市场和流通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凸现。在过去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适应性调整和低水平重复,注重量与面的扩张,战略性不强,市场适应度差,经济效益不高;以“一减三免”为主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弱化,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使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着力化解。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产业化、生态化和外向化三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产、蔬菜、花卉、茶叶、吊瓜、竹制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丘陵山区的林茶果特色经济区、氵鬲湖沿岸的优质水产经济区、太湖沿线的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要按照《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建设好茶叶、吊瓜等三个重点产业、中兴农业科技等四大示范园区和盛道茶业等十大重点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要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要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我市水产、畜禽、果蔬、吊瓜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反哺农业和农民,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特点,悉心研究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等方法和形式,巩固和拓展本地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体系;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技能和素质,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
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向。我市目前有各类农业品牌300多个,但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宜兴农业的品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工程。合作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要以突(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破农产品流通瓶颈为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该在引导、指导、服务和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工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扩展和提升农业功能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从宜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优化资源利用、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把它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上下形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环境。
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强农药、肥料、兽药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
要实施“三清”工程,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宜兴”建设方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现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支持发展农村沼气,降低资源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全面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搞好西太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茶艺节和杨梅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加快推进农业外向化,就是要在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国际市场开拓,加强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我市农的业的外向化,要以营造环境为基础,积极创造外向农业的条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品位。鼓励和引导农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积极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要以发展项目为载体,切实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瞄准国际农业市场动态,紧紧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扎实开展市场调研,超前编制和包装项目,通过各种平台向外推介,吸引外资和项目来我市兴业发展。要积极研究以外引外、以资引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依托现有规模基地和龙头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吸引国外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领域,利用外方的品牌和销售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发展度。要以改善服务为保障,致力推进外向农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发展外向农业提供高效的、优质的服务,切实把加快发展外向农业放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分析,研究对策措施,制订扶持政策。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和协调,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形成服务外向农业的合力。要对骨干出口企业进行跟踪服务,落实政策,解决困难。要建立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预警信息,有效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明确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是基础


明确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是基础


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对此,我谈三点意见:一、建设新农村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建设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之首,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的重点,一是要加强粮食的生产能力。我国04、05年粮食发生重大的转机,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共增产1066亿斤。05年粮食生产达到9680亿斤,缓解了粮食供求矛盾,但是当前粮食供求仍然有缺口。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很大。为此,必须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础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大扶持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认真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两年农民的纯收入快速增长,04年增长6.8,05年增长6.2。成为增幅最高的两年。但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呈扩大的趋势。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广辟农村增收的渠道,努力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增加现有的经济发展能力,促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解决;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的渠道,切实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逐步建立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三是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生产能力。今后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解决生产优质化和经营产业化等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中国的改革发端在农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两年农村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全面免除了农业税,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价格,进行税费改革。目前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今后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体制的综合改革。在乡镇改革中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经济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从生产经营、催征、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的示范引导上来。要精简乡镇机构,抓好事业单位的整合和改革,创新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善对人员分流的认识,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择优录用,帮助分流人员进行重新就业,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
三、要坚持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根本保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打造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一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要解决他们最关心、迫切的问题,使他们得到实惠。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潜能,极力使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用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坚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从农民最迫切而有条件的做起,不要包办。要允许群众观察,允许群众创造,坚持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解决新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广好经验、好办法,发挥示范效应。三是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制度,使他们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完善村民同工同酬,村务公开,推动农村基层自愿服务工作。四是在农村开展普法工作,加强农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创建交通安全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创建交通安全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创建交通安全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揭开了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新篇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即将展现在广大农民面前,全国八亿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福荫。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村通公路已基本成为现实,农民思想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不再局限于“二十亩地一头牛”的生活方式,大量农民工进城淘金。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安全隐患急剧增加,既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又给农民朋友造成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我县是一个以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城,据20xx、20xx年交通事故统计,涉及农民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70以上,死亡事故占50以上。分析农民工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一是农民数量较多,二是农民工对交通知识的匮乏,而后者是主要原因。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把农民人身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不能建立在农民人身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基础之上,更不能以村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短暂的发展和局部的富裕。
作为交通管理的基层主管部门——交警大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环境,以创建“交通安全村”为突破口,对广大农村进行交通管理,将交通安全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使广大农民掌握交通常识,做到遵章出行,平安回家,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酒后开车、无证开车、无牌行驶、农用车违章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在农村大量存在,农民交通事故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农民工安全问题仍是交通管理的重点,交通安全村创建举步维艰。各级党委、政府对交通安全重视不足,农民对交通安全认识不深,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仍由交警唱独角戏。创建交通安全村需要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栏、书写宣传标语、购置电视机等宣传器材,所有这些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目前全部由交警部门一家承担。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尽管交警部门舍得“花钱买安全”,但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投入到交通安全村创建工作中去,因此,交通安全村建设步伐缓慢。
如何使交通安全村创建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适应“十一五”规划要求,笔者认为还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两委”的作用,全面参与,共同做好交通安全村创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富村强,才能呈现安全团结、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