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角的度量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或许"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角的度量"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纸片;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从量特殊的角过渡到量一般的角,从而引发需要更精密的量角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对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上面,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提高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水平。]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板书: 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 200 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 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次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探索并归纳出度量角度的步骤,并学会抓住关键字眼,编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量角的方法。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板书: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 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逻辑联系,通过角的度量对角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 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 小组内交流画法。
(3) 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 再练习画几个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 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 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精选


以下“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收集资料,准备教案,也是老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教案帮助老师有序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一、开展游戏,复习迁移

1.(屏幕上出示一个计数器)这是什么?计数器。

在计数器上,我们可以用珠子拨出大小不同的数字,但每个数位上最多能拨出几个珠子?

如果其中一个数位上摆满了十个珠子,就应该怎么样?

也就是满十进一。

2.知道了使用计数器的这个规则还不够,我们来进行一个拨数的游戏,看看在游戏中还能发现什么?

拿出手中的简易计数器,用绿色的小纸片来做珠子,准备好了么?

第1个数:3

第2个数:30

第3个数:300速度越来越快了,是不是找到了一点规律?

第4个数,我不说,你们自己来拨。是多少?

3.我要你们拨了几个数?这个4个数的大小一样么?但每一次都用了3个珠子,在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同样是3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拨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假如再要求你拨出第5个数,会是多少?(课件出示30000)

在这个计数器上,能不能拨出30000这个数?

那么,如果怎样做,就能拨出来了呢?你有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质疑,纠正。)

二、改良计数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数位

1.这样,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计数器,如果现在允许你们同桌两人合作,把这两个计数器,可以怎样摆出30000?

说一说,你们想出了是什么好办法?

(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把3颗珠子放在左边的个位上。)

2.听明白了吗?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这种方法,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大家都来照样子摆一摆。

3.可是有个问题:应该是30000,但这3个珠子都摆在了个位上,那不是3个一了?

应该作怎样的调整?

(电脑演示:个万)

那么请坐在左边的同学动手改过来。

4.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呢?

想到了吗?说一说。(电脑出示)

还是辛苦坐在左边的同学,请你们来作调整,右边的同学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5.其实计数器上,还能找到有趣的一一对应的现象呢。

看,千万和调整之前的千,百万和调整之前的百,十万和调整之前的十,最后,万和调整之前的个,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不是?

我们也可以往右看,(电脑演示)千万和千,百万和百,十万和十,最后,万和个,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6.这四个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看屏幕:(电脑演示)三年级时我们就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好,我们现在一万一万的往下数,一万、两万、三万、八万、九万,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满十进一,现在这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好,我们现在十万十万地往下数,10个十万就是一百万,满十进一,现在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一百万。现在我们一百万一百万的往下数,10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

新的计数单位之间,也有满十进一的关系。

7.对照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又该有什么新的发展呢?(电脑出示)

这边,是我们熟悉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那么这边呢?

对照上面的计数单位,想一想?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这样一共8个数位,每个同学都自己说一遍。

我们一起说一遍,记住了吗?

8.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我们把这里的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称为万级,而这里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称为个级,它们共同组成了数位顺序表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读一读,个级有,,,;万级有,,,。

三、结合实例,学习整万数的读法,写法。

1.过去我们只是知道万以内的这四个数位,认识的至多也只是四位数,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万级的这个数位,下面我们就能来研究一些更大的数。

2.现在买汽车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买汽车是要花很多钱的,课前朱老师也去了解了几种汽车的价格。

3.(出示图片)大众,二十三万。这个价格不低。

能不能两人合作,在你们拼成的计数器上,摆出这个数?

两人合作,摆好坐正。

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他摆的对不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纠错:如果有人摆成这样(个级上23),他的问题出在哪?

5.二十三万怎样写呢?可以对照你们面前的计数器来写。

指名板演,要求:对照计数器来写。

追问:个级上一个珠子也没有,为什么却要写上0?为什么要写4个0?

6.下面,来看第二种车,(出示)宝马,一百零四万,真贵呀!

第3种车,奔驰。先不告诉你它们的价格,让你们来猜一猜,先给你们一个提示:它的价格比大众贵一些,比宝马便宜一些。(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感受大小比较)

再给你们一个提示: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价格,只需要一个珠子,你猜到了吗?

(出示)一百万。

7.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一百零四万和一百万,然后对照计数器,写出这两个数。

8.一百零四万:1040000,个级上4个0是为了占位,那么十万位上的0做什么用?

一百万:个级上4个0占位,为什么一共写了6个0?

9.这三个数怎么读?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

引读:万级上23,个级上4个0,读作;

万级上104,个级上4个0,读作;

万级上100,个级上4个0,读作。

也就是说,万级上是多少,我们就读作多少万。但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个级上必须是4个0。

10.像这样,个级上都是0的数就叫做整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就是像这样的整万数。(板书:认识整万数)

四、感受万有多少。

1.这么大的数,该有多少钱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出示)这是100元,10张这样的100元就是.元,如果100张这样的100元呢?一百元。银行里一般把10000元扎成这样的一捆,那么一捆就是一万元。

2.二十三万元该有多少个这样的一捆呢?

(出示)二十三捆,就是23个一万,23个一万也就是23万。

3.那么100万该有多少个这样的一捆呢?104万呢?

我们屏幕上还摆的下么?

五、游戏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

1.这次有要求:我们的计数器是合成的,正好左边的同学靠着它的万级,右边的同学靠着他的个级,下面我说的数,左边的同学负责拨万级,右边的同学负责拨个级,轮不到的时候也不着急,就看着同桌,他错了你可以提醒他,好么?

为了方便核对,我会在屏幕上给出正确的拨法,拨对的立即坐正。

第1个数150000,第2个数15;

第3个数2100000,第4个数210;

第5个数3003,第6个数3003;

2、观察上下两个数,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珠子所在的级不同,那么大小一样么?写法一样么?读法一样么?

3、读一读。15和150000;210和2100000;3003和30030000。

左边的数是比较好认的,但是右边的数,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一眼认出是多少万?

(先划出4个0)

再来读一读。

六、总结,延伸

我们之前拨数,从3到30,到300,3000,30000,结束了吗?还有300000,3000000,30000000,现在结束了吗?相应的数位表呢?在千万位的左边,还有什么数位?这都留给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本教案完全采用了张齐华老师《认识整万数》的教学设计,只在环节衔接上稍作修改,仅供老师们学习、研讨。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3、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概念,感知1升是多少。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容量不同的冷水壶2把、高脚杯、水杯、纸杯水等

各种容器、量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及搜集的带有容量单位的实物。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

学生

创设情景

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探究

(一)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容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容量的含义,首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初步理解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

(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

(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

(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

(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

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

(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

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1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1升水是多少,加深学生对1升的体验。)

学生活动二

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把1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交流,并明确杯子有大有小,杯子大能盛得水多。

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容量大的容器盛水多,容量小的容器盛水少。

学生自由发表并比较选择。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

学生在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进行推测。

学生观察并交流,明确: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容量相等。的两个容器,形状不一定相同。

学生通过实验明确。

学生明确:容量相同的容器形状不一定相同。

学生挑选不同的杯子。

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观察并交流。

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交流。

学生实验并明确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正好是1升。

学生交流试验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注意记录。

学生根据水位估计较大容器的容量。

学生交流。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口答

实践活动

1升水有多重?

1升油有多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践知道相同容量的油和水的重量是不同的,体会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角的认识》,第17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一对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障碍赛跑图)你知道障碍赛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同学们用直尺画线段这说明线段是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根据回答板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回答板书]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联系实际(学生举例)[霓虹灯光,电筒光,太阳光]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3,练习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完成想想做做一[小黑板出示]

4,小组合作交流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小黑板出示]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射线

线段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学了这么多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学生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两点间的距离[小黑板出示]

小兔子背着一筐苹果往家走,在他面前有三条路,那一条最短呢

(五),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及名称.

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六)练习巩固

(1)判断[小黑板出示]

1.直线比射线长.()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4.一条直线长5米.()

(2)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他们各是什么角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逐步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能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发现数学规律。

2、在操作、交流、反馈等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并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交流过程和方法。

3、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比赛情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计算器操作方法的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索和发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

难点:通过计算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好计算器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通过对话情境导入新课,明确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用计算器计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菜场去买过菜吗?菜场里买菜的人多吗?那你们看到那些卖菜的小贩是怎样算钱的吗?怎样不会算错呢?(使用计算器)

2、(出示图片):你们看出图中的场景是在哪里吗?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都用计算器?

你们还在什么地方也见过或用过计算器?

3、揭题:现在,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我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

认真听讲并回答相关问题

观察并思考所涉及的问题

相互交流

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索新知:

巩固发展:

小结与作业:

了解计算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懂得如何开机和关机。知道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

通过自我尝试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能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

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并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交流过程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计算器操作方法的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索和发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能通过计算发现数学规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知识,

形成技能。

问题带来了方便,所以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学习使用计算器。(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计算器:

1、请大家观察你带来的计算器,看看它的外观和构造。

2、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计算器的外观特点和构造?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教师介绍计算器一般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各种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计算。

3、那计算器怎样开机和关机呢?你会吗?试试看?

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开和关的?按的是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个键?介绍(on和off键)

4、那键盘上除了开关机键外还有许多键,你们知道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吗?谁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说明。

(二)初步使用计算器

1、计算器的功能是计算,那怎样用计算器来计算呢?

出示题目:38+27

你能用计算器来计算吗?试一试。

交流方法,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按键是怎样按的?并演示操作

出示第2题3018

用计算器来计算,交流演示操作的方法。

2、下面请大家在纸上验算一下,看看用计算器算的正确吗?

3、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怎么样?

三、巩固发展:

1、对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体会,下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的前面两竖排。

学生独立计算

反馈交流:指名学生说说计算结果和操作方法和过程。对错的学生进行指导。

2、试一试的最后一竖排。

大家看一看,这是两步计算的题目,先算什么?那我们用计算器计算时先算什么?你能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

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计算器怎样计算两步计算题?(按计算顺序,算出第1步的结果后,直接键入第2步进行计算)

3、学生计算后交流结果,选择两题说说操作过程。

4、夺旗竞赛

5、学生先进行计算,并交流算出的结果。

6、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出得数,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组织完成补充练习。

观察自己的计算器

自己先随意操作一下

介绍自己带来的计算器

认真听讲

试一试

说一说

介绍一下

试一试

说说是怎样操作的?按键是怎样按的?并演示操作

用计算器来计算,交流演示操作的方法。

在纸上验算一下,看看用计算器算的正确吗?

独立计算

说说计算结果和操作方法和过程

自己先用计算器算一算

说说用计算器怎样计算两步计算题?

计算后交流结果,选择两题说说操作过程。

同桌进行比赛,看哪个算的既快又对。

先进行计算,并交流算出的结果。

观察算式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个别说。

独立做。

充分挖掘学生对该知识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交流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及对计算器的了解,感觉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比较好;对对于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加深感性例子。

板书设计:认识计算器

On键开机键

Off键关机键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子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250毫升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升(怎么想)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200毫升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

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

6.再给你们看样东西。

献血证。这是我的光荣的无偿献血证。就在上个月15号,我献了200毫升血。

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附:教材分析:

《认识毫升》是国标本第八册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的第三教时内容。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认识容量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是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得容器得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三是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毫升是计量液体的较小的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浅表的经验,对这个容量单位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积累上是,在前面一节课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容量,初步感知了升,对毫升的教学已经有心理上的准备。

设计意图:

因为这堂课的内容特殊,直观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师生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很多,常见的容器和量具,大小不同的茶杯、饮料瓶、碗、勺子、量杯等都搬进了课堂,以便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甚至动口喝一喝,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

第一层次是体验1毫升,体验毫升和升相比,是个很小的计量单位。

第二层次是体验十几到几十毫升,用勺子等小容器来体会较少的液体。比一比同样多的液体在不同的容器里水面高度不同。体验生活中常见的器皿的容量。

第三层次是100、200毫升学会使用量杯量较多的液体,也是为了生活中能较为正确的估计。

第四层次是升和毫升进率的换算。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1.课件

2.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录像播放学校全景

2.展示校园景物中的四幅照片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四幅照片,理解同一平面

(1)课件演示:在花栏杆这个平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栏杆,在球门正面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立柱、在操场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跑道线,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

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同一平面内)

(2)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

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

出现

(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4)想想做做第1题

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6)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

A在信纸上画

B在方格纸上画

C折

D钉板上拉

E小棒摆

F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

(2)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①想想做做第3题

②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看书P40,理解图意,照样子自己试一试。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

③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三、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有什么问题?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近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小结:这是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数量

(2)从面的形状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个同学认为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有的学生会指出长方体上有正方形的面。

师:引领学生观察这种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面,有的全是长方形,也有特殊的情况是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长方形,有时有两个正方形

小结:这是从面的形状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形状

(3)从面的大小关系、棱的长度关系的角度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名同学说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你能指出在盒子上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生:指出盒子上相对的面。

师:怎样说明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呢?

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剪下来,比较;把一个面画在纸上,再比相对的面;量面的长和宽再计算;推理。

师:学生说出方法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这是从面的大小关系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大小关系

师:指导学生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指一指在盒子上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师:出示焊接的长方体筐架,筐架按长度漆成三种颜色。

生:指一指在筐架上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小结: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这是从棱的长度关系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度关系

(4)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点,了解认识立体图形的一般方法。

生:拿着自己的盒子,对照板书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是从那些方面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

生:说一说。

4.认识正方体的特点。

师:你能用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方法自己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吗?

生:先独立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进行反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如果我们把长方体的棱按长度分组可以分几组?

生:说一说自己的分组情况。

师:讲解长、宽、高的含义。出示透视图表示的长、宽、高。(注意使盒子的不同面向下,再指出盒子的长、宽、高。)

生:指出并量出自己的盒子的长、宽、高。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师:有人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讨论。

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圈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图1)是长方体的透视图,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上面的形状是,长是,宽是,面积是。下面的面积是。

(2).图中左面的形状是,长是,宽是,面积是面积是,右面的面积是。

(3).图中前面的形状是,长是,宽是,面积是面积是,后面的面积是。

2.教材中,第15页的第2题、第3题。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应该感谢谁呢?

生:谈自己的体会。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立体图形的方法,回家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任意形状的物品,了解一下它的特点。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8)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1课时

数学欣赏

2课时

01、课题:走进乡村

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教学反思: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这样课的结构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习。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框架、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你打算挑选什么的小棒?

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

(2)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

2、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试一试梯形、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有稳固性。

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分析怎样利用这两种图形特性的优势,避免这样的缺点。

3、我们再来看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以拉动吗?为什么不可以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来研究它。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你能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还能剪出什么?能剪出两个三角形吗?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么样?

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能剪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吗?

4、第23页。第2题。(1)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剪下附页1图形1中的图形试一试。

(2)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5、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三、总结。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对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于活动角帮助学生来认识。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图形中较特殊的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

02、课题:动手做

内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版,想做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桌面。可以拼,该从哪里锯开呢?

二、动手操作

6、动手剪下附页1图2中的图形。

7、你认为应该沿着什么样的线条剪?还可以怎样剪?

8、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做一下设计师,用图形来表示设计意图。

这条线是怎样画出来的?(从两条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

三、数学概念

1、这条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边就叫做底。发现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垂直)还有哪条边和这条高也垂直吗?(也是底。)

2、你还能画出一条高吗?(检查三角板的摆放)

3、梯形也有高,判断:下面哪条是梯形的高?必须是从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画的?

4、三角形也有高,你觉得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5、练习:第25页第1题。

三、运用概念

1、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2、第2、3题。

3、可以画指定底与高的图形吗?

四、总结。

教学反思:动手做一做对于孩子掌握高的概念,形成高的表象非常有效,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高的特点--垂直。帮助他们总结高的概念,可以总结一些关键词语,比如:垂直(重合)、对面(边或顶点)。

注重孩子画高方法的培训,让他们熟练地画高。

03、课题:三角形分类

内容:三角形分类

课时:1

教学准备: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4、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二、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i.第28页第1题。

ii.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04、课题: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内容:三角形内角和

课时:1

教学准备: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三、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

学生在量三角形各个角的时候容易产生比较大的误差,但他们中许多是先知先觉者,容易产生冲突,可以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用撕、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他们能自觉地认识到测量的误差的存在。

应该加强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进行的计算练习。

05、课题: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内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课时:1

教学准备:直尺、教具(小棒)

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基本教学过程: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34页,练习1。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摆一摆,3根小棒,能

3、第13页第5题。说到比较大小,有一位同学也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并把他们按顺序排列了起来,我们来看一看。发现什么问题?原来是他过于马虎,把小数点丢掉了。小数点虽然小,但影响却很大,我们来帮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数点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依照教材上的情境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走哪条路近?由学生先猜想,后验证。再从具体的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推想在所有的三角形中是否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怎么办?学生列举,通过量、算,最终得出: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天第三边。

有些孩子对于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不能正确判断。利用活动三角形进行进行重点验证比较好。

06、课题:数学欣赏

内容:图形欣赏、分析

课时:1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基本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呈现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漂亮吗?

这些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如果就给一个基本的图形,你可以制作出来吗?怎样制作?

2、其它图案的基本图案是什么?怎样制作的?

3、活动:教材第36页。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制作。

三、总结

1、在附页中设计喜欢的图案

2、回家收集漂亮的图案,看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到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此处,观察平移、旋转、对称对有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一定要加强动手做,让他们在动手做中思考。

07、课题:数图形中的学问

内容:数图形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

3、体会到在数图形中有许多规律可寻,有些可以与数列相对应。

基本教学过程:

五、一、创设情境

1、出示小猫图案和人脸图案

你看出这两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人脸图案中有几个正方形。

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数清楚?为什么?

2、对于错综复杂的情况,你有办法可以数得不重复、不遗漏吗?

3、我们可以用分类的办法。基本图形

4、练习:第38页练一练。

三、总结

1、第38页第4题。发现什么规律?

四、拓展

数学游戏:层层叠

教学反思:在学生会的基础上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数图形在上课之前有的孩子已经会了。但是不一定是有序的。因此,这节课重点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自觉地进行有序数的活动。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整亿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通过一些数据的练习,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亿数了解整亿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计数器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记过比千万还大的数吗

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出示例题图:指名读

这三个数中都出现了一个什么计数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亿数的认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前面我们学过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谁能一千万一千万的继续数?

10个一千万是多少,知道吗?

能一亿一亿的接着数,并说出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吗?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

百亿和十亿有什么关系?千亿和百亿呢?

2、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

谁知道亿、十亿、百亿、千亿各会占有哪个数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它们该归入哪一级?

出示数位顺序表,会填吗?

数位顺序表中的省略表示什么?

亿级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组成和读写

九亿是多少个亿组成的?

能对着数位顺序表写出来吗?

十七亿吨、三百五十四亿米

指名读出写的三个数

整亿的数该怎样写?怎样读?

4、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出示P92例题,指名板演出两个数

巡视发现不同写法让学生展示

比较不同写法,体会简便之处

(学生中没有简便写法的,教师进行提示、讲解)

960万的计数单位是什么?13亿呢?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读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口答第一行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读数

这三个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读法呢?

3、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指名读数

巡视提示用=连接如:4600000000=46亿

展示个别学生作业,组织评议

4、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交流

还知道哪些与人体有关的数据?

5、想想做做第5题

1亿有多大呢?我们来做一次数学活动。1枚一元硬币大约重6克,根据这个能推算出1亿枚一元硬币有多重吗?

这些硬币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需要多少辆才能一次运完?

6、现在你对1亿这个数有什么想法?

对于课前的那些信息有什么想法?(P91例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十进制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那有没有其他的计数法呢?请阅读你知道吗?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角的度量”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角的度量”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