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党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文选》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僵化还是创新,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能否永葆青春的根本问题。20世纪初叶,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以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理论,形成了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动力、对象、任务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面对深刻变革的世界和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立足国内外新的实践,紧紧把握时代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勇于进行实践探索,勇于进行理论思考,不断提出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对策,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实践经验,并升华到规律性的理论高度,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课题,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产生了新的理论飞跃,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创新成果。
《江泽民文选》收录了包括从视察广东、江苏等地和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内的提出和全面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著作,勾勒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包含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展示了我们党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毫无疑问,《江泽民文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事业是将人类社会推向理想境界的空前伟大的事业,也是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前进的空前艰巨的事业。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其他社会主义成功模式可以搬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这个格言在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也一再得到验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临危受命,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成为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开创了新局面,在本世纪初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是党的十六大系统总结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十条经验,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践创造的智慧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十条基本经验同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江泽民文选》收录了江泽民同志这13年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著作,涉及内政外交国防、经济政治文化、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就生动记录在这雄文三卷,党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就体现在这字里行间,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结晶也同样凝结在这篇篇章章。毫无疑问,《江泽民文选》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集中体现。
理论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作为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集中体现,《江泽民文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江泽民文选》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可以使我们重温这一历史时期党和人民非同凡响的伟大实践,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江泽民文选》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实践经验,可以使我们深刻领会并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面、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可以使我们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之,《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我们必须永远高举;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和坚定不移地坚持。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要深刻领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宏伟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工作;要深刻领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深刻领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前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样是发展的、前进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就要更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鲜活实践孕育和滋养新的理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话是提醒我们,讲特色时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本色,如果忘了或丢了社会主义的本色,这种特色绝不会是社会主义的,而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了。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特色和本色是一个完整体,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否则都可能丢掉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将社会主义制度固化、僵化,走向独裁专制的左倾错误的老路,也有借改革之名,忽视或有意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纷纷走上丢了本色的资本主义的邪路。左倾错误往往是使右倾错误得势的条件。所以小平同志说:“左可以丢掉社会主义,右也可以丢掉社会主义".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都险些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丢掉。由于我们党及时纠正错误,把坚持本色与坚持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

坚持本色,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知道要坚持什么?

就我个人来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曾经似乎是清楚明白的,又曾经是糊涂的。说清楚明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政治上,人民对共产主义的理想都非常信仰,党风正、政风清,人民对共产党非常信任,经济上,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人当家做主,农村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当家做主,人民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幸福感很强,人们发自内心地、兴高采烈地高唱“社会主义好”,对社会主义充满美好的梦想,没有任何怀疑;说曾经认识模糊是在改革开放的后期,也就是十八大前一段时期,感觉人们不再提共产主义理想了,经济发展了,但工人、农民的地位在下降,高收入人群(如国企高管和民营企业家、各种“名星”等)的地位越来越高,两极分化明显、贪腐严重,到处能听到、看到的多是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等等,在我接触的年青人当中,似乎很少能听到唱或说社会主义好的,而赞尝西方资本主义的则很普遍,国内外一些学者把中国社会称为是“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虽然其中一些人是别有用心,是想唱衰中国,希望中国改变颜色。这些不仅在我的脑子里产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疑,而且深切感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确处在将丢失本色的严重境地。所以,要坚持本色,就应当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正本清源,明确方向。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讲了五条原则:

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是对生产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按劳分配;

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四是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

五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马克思的这五条原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讲的,即是在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这种物质条件和五条原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否则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讲了三条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我理解,这三条原则实质就是马克思讲的五条原则中的第一条,在中国尚不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更必须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原则,这就是本色、是方向,必须坚持。

通过学习真正明白了,自己五十年代所谓明白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特色,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才能知道要坚持什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两大特色,一是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

第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初级阶段。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理应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发展,但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得到大力传播,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最贴近劳苦工农有关,这也即是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将率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国、多国实现。前苏联和东欧由于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他们就一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了列宁主义,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指出中国要进入社会主义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明确说:“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真的搞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的过渡论和初级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理论的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醒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急不得,千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法则,否则会欲速不达。我国过去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企图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一切私有制,赶英超美,结果不仅不能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反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走向崩溃边缘。所以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出发,这就是特色所在。

二是让我们明白在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既不能机械、死板地套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五条原则,又不能忘记五条原则,特别是第一条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二个特色:改革开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中央把改革开放提到如此高度,我理解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在思想深处来一次大革命,革除一切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以改革的精神,追求不断进步,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守旧,不固步自封,不为本本、条条、框框所困,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向深层次的难题开战;要以开放的胸怀,实行开放的政策,对内执政要公开、透明,不封锁,不遮掩,不垄断,对外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要放眼世界,走向世界,认真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把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还是破解僵化防止西化的重要法宝。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甚至让你丢掉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又可认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以事实证明我们既坚持了本色,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且有成果,从而使大多数持左倾观点的人们满意,进而孤立少数顽固不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时又证明我们坚持了特色的优势,即大胆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因为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胎胞中逐渐成熟的表现,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反而是应当欢迎他,让他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因素成长的助推力,这是好事,这样做,就可以使持右倾观点的大多数人满意,从而孤立极少数顽固不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并使西方某些国家希望中国改变颜色的企图落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保本色,扬特色的辩证统一。

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表述,是保本色,扬特色的辩证统一。“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好比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輪,前方既有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有通向资本主义或其它什么主义的道路;“两个基本点”:一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这艘巨輪的方向盘,能保证巨輪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二是“改革开放”这是这艘巨輪前进的动力和加速器,能保证巨輪以比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的速度前进,早日实现赶超目标。总之,只要认真地、完整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就一定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争取早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早日将资本主义比下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学习心得


珍视中国制度中的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一些人喜欢用西方宪政等概念术语来解读和引导,例如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套改为宪政。这种概念的混用,导致了对一些重大原则问题认识的干扰和误导。排除这种干扰和误导,对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至关重要,对学术研究和中国理论体系建构也很重要。

用西方的名(价值和概念等)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套到西方话语体系中,是西方学术和意识形态同化战略的一部分。我国古人对名格外慎重,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讲法。当然,西方学术对自己的名也很重视,不轻易接受外来的带有价值含义的概念。要摆脱西方名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替代、覆盖和干扰,正名、顺言、成事工作就格外重要。简单套用西方宪政等概念,不利于我们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丢了自己好的东西不说,生产的知识最后充其量是在为别人打工,是别人体系的一部分和附庸。在中国制度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时候,还有人总爱拿西方制度标准来套中国制度,认识上早已落伍了。

关于西方宪政,经常与西式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纠缠在一起,同义反复很多,这就像古人司马谈论名家时所说的,使人苛察缴绕不得其意,把人给绕糊涂了。至于宪政究竟是什么,是不明就里的。有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宪政,有说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有说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有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有说要分权制衡,有说要保障民权;成功了是因为实行宪政,失败了是因为拒绝宪政;更有甚者,还有说要精心设计出一个完美宪法,就可长治久安。找来国内新出版的四卷本《世界各国宪法大全》一书一看,宪法蔚为大观,各种宪法不可谓不多,朝令夕修的不可谓不少,但是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绩效,各国则又相去甚远。中国人常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宪法为公器,贵在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保证实施,按照宪法来治国理政,同时每个公民对宪法要有敬畏,这是政治学的一般道理。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最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章党规管党治党,依据宪法领导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国,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用自己制度模式中的名,容易将自己制度价值、制度原理、制度实践讲清楚,从而在制度教育中逐步形成自己制度的思维基因;相反,用西方宪政的名言说中国制度,说不通,甚至对政治发展有很大的误导效应。

反对用西方宪政概念和标准来对照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否定西方国家在自己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文明,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都不应该看着别人的制度文明不舒服。这符合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的和平共处的精神。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反对用西方的宪政来套中国的民主法治,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法治建设,也不意味着我们的法治就已经很成熟了,更不意味着我们就关起门来,不学习和借鉴人类在法律文明上已经形成的许多合理且对我们也有用的内容。但是在借鉴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别人好的东西转化到自己法律体系中,而不是把自己转化到别人体系中去,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

坚持中国制度思维

制度自信并不仅仅表现在实践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思维中。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要有对自己法系的自信。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减少这种简单化、片面的认识的干扰,从西方宪政思维中走出来,核心是培育、践行中国制度以及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思维。

第一,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思维。中国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的一个核心精神,或者中国实行法治的一个核心思维,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这种思维应该深深植根在治国理政、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全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因。按照这个思维,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依法治国领域,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所谓西方的宪政思维,恰恰与中国制度思维是矛盾的。在中国制度思维下,我们遇见问题难题会坚持在中国制度框架下去认识并加以解决,而在西方宪政思维下,人们一遇见问题难题就会总想到在西方制度中去开药方,这种思维在实践中不会巩固中国制度,只会慢慢削弱中国制度。

第二,人民主体思维。人民主体是中国制度的基本特征。坚持人民主体思维,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义务是统一的;坚持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法纪思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会有秩序。古人说:法行则人从法,法败则法从人。法要行,首先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敬畏宪法和法律。在中国制度下,法纪思维有两个含义,一是全社会形成对宪法和法律崇高性、权威性的认识,二是对党员干部来说,要有对党章崇高性和党规党纪严明性的认识。党规党纪不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党规党纪严于法律,保证党从严治党、长期执政。

第四,法律文化思维。制度与文化总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到中国的法治文明,就是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思维。古人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就是德法兼治的治国理政思维。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西方法律形式主义和程序主义的弊端,重视汲取我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资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夫法制繁,则巧滑之徒皆得以法为市,而虽有贤者,不能自用,此国事之所以日非也。这段经典的话用来批判当前西方法律形式主义和程序主义,是很贴切的,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该避免其弊端。再比如,中国法治文明思维中重视调解,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法治领域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西方对抗性法律程序过度的弊端。调解不仅体现在我国国内法治体系中,而且在对外关系处理中也很重视调解的使用。

中国法系在世界法系中自成一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立法律体系,中华律令文明对周边地带不乏影响,被借鉴的也不少,中华法系在人类法律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统计,在人类有史以来的xx大法系中,有6个已经彻底消亡,5个经过融合后得以存续,3个基本未经融合而生存下来(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两个经过大规模融合更新和再造,但已面目全非(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其中,历经3000多年未经融合而存续下来的就有中华法系。纵观法律体系演变史,凡是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辐射意义的法律体系,都是在自己社会土壤中生长壮大的,照搬和拿来主义的国家从来不会在世界多极法系和法律文明中拥有一席之地。

中国的制度体系正在走向定型,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逐步建成,即最终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与法律法规衔接、自洽并相互支持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确立。因此,中国的政治学人和法律学人始终要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道路,矢志不渝建成中国法系的自信,唯有这样,才能在推动知识体系发展和国际学术对话中拥有自尊。而按照西方宪政思维来指导,今天搬欧洲大陆法系,明天学英美法系,搬来学去,最后无非是别人法系的一个分支,断不可能建成自己的法系,更不可能在人类政法文明独树一帜、自成一格。我国唯一担任过国际法院院长的史久镛法官,在论述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发展时曾说:这些年里,中国法学界在强调借鉴、接轨的同时,对中国法律人自己独创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淡漠了,乃至不大提及了。这段话是个警示,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发展国内法治体系还是建设国际法治体系的进程中,始终要有建成中国法系的自信。

因此,一旦我们拉长历史的视野,拓宽比较的空间,就会从国际比较和历史纵深中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规范着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我们理应将其作为人类一大法系去认识和发展。要充满自信地把中国法系视为人类一大法系,摆在世界多元法系中。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中,拥有强烈的事业感和巨大的成就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通过社团组织大家进行集中学习及座谈讨论,在和社团成员的互相沟通及了解中,更深刻的体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思想。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也把自己的学习逐渐向系统化、规范化贴近,向严格化、带头化靠拢。作为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成为学习的带头人,用无声的行动带领同学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默默的付出激发同学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有关理论的热情,逐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同学们的头脑,作为同学们今后的行动指南。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我作为社团团长,对于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之成为做好带头作用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帮助社团其他成员共同学习,实现自身价值。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自身奋进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句话激励了数代青年的奋进。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新时代青年再次殷殷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拥有牢不可破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努力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魄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投身在祖国的怀抱里放飞青春梦想。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团更是要把青春扎进土地。继续进行精准调研,继续了解群众所需,同广大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奉献社会。将自己的诗与远方与中华民族的梦与未来合辙共响,为驱动新时代航船驶向远方彼岸,献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理解


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工作报告,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重要的大会。所以一方面讲这是一个“总结”的大会,它不仅仅是过去五年的总结,而且是改革开放29年以来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开创”的大会,它所开创的路不仅仅指向未来,还指向了2020年,甚至更远。

胡锦涛的报告分为十二个部分,洋洋洒洒两万多字。非常完整地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作用和任务、形象旗帜都表述得非常清楚。报告里面新词迭出,新意不断。比如报告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专题阐述,这是此前未有过的。“机遇大于挑战”、“生态文明”等新提法,不一而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到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机遇”,一个是“挑战”。其实“机遇”和“挑战”以前都讲过,但是“机遇大于挑战”以前未讲过,中央文件也未明确讲过。中国共产党却在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路程,经过了深思熟虑、权衡各方后做出了“机遇大于挑战”的科学判断。这反映了对我们面临的挑战、问题有新的选择,包括后面讲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这个意思。今年上半年,胡锦涛在两会的时候,就谈到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等等,包括到西柏坡去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报告第一部分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胡锦涛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前几次代表大会,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都谈到了这些困难,但是这次讲得最多、最全,说明中央领导层对面临的困难绝对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一种比较自信、乐观的判断。

对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面临的问题,包括中国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功的经验,中央领导人考虑得也很清楚。我们短短29年就取得了这么巨大的成绩,世界上绝对无法比拟。国外对中国的成就非常佩服,觉得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来的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们就是坚持这个道路,坚持这个理论,高举这个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越来越清醒。哪些东西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哪些东西对我们长期发展有用,我们的领导人也越来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胡锦涛讲的四个“坚定不移”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的话,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机遇大于挑战”。

(中共合江县委宣传部张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心得体会


通过对中宣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的深入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以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清晰的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论述。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深化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导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和正在证实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并始终在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完善发展着自身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实践的结合、与时俱进,这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丰富程度和创新程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比于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但是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党的建设问题上,能坚持与时俱进,反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级领导班子都在年轻化,活力化。发展问题上,国家积极迎合国际发展形势,接受挑战,把握机遇,秉持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贯彻三步走政策,在新的世纪里更加有生机有活力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由其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此进行了强调和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进一步阐述,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正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了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

30多年来,我们党积极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始终坚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的思维审视时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通过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之后,我有了不少的思考,对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无比强烈的自豪感。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在思想上积极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让国家骄傲的成绩,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江文选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学习江文选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学习江文选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13年间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刻领会和把握江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体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的主要理论创新观点有: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经济发展“新三步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成了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新理论的主体内容。
积极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政治利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体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的主要理论创新观点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政治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削弱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丢掉”,“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及“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必须依靠包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的“新的社会阶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和“八项主张”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从而构成了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新理论的主体内容。
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体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理论创新观点有: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把培育“四有”公民当作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推动中国先进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和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继续坚持“二为”、“双百”、“两用”方针以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构成了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理论的主体内容。
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社会利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体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域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域的主要理论创新观点有: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同“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把形成“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作为战略任务;而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谋划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的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从而达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这些构成了江泽民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创新理论的主体内容。
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世界”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把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心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心得

在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下,互联网中心(线上中心)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其中第九讲《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更是让我深刻认识到想要紧跟时代、立足时代,就要改革创新,就要用新的方法解学新的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中提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是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改革开放经历40年的伟大实践,现在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必须要紧跟新时代,所谓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于迈向新的奋斗目标,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对于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根本动力。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改革创新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认识、统一思想,把握大局大势,掌握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在风流激荡的时代大潮中站稳脚跟,做好时代发展的开路先锋。

做好基础工作、不断提升自我,点点滴滴投身改革开放新时代。一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找到落脚点和小抓手。《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中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拥有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作为交行的一名工作人员,要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切实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党性修养,也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将业务知识转化为工作业务的能力,为践行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基础。放在交行的日常工作中,要紧跟新时代的发展,要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大数据运用到服务用户中,细分用户属性、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始终为人民服务,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践行改革创新,要常想、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学结合,学做结合,才能对自身实际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要将理论学习作为驱动自身成长的源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党员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互通有无、教学相长;在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中,更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落实,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意识,凝聚起一股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在9月21日个金部党支部、互联网中心(线上中心)党支部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党课上,支部书记徐瀚同志就专门针对改革提出了个金业务十问,启发大家换个角度去思考零售业务。三是践行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到大众身上,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推动改革落实,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要抓落实,见成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和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宗旨,学习《三十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呵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将人们利益放在首位,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实践到个人的交行工作中,交行创新性地开拓了移动柜台服务,让更多不方便去柜台办理业务的用户享受到了上门服务;为更好服务用户,我们提升用户体验,不断优化手机银行App的视觉体验、使用体验,升级系统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潮流。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胆改革、开拓创新。新时代下,我们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指导工作。通过近期的学习,我认识到学通弄懂《三十讲》,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以此为指导,为党和交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