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内容显示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篇一】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XX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 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篇二】

惩腐方能安邦,倡廉才能兴国。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干部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篇一」

根据市纪委统一部署,近日,我局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该片由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广电出版局联合录制,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通过连续观看,我对中国厚重博大的廉政文化史有了新的学习和认识,对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廉政意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我认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一名忠诚履职、干净做事、勇于担当的合格公仆。

该片第三集《清浊之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展示了历史上清官和贪官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透过该片,我体会到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领导干部终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源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通过观看该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廉洁的对立面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滑向腐败。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礼尚往来,但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心变成坏事。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员就是在他人的感恩表达中模糊了廉与贪、清与浊的界限,甚至因为还不完的人情债而心生非分、滋长贪念。

那么当代中国,什么是清官、好官,什么是合格的人民公仆呢?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好干部标准问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朝气蓬勃、生生不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XX年10月,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做人做事做官原则。

我认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与我们党的好干部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不同,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体现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高度统一,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为官的职业素质,三句话实质上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做人做官做事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三句话既朴素又简洁、既好记又易懂、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要求明确、掷地有声。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使我更加认识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涵盖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品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丰富和发展。观看《鉴史问廉》,的确引人深思、让人清醒。我认为要达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守住党性修养和清正节操,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篇二」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于xx月xx日至xx日,观看了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看完之后,历史的一幕一幕开始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展现出来,同时廉洁从政的钟声也不断在我耳边响起,可谓感慨颇多、教育颇深。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一、抓廉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该片的第一集从西晋王朝讲起,历述了唐宋的兴衰,官员腐败、当政者昏庸直接导致了一个个朝代的灭亡与更替。然而也应该看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国之兴盛时期,多数又是政治清明、官员清廉的时期,两相比较可以发现,腐败是导致朝代灭亡的根本内因,而清廉则是一个朝代兴盛发达的重要因素。历朝历代,当权者都将反腐败、廉政建设当成主要工作来抓,时至今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掀起了反腐风暴,并且逐渐将其推向了高潮。随着xx、xx等一批高官的落马,让我们感觉震惊,震惊的是落马者官位之高,建国以来尚属首次;震惊的是落马者贪腐之深,收受巨额贿赂;震惊的是党和国家决心之大,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整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从古至今,反腐败一直没有停止过,相信我们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也绝对不会是一阵风,一定不会虎头蛇尾一扫而过,而是会不断继续深入的开展下去,因为反腐败、抓廉政应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要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贪腐行为的发生,我们都要坚持一反到底、坚持一抓到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将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高潮。

二、抓廉政要以史为鉴要古为今用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里演到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现阶段,不乏有上访人员遇到真正处理问题的官员都会说到我是碰到青天大老爷了,这句话既是对遇到清廉官员的期待,又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鞭策,为什么要说碰到青天大老爷了,如果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个个都象包拯那样秉公执法、铁面无私,那老百姓还能碰到吗?!包拯的例子在古代乃至现世都广为传唱,但是现世象包拯一样的官员又有多少?!我相信现在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包拯的数量一定比以前要多的多,但仍有不是包拯的人影响了我们的党的整体形象,正是这部分人的存在而导致了我们的人民对我们执政党中间的个别官员提出了抗议,影响了我们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点是必须要引起我党高度重视的方面。所以,我个人觉得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对当今社会的社会治理、党情民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认真面对。

三、抓廉政要强调制度要突出惩治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是新时期对权利约束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只有不断加大反腐惩治力度,才能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良好局面,才能推动我们中国梦的实现。

以上即是我个人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的一些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争做一名新时期的廉官、清官。

参观甲申史鉴馆心得体会


参观甲申史鉴馆
市局纪委书记 谷桂云
在甲申史鉴馆开馆之际,仔细参观了展出的内容,受到深刻教育。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兴败胜亡的景象如在眼前,其中最有教益的一幕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四十天。重温大顺政权兴废往事,吸取大顺政权由胜而骄、由骄而奢、由奢而腐、由腐而亡的历史教训,对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自成从参加到后来领导农民起义,经过十几年千难万险的历练和多次死里逃生的劫难后,吸取流寇主义的教训,礼贤下士,守土不流,严明军纪,同甘共苦,经过扩军整武,励精图治,作风大变,气象一新,仅三、四年内,就收取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兵锋指处,望风披靡,势如急风暴雨摧枯拉朽一般攻占北京,推翻明朝。这胜利虽然如河堤溃迸是经过十六七年的日浸月润才实现的,但最后阶段的突变实在来得太快太容易了,以致李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等一干领袖人物都飘飘然,昏昏然,几十万大军囤积在京城里面享乐,直到清军入关后,才匆忙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第二年就被追杀而亡。从李自成昂然进京到仓惶离京,只有短短四十天。这是骄奢淫逸,纪律废驰,人心涣散,作风蜕变的四十天,是农民革命运动由盛而衰,从顶峰开始急速跌落的四十天,是天翻地覆的四十天。

1945年7月,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谈话中,黄炎培提出:历代王朝往往开始很好,到后来就慢慢衰败了。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答道: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依靠民主,依靠监督,可以防止腐败;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敲响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为预防这些情绪的发生,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要求,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外历史上,政权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可谓多矣,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教训。鉴此,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中直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对大家提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他说:李自成进京就变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

就我们党来说,随着执政的日久,党员干部增加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增加了滋生腐败、固步自封、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危险性。党能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迫切需要全党同志以史为鉴,切实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追求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与生机活力,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为此,邓小平同志多次提醒全党,“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重新读一读《甲申三百年祭》,指出:“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领导干部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胡锦涛同志任党的总书记后,便带领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并采取了一系列惩治腐败的措施,还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实践”、“公正搞好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一系列亲民、爱民、荣民的方针政策。党中央把握“人心所向乃兴,人心所背乃亡”的历史规律,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高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党中央还反复重申在执政条件下,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方略。不断向全党敲响警钟,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进京赶考”的锤炼。但是也应当警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加之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傲,私欲膨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滋长起来。有的工作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效能低下;有的不动脑筋,照抄照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心浮气躁,流于形式;也有的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情趣,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滥交朋友,奢侈腐化;还有的贪图名利,弄权勒索,跑官拉票,投机专营。领导干部中的这些不良风气严重腐蚀人心,涣散斗志,不仅不想事不干事,工作不落实,机遇抓不住,甚至还衍生腐败案件: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大量存在;因责任心不强使得急需引进的招商项目半途而废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因盲目决策迫使不应当建设的重大项目匆忙上马而导致科学发展观受到破坏的问题一再出现,因监管不力使得本来可以避免的重大事故频频发生而造成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悲剧不断上演,因权钱交易徇私枉法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屡见不鲜,等等。可见,不良作风与腐败案件虽然有量和质的区别,但从不良作风的量变到腐败案件的质变之间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作风是腐败案件的基础和先兆,腐败是不良作

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注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听任不良作风侵蚀党的肌体,就将病入膏肓,失去人心,亡党亡国。

大顺政权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正,才能形象好,才能得民心,才能事业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倘若没有一个好的作风来支撑和保证,执政基础最终会发生动摇甚至逐渐瓦解。建国前,我们党是非执政党,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夺取政权。解放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的这一历史性变化,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严峻考验,那就是:怎样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经受住如何掌权、如何用权考验的问题。传承和弘扬“两个务必”精神,目的就在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核心在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的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风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执政党的形象。领导干部作风好,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党群干群关系就密切,执政基础就稳固。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就会紧张,人民群众就会和我们党离心离德,执政基础就会动摇甚至崩溃瓦解。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如何用权的问题上,始终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都不要成为脱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都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我们是在代表他们掌权,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执政基础才能稳固,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存身立命的根本和法宝。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要做好“四个表率”。一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做奋发有为的表率。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政绩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考核领导干部,大力提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二要维护团结、作风民主,做顾全大局的表率。要坚持集体领导,积极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内工作制度;要主动接受监督,树立自觉监督的意识;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去分析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三要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做服务人民的表率。要增强对百姓的感情,了解百姓所需、所盼,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总结化解群众矛盾的有效方法,坚持依法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和社会安定团结。 四要秉公用权、拒腐防变,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正确行使权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坚持权为民所用,防止公权私化,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陆逊简介


陆逊简介

参考一:

陆逊简介

陆逊(183-245),[1]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孙吴四英杰之一,世代都是江东有名的大族。同时,也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公元222年,刘备兵讨东吴。陆逊则诱敌深入,采用火攻,大破刘备,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用心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有名的攻心战。此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之后,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参考二:

陆逊简介[由整理]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用心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

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袁术与陆康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在此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陆康子陆绩尚幼,因此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职责。分手后的签名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但历史却把陆逊推上了政治舞台。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参考三:

陆逊简介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183年生于九江(今安徽寿春东)。

193年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

195年于江东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职责。

204年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

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陆逊针对山区越族居民据险自守,不服从孙权政权的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提出政治推荐,孙权采纳其推荐,任命他

为右部督。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谋羽取荆。陆逊见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攻取荆州。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十一月,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陆逊

低调中爆发的陆逊

220年陆逊前后斩获招纳蜀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222年(黄武二年),夷陵之战破刘备。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石亭御魏国。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公元237年(嘉禾六年)二月,孙权遣陆逊督军征讨。虽遭义军顽强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为陆逊所平。

公元244(赤乌七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

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

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