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
随着品德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日渐显露,尤其是对教材目标的把握,成为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理解、处理、使用教材上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感到棘手、领导为之担心,同行议论最多的一个难题。当我们已经习惯于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阐述一个道德观点、一篇课文上一节课、一节课又给学生讲一个道理的传统思想品德课教材与教学时,一下子面临了仅以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相组合的新教材时(且每篇课文的教学有时需2到3个课时完成),使得不少品德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无法找到把握教材目标的切入口,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因此,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怎样正确把准教材目标,显得十分必要。我的体会是:
一、从课程标准的层面上来把握教材目标
一般说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笔者曾参与了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有幸与教材主编、责任编辑等领导有了比较多的接触,也了解了有关的编写原则,深感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文转载自网找文章,到网]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素材的选用,都是严格体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落实课标内容服务。也就是说,不管哪册教材中的哪篇课文,都是和课标内容标准中的相关年段要求是一致的。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它由《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3篇课文组成。《从四大发明说起》是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3点: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编写的;《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则是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4点:“知道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而编写的。所以课文《从四大发明说起》的内容不仅着重对四大发明作了简单的介绍,就其当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作了说明,而且还引出了其它一联串的发明与创造,如张衡的地动仪,黄道婆的纺车,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赵州桥、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以认识“文明古国”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还远不止课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因此课文题目就是“从四大发明说起”,课文内容的栏目也有“信息角”“小调查”“故事屋”等板块,这就告诉我们,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而言,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学生据此展开学习,就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同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这二篇课文,则是选用了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八国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让学生通过对事件的回首,认识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志向。同时,教材也呈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事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的甲午海战和伟大的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以全面体现课标内容标准上的要求。
教师如果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就能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这样,把准教材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具体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就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二、从单元导语、课文提示及关键词上来把握教材目标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有单元导语,每篇课文有(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课文提示和关键词。这些单元导语、课文提示和关键词虽然文字不多,但它的外延一般都覆盖到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和在上课前,能仔细研读这些文字,也十分有利于教材目标的正确把握。
如前所述的第六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其单元导语是:“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为古代中国有众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和闻名于世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我们为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蹂躏而愤慨;我们更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而歌唱……”从这一单元廖廖几句导语中,我们就可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3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都浓缩其中。
每篇课文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也同样起到目标的导向作用。如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的提示语是:“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是“民族自豪感”。它把文明古国值得荣耀的一面和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应该要树立的那种民族自豪感,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向我们作了提示。第2课《圆明园在哭泣》的提示语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犹如江河日下,逐渐走向衰落。从1840年开始,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用鸦片和洋枪,打开了中国千百年来闭关自守的国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刻,我们仿佛仍能听到圆明园在哭泣……”关键词是“不忘国耻”;第3课《悲愤的吼声》的提示语是:“从19世纪4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就一直在不断地侵略我国。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成为震惊世界的暴行,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野蛮、可耻的一页。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关键词是“历史屈辱”。把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饱受的巨大灾难和屈辱中,选取最为典型的二个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意在让我们重温历史,不忘屈辱,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这也正是这二篇课文的教材目标。
三、从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中来把握教材目标
如前所述,现行的品德课教材与原思想品德课教材相比,呈现方式上是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而显得版面活泼,可看性强,但对于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目标来说则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每篇课文不多的文句中,不少也是仅对插图(照片)的说明而缺少文句间的内在联系,所表达的教材主题有时会不很明确。如何正确运用教材中的这些文字和插图(照片)来确定教材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不少教师感到难以实施。特别是在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体现生活,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背景下,使得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作用产生误解,不重视教材的使用,有的甚至把教材丢弃一边,在用与不用的问题上,也是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场合,学生不用课本甚至不带课本进教室,教师照着一个话题,随意选用一些材料进行教学,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时尚”。难怪有学校教导主任听课后对我说,课本以后学生不用订,只要给教师订一本就行了。
教材真的是这样可有可无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我编写教材的体会中,深感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和插图(照片)都体现着教材目标。它虽然是由看似简单的一些文字和几幅插图(照片)组成,但都是经过编者的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的甚至反映了整个编委的集体智慧,以恰到好处地体现课标内容。第一课《从四大发明说起》,从文字的角度说,它分别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对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创造及作用作了概述,课文中更多的是插图,则是文字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不仅体现教材的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同样体现着教材目标。如教材在介绍指南针的发明上,选用了“司南”“罗盘”二幅照片和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的插图,就把它的发明过程和作用正确地反映出来:最早发明的指南工具是司南;指南针发明后最广泛应用的是在航船上,即船上指示方向的罗盘;指南针发明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那时如果没有它,人们驾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是非常困难的……。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创造及作用的介绍,都配以有关人物、发明过程和具体作用的插图或照片,同样也都说明了这样的作用。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地动仪”“纺车”“赵州桥”“都江堰”插图,它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为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去了解我国古代那些更多的发明和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供了方便。教师如能仔细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认真思考插图的编排意图,就能悟出其中的教材目标。
当然,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使用,要了解课文插图(照片)的含义,并不是要去死捧教材不放,或者上成看图说话课,重新回到原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学文明理”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倡导用各种学生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来了解、来解读课文内容,因为课文内容都体现着教材目标。
以上是我对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的一些认识,也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该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上出风格各异且又目标准确的好课。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学习《新课程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听了蒋宏涵老师的《新课程》课程,受益匪浅。虽然蒋宏涵老师的《新课程》是以物理课教学为例,但是,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跟生物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带来新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方法逐渐为我们所熟悉并认同。作为生物教师,面对新课改,我们慢慢摇学会以下转变。

一、融进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意味隽永,极富哲理。佛祖问弟子们: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祖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在激烈澎湃的课改浪潮中,教师就犹如一滴水,应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海中,感悟新课程,体验新课程。然而在改革面前,有的教师往往把新课程的理念挂在嘴上,把新课程的要求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工作中却缺少钻研,缺少反思,更缺少具体的教学行为。

融进去,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如果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没有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新课程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将书本上写出来的、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新理念内化为教师本人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追求的组成部分,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时,教育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主动的、持久的变化。其次,教育新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教师要依据生物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教学具体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预设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这是教育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

在行动中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二、蹲下来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主宰,比比皆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式的僵化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蹲下来,就是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逐步形成对话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新课程中,教师同学生一道寻找道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允许不同的见解,接受不同的意见,诱发创新的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放弃知识权威意识,放弃管人意识,放弃布道者意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异质疑,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谁持彩缎当空舞。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才能因学生而精彩,师生双方才能在共享中实现双赢。

三、动起来

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出发,构建了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必然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传统教学强调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为主。虽然知识性目标可以通过讲授的教学方式达到,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方面的目标,通过讲授是难以达到的。情感和能力需要通过设置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体验,在实际问题情境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如果教师只固守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墨守成规,习惯于讲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等于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听讲、记忆、模仿等低层次的智力活动中,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例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主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非常明显,要求学生能够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等。有的教师是在教室里列举工业化以来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最后告诫学生: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我们要给予密切关注,而且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的教师则是从现实的或者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入手(例如,发生在当地的沙尘暴、缺水、污染等学生能亲身感受的事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拟定行动计划等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显然,前者的教学是通过讲授来完成的,后者的教学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这两种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是有区别的。

动起来,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

四、藏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十分坚定的,然而具体做起来,又必须尽量隐蔽其目的,尽可能少地让学生感受他在被教育,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教学的意图隐藏起来。把教学意图隐藏起来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从侧面选择切入点,学生在面对种种不完善而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从而对其加以填补。学生在这样充满睿智的活动里,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把教学意图隐藏起来,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筛选、提炼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交流中,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显示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意图隐藏起来,必须做到:第一,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探索。第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第三,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索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生物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为谁辛苦为谁甜。只有藏起来,才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发问的机会,给学生评价的时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悟出来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它是教师写教学课后记的深化和发展,是教学研究亟须提倡的一种形式,也是校本教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力量。

反思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材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在实践中要做到在疑难之处延伸教材,在不足之处拓展教材,在兴趣之处补充教材,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2)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的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那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3)精彩的片段赏析。侧重于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止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4)学生的独到见解。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做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教师们交流,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珍惜。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悟出来,就是教师通过反思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在新课程背景框架内,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都需要教师的反思和转变教学行为。问渠那得清如许。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行为,以思想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教育者的情怀感悟教学,做到融进来、蹲下来、动起来、藏起来、悟出来,才能在课程改革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新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实施了几个年头了,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究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相应地,学校也要建立能够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提升的良好反思机制。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无论是选择休闲娱乐,还是继续充电,或者是为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
准备。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假期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那么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小教部给我们林区教师提供一个
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林区的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十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分别从师德修养、教育叙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导
论、数学课题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南、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
展这十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
”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
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
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
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
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不断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
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
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
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
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
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
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
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
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