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也许下面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正合你意!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基层财政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与工作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用理论业务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预算单位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要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要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实行办事程序公开,做到廉洁办事,为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国库集中支付具体工作上的难关。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要使国库集中支付筹建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当前,我们**市原先借鉴兄弟地市所制定的传统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还不够简化,支付环节还比较复杂,不利于将来为预算单位提供便捷服务,需要我们结合**的实际,用创新的精神来进一步优化支付业务流程,整合相关科室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的职能,以充分体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建立公共财政的优越性。


我作为一名新提拨的副科长,在国库集中支付筹建这个特殊时期要用创新的意识做好工作,开动脑筋当好参谋,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地为上级领导当好参谋。特别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件事,(1)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时还必须善于跳出自己分管工作的“小圈子”,站在全科、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2)要搞好调查研究,力求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不仅要胸中有全局,而且做到手中有依据;(3)是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立足客观主动反映自己掌握的具体情况,为全科、全局工作建言献策,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工作中,既不能超权越位,遇到重大问题不汇报,;也不能一味的奉承讨好,唯唯诺诺,没有主见;遇到拿不准的事情,一定要多请示多汇报,积极做好沟通工作,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敢抓敢管,做到服从不盲从,请示不依赖。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财政人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和自律制度,形成舆论监督、预算单位参与的监管体系。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塑造财政人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局里的决定,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国库集中支付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健康科学的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执政水平,努力成为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解放思想是扫清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调整与时代“不赶趟”的思维,更新与现代化建设"不符合"的观念,通过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努力探寻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传统的发展观片面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视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问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成为其典型的思想特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重视的精神,创造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制,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创新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需要先进发展理念指导,更需要一个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只有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强劲的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中,还必须注重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改革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税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各级政府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求实精神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求实的发展观。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价值观念变迁、自然协调、人的发展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发展必须着眼于系统要素间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使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二是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全面协调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形态。三是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自然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发展的代际平等。四是要注重发展的开放性。把我国的发展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以战略思维谋划科学发展的途径。科学发展观表征着战略思维,战略思维规约着科学发展观。为此,首先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要理清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立足现有条件,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目标,切实弄清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发展途径、发展要求,真正使各项建设有序渐进、协调发展。其次,要善于用战略思维推动工作。着力提高战略谋划、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用历史的视角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用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决策部署,真正使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都能着眼全局、服务全局、体现全局。切实增强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趋利避害,抢抓各类机遇,努力使各项决策部署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第三,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一是不能回避,二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用战略的思维,正视、关注并着力解决这些带全局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确保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速前进。(作者系中共娄底市委书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执政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主要领导水平的高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在实践中就必须注意做好主观与主见、识人与识己、祛邪与扬正等关系。一、处理好主观与主见的关系,增强民主决策意识。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观是头脑中固有的概念性的东西,主见是在分析不同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见解。主观和主见一字之差,反映出领导干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不同。领导干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广泛征求意见,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拿出主见,科学决策,尽可能地避免失误和偏差,尽可能地消除隐患。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注重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注意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从善如流。在遇到错综复杂矛盾的时候,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讲面子,不摆架子,在虚心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科学分析,果断决策。决不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靠拍脑袋武断决策,做出既违反群众意愿又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事情。二、处理好识人与识己的关系,提高和谐共事本领。《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地识人识己,既要有知己之明,又要有知人之智。对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谋事干事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刚愎自用;对别人,要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不足,做到虚心学习、见贤思齐,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如果总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去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影响到谋事,影响到决策,进而影响到班子的团结和谐。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尤其是作为“一把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人容事的雅量、推功揽过的气度,不要刚愎自用,不要小家子气。工作中,凡事多商量、常沟通、勤交流。多商量比少商量好,遇事早商量比晚商量好。“一把手”要多一些民主意识,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代替,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班子成员要多一点集中的意识,维护班长权威、促进班子团结,大家坦诚相见,互相包容,和谐共事,以班子和谐促进事业发展。三、处理好祛邪与扬正的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推进跨越式发展,必须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邪正之分,有清风正气也有歪风邪气。要弘扬积极向上的正气,让正气成为社会的主流,要从大局出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杜绝为一己私利而无中生有贬低别人,甚至乱告状、告恶状,干扰发展大局,败坏整体形象。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遏制邪气蔓延。要树立正确的干部导向,坚持把平时的考核、了解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经常性地通过各种形式对各级党政班子状况、团结状况、工作状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对那些弄虚作假、跑官要官者,坚决予以惩戒。要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把个人交给组织,靠实干树立形象,靠实绩赢得信任,在促进发展和为民谋利中实现自己的进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弘扬新风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求实效上,把功夫用在抓工作上,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在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的同时,还要做到“两个坚持”、“两个反对”。坚持分析比较,反对盲从轻信。掌握信息是做决策的前提,如何处理各种信息,是盲从轻信还是加以比较分析,关系到领导决策的成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和议论,这些现象都很正常,而且也是领导干部了解情况的一个渠道,但关键是如何对待各种信息。向领导干部传递信息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好心。也有极个别的是别有用心,不管是什么动机,领导干部都必须格外小心。《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则明,何为则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干部要广开言路,既要听顺言,也要听逆耳之言,对各种信息要冷静对待、周密思考,切实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多听取一些公议公论,认真调研,全面分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执政能力析、归纳比较、仔细过滤,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种信息不加辨别地盲从轻信、偏听偏信,必然产生偏差和片面性,影响到自己的是非观念,影响到工作的协调推进,甚至会给事业造成损害。坚持公正清明,反对庸俗油滑。领导干部的言行关系到党的形象,好形象靠良好的品格来树立。讲党性,讲原则,坚守秉正较真的品格,才能树立公正清明的好形象;反之,放松党性修养,不顾发展大局,只讲人情世故,只想明哲保身,就会给人一种庸俗油滑的形象。当前,少数干部依然奉行庸俗的实用主义和好人主义哲学,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不负责任,如果这种风气蔓延下去,就会败坏党的风气,影响干部形象,耽误我们的事业,甚至会混淆是非、滋生腐败,使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心生失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不良风气,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仅考虑一己私利,要把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大胆负责,敢抓敢管,敢于触及矛盾,敢于得罪人,敢于较真碰硬,坚守共产党员公正无私的优良品格和浩然正气,以公正清明的良好形象带领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提升领导干部领导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执政水平,努力成为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解放思想是扫清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调整与时代“不赶趟”的,更新与现代化建设"不符合"的观念,通过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努力探寻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传统的发展观片面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视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成为其典型的思想特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重视的精神,创造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制,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创新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需要先进发展理念指导,更需要一个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只有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强劲的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中,还必须注重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改革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税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各级政府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求实精神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求实的发展观。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价值观念变迁、自然协调、人的发展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发展必须着眼于系统要素间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使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二是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全面协调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形态。三是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自然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发展的代际平等。四是要注重发展的开放性。把我国的发展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以思维谋划科学发展的途径。科学发展观表征着战略思维,战略思维规约着科学发展观。为此,首先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要理清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立足现有条件,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目标,切实弄清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发展途径、发展要求,真正使各项建设有序渐进、协调发展。其次,要善于用战略思维推动工作。着力提高战略谋划、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用历史的视角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用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决策部署,真正使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都能着眼全局、服务全局、体现全局。切实增强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趋利避害,抢抓各类机遇,努力使各项决策部署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第三,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一是不能回避,二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用战略的思维,正视、关注并着力解决这些带全局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确保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速前进。(作者系中共娄底市委书记)

素质教育与科学发展观_范文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科学的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主体。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的“听话”的教育。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二、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凸显人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于是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时,将现行教育中种种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弊端归咎于升学考试。于是乎就有人高呼“都是考试惹的祸”。果真如此吗?非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专利,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标前进。

三、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使人的发展可持续。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就个人的发展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这样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一步步地完善自己。教师具体应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素质教育的和谐环境。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的密切配合。政府必须进行教育评价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的改革,从而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正确的激励机制。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搞好家庭教育。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共构和谐的教育环境。经验证明,教育的真正成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紧张有序地、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


通过本次党课的学习,不仅使自己思想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认识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突破重重的危机,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段的向前发展。

本次党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等等。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我听的很入迷,在这儿,针对”科学发展观”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

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学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各高鹇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