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关工委重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培养教育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某某市关工委重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培养教育”,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某某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七十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其中70%以上是青少年。市关工委始终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发挥老同志优势,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进城务工人员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切实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培养教育,市和各区关工委相应建立关心教育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机构,从调查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和需求入手,抓点带面,开展咨询、巡回义诊、法制讲座。早期还在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开办“长岸门诊部”,为七万多人次进城务工人员优惠看病和体检。有的社区建立“文化娱乐中心”、“读书活动中心”、“科技中心”,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组织学习和“”重要思想,利用节假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学理论、看某某,共创特区新辉煌”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建设第二故乡”活动,举办“关心外来务工青年图片展”,激发他们主人翁思想。三资企业关工委协助党组织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思想教育,在他们之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市关工委配合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定期评选“十佳外来青年”和“双十佳外来女工”,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特区不断发展,并为振兴家乡经济创造条件。

在进城务工人员中,80%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1997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市关工委和湖里区关工委联办“某某青年业余学校”,以招收进城务工青年为主,开设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部和初中部,以及英语培训班、成人高考辅导班。为方便学生就近上课,分别在钟宅村和外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开设教学点。根据进城务工青年和社会需要,为财政部门承办中专学历教育和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班,与福建农林大学、省海峡教育开发中心合办“”助学班。学校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方针,严格管理,保证质量。几年来,先后招收学生1万6千多人,其中学历部9百多人,培训部1万5千多人。已通过国家统考获得高中毕业学历96人,会计中专毕业学历92人,有60多人考上某某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进城务工青年通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有的找到满意工作,增加了工资。看到可喜变化,学生高兴,学校满意,企业欢迎。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某某市关工委较早关心并主动抓了这件大事。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市关工委于1999年8月创办“某某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设小学部和学前班。2001年增办高殿分校,设初中部,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现有师生1400多人。这所学校的创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同时得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外资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学校实行“常年招生”,只要有空位,随时可以插班。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减免学费,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学校指派优秀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全班同学。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外来员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该校围绕“全脑教育”课题,开设“珠心算”实验班和剪纸班,每年 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有五届小学毕业生,每届毕业率都是百分之百。去年首届初中毕业班60多人,参加全市中考全部合格毕业,其中三分之一学生升入达标中学就读。至今,全校有70多人在各种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在海峡两岸小学生珠算通信比赛中,二年级组获团体一等奖,三位同学获个人一等奖,两个同学被选取代表某某市赴台湾参加“世界城市青少年珠心算比赛”。4人获“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一等奖。3人分别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英语知识能力比赛一、二、三等奖。连续两年的“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比赛”中,1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和省、市多家媒体,曾多次就“某某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作过报道。现在全市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有47所,学生三万五千多人。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矛盾,对改善特区环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也起到积极作用。2000年市关工委“关心外来务工青年工作委员会”被中关工委授予先进单位。

为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某某市关工委于2000年9月发动并牵头成立“某某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由市关工委和相关部门领导、外企负责人组成,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推荐并经选举原市人大主任、市关工委名誉主任担任会长。之前,市关工委召开全市关心外来员工及其子女教育工作新闻发布会,动员社会力量重视外来员工子女教育问题。中关工委和市委领导到会讲了话,中央、省、市和香港共35家新闻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促进会成立后,多次深入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与市教育局联合召开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会,探讨解决存在问题。市关工委和促进会的和原市级老领导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扶持民办学校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于2002年拨款310万元,为11所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去年又研究决定通过一定资金渠道依法再向民办学校拨付700多万元教育经费,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XX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XX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企业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体,而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大的企业员工。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已成为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正如**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所说:我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不仅属于老**人,同样属于新**人。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市非**户籍、在**市区工业企业务工、以企业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所有人员,更是280万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工作生活状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我们开展了本次本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调研活动。
二、研究概况
本次调研以本市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国有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主。在各区(市、县)的经发局、发改局、经贸局以及工投集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向有关工业企业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两套问卷,区域和行业覆盖率均为100%其中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1份(其中中策橡胶4000份,作为深度研究样本),回收10856份,回收率为90.47%,其中有效问卷7852份,有效率为72.33%;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001份,回收903份,回收率90.21%,其中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69.55%。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现状以及他们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先后考察了机械、轻工、化工、纺服、电子以及建冶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近10家,其中包括**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策橡胶等典型企业;先后走访了市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市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会若干次。
参加此次调研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比例为56.1%,女性为43.9%;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占82.7%,35周岁以上的17.3%;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5.3%,高中学历占31.1%,大专及以上为13.6%;从事建筑冶工业11.5%,纺织服装业28.3%,电子信息业14.6%,机械制造业39.1%,医药化工6.5%;政治面貌中,群众占67.2%,党员4.7%,团员28.1%。
三、现状分析
(一)就业现状
1、就业渠道。自发外出和亲戚老乡介绍仍是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主渠道。调查对象在工业企业就业渠道中,依靠自发外出和亲友或老乡这种强关系实现的占49.6%,通过劳务市场应聘、学校或劳动机构推荐、职业介绍所介绍和家乡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的比例之和为28.5%。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依靠强关系提供社会支持进城就业的比例大大下降,一方面,长期城市流动经验使外来务工人员对地缘亲缘关系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城市独立生存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的结果,免费的就业信息平台、免费的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等的构建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搜寻成本。
2、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的主行业,但已经出现向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的明显趋势。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易进入、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水平低、劳动契约松散等就业成本低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受制于素质瓶颈,调查对象中,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5.3%,没有技术职称的比例高达66.3%,初级技术职称的有19.9%,中级以上职称总和只占13.8%,技术等级中,65.8%的外来务工人员持有上岗(操作)证,17.5%的为初级工,而中级工以上的总和仅为16.6%。所以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进入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调查对象中,75.3%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技术要求相对偏低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行业,而技术要求偏高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行业之和为24.7%,这个比例结构与5年前80%以上农民工集中就业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的数据相比,已经大大改善,这是近几年**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客观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各类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新**人的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政府主动作为的结果。
3、就业报酬。低报酬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调查对象中,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68.5%,1500元--元占20.7%,元以上的有10.8%,所统计的

XX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第2页

月工资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和个人所缴纳部分以及各种加班工资。平均日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69.8%,18.5%的调查对象表示工作中没有双休日,有54.6%的双休日能休息一天。根据调研数据推算,70%的外来务工人员日平均工资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日均水平,87%的小时工资收入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低报酬是这一群体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
4、就业培训。调研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状况方面与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51.2%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受过短期职业培训或教育,受过初级以上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比例已达22.4%,仍有26.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从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一方面,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意识加强了,另一方面,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巨资投入的各类培训直接相关。
(二)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明显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认真监管。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获得的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非常有限。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所分布随着**大部分企业的外迁,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的大分散的格局走向小集中区域。
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自行解决住房的有66.1%,最大的变化则是出现自己买房住买房住的可喜现象,比例达到了2.9%;而入住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的比例上升到了32.4%。结果显示,97.1%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的临时性特征十分显著。
从调查结果看,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约48%的调查对象认为打工以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其中,15%的认为好了许多。总计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住房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改观。
调查对象中,公积金的征缴比例严重偏低,出现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对此的双拒现象:由于政策层面上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企业缺少缴付公积金的积极性,甚至为降低经营成本拒缴;而公积金本身用途的单一性,对于没有能力购房或改变租住房屋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住房公积金,必然使每月现金收入减少,这是不能接受的现实,因此也拒缴。
(三)城市融合现状
关于反应城市适应程度的工作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和聊天、逛街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另有50.1%的选择睡觉作为其主要的闲暇方式。与此相适应的,样本选择很压抑的占15.2%、平淡甚至无聊的占66.6%、累得顾不上精神生活的占4.3%、很丰富的占13.5%。调研显示,流动经历和城市文明体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养、个人责任感、自我依赖、风险意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作用明显,近70%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在杭的生活总体满意(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定居倾向),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城市生活的强适应能力,利于定居转移目标的达成。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呈纺锤型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理性。
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能力也存在一个提高的过程。在问卷列举的多项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除了59.3%的表示了解《劳动合同法》、46.6%的了解《**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外,对其他法规的了解均在20%以下,有22.5%的调查对象表示以上法律、政策都没有了解过;而对您是否知道**出台了《**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的选项中,5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调研结果显示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相对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对法律性规则的低水平认知,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教育和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相关政府在法律宣传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总体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政治生活的愿望与意识相对单薄,存在明显的过客心理。在您关注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一项的回答显示,67.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关注过打造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活动,46.8%的知道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而83.3%的调查对象根本不知道工业兴市战略;而在另一项与外来务工人员利益息息相关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落实新**人生产生活八个有工作的了解状况中,有约40%的选了八个有之外的有娱乐、有奖金。调研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行为显示缺失,政治认知水平有待加强,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展。
四、主要困境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外来人口对浙江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1.4%,让这些对**经济做出贡献的新**人更好更快地融入**,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为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在杭安居乐业的八个有的目标,已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价值观的演变,目前,这一群体要更好更快地融入**、安居乐业,还面临以下主要困境:
(一)就业困境
1、技能培训局部滞后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大,成效明显,但具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多个部门多头培训,部分培训内容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有所脱节。因此导致资源分散、培训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以及降低成本的短期视角,多数企业按照全体职工工资总额提取培训经费后,绝大部分经费只用于上岗前的一般技能培训,能够对员工进行可持续性职业发展的系统培训很少。技能培训难以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
2、素质提升的预期与就业环境存在落差。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已有大幅提高,对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预期比老一代要高得多,而这种预期受现实环境制约:首先,一方面,由于对培训的远期收益认知不清晰,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大多属于生存型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被抑制,难以造就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最后由于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多从短期效益出发,对掠夺性使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偏好,不注重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其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融合的实现。
3、升迁诉求存在现实难度。通过岗位职务变动实现地位上升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渠道,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现实难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所从事工作一般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流动性强、收入不高且艰苦的工种,这些都是社会声望很低的职业。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没有相关的档案制度、劳动制度实现业绩累积(如工龄、职务、职称的累积),进而不能获得地位累积。由于从事的多是技能低的劳动,通常不会对劳动组织的组织目标形成影响,劳动地位也难以提高。
(二)社会保障困境
由于相关硬性规定的执行,多数工业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付社会保险的比例数据显示较高,而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不强,原因在于:
1、保险筹资费率高、接续难。目前我市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单位须缴纳工资总额的33%左后,保险费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逃避社会责任,瞒报应参保人数或将单位缴费责任转嫁给个人,影响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实际参保率偏低。省际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当外来务工人员在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间流动时,转移手续繁琐,甚至有制度缺位,多数人会选择退保,导致参保中断。
2、基金管理的统账结合模式影响部分权益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模式,引发了个人账户的巨大空账缺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信任度;而以后的统账结合模式从制度上化解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风险,但只对那些可能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吸引力,只有他们才能够享受社会保障的社会统筹部分,对于多数没有能力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只能是降低其暂居**的生活收益。
3、社会保障供给模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异质群体,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需求存在较人差别。而目前实践中**社会保障模式供给单一,没有注重进行切实有效的分层分类,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未能一( )体化,甚至出现重复参保缴费而未能提高保障水平的现象。另外,就业状态不稳定、总体收入不高等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三)住房困境
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流动人口的有房住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已实际开工13.88万平方米,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但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理想居住预期与市场高房价形成巨大反差。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意愿十分明显,而通过对有定居意愿的调查对象关于如果在**定居,你将如何解决自己及家人的住房问题的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总体看,选择买房解决城市定居住房问题的比例是租房的一倍。而现实状况是,这一群体的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与**目前主城区突破15000元的商品房均价相比,显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群体理想中的预期根本无法实现。
2、租赁价格影响居住环境和质量。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用于居住费用支出的比率却较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68.5%,每月支付租金在200元以下的约占60%,而每月支付租金在700元以上的仅有2.04%。如果按流动人口月收入1500元,每月支付租金200元计算,外来务工人员每月用于居住的开支占其总收入的13%。屋租赁市场价格太高,而较低收入水平和已经较高的居住费用支出比率使外来务工人员只能选择房屋租赁价格较低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根本无法考虑居住的环境和质量。同时,租赁房屋供应主体以私房居多,保障型环节十分薄弱。一是租赁行为不规范,租赁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租赁纠纷多。二是违法出租房多,在质量、消防、卫生等方面存在系列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显然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城镇租房的隐性成本,制约了自我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能力。
3、住房公积金模式收效甚微。湖州模式开启了外来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先河,**部分企业也尝试为外来务工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目的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一群体实际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比例极低,实施的现状表明,限于当前收入水平,用公积金在城镇购房,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合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当前这一群体在杭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政府中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但鉴于这一群体本身特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何更好地成为新**人仍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还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一)稳定就业对策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能力,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这些必要的改善措施包括:
1、健全职业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
(1)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是增强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共同分担的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的合理有效机制。首先,进一步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经费的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次,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在岗培训经费;最后,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
(2)整合有关培训资源、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多头格局非常明显,不仅资源分散导致极大的浪费,而且市场化的培训机构违规欺诈等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加大了监管成本,因此,有必要整合有关培训资源,保障培训经费的集约使用。面对当前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的现象,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动力。一是建立初次就业的劳务开发培训基金。由就业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后,领取由就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统一监制的代金券,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期满后,学员凭培训合格证和代金券到用人单位上班,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返还就业中介机构;二是提升技术资格证书的就业准入地位,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三是是将培训与待遇的结合。对考取专项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适时发布技能人才的指导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动力。
(二)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降低运行、搜寻成本。网络求职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新渠道。目前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工要就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网络信息的发布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因此,构建完善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信息支持模式已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政府公共服务环节。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不仅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提供便利,降低搜寻成本,可以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实现互惠互利,减少盲目性。
2、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城镇职工工资保障范围,切实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其次,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劳动标准与工作时间的限制性规定,对计件工资的企业规定每日或月最高工时标准,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权和休息权;最后,切实改善劳动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相应的住房保障对策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其融入**的住房需求,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法定保障实施机构。首先,建立相关部门联动的法定住房保障实施机构体系,统一管理政府财政支持下的保障住房及保障资金。其次,建立法定住房政策性银行,集中各类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工保障住宅建设,并将公积金贷款业务转到住宅政策性银行,进而统一并扩展政策性个人住宅信贷渠道。第三,成立专门的住房贷款保险机构,一方面对住宅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存、贷款保险。一方面对无相应抵押品的低收入户所需住宅贷款提供担保,通过该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得到最高住宅贷款。第四,相关部门负责对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督。
2、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保障住房房源。保障住房来源可以有以下几方面:①财政拨款新建,建成后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都归政府所有。②政府在二、三级市场上收购价格位置适中、小户型为主的二手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③房地产开发商代为建造。政府出让某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时,规定中标开发商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合适小户型房屋,政府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收购或冲抵土地出让金。④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成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另外,开发商提供的、用以冲抵土地出让金的空置商品房和社会捐赠也是路径之一。
3、用工单位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扶持力度。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①为外来务工人员修建或租用安全、整洁、方便务工的住房;②没有条件的而企业发放住房补助,并落实措施保证外来务工人员这笔钱专款专用;③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企业承担相应保障资金;④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基金,履行企业应尽义务。
(三)全面的社会保障对策
1、根据真实诉求分类分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了解其真实利益诉求。在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真实诉求的基础上,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意愿,分层分类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
2、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机制。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既要考虑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要,需要相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其一,严格规范用工制度。政府已经在着手严格规范用工制度,要求企业在雇用外来务工人员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其三,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
3、健全相关规章,完善司法保障措施。要使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规章,并在政府的主导下,明确规范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职责。同时,应逐步完善司法保障措施,如果没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无法真正解决。
4、落实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在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思考建议


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思考建议

实施城市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功能,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及城市管理者共同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市的城管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研究城市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就城管执法工作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高水平提几点建议。
一、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一是要推行“零时差”管理方法,建立一种考核工作效率的“立即就办制度”。二是要加强工作计划制定的目标性,大到半年计划、月计划,小到每周计划、每天计划。计划必须提前做好,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的内容、实施目的、完成时间以及应达到的效果。三是要坚持“要事第一”的原则,把每天的工作按重要性的不同设立优先顺序: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又不紧急。建立一套合理而高效的统筹方法,使事不分大小都能得到最好的解决,而又不会耽误紧要事。四是要积极改变执法人员的工作心态,使每名执法人员都知道“为什么而工作?怎样工作?”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城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传统观念,立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高度,改革创新城管体制,努力实现工作重心由“单一规划、建设城市”向“管理经营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管理从“人为分割、封闭运行”向“综合执法、社会参与”的转变。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遵循合理布局、方便群众这项首要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日后的城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提高市民城管意识
当前,城市管理困难很多,管不胜管,防不胜防,实在很难,但最难的还是在市民城管意识普遍不高这个问题上。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应变成每个人自觉履行的一种习惯。当然,公民城管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明显效果。
四、加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加强城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城管执法队伍成为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首先,应提高执法业务素质。作为行政执法的队伍,应熟练掌握执法业务技能和城管职能所涵盖的法律、法规、规章,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注重现场执法技巧,做到理论知识和执法实践相结合,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其次,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依法管理是实现长效管理的基本前提,要真正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必须完善岗位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办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要理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关系
只有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才能彻底扭转城市管理的被动局面。首先要确立综合执法的法律地位,确立城管工作的权威性,使其在政府和人民心目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要建立一支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执法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保证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城管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扬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务实拼搏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城管执法工作必定会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某市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女干部经验材料



近年来,市围绕中央、省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和目标,把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女干部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女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效地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一、放开视野,广开才路发现年轻女干部。一是竞争机制“选”人才,为优秀年轻女干部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2001年,面向全市范围公开选拔15位副处级领导干部,一名28岁的女干部因表现突出而成为当时全市最年轻的县处级干部。九里区首次选拔12个副科级干部,6名女干部成为任职人选,她们平均年龄28.6岁,最小的仅25岁;二是上下联动“推”人才。结合年度考核,大力开展民主推荐后备女干部活动,共推荐了300名女处级后备干部,其中35岁以下占48名;集中开展荐才活动,2002年开展的群众性荐才活动,共推荐各类女性人才638名。邳州市、丰县的“雏鹰工程”等荐才活动成效显著;从高校选调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断充实女干部“人才库”。2001年至今,共接收省委组织部选调生5此文来源于家园:wmjy.net0人,其中女性16名;三是重视妇联“荐”人才。2000年以来,市妇联向党委组织部门先后推出了十几位优秀县处级女干部。并与市委组织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了“四个共同”,即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统一思想;共同开展推荐活动,统一步骤;共同制定工作目标,统一部署;共同落实成才措施,统一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使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年轻女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二、放宽渠道,多措并举培养年轻女干部。一是宣传与教育齐抓。大力宣传妇女先进人物,倡导“四自”精神,及时将在“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四自”教育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女性纳入组织视野;一大批文化水平高、开拓进取意识强的女干部成为各岗位中坚力量;通过“三八”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为女干部提供广泛接触、交流经验、沟通思想、启发思路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了女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与使用并举。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将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坚持每年从全市各行业选送一批40岁以下优秀的科、处级年轻女干部到市委党校进行理论培训。2001年以来,市、县两级共举办女干部培训班54期,培训科级女干部2430人次,培训面达85;提高女性参政议政能力,党代会女代表的比例从第八次17.8提高到第九次的18.72,政协女委员的比例从第十一届一次会议17.8提高到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的19.2,市、县(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均保持了24.2左右的水平。三是强基与固本同步。注重抓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强化源头意识。去年,通过对丰县、铜山县、新沂市、贾汪区等所属的29个镇541个村妇女组织建设进行调研,确保了村级妇代会的配备,并把一批“双带”能力强的村妇代会主任选进村两委班子;抓好发展女党员工作。2000年以来,全市年发展女党员比例均超省《规划》5个百分点。
三、放大优势,不拘一格选拔年轻女干部。一是根据省《规划》,市委制定了市《规划》,对女干部在党政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中的比例以及发展女党员比例进行量化、硬化;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后备干部中女干部所占比例不少于25;确保县(市)区领导班子女干部比例不下降;确保县处级女干部总量不减少;确保正职女干部稳中有升。二是关键岗位敢于使用。市委组织部门坚持抓好“三个着重”:1、着重于正职岗位女干部选拔,改善领导班子结构。2、着重于年轻女干部的选拔,优化年龄知识结构。3、着重于妇联干部流动和输送,发挥了妇联培养选拔女干部基地作用。近两年来,市、县(市)区妇联共交流出干部25人,提拔使用18人,市、县(市、区)两级妇联主席交流面达70。三是结合换届批量使用。2001年和2002年,结合县(市)区领导班子调整,共提拔了8名35岁左右的年轻女干部充实到县(市)区领导班子。在使用女干部上积极推行“五必须”政策,即每次讨论调整领导班子,必须有女干部的使用方案;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提拔使用女干部;职务调整、岗位调换必须兼顾女干部;外出培训、考察、挂职锻炼必须安排女干部;环境复杂,工作难做必须支持女干部。目前,11个县(市)区四套班子有女干部41人,比换届前增长24。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