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模板4篇)

范文资讯网内容专辑推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2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3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4

中学文言文之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教学改革以来正在逐渐加强文言教学,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母语之必须。然则鲁教版初一上册教材中所选《山市》颇令笔者费解!是和道理让本书编者将本课收入课本的呢?从该单元主题来讲,属于“弘扬科学精神”,重点应该点明的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但《山市》一课要说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那真是还不如随便从现代作家里面随便挑选一篇关于“海市蜃楼”的作品,免得让学生学到结尾还在那迷惑:“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蒲松龄乃明清小说之大家,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调,然《山市》一课上尽管教师无论怎么讲解背景讲解《聊斋》之批判精神,学生也难从本课中领略端倪。《聊斋》一书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艺术性、文学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论。然《山市》决不是能代表蒲氏风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更应该以更具代表性、艺术性之文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大多将本课中文言词汇作为重点来讲解,很少顾及《山市》之艺术性、审美性。中学低年级的文言字词积累固然重要,但若顾此失彼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候程式化教学痕迹太严重,尚不能打破旧有教学体系。在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还在那“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通灌输,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标本般的肢解本来已经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学很诡异!

教学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论,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能转变,知识面不能开拓,一切皆是无用之功!

FwR816.COm小编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系列


范文资讯网专题“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全盘授予,而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优秀的教案可以为课堂提供养分和动力。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 篇1

像往常一样,对着自己熟悉得有点陌生的旧课总是要发呆半天,怎样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怎样才能不走以前的老路,怎样才能走出教学的高原期,我考虑了半天,抓住了"谎言["这一切入口,成功的抓住主题教学,用一个课时将这老课上透上厚上出新意,没有作秀,没有观客,只有自己的真实和学生的朴实,当两者相遇的时候上出了厚实。

《皇帝的新装》一课是安徒生的一个很著名的童话故事,作者借这个夸张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的虚伪无耻的不正之风,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真诚,于是我选择了”谎言”作为课堂的切入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的要求来上这一课。我是将这一课当做阅读课来讲的,主要使用谈话法,所以读得比较少,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人物的内心,以及咀嚼童话的意蕴,如让学生思考“说谎的都有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说谎””如果你是他们的当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不会说出真话”作者想要借着这么一个至上而下的编织谎言的世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学生一起去探讨、领悟。当然,我们不应该规定死一个答案,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感悟。

当然,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犯了个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学生的能力。我不应该临时改变原来的设计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或许让他们出来复述故事效果可能会好些,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另外,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还穿插了一段很精彩的音乐,可惜那天的音响设备出了故障,没有播放出来,觉得比较可惜。还有,我一位老师交谈过,她向我提出这个意见:《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中讲真话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去讲真话,也就是说思想教育这方面我没有注意去引导。可总体学生活跃的思维,争先恐后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言谈,的确是呈现出可喜的局面,整堂课学生是在”动”中度过的。

每次遇到旧课,都当作一篇课老教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你会发现语文的世界会耳目一新,也会精彩纷呈。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和2班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起始年级没有打好基础,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我觉得初一的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对教学工作从来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在摸索中不断的前进,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如果不充分或是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与教法,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备课充分,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特别认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另一条经验。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较长而反复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每个学生都要有读书笔记天天都写,每天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我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哪怕写几个字也要坚持,还有我经常举行一些知识性的比赛,这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增加了乐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刚开始,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 篇3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现象一则与现代诗歌在文学地位中的整体走弱有关,一则也是由于教师缺乏诗意构想,教学手段单一所致。现代诗歌本身具有寓意丰沛、晓畅明白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巧妙运思,诗化课堂,只有跳出传统的技术解读的窠臼,融教师之真情于其间,方能洞开现代诗歌学习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巧借古诗品今诗,将浓郁的语文味植入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收获颇多。下面是这堂课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在同学们诵读一边过后,我也深情地诵读起来,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师:山那边是什么呢?

生:海!

师:是啊,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时。

师:对,还有本册书中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师:是啊,多么美的大海!多么壮阔的胸襟!多么悠远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为什么呢?

生:──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师: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同学们,此刻请再次告诉我山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不错,黄河远上白云间……

生: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两岸猿声啼不住……

生: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万重山、万仞山横在眼前,挡住了那个美丽、壮阔的大海,你会怎么想?思考一下,写下来。……

【片段二】

在诗的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插入了一段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介绍,继续巧借古诗解读今诗。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可你们知道要做一名教师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通向讲台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那时我说话声音小,还特别害羞,不少同学都给我泼凉水,说我上不了讲台,不是那块料。幸亏在最苦闷彷徨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宝,是清代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播放)同学们,你们认真读一读,试试能不能用课文里面的诗句来翻译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生2:“立根原在破岩中”就是“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生3:“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来注解。

生4:“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不是可以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师:那么,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风在哪里?

生4:被信念凝成的海战胜了!

师:好!好一个“被信念凝成的海战胜了”!屈原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长中的我们正需要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相伴前行,让我们激情饱满地再次诵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这堂课由预设的以古诗为辅助手段解读课文到实际课堂生成的诗意与厚重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且因古诗的加入,也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形象化记忆有了一个立足点,今古对照,诗韵相协,实可谓“不薄今人爱古人”,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有裨益。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 篇4

昨天在云龙中学上了《山市》一课,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各位同行的真诚让我感动,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上来上传资料时,看到毛宇老师写的《参加泸县“中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会议有感》一文,对我和张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可能出了问题,于是想说出来探讨一下。

毛老师提的意见很好,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我们都能把她说的做好的话,那当然是我们心中想要的语文课堂了,所以,我们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学习。不过可能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点不同,我有点点不同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感想吧。>一文是孩子们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对孩子们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设计这堂课只有两个理念,一是实在,文言文来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识的落实,比如:我设计填空也许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简介就一张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没有什么印象,对蒲松龄这样重要的作家来说,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识落实和课堂气氛中选择的话,我可能还是会选知识落实。我想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他们该学的,记他们该记的知识。又如在翻译环节,我并不是只走了形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提讲了重点的词和句,语法知识,词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观的渗透。文言文的教学,我还是想更多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虽然下载的范读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让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地方,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我觉得不是说这样的录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没有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那才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录音,但我没用,因为它错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们的地方。至于节奏,只是想提醒孩子们关注,当然可能确实有显冗繁,我以后一定注意。

因为正在学习阶段,在这条路上我只是一个新手,所以,我就想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别人的产生碰撞,这样准能产生出新的火花,而这星星之火兴许能照亮我的语文之路。谢谢毛宇老师的坦诚!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给我意见。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反思 篇5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反思通过“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鸟》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活动太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不足。

由于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的部分过多,这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够突出,虽然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但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的其中一节较为重点的课,这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界动物类群的多样性。鸟类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早的飞机便是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特征所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仿生学。此外,鸟类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息息相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以“为了明年燕归来”这个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郑州在爱鸟护鸟行动中所做出了努力,也正是由此而得到“有爱的城市”的称号。本节课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展开。先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特征为什么能够适于鸟的飞行,最后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实验只进行前两个步骤,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这一部分的重大失误在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的思想没有交流碰撞,因而在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加强学生活动及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单一,评价方式不明确,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更努力的备好课、充分备课,还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通用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通用”,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1)

本文是一篇海鸥乔那坦为实现梦想而孤军奋战童话故事。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涵较高,主题也较深刻,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课文的主旨难度更大。

作为七年级学生,在小学期间,教师主要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为主,这样在描写和叙事方面接触较多,但是对于自己的思考,这类问题较少,特别是多角度分析、议论、感悟那更少。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要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位教师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观察基础上还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正是由于知识结构的转变,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如可引导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关键。

在学习《海鸥乔那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多读,通过多读学生很快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并了解每个章节写了什么,对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让学生讲情节,使每个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那些精彩的内容,学生更加难以忘怀。第三、开展多种活动是教这篇课文的关键。这些活动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也可进行班级辩论,还可以进行对观点的质疑。

例如:乔那坦很想与自己的梦中情人海伦一起远走高飞,但是最后遭到海伦的拒绝。对这一情节,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并且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里开展活动,学生一定会说的很多,只不过条理也很混乱,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把学生所说的进行归类:有的是从海鸥的角度、有的是从海伦的`角度、有的是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有的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有的是从作者的角度、有的是从读者的角度等,这样学生分析的内容就会清晰起来。其实这样的活动过程也能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越来越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带来很多思考,使我把握了学生的问题所在,为我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教学时多抓亮点,多抓文章的关键,让学生多分析,多思考,这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2)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3)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4)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决定采取不同于上一节课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将选文中难懂的段落、词汇划下来,然后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解决。这一环节后,几乎整篇选文都被划了下来。由于选文内容重复的比较多,所以最终需要解决的词语并不多。于是,我将这些全班同学都没有解决的词语在黑板上给注解了出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并记住,然后开始通译全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室内活跃了起来,都积极认真地开始看书、翻译、学习。等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先小组内相互检查,再各小组间展开竞争检查,再由课代表主持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竞赛得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不错。这一堂课,我感觉到比较满意。

我的反思:1、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我们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进行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好学多;

2、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有待于改变,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3、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不同的学生、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装着每一名学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们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去分析学生、发现学生时,我们总能找到适合教好他们的方法;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与可爱。让我们静静地思考,让思绪轻轻地在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分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5)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6)

根据语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节《景物描写》的作文指导课,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在作文中运用描写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景物描写的话,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几段景物描写有毛病的话并改正。如: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让学生给一段话添上几句恰当景物描写。如:第二天,我背着新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校园。(甬路边的行道树向我频频挥手,木棉花对我笑眯了眼,绿篱上的喇叭花也惊奇睁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有新书包了,我有名牌新书包了。”我在心里呼喊着,挺起胸膛,脚步更轻快了。

一个风雪之夜,我感冒发了高烧。妈妈焦急地给在单位值班的爸爸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帮忙,可到了门口又回来了,她是怕打扰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见妈妈在屋里转了一会儿,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医院,(

狂风卷着雪片,像一头发怒的雄狮,摇鬃甩尾,张牙舞爪地向妈妈扑来,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着妈妈的头巾和衣服,抓挠妈妈的脸。)匆忙中,妈妈滑倒了,和妈妈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这时妈妈脱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费力地将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风中,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背着我,艰难地跑向医院。

再让学生欣赏《故乡》中的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其体会其作用。接着给学生欣赏一段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这喊声里有惊诧,有叹惋,也有愤怒。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时,有人点燃了一支蜡烛,几个女同学开始聚在烛光下继续看书了。”在这段学习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描写中活画出学生们对停电的埋怨和对时间紧迫的无奈及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1、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2、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3、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心理。

本节作文课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已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7)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8)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9)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老师。不仅自身的知识需要提高,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有待加强。如:师生关系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思路等。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教学和几次的听课,从中也学到了一点教学方法。

一、 师生关系

一个月的接触中,还没有完全能够做到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上的老师。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老师,而不是朋友。谁都知道,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于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就处理得不够好。虽说也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但由于和学生接触的次数和时间都较少,使自己还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他们眼里,我依然只是他们的老师。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主动出击,找个别学生谈心,让他们试着喜欢我,喜欢语文。

二、课堂组织

七年级(3)(4)班的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上捣乱、吵闹。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做为新手的我缺少经验,想把这课的课堂组织好确实有点吃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请教。

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是很明显。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形式不般都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答的较少。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极少数人。但是,我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如: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书,小组之间比较读书,角色交换、课前一支歌等。但这些方法只能一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

总喜欢围绕着课本上课,抛不开课本,缺少创新,有点偏向应试教育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本册的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尽量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10)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参考]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合格的教师应该在课前的准备花足心思。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在编写教案时重点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由范文资讯网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讲授《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后,感触颇深,我先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来探求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本文主人公埋下了伏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在引入课题,理解讨论时,给学生上台朗读、讲故事的机会,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课文时,我列举了生活中各种关于金钱与诚信的问题及案例加以引导,如:合同纠纷、商业信誉、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给学生一个各抒已见的机会,再加以正确引导,既勉励学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要保持诚信的优良品质,又让学生明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要有保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意识。这样,把课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能力,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因学生生在农村,见识少,胆子小,讨论时不够激烈,思维不够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加强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指导,开阔学生视野,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 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我们学校在三年发展性规划中提出,以现有科研课题作为研究切入点,把“活的教育+美的教育”融入科研活动中,形成探讨性教学模式。从课前参与、课堂渗透和课后迁移三方面见成效。

这两个学期,在学校的大课题下我研究的子课题是“注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的收获惊喜。

这是《珍珠鸟》的第一课时。开课的第一环节,是检查预习情况。先是认读生字,我照例在黑板上出示本课的十个生字(不带拼音)。看着小手林立的教室,我知道学生们一定胸有成竹。果然,张乐同学娴熟的字正腔圆的发音,立刻博得满堂喝彩。“说一说你最欣赏张乐读的.哪一个字,为什么?”“我最欣赏张乐读对‘卷’字,因为它是多音字,一不注意就会读错!”“噢,那卷字还有什么读音呢?我们一起来说说。”我在黑板上就着学生们的回答标出了卷字的两个读音。“我最欣赏张乐读‘拨’字,因为这个‘拨’字和‘拔’字很相似,我经常读错,张乐读对了。”“我来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作为教师的我,这时所做的只是不断的肯定着这帮能干的学生。很快就进入检查扩词了,我特意点了苏杰,苏杰声音虽不够大,但还是都组对了。“我来,我还有……”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想发言。“好,我知道大家都能给这些生字组词,老师现在想了解谁积累了‘好词’让大家分享?”黄紫慧第一个举手“卷——风卷残云、卷土重来”“拨——拨云见日、挑拨离间”“撞——横冲直撞、招摇撞骗”……学生们积累好词语已经成为习惯,每次听到学生们嘴里蹦出那么多好词,我总会由衷的说:“谢谢同学们带来这么多好词,有一些好词老师都不知道,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感觉真的很快乐。”在用上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时,一个同学说的是课文最后那句“信赖,不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我请这个同学再重复一次这句话,然后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还可以怎么说?”一连请了几个学生,回答都是“信赖,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对学生们说“老师这样说你们看行吗?”我提高了语调“信赖,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行,因为反问句就是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平时不太发言的李慧婷肯定了老师。“那我们全班一起大声的说一次好吗?”在我的倡议下,全班同学齐声说“信赖,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检查预习的最后,我是请同桌互评读书,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里,学生们不仅自学了生字新词,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自主解决了生字词中的重难点——多音字、形近字,积累了好词句,懂得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知识。而我在学生说“信赖”这个句子时,及时的点拨,不留痕迹地让这个全文的中心句地在学生们心中留下印象。因此,对这一环节我感觉很满意。

第二个环节开始,我先让学生们读课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的问:“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很多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珍珠鸟,作者对珍珠鸟怎样?”“作者和珍珠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有一个学生想知道:“珍珠鸟的生活习性怎样?”这些问题,对了解课文,理解内容都有帮助。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从没“问”乱“问”到不仅有“问”而且会“问”了。我鼓励同学们:“自己读书,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读给同学们听听。”随后,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直接与文本对话,自由读课文,畅所欲言,自读自悟。在争论“珍珠鸟雏儿胆子是大还是小时”,不仅引导学生从课文字里行间找答案,还巧用学生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辅证。学生说到重点段落“珍珠鸟一步一步接近我”时,通过老师的范读,使学生领悟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大起来的;抛出“首先……接着……后来……”这个句式,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段落脉络,为学生的背诵打下基础,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在学生们找到许多段落、句子说明作者很喜欢珍珠鸟后,老师还引导学生从一个“拨”字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细致体贴。

在这一环节里,我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读,大胆说;引导学生们把课文“读进去,读出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初步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也体现了教师的“导”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姆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并不以有所发现而宣告完成,脑力劳动不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总是这么问学生们:“刚才,大家不知不觉又读了好几遍课文,自己也解决了读到课题时心中的疑问。那么,在不断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这时,黄芷昕立刻把手举得高高:“作者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大个子陈辰站起来说:“珍珠鸟为什么要去接近作者呢?”学生们提得多妙,这,不就是我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吗?我对学生们说“问题提得真好,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下一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两个问题,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后,在和听课的老师交流时我说:“这一节课呈现了我这两个学期来在学校大课题下子课题的课题研究成果,从这节课情况看,感觉良好。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希望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举手的同学不够多。这也是平时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如何在这方面提高学生能力,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温中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8

根据语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节《景物描写》的作文指导课,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在作文中运用描写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景物描写的话,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几段景物描写有毛病的话并改正。如: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让学生给一段话添上几句恰当景物描写。如:第二天,我背着新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校园。(甬路边的行道树向我频频挥手,木棉花对我笑眯了眼,绿篱上的喇叭花也惊奇睁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有新书包了,我有名牌新书包了。”我在心里呼喊着,挺起胸膛,脚步更轻快了。

一个风雪之夜,我感冒发了高烧。妈妈焦急地给在单位值班的爸爸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帮忙,可到了门口又回来了,她是怕打扰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见妈妈在屋里转了一会儿,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医院,(

狂风卷着雪片,像一头发怒的雄狮,摇鬃甩尾,张牙舞爪地向妈妈扑来,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着妈妈的头巾和衣服,抓挠妈妈的脸。)匆忙中,妈妈滑倒了,和妈妈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这时妈妈脱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费力地将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风中,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背着我,艰难地跑向医院。

再让学生欣赏《故乡》中的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其体会其作用。接着给学生欣赏一段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这喊声里有惊诧,有叹惋,也有愤怒。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时,有人点燃了一支蜡烛,几个女同学开始聚在烛光下继续看书了。”在这段学习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描写中活画出学生们对停电的埋怨和对时间紧迫的无奈及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1、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2、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3、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心理。

本节作文课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已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模板


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每一位老师都会在教案的编写上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完善。教案要选择适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温中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中学文言文之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教学改革以来正在逐渐加强文言教学,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母语之必须。然则鲁教版初一上册教材中所选《山市》颇令笔者费解!是和道理让本书编者将本课收入课本的呢?从该单元主题来讲,属于“弘扬科学精神”,重点应该点明的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但《山市》一课要说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那真是还不如随便从现代作家里面随便挑选一篇关于“海市蜃楼”的作品,免得让学生学到结尾还在那迷惑:“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蒲松龄乃明清小说之大家,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调,然《山市》一课上尽管教师无论怎么讲解背景讲解《聊斋》之批判精神,学生也难从本课中领略端倪。《聊斋》一书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艺术性、文学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论。然《山市》决不是能代表蒲氏风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更应该以更具代表性、艺术性之文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大多将本课中文言词汇作为重点来讲解,很少顾及《山市》之艺术性、审美性。中学低年级的文言字词积累固然重要,但若顾此失彼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候程式化教学痕迹太严重,尚不能打破旧有教学体系。在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还在那“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通灌输,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标本般的肢解本来已经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学很诡异!

教学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论,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能转变,知识面不能开拓,一切皆是无用之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老师。不仅自身的知识需要提高,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有待加强。如:师生关系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思路等。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教学和几次的听课,从中也学到了一点教学方法。

一、 师生关系

一个月的接触中,还没有完全能够做到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上的老师。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老师,而不是朋友。谁都知道,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于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就处理得不够好。虽说也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但由于和学生接触的次数和时间都较少,使自己还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他们眼里,我依然只是他们的老师。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主动出击,找个别学生谈心,让他们试着喜欢我,喜欢语文。

二、课堂组织

七年级(3)(4)班的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上捣乱、吵闹。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做为新手的我缺少经验,想把这课的课堂组织好确实有点吃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请教。

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是很明显。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形式不般都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答的较少。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极少数人。但是,我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如: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书,小组之间比较读书,角色交换、课前一支歌等。但这些方法只能一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

总喜欢围绕着课本上课,抛不开课本,缺少创新,有点偏向应试教育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本册的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尽量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白话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也是一个想象的单元。所以,针对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课后研讨题,我认为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紧扣课后的前两个研讨题,把目标确定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细读课文,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默读是本单元对学生重点提出的一个要求,而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恰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过于简单,且从题目足以看出。另外,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也是需要想象那个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重在训练学生的默读、复述及想象。而第二个目标,主要是源于课后研讨二,但研讨题说得过于狭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我放开让学生去谈语言,面又显得过于广阔,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课后研讨中有意训练的“情节的紧张趣味性”及“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读语言的难度。

这篇文章文白相夹,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起来稍有难度。这在之前磨课的时候,足以充分证明学生的吃力。(而且当时学生是有预习的。)但在80中上课前,学生还主动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上哪一课?”更别谈预习了。

基于此学情,再加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我在学生默读环节,给足时间,然后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说出二郎神和孙悟空在打斗时,二者各有什么变化。这个从文中就能圈点勾画出来,学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复述环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临时加入了小组研讨,让学生再熟悉课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还不忘随时和我交流,我也从中对学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三四分钟后,学生敢于表达了,我凑巧提问了一个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且趣味横生。所以我没在扩在提问面,现在想来,关注面是否有点窄了,如果接着让每个同学或同桌之间在互说一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复述会更才充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决定采取不同于上一节课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将选文中难懂的段落、词汇划下来,然后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解决。这一环节后,几乎整篇选文都被划了下来。由于选文内容重复的比较多,所以最终需要解决的词语并不多。于是,我将这些全班同学都没有解决的词语在黑板上给注解了出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并记住,然后开始通译全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室内活跃了起来,都积极认真地开始看书、翻译、学习。等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先小组内相互检查,再各小组间展开竞争检查,再由课代表主持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竞赛得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不错。这一堂课,我感觉到比较满意。

我的反思:1、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我们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进行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好学多;

2、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有待于改变,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3、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不同的学生、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装着每一名学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们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去分析学生、发现学生时,我们总能找到适合教好他们的方法;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与可爱。让我们静静地思考,让思绪轻轻地在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分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1000字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教案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呢?找好文章我们推荐您阅读“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1】

上了两周的新课,学习了预习单元。预习单元总共有3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内容有26个字母,包括读法和书写。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26个字母,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只有两三个小写字母不规范,例如,d,f,g,t,y等等。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见面时打招呼,包括早上,下午和晚上。可能是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所以基本上都会。同时本单元还有重要句型是问物体的:whatisthis?Itis…。学生掌握的很好,也很流畅。

第三单元主要是问物体的颜色:whatcolorisit?Itis…。学生对颜色很感兴趣,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我也让学生拿自己的学习用品来进行对话,学生说起对话得心应手。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很专心。认真。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还有很多学生连续举手两三次。当然,也有两个学生不太爱张口,王涛和郭成与,回答问题声音小,速度慢。我尽力帮助,提醒他们,使他们能完整的回答问题,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同时还照顾他们的自尊心。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2】

由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其学习活动而言,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知识的幅度和深度呈螺旋式上升的数学、语文外,又一种新语言——英语,走进了课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有一定的好奇心,一般是一种较短暂的直接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到初二出现分化,部分学生厌学。作为英语课任课教师,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好中小学衔接问题,就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习质量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经过实践和努力,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在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中抓好学习英语的“六项起始工程”。

一、从明确学习目的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目标工程”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同时也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英语这门课对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新鲜而神秘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的心情来学这门课的,也有些学生是带着好玩的想法来学的。总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处于肤浅的了解,缺乏正确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二、从基础知识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起步工程”

我在班上搞字母书法竞赛,既进一步熟练了字母的读音,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书法水平。

三、从培养兴趣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心理工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才会享受学习的欢乐,从而更加热受学习。所以是否喜欢英语,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此,在英语教学开始阶段,我着重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势利导,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他们领进英语这扇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①“以美引趣”,即尽量注意用美的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以奇诱趣”,即注意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③“设疑激趣”,以注意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④“以动唤趣”,即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活动形式,唤起学生兴趣。

四、从记单词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词汇量工程”

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这一工具,就必须拥有较高的词汇量,这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必须从记单词着手。记单词,这是大部分中国人都特别头痛的事,对于中学生来说,也同样如此。虽然他们正处于记忆的旺季,但如何去记才能取得佳、最快、最牢固的效果,是学生在这条刚刚连起的大桥上是否继续踏实迈步的关键,如果一步跨错,也许会有许多同学在此停步,把刚刚建起的“兴趣之桥”拆掉,而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为了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从开始起我就加固这已经建起的兴趣之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他们如何再更进一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教他们一些便于记忆、巩固的方法。如音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构词记忆法、日常生活记忆法等等,这给有些有畏难情绪的同学提供了继续迈步的动力,使一些决定放弃英语学习的同学也想回头再试试看。为了使这项工作更扎实地继续下去,为了使大部分学生不落伍,我又趁热打铁,搞记忆单词竞赛,这也为记单词找到了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良好效果。

五、从会话速写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表达能力工程”

书写也不可忽视,除了正规、准确、美观之外,还需要高速度。为达到此目的,我在初一年级要求他们从一开始,首先必须写好字,写正规字,并练习快速写正规字。我在所带的两个班搞了一次速写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个班中字写得比较差的同学只有两三个,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写得相当漂亮。

六、从抓预习、复习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学法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在应有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是起始年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是避免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一阶段,是学生适应新环境、新教法、新学法的开始阶段,就像一个盲人,需要引导,需要别人的帮助,为了使初一学生开好这个头,从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和复习巩固工作,并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和复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记笔记,如何听好课的方法,这给课堂教学减少了不少麻烦,也避免了分化的扩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总之,初一是人一生的重要奠基阶段,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失掉了人生成才一个极好的时机,而正确地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就会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3】

黄晓旭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使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基础好的学生有的知识不用讲、练,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练了也不会,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今学期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我都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优生的情况,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4】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 》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觉得教师并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我认真思考,总结出以下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完整、准确。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5】

在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为了把第三单元没处理的内容结尾,我在上新课之前先是处理了73页的语音,然后把《指导课程》上的shelfcheck边核对答案边讲解,之后,我把单词听写了一下,这就得用了二十多分钟。余下的二十几分钟,匆匆忙忙的赶新课,课前以为Whereis/are…?句型非常简单,结果并不是预想的那样,有的学生连No,itisn’t.都不会读,所以一节课仅仅是上了1a-1c还是效果不好。感觉一节课学生光是忙着按照老师的要求翻书,一会是73页,一会是《指导课程》,一会是词汇表,一会是19页,一节课下来,学生翻书翻的累,我也因为课堂效果差而非常自责。

第二节课是在七。三,我舍去了语音和第三单元的《同步》,按照一节完整的课进行,教学的思路清晰,层次条理,学生在学习时状态自然,没有上一节课的手忙脚乱,且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无论是对话训练还是对话表演,学生的大都能积极的表现,且能有一些时间来做《指导课程》的课堂练习。

通过两节课的比较,感觉到平时课堂上没处理完的部分练习可以用单独的时间去处理,而不是为了上一节课的完整,在下一节新课之前匆匆结尾,那将是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效果可想而知。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6】

周国华

七年级上学期是初中阶段中的重要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虽然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但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进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如下感想: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学习英语的气氛淡薄,学习自觉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过的单词、对话,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背,或者是不会背,往后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来,也是临时死记抢记出来的,等到其需要的时候又忘了。

2、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3、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联系的东西少,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但真正一考起来,问题出来很多,而且差距很大。期中考试成绩下来,问题也出来了,尖子生不是很多,落后生比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的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而不是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其次,学生学习要主次分明,主要学科课后时间分配相应的因当多一些,特别是对英语学科,因为它毕竟不是语文。基础不打好,以后想提高也难。第三,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容易忘记。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二、多找自己的不足,少怪学生的智力

新课改语法教学易进入误区。七年级的英语课很难上,特别是课文的语法多、讲解枯燥无味,会把那些英语底子不好的学生抛下。特别是一节语法课,虽然考试中不考这些语法知识点,但上了高中,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存在困难的。如果一味讲语法,很多英语老师都怕自己的学生吃不饱,整节课的语法讲解,其结果都不是太好,我的观点是淡化语法。淡化语法,并不是不学语法。只是不必过细,多用于交际。教程的编排就是以话题为主线,以语法为暗线。所以,要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不要一看到学生的成绩差就一味着怪学生,学生的的主动性是很重要,即使学生不爱学习英语,应该多考虑厌学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其次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每周两遍日记,给他们面批一次,持之以恒。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倡导,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满足学生各种的需要,如关心、尊重、自身价值。根据这些需要,我经常了解学生需要的结构与层次,及时解决学生的合理需要,而有些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并作好解释工作。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信任他们,他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我,从而融洽了师生感情。正是这样不断地深入培养,才出现了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总之,教学的方法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让学生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夯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一定会提高学习效果,取得较好的成绩。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7】

徐慧

本学期,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英语教学。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认真学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使教学计划及实施有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书写

英文书写的端正与规范,是开学阶段必须要抓好的。从新生入学第一次在英语四线格上落笔写英文字母,就要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任何一位学生都必须书写端正,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吓唬之余,在最初阶段还不妨特意抓几位敢“顶风作案”的学生,以惩一儆百;同时对书写端正的任何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后来我惊奇的发现,那些中文汉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学生,英文却完全可以写的非常端正,俨然一个优秀生的卷面一般,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后期进行英文写作评分时,依然贯彻字迹端正者得高分,否则从重扣分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狠抓整治,同学们形成一个端正书写的良好氛围。

二、朗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们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 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

三、单词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四、课堂活动模式

英语课堂上的同桌对话模式,我想应该一直被提倡。因此,在七在教学过程编排上,也尽量多的编排对话操练,以争取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展示,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A(包括SectionB的前半部分)句型,更是有必要以两人或四人一组等模式充分操练。而此时,教材后面的听力材料则完全可以作为早自修朗读内容,其中个别超纲单词,不妨也加以解释,以作为扩展学生单词量的一个辅助手段。

2015-2-1 2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8】

这是我进入观音山的第一年。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手初一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从初一年起步阶段开始教学,有利于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脉络,了解初中英语教学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挑战在于,刚刚毕业的我,要面对一群小我十几岁的学生,还要传授给他们知识,不仅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辛勤的付出。不过我还是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和一群单纯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就,也有不足……

刚开始的一个月,由于还没适应教师的角色,对学生也不够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认为很简单的东西也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后来才明白,学生是刚刚接触,或者是初步接触英语,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肯定和我差很多,我不能忽视这一点而要求每个学生和我一样学好英语。一开始,每天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去复习,去背,但是却没告诉学生怎么复习,怎么背,导致第二天的小测很不理想。而我一直认为是学生不认真造成的,一直责怪学生。因此学生也认为真的是自己不会学英语,才会学不好。在一次年段统一的单元考之后,发现我任教两个班级的成绩与其他平行班有很大的差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我的师傅以及几个老师沟通后,才明白:教学生不仅仅是教知识,更要教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渗透各种英语学习的方法和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降低对学生的期望,每天只要求掌握当天重点的单词和句子,当天学习,当天掌握,当天落实。通过这样的调整,在期中考的时候,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距明显减小。如此看来,正确的心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的关键。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另一点需要反思的是两个班级的差异给我带来的困扰。刚开学的时候,感觉八班的课堂过于活跃,因为会有几个人会很大声很积极的回答问题,有时候一激动不举手就七嘴八舌的开始讲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导致课堂不受控制,经常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醒他们注意不要影响别人,降低自己的音量,并且要举手发言。而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刚开学的时候认为他们非常聪明,非常乖,上课也非常顺利,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很认真的听讲,很少有人会突然打断课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渐渐觉得两个班的整体氛围有很大的区别。七班的氛围更成熟稳重一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也不爱发言,上课经常都是默默的听课,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大多不敢发言,因为怕答错。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竟没人主动回答,需要点名回答。甚至有时候进行课堂游戏互动的时候,因为有的学生不愿意开口,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八班的氛围更加活跃,积极。不管是课堂的问答互动,还是游戏互动,都能很积极的参与,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在与几个老师探讨之后,更加明确了在教学设计的进行区别化的必要性。要针对两个班级的学习特点,有区别的设计教学活动。两个班级动静有别,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两个班的特点。七班的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充分的思考之后再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而八班的.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寓教于乐,既然他们比较幼稚一点,那就先满足他们“玩”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两个班的特点都不能放任发展,而要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七班,也要渗透一些游戏活动,或者趣味性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听,读,写三个层面,还要扩展到最重要的说的层面。八班的课堂过于活跃,主要是因为几个学生特别活跃,喜欢抢答。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不够深思熟虑的回答,因此,对于这几个学生,首先是课后交流,引导他们课堂发言要举手,而且要有思考的回答,而不要凭直觉回答。其实是课堂上多做提醒,对于没有举手就回答的答案,不管是否正确一律不予与采纳,通过这样的弱化让他们明白只有举手并且得到老师的同意才有发言权。两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调整,基本上每一堂课都能很顺利的进行。尤其是八班,课堂活动的配合度和契合度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还总结了自我感觉很有用的经验,如下:

1.切实落实每天的背诵默写任务。每天指定一定量的背诵任务,以当天的新知识为重点,辅以旧知识,让学生每天都能学到一点东西。在过关过程中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集体问题课堂上再次讲解,对于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2.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课堂上迅速配合老师;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听讲,理解知识点;对于课堂上没理解的下课马上请教同学或老师。

3.巩固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相对于开学初已经有一定的改观。7班从开学初的沉闷,不配合,到现在能够积极回答,认真听讲,有了很大的进步。8班开学初课堂纪律涣散,许多人喜欢大喊大叫,虽然现在还有个别时候,但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还是要严格控制课堂秩序,不能乱,才能加快课堂节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也不至于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被他们吸引。

4.做好导优辅差工作。指导优生做好课内的功课,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扩展课外阅读,进行课外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于差生要坚持严格要求与鼓励相结合,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以上是我初为人师的第一个学期的一点思考和总结,希望下个学期,我能在反思中成长,做的更好!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9】

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反思

杜九周

一提起任七年级英语课,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很多人都认为七年级课程浅显,而且学生好管理,老师当然要轻松一些。其实不然。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现将我对七年级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

1.关于朗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她)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她)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句名言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早自习上,我想尽办法让学生们去读,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不同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们读的潜能,让学生们都能开口说英语。

2.关于单词教学: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3.关于音标:不同的英语老师对音标的出现时机看法不同。我想只要适合班级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都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在七年级下学期或八年级上学期再逐步渗透音标教学,可能更为合理。因为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学习之后,每个学生各自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与方式,随后我们增加音标的教学,以促进他们进一步自学英语的效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

4.关于课堂活动模式:英语课堂上的同桌对话模式,我想应该一直被提倡。因此,在七在教学过程编排上,也尽量多的编排对话操练,以争取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展示,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A(包括SectionB的前半部分)句型,更是有必要以两人或四人一组等模式充分操练。而此时,教材后面的听力材料则完全可以作为早自修朗读内容,其中个别超纲单词,不妨也加以解释,以作为扩展学生单词量的一个辅助手段。

5.关于后进生控制与转化: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令我们英语老师最头痛的。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即使在小学毕业生中,就已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了。为此,在七年级开学阶段,根据初步的观察、调查与测试,尽快掌握班级中英语学习后进生的情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持续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积极帮助他们重树学好英语的信心,在课堂设计上更多的倾向后进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