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百年孤独》经典摘抄感悟汇编4篇

《百年孤独》经典摘抄感悟【篇一】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卷首语

最近在读一本书——《百年孤独》。刚开始可能会被里面的庞大的人物关系所吓倒,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找个寂静的地方看这本书,便会深深的被这本书里面的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所感动。孤独是他们这个家族的徽记,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勇敢冒险冲动和不屈,已经已经深入到血液的孤单感,撼动人心。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因为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因为它桀骜不逊;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逊。布恩蒂亚家族里的孤独者,正是对尼采这番话最好的诠释。

孤独是我们生来便无法摆脱的宿命,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是一个孤独者。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再热闹的聚会也赶不走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孤单感。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得住孤独,成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热闹舒适的,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有耐住寂寞,忍住孤独,才能让生命大放异彩。

求学的路或是走向成功的路,他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从来就没有人能一直陪着我们走完这条路。失败了,给自己加加油;成功了,给自己鼓鼓掌;摔倒了,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从来都不会属于谁,除了自己,所以从来就没有人能带你走出孤独。

孤独一种姿态,一种傲娇的姿态。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连飞鸟都闻所未闻的土地。在阳光下,在人群中,我们都要仰着头,保护我们心中那片圣地。

很多年以后,我们会怀念这样孤独的自己,怀着梦想,骄傲的前进。

《百年孤独》经典摘抄感悟(篇二)

在喧闹中,人们时常寻觅宁静;在不安中,人们时常寻亲冷静。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孤独的境界。

在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触及到这本书,还是不求甚解地背着“守信是一种财富,不应该随意虚掷”在无数次凝神的瞬间,就会想起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他神交已久。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灵翻开这本名著后“正入万山圈子里”的眩晕与迷茫感随着页数的增加而愈发萦绕在我心间——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绪混乱。但唯—庆幸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正如题目所展示的一样——孤独。

孤独,成为了他们家族的名片。但又会有人疑惑了,难道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个、乌苏娜,也孤独吗?没有错,她眼睁睁地看着子孙后代一个个地陷入孤独的深渊,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装饰着房屋,难着这不是种逃避孤独的积极表现?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遗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的结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性的结局与时代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前言介绍的那样,这一本书映射的则是拉丁美洲的兴衰史。这本书巧妙地领着我们去见证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科技的发展,新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后对命运的安排举手投降。在起于孤独到归于孤独中,亦或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孤独斗争,亦或终其一生溺身于情欲,成了拉丁美洲兴衰史的真实写白。

这个兴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个马孔多在一夜之间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远远的与孤独为伴。说到孤独,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爱与友谊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抚它。不要寄希望于消除孤独,这是天方夜谭。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那些垂头丧气的,看看那些望洋兴叹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独,连那些外表开朗的人,也会有承受孤独的那一时刻。显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独,这时他们就三两成群,沉迷于灯红酒绿,喧闹繁华之中,然而最后一切又是归于孤独。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看着别人与同学分享暑期的趣事,听着一些游戏爱好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游戏。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间有着邻若天涯的孤独感,既然我们无法抵抗,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独呢。《百年孤独》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独,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的被孤独埋葬。他们成了历史,从上古到现在流淌了近千年的历史被孤独所侵蚀。孤独不会随着时光的滔滔江水而汇入大海,也不会随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烛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态站起来俯视它,去找寻孤独,去了解孤独,去适应孤独。

孤独,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朋友,一个会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个在万般喧闹中让你聆听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黄土之后,他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百年孤独》经典摘抄感悟(篇三)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读到70多页就停在那了。说实话,读不下去。但是,这本书的各种评价其中包括余华、莫言,让我对这本书又产生了兴趣。开始第二次从头阅读《百年孤独》又没有坚持下去,读了一小半。

而这个假期我第三次从头开始阅读。或许是我头脑简单,对于作品所传达的内容,实在是一知半解,读书的时候凌乱、复杂、想不通。所以,只能够根据我的一知半解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读的书,百年孤独里的情节跌宕、人物关系复杂、叙事结构又有些反复。尤其是七代人物,名字类似,关系极其复杂。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记一下人物关系笔记。

这本书里的人物都有些孤独,在我看来是。我从中挑出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一代人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充满幻想脑洞极大的人,在猛然感到孩子的存在以及孩子妻子在受苦后,一种强烈的情感将他拉了出来。马孔多的传奇由他开始。当他接触到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的文明,他惊讶同时也对自己无知的害怕,对文化的自卑与对科学的自信,让他逐渐执迷不悟。对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会疯,我也没想太明白,还有他口中的星期一。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人应该是梅尔基亚德斯,第一个死去的人,却又回来,治疗失眠症的人,还有羊皮卷。

而乌尔拉苏我认为是这几代人中较理性的人,一直为整个家族努力着,还是孤独的奋斗者,一直是一个人在努力。何塞·阿尔卡蒂奥是一个身强力壮、繁殖能力……很强的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感觉他失败的比较彻底。蕾梅黛丝认了他和庇拉尔的儿子为长子,和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的儿子,加入自由派,被暗杀。阿玛兰丹和丽贝卡从小一起长大,但为了一个男人互相仇恨。小何塞·阿尔卡蒂奥,回到马孔多后发现了乌苏拉尔藏起了外乡人的金币,因此而丧命。阿玛兰妲·乌尔苏拉随丈夫回到马孔多,最后与奥雷利亚诺·巴比伦相恋并产有带猪尾巴的男婴后失血而死。乌尔拉苏的第六代孙长大后研究各种文字和羊皮卷,却也生下带尾巴的男婴。奥雷里亚诺巴比伦最终译完了羊皮卷,布恩迪亚家族自此从大地上消失。

孤独是这个家族的共同点,他们不断的陷入孤独、对抗孤独却离不开孤独。最伟大而理性并且贯穿书本始终的人物是乌苏拉尔。她很刚正,一直在做努力,但他们的子孙却无一例外都走向孤独。在这片马孔多的土地上,是一个历史的缩影,科技的发展,文化的推进,被入侵,反抗斗争到最后的听天由命。

书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抗孤独的办法,有的人参加革命,有的人远航,有的人暴政,有的人沉溺于情爱……所有人都在对抗,却没有人能够让孤独消失,就连我们自己本身也是这样。总有一些时刻让你感受到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摘抄感悟(篇四)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希望大家也能来读一读《百年孤独》这本书!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最著名的作品,一举为他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喜爱这部书,但不太喜爱作者,他对中国的版税是狮子大开口,结果到此刻都没有一家中国的出版社被授权出版,所有看到的版本其实都是盗版。

《百年孤独》标志着拉美文学的崛起,它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新鲜的一阵南美风,即魔幻现实主义:现实与魔幻不可分割,魔幻正因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而让人觉得这种魔幻有其必然性,而现实正因魔幻的夸张而显得更真实。

《百年孤独》正是其所讲的故事的高度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亚家族整整一百年来的不断制造孤独和抗争孤独的故事。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一百年的风风雨雨,最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和孤独相伴了。

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最麻烦的让人头晕的地方,就是家族中的六代人一向不断地起重复的名字,第七代刚出生就被蚂蚁吃掉,没有来得及起。布恩蒂亚家族主要有两个延续的名字:霍塞阿卡迪奥,还有就是奥雷良诺,还能够加上雷梅苔丝、乌苏拉、阿玛兰塔。每一代人都有人叫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再加上家族中的其它人物,这种状况真让人受不了,读到第四代就容易闹不清族谱关联了。因此,连个故事的梗概都难以说,非得先把族谱摆出来,对照着看才能弄得清。

叫阿卡迪奥的人,叫奥雷良诺的人,叫雷梅苔丝的人,叫阿玛兰塔的人,等等,不仅仅性格极像,而且宿命也很相像。整个家族都陷进去了某种被诅咒过的宿命,那宿命正是写在印第安人赫尔墨德斯的那本羊皮书上。家族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里面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乌苏娜,其实就是实际的家族的族长,她坚强、刚毅、善良,永远坚实地鼎力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来支撑着这个家族。最喜爱的是第二代家族成员中的雷梅苔丝,她几乎聚集了女性所有的优点,让人不得不爱。其它人物,大部分都有其可怜而又可恨之处,那个第四代的,奥雷良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则完全是可鄙的。

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透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向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我觉得这种孤独并不仅仅仅只属于布恩蒂亚家族,甚至不仅仅仅只属于拉美,我觉得孤独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种命运,换句话说,孤独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相。每个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产生了绝望、冷漠和麻木感。正正因孤独,我们才会备受苦痛,备受内心的煎熬。放眼市井,虽然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但每个人却愈发孤独了,也就愈发寒冷,愈发痛苦。

但孤独也就孤独吧,却没有必要把自己迷失在其中。孤独过了头,其实就是矫情了。沟通、信任、明白、关心、支持,这些都是天生的破除与中和孤独的妙方。但处置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孤独,与之相处,不好让孤独破坏情绪,蒙蔽心灵,而是让情感细腻,心灵深刻。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期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马尔克斯对每个人的描述,都是在描述一种孤独。能读懂孤独,品尝孤独,才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二):

夜阑的寂静,让时刻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最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盼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书,大体可分为水与酒。水清淡甘冽,解人乏渴,助人汲收营养,而酒浓烈绵厚,可提精神舒快意,让人心驰天外,豪情万端,所谓激扬文字。而被称为药的书,定是世上奇书,晦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或许不知所云,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读药。从初读与其昭昭,昏昏欲睡,到独上高楼,渐入佳境,再到相看两不厌,我为书狂。我染上读瘾过程大约有一年时刻。

我从来没有为读本小说而如此辗转反侧,也没有为读小说,而将书本画满勾勾道道,写满注脚。确切的说我由于天资不高,读这本书相当受折磨。如果说这本书是药,开始就是一瓶安眠药,何时睡不着,随手翻几页,便会睡意弥漫,两眼无神,托梦周公。突然有一天,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此刻眼前,那遥远家乡马贡多的故事,在一个生动的叙述者的口中,娓娓道来,个性是静谧的夜中,会有来自遥远的感觉,让我也融入故事中情节。于是这书又成了一剂兴奋药。

很迷恋马尔克斯的述事独特语调,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铺垫,常常长驱真入,直奔主题,但处理的十分恰当,让人感觉厚重。尤其深入书中后,每句话都值得咀嚼。类似许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仍会想起他的祖父带他去见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将来时的过去式叙述已成为经典,也打造了马尔克斯创造语法。

书中主人翁何塞#8226;阿卡迪奥#8226;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此刻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之后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小说描述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一样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马贡多弥漫的孤独象征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孤独史。虽然孤独贯穿他们中一生,但孤独的缘由却不尽相同。乌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发奋。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发奋。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发奋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地亚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独。乌苏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二儿子奥雷良诺的孤独是人性的孤独。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明白和支持,他也从未想过要得到他人的明白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良诺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也不明白不关心自己声名显赫,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的孤独是兽性的孤独。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他身上没有人性的痕迹。乌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塔的孤独是感情的孤独。她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感情,也多次与感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

,用冰封住火热的心,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诅咒与怨恨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亦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将一个原始的部落人,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及外面的世界。马贡多本是世外桃园,但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战乱、流血、纷争,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繁华,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

《百年孤独》的循环架构令我十分抓狂,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混乱。正因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刻,个性是人物的名字(信他的邪,七代人男的几乎叫同样的名),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及现实魔幻主义的描述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中国传统写实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与地域,时刻与空间的互换,马尔克斯种种怪异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他的灵魂与语言,如今也渗透到中国作家创作语法里,并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和米兰#8226;昆德拉一齐,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能够在莫言、贾平凹、马原、苏童、格非、阿来等一系列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创作语法。许多中国作家承认,看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才使他们学会写小说。

尝过读药,再看当今许多作品,多平淡如水,无法再读。就连许多当今在中国文坛获奖作品,都觉得相差甚远,稍有闪光,也感觉是用马尔克斯的原浆兑了中国水的米酒,浓度与烈度都相差甚远。这大约是尝读药的副作用吧。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三):

《百年孤独》书评为什么必须是孤独?

我刚草草读了《百年孤独》的最后几页,这天来豆瓣看书评,个性的发现,比较热门的几篇都和孤独有关:书中人物的孤独是怎样激起了自己的共鸣;自己是怎样在孤独的状况下读懂了书中的孤独;排遣孤独的一百种方式;人生就是与孤独为伍。诸如此种。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只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题目里的孤独不只是人的孤独,也是文化的孤独,或者礼貌的孤独。读到之后,我已经不关心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正因前部的种种迹象证明了这个家族是礼貌进步的牺牲品。马孔多这个小镇,是被礼貌强奸的孤独小镇,是整个礼貌世界的侧影。这个家族的命运,只是一个线索。

孤独,和感情一样,是一个一百年都但是时的话题,写一百本书来讨论也但是分。但我们究竟为何孤独?不探讨孤独的原因,就不是在探讨孤独。带着这个想法去读加西亚的《百年孤独》,我们会发现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

马孔多的建立

马孔多建立之初只是个临时扎营地,确信没有更好的出路后,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元老,队伍的首领,决定在此建镇,由此拉开了小镇与布恩迪亚家族风雨变迁的序幕。这是个极其原始的小镇,在此刻的贫困山村仍能看到它的影子,没有任何机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甚至没有镜子。镇上的人也极其匮乏知识和见识,甚至不知道冰块这种东西,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些铺垫,合情合理地将马孔多塑造成一个闭塞落后的所在,在科技和交通还不发达的当时,是一个被礼貌世界遗忘的角落。布恩迪亚家族,就在这样一个角落里用原始的方式生存者。

书的开篇第一句就设问:如果礼貌抵达了世界的这个角落,会是什么样貌?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行刑队意味着马孔多有了政府和军队,冰块意味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和政府,是礼貌的重要象征。开篇第一句便为马孔多与礼貌世界的碰撞埋下了伏笔。

礼貌的入侵

读完全书,不得不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礼貌侵略的历史缩影,若在此将这入侵经过重述,几乎等于抄写一遍此书: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徳斯带来磁石、望远镜、炼金实验室,还有冰块,到里正堂阿波利纳尔摩斯科特代表政府驻扎小镇,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参军,到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带来自动钢琴,到教堂,到电报,到火车,到工厂、汽车、飞机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混乱情欲和繁衍一样,这些新鲜的礼貌世界的玩意儿一刻也没停止脚步,入侵了原始的马孔多人的生活。

这些入侵对马孔多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想细说,无疑得再抄一遍此书。如果不是灾难性的影响,布恩迪亚家族不至于灭亡,马孔多也不至于被从地球上抹掉。马孔多家族不一样的人,对礼貌世界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好奇以及之后的疯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之后的自闭,何塞阿尔卡迪奥的漠不关心只着迷于情欲及之后遭毒手,乌尔苏拉的抵制与反感以及之后的固执正是这些不一样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大不相同,而最为长寿的乌尔苏拉,几乎证明了整个家族所有成员的不一样命运。

礼貌的火药

与礼貌世界的交锋,何以导致一个原始家族如此悲惨的命运?书中有两段故事最能解释:一是自由党与保守党的竞争;二是香蕉工厂的纠纷。这两段故事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参与自由党和保守党竞争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坚定的自由党支持者,不惜与岳父堂阿波利纳尔翻脸,不惜背井离乡在外征战,在不一样的地方战败,又在不一样的地方发动起义,而最终却厌倦了战争,与保守党妥协,签订了尼兰迪亚协议。用原文的话讲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这无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不是对布恩迪亚上校,而是对礼貌世界的政治斗争。政治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是高尚的,而途径却是黑暗邪恶不择手段的。卷入礼貌世界的政治斗争,并没有让这个马孔多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反而让他厌倦了,彻悟了。鲜血和火药已经让他对那些高尚的目标失去了兴趣。这在他征战后期留下十七个子嗣就能得出结论。同时战争也使得马孔多满目疮痍,布恩迪亚家族失去了对马孔多的领导地位,马孔多居民也失去了往日自由祥和的生活。政治和宗教一同统治着这个弹丸之地。而马孔多人对他们持同样地反感却不得不服从。

香蕉工厂的纠纷,是马孔多与礼貌世界冲突的升级。何塞阿尔卡迪奥是唯一一个知道纠纷详情的马孔多人。香蕉工厂闹罢工,要求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却遭到政府的镇压,三千多人死于非命,幸存的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同三千多具尸体一齐被装上了开往海边的火车,中途跳下车爬回了马孔多。他回到马孔多后意外的发现,所有人对这次武力镇压一致否认,说没有任何人死,消失的人都是出远门了。何塞阿尔卡迪奥对政治和礼貌的恐惧到达的极点,从此把自己关在便盆间,致死都未踏出房门一步。

当礼貌悄悄进入马孔多时,它从未抱有善意,礼貌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它蹂躏着马孔多人,只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野心,只为了那些血腥的荣誉。礼貌的行刑队杀死的不只是战争罪犯,倒在火药硝烟下的,更多的是无辜的马孔多人。纯真的马孔多人从未真正融入礼貌,他们是礼貌的牺牲品。

梅尔基亚徳斯的羊皮卷

书的最后,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幸存者(猪尾巴除外)奥雷里亚诺读懂了梅尔基亚徳斯留下的有关预言的羊皮卷。原来这篇羊皮卷所欲言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具体到每个成员的活动的细节(就像《百年孤独》一样)。这是一段极具深意的构思。羊皮卷的预言在使故事更为神秘的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马孔多,它发生在整个拉丁美洲大陆上,发生在所有被礼貌遗弃的孤独的角落。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四):

百年孤独书评

许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卷首语

从王小波的今早我与一个百分百的女孩擦肩而过,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能将开局就写得如此精巧神奇的作家实在难以寻觅。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做到了。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包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沧桑感和孤独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在这短短的几十字中,作者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方法,将过去,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齐,为我们带出了一个错综复杂、时空交错的家族历史。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也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抑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杯具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医生家庭,加西亚?马尔克斯早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书生涯。195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问世,引起当时拉美文学界的重视,颇受好评。1967年,震惊整个西班牙的小说《百年孤独》问世,轰动了整个世界文坛,也奠定了他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作品,同样使他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加西亚的孤独时代便过去了。1985年,他迄今为止最长的作品《霍乱时代的感情》发表,却没有超越《百年孤独》的成就。而这一部39万字的作品,让马尔克斯被永恒地载入史册。而他也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1928年,委内瑞拉作家乌斯拉尔?彼特里出版短篇小说《雨》,他将梦境、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齐,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先河。此后,众多作家参与其中,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得以迅速发展。50年代,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将其推向了一个高潮。1967年,《百年孤独》的出版让其走向了它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评论界认为它是又一部经典性代表作品,甚至能够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像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夏?克塔萨尔所说:近年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证实,在他恢宏的创作才力之中,有着一种非凡的想象力,他以锐不可当之势闯入了南美小说领域,并使其摆脱了令人乏味的叙事状物的呆板陈旧模式。只有这样的创造,只有从马贡多这样得天独厚的、纷繁复杂的土地起步,我们才能坚实地踏入瓜纳哈尼。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差点被那难以计数的重名和庞杂的家族系统吓回去。据统计,书中至少有五个霍塞?阿卡迪奥,三个奥塞良诺,三个雷梅苔丝。于是很多人说,它是一本很混乱的书,是向读者的一种挑战。但是在我读来,当深陷其中,就会发现,整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当我读到雷梅苔丝镇定地等待结婚戒指被戴上,读到墨尔基阿德斯平静地走进炼金室,读到阿玛兰塔无日无夜地编织自己和情敌的裹尸布,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钢琴手皮埃特罗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锡塔拉琴后割腕自杀,读到奥雷良诺上校冷静地对待行刑,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读到奥雷良诺弄懂了那本羊皮书的含义就会突然惊觉,刚开始时的恐惧到那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几年的毫无声息的创作磨练将书中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间不可抑制。我就像被一根线无形的牵引着,不能自已地读完它。

在这本书中,作家虚构了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居住的布恩地亚家族便是故事的主角。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齐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拉丁美洲。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拉美的发展史。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以及拉美生来的孤独感和某些人以前的发奋,在他的笔下,在马贡多这个小镇,都有着极其明显的体现。故事起源于霍?阿?布恩蒂亚和乌苏拉建立小镇,此后的七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性格、自己的方式显示着他们长久的孤独。他们的孤独,有的是正因不满足现状,想要改变马贡多的状况;有的是在吉普赛人长期的孤独中长大,从小就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洞察力和掩藏自己的本领;有的明明有着强烈的欲望,但是在那种气氛中只能压抑自己;有的则用一种挑战世俗和躲避世人的方法表示着自己的抗议,最后却只能用离开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有的将自己整日禁锢在炼金

室和那一卷羊皮书中,借此忘记现实中的孤独,更满足了自己骨子里那一种孤独的本质。他们的行为,压抑的,激烈的,不能理喻的,热情的,坚持的,一切都在这种孤独的气氛中表现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马贡多镇人的百年变迁历史,把拉丁美洲人生存的现状,所有落后的国民性,以及生存延续的历史浓缩在一个家庭里,使其成为一幅民族的缩影。作者以此来反映出哥伦比亚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反殖民、反独裁,反帝国主义的拉美意识。这不仅仅是作者民族精神的体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同样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精神意蕴之所在。《百年孤独》以对孤独的内涵的揭示,对造成孤独的原因的揭示体现了拉丁美洲民族精神的物质。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超多使用了似是而非的手法,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大胆而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神话、想象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齐,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让我们获得了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它以现实力为基础,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展开情节,层层平铺。我们于是就在现实与魔幻之间,在光与影之间徜徉。也许它是阴郁的,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在沉重中总是能体会那种无法拭去的孤独感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是一种繁华退尽的沧桑,是一种凄凉的宁静,是一种无奈的诉说,是一种无法逃避和解脱的冷漠。《百年孤独》能够构成这样的风格,离不开拉丁美洲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少拉丁美洲当代著名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之因此在拉丁美洲繁荣昌盛,是正因它适应和植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齐,透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这种主义的显著特点是: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

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引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如果说现实主义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比喻为社会的一面哈哈镜。虽然它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外壳,但透过它的折射,也能在必须程度上反映出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

让我们先从书的名字来说这本书吧!在一次访谈中,马尔克斯明确地告诉我们说,百年代表的只是一段很长的时刻,是这个家族的历史存在的时刻,也是一段现实的象征,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受苦难的岁月是漫长的。在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孤独,因此这两个词构成了这本书的题目。而孤独却是整个拉丁美洲那个时代的象征。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明白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孤独是人在世的处境,德里达的看法不无道理。所谓的明白、沟通,只但是是另一种形式的误解。20世纪把战争、死亡和恐慌全部抛给了世人,也把深深的孤独感丢给了世人。正是这种扭曲的心态,才会有马贡多这样一个无法用常理去解释的小镇出现,而且出现了那么长的一段时刻。在这百年里,浓缩的是七代人孤独的不一样方式。然而,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布恩蒂亚家族的灭亡、马贡多的灭亡,这种灭亡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愿望。说它是一种结果是正因,这是一个落后、麻木、不觉醒的民族、国家必然的结局,一个没有发展的、停滞的社会是必定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种无序、落后的制度也必然将被淘汰。这是作者为拉美国家预测到的结果,历史

的洪流是无人能够阻挡的,一切旧的事物一切旧的思想观念都将像马贡多一样被飓风刮走,什么痕迹也留不下。由此可见,这种灭亡也是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灭亡能够带来反思,灭亡也是新事物生长的起点。他还指出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徒劳的姿态。我想这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看法,也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看法。

再来看看书中的感情。马尔克斯是乐观的,在刻骨铭心地写就了布恩蒂亚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后,他仍旧满怀信心地认定团结的可能性,感情的可能性,他让马贡多这样一个孤独的小镇最终从地球上消失: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马尔克斯给了我们孤独的原因:布恩蒂亚家族之因此孤独,是正因他们不懂得感情,不通人道。在小说里,大家看到,长了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唯一由感情孕育而生的后代。我们如果要坚信马尔克斯,就附带了要坚信他所说的感情,甚至坚信书中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和姨母阿玛兰塔?乌苏拉的乱伦的感情。在阅读了他对感情场景的描述后,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印象仍然是零碎的,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感情如此伟大,最终战胜了一个在家族中延续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独感。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些微的一些线索。从这个好处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在这本书中,不乏变态的感情和乱伦的关联。有祖母与孙子之间暧昧的情感,有中年人对一个小女孩朦胧的占有欲,有兄弟俩和一个女子间错综的性爱关联,也有对美丽的女孩最直接的向往、追求与占有,其中也有对性的直白描述。在这些近似寻常的关联中,发泄多于理智,寻求刺激多于情感。他们在彼此的接触中,只是要逃避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但是怎样样都逃不掉,反而泥足深陷。那里的感情大都是不正常的,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占有,可笑的乱伦和复杂的关

联。但是在觉得可怕和可笑背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充斥在整个小说中他们在躲避和躲避不掉的孤独的本质。但是他们对感情的追求还是漫溢在作品中,我自己在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的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感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感情吗?这是现代很多人认为的对感情最好的解脱与付出。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感情,他对雷梅苔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他们对感情到来时的反应是强烈的,明显的,不异于常人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上让我们有点理解不了和不知所措。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唯一因感情而生的奥雷良诺甚至在自己还没有长大就作为这个家族的终结者被蚂蚁吃掉了。而无论是雷梅苔丝在新婚后不久误食毒药横死,还是阿玛兰塔为了惩罚自己而烫伤自己的手;无论是皮埃特罗的自杀,还是菲南达对丈夫死在家里的床上的要求,他们都没有得到与自己所爱的双宿双栖的结局。也

许这就是马尔克斯的高明所在吧!他让我们看到期望,却让期望再次离我们远去。就像感情,就像生活,我们在一次次期望中等待此刻,却在一次次失望中等待未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本书中对于孤独的定义和描述。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正因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正因它桀骜不逊;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逊。布恩蒂亚家族里的孤独者,正是对尼采这番话最好的诠释。

乌苏拉是第一种孤独者神灵。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部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母亲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向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瞎了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能够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正因她是母亲;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明白,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正因她是母亲;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正因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良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是整本书中唯一具有正常人的感情的主角,正因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良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感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像地震!他得不到明白,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取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也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奥雷良诺上校是第三种孤独者哲学家。他的孤独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这个人几乎能够算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角了(如果允许这部作品存在一个主角的话),给过我最深的震撼。他的身上,打上了尼采的烙印,如果不是马尔克斯刻意为之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不谋而合。奥雷良诺天生带有孤独的气质,从小就孤僻异常,成天从事枯燥的炼金术,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然而事实上,他在这种孤独中结识了先知墨尔基阿德斯,他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机会。

奥雷良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良诺坚定的说:如果必须要选取,他宁愿选取自由党,正因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良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正因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良诺上校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奥雷良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正因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拉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像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像奥雷良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好处,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好处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于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杯具里的酒神,对奥雷良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十分清醒,在告别孤独的时刻,他有过那么精彩的对白:这不是发疯,这是战争。别再叫我奥雷良诺;从此刻起,我是奥雷良诺上校。

他的结局如同注定一样走向毁灭。正如尼采在批判与自我批判,怀疑与自我怀疑中走向分裂和疯狂是19世纪思想者最惨痛的杯具一样,奥雷良诺上校最终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好处的失败。奥雷良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之后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个性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

我不由得想到了沈兵的一首诗:《孤独这只虫子》

孤独这只虫子

沿着不断滋生的情感攀援

躲进头颅里哭泣

弹奏每一根鲜红的血管

我站在人潮的街头

为何两手空空

梦里是一块石头

被人不经意地打破

透过碎裂的缝隙

瞥见灿烂的火焰在体内

汹涌跳动

《百年孤独》是这样,这个世界也是这样,每一天应对着喧哗的城市与拥挤的人群,在繁华之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在现代的都市中,楼房,钞票,电脑,音响,游戏,绿地,构成了我们所有的生活。舒服,安逸,然而幸福并不等于舒服。我们都在追求一种艺术的美,一种真正没有污浊的美,却迷失了自己。这便是现代人的孤独。令人心酸的是,据报道,《百年孤独》初版校样于9月21日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拍卖时,竟然因无人竞拍而被宣告拍卖失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坚信,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能够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与共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唯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正因只有这样,相濡以沫的传说才成为一种可能。

有人问一位登山者为何要攀登珠峰,得到的回答是:正因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的眼里确实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当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打开《百年孤独》吧,正因它在那里。

读《百年孤独》有感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题记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于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于此书的创作而来。

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本书人物关系复杂,但作者的用词精准及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本书的线索应是梅尔基亚德斯,他的预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译的羊皮卷。

或许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若你不看到最后,你永远也无法想到结局。

《百年孤独》的最后一代人,还未得以啼哭便被蚂蚁吃掉,这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时一般。

这样的情节,怎能不令人震惊?

而经典之所以能被人们一代代传诵不仅仅只是辞藻华丽,情节环环相扣。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含义,不仅适用于作者创作背景下的时代被用于今天也无不妥。

就是在不知结局是如何时要好好生活。

即使生活处处不如意,但在最终的时刻没到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亚上校去世时,他的感受。

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间屋子都是一样的,若要说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说若你一直虚度光阴。

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一直停在那,因为每天都是星期一。

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个模样,那么天空就显得单调。

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里不再有欢乐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滞;每天早晨的光束爬进窗户都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线条感,但人们却无法察觉,并且从中跨出来,那是何其的悲哀。

但就如同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本文的题记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样的,真正改变了的是你的心灵,在于昨日的沉淀,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欢笑中遗存,痛苦飘洒一地,泪水沾满衣袖。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因为这世界还在走。

那些为追求一时的爱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们,爱情也抛弃了他们,只剩下对对人性的考验;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后只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当人们发现她时记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坟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终被蚂蚁吃了去。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还。

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有感(一)

记得半个月之前,在看了余华的【活着】的作者写作的意图的时候,余华曾经提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终于在网上找到,并下载到手机中。

【活着】和【百年孤独】有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振摄人心的警句,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描述布恩迪亚7代人的命运,展示了这个家族的兴衰,以家族的第一代人乌苏拉担心生出一个长有猴子尾巴的孩子,到这个担心在最后一代身上出现为结尾。

当看到圣索非亚。德拉佩德把自己的所剩的两三件换洗的衣服捆成一个小包准备离开被小草包围、红蚂蚁侵蚀的老屋时,给人一种大厦即将坍塌的感觉,她为这个家族默默的付出,而她的那个高傲的有着贵族血统的儿媳妇却把她当成固定的女仆。尽管她从少女时代就居住在辞,但是此时她空有收拾房子的心,也无力了。在离家出走的时候身上仅仅带着一比索25生丁,还有可怜的几件衣服,看到这里,谁的心都不会不凉透的。其实在乌苏拉眼睛失明去世以后,这个家族就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特别是她作为家族中的主心骨,在去世以后,衰退的趋势更无法遏制。这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连同如镜子般的马孔多镇,被飓风彻底抹去。

科兰达她高傲、虚伪、懒惰,虽然这些都是她从小生长的环境所造成的。但是看看背叛她的丈夫、她不争气的儿子、还有被她毁掉的大女儿梅梅,这个女人着实可恶的很。

孤独很可怕,在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中,容易走上自我的封闭。

玖完这本书,感受了拉丁美洲人名所遭受的苦难。很奇怪,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一杀,至今日本政一府都不承认。过去的100多年中,我们民族也遭受了巨大劫难,在国际上被孤立,还好我们没有走上极端。

百年孤独有感(二)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书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一性一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一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性一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一精一神。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一性一、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一尸一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一团一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一一婬一一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一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一精一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一陆的一种一精一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容易理解。如果没看明白,不要一逼一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说我看懂了。懂与不懂没有标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读几遍的书,或许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百年孤独有感(三)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一性一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一性一、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一尸一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一性一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一定要和一性一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一穴一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一娘一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

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一党一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尔卡蒂奥.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

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可以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马上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故事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

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起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悲剧。

书的内容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思考的魂魄,除去埋于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币,除去放荡不羁的乱伦恋和纵情声色的放纵外,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家族从开始、到壮大、到完结的故事。如此看,很简单却也很无趣的。里头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独形式,还有没有伤感的离亡和没有快乐的出生,当然还有放纵却不觉有违道德的情爱纵欲。

如果还有,就是马孔多变化的历史。从二十一对夫妻披荆斩棘穿越大沼泽之地,试图发现东之大海,却最后绝望地放弃梦想驻扎在这片离大海只剩两天路程的不可思议有着西班牙大航舰的着魔丛林之地。然后扎根,繁荣,跟带来飞毯、魔冰、巨人、炼金术的吉普赛人交流,却不知道走两天路去发现一个什么都有的城镇。当然,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完全断绝联系的、唯有和吉普赛人交换惊喜的美好村落。可是,乌尔苏拉发现了路带来了商队后,也带来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带了铁路,带来的家族的繁荣,也带来的垄断,带来了死亡和压迫,带来过期待,带来过时髦和迷醉,却不论带来什么都挡不住孤独的滋生和扩散,一如在那个最初的夜晚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一样,让每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好受过。

噢,除了那个小仙女一样的智慧的蕾梅黛丝,会一丝不挂的出现在受惊且痴沦的异乡人面前,会不守繁文缛节地自由自在,会预言偷看洗澡的人随后的死亡,更神奇的是,会带着一床天鹅绒的真丝白被如天使一样地飞走在人们的希望和永远的记忆里。唯一一个不守孤单感传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远带着最亘古的美丽和最高远的智慧离开了这个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百年孤独之地爱。

说完了她,说完了这份无法描绘的美丽,这个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说不尽的孤独。我也在不经意、不情愿之间比对了他们的孤独,也认识了自己的孤独并非无由的作态,也并不无奈的悲哀,始终相形见绌,相形有愧,相比难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马尔克斯本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独的快感。在二十多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希望与欢乐。在孤独中,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着所需要的一切,他们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却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难以企及的程度看透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们不满足于肉体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独立的快感,追逐一种自身与世界的微妙平衡。对于他们中的每个人而言,世界或许简单之至,或许复杂至极,却都无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体,因为存在,所以孤独。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属于那个时空的一切常规,选择了一条痛苦却又妙不可言的、只属于自我的生存之路。他们彼此之间不曾有丝毫的理解,更不为外人所明白,却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

百年之中,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因活着的选择而陷入深深的孤独,却没有一个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在孤独中,这些平凡人获得了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冥冥之中出现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他们每一个人,走进了这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血缘的纽带并不是维系家族的脉络,孤独才是这个家族唯一的标识。这也许就是《百年孤独》中那些魔幻情节发生的确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独的快感使然。

所以他们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选择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选择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独,用孤独的方式去捕捉活着的快感,一种生命中唯一真实的体验。那种莫可名状的欲望使这些由文字构成的形象在虚幻的情节中真实无比,而马尔克斯之所以会在上校死后伏案哭泣,是因为他才是这孤独家族中仅存的一员。

一个人最纯粹、最强烈的情绪和感受,只会出现在两个时间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后者为跋,中间的所谓人生经历,是漫长的验证与积淀,精彩,却不免主观和失实。所以,在老年到来之前,童年的体验将是每个人仅有的真实,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灵魂素材。所以,我们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双手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随意搭起的几块飘摇的积木。在那些积木中,我确信有一块是孤独,每个人都有。所以,如果让我推荐一部名著给一个刚刚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时,我会推荐这本《百年孤独》。让一个人学会什么都不会有让他学会孤独来得实在和重要,在孤独中获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备能力,在孤独中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时水滴就已不复存在我们就已死去。所以,孤独的一滴水,才是我们活着的形态。如歌所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生来孤独是注定的,而随后活着的岁月中,孤独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孤独的快感,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想,这是一种悲哀,一种遗憾。不过也好,有了孤独,似乎才会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终会有的拿一个深深闭门于梅尔基亚德斯房间潜心研读羊皮卷的孤独者,不致于迷醉于夜夜笙歌的宴会之间,不致于迷惘于左右矛盾上下犹豫的悖论里,不致于陷在自己臆想的却也是真实世界而听不到讽刺的笑声和侧视里。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

乌苏娜是第一种孤独者――天使。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妈妈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向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能够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我十分喜欢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因为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娜的大儿子霍。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连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感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取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连诺坚定的说:如果必须要选取,他宁愿选取自由党,因为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连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因为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说奥雷连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因为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娜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象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象奥雷连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好处,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好处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杯具里的酒神,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的结局如同上天注定一样走向毁灭。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之后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个性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但是我自己的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感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感情吗?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感情,他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

在阅读之后,我所能够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断,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感情如此伟大,最终战胜了一个在家族中延续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独感。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些微的一些线索。从这个好处上说,孤独感原先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

从这个好处上说,孤独感原先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从这个好处上,也仅仅是从这个好处上来说,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能够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与共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唯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永不孤独的传说才成为一种可能。

马尔克斯是乐观的,在刻骨铭心地写就了布恩蒂亚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后,他仍旧满怀信心地认定团结的可能性,感情的可能性,他让马孔多这个孤独的小镇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之后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8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文学风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义也借此书开山立派。

《百年孤独》一部不可不读的好书,我们打开它吧,让它对我们诉说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乐。

百年孤独读后感


这本书看了好久好久,久的我一度想弃掉了。还好最终看完了,在将近期末心情最低迷的时候,算是一声浑厚的钟声将我从混沌里震了出来。一件事情的完成会给人一些力量吧,支撑着继续下去的力量。

读它的过程让我想到另外一本书,《红楼梦》。说实话不是特别像,但是都让我来回纠缠着无法看完,这个还好,更长的《红楼梦》不知道我要拖到哪天去。

对于《百年孤独》,怎么说呢,我看完一遍之后没有任何的感慨,没有觉得我能从里面学到什么,没有惊叹和震撼。只有这么个想法:终于读完了。我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情开始读《百年孤独》的,或许是当时浅薄地了解到一些有关马尔克斯的什么,或是什么首页推荐之类。可是开始了之后我就觉得,我必须读完它,不管多久,和《红楼梦》一样,我想即使我如果一直都读不完,那么我就会一直在读。因为看了两三章之后我就不单纯觉得我是在读一个故事了,我也没有体会到阅读其他小说中的故事带给我的,急切地想要知道下一个gaochao的感觉。我好像在见证一段历史,和读历史不一样,那些是修改后的真实,是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百年孤独》不一样,这段历史的进程由我掌控。如果我今天读了一页,历史就前进一页;今天一个字也没看,马孔多就一动不动地等着。我注视着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的出生,注视着马孔多一切大事小事,看着家族的第一个人吊死在树上,看着最后一个继承者被蚂蚁吃掉,注视着战争、屠杀、遗忘、消失。我不止一次在阅读时思考作者安排剧情的用意,可是想不到,但剧情就该是那样,谜一样的命运使然的感觉。还有所谓的孤独,我承认我读的非常粗糙,只能稍稍体会到家族成员之间有深深的沟壑,即使故事即将结束时,家族仅剩的两人的疯狂里也满是独孤的滋味而看不到一个将近百年的家族该有的厚重,更别提和睦与幸福。

我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倒塌是从乌尔苏拉的死亡开始的,虽然乌尔苏拉年老时好像很不中用,但我觉得如果有谁能让布恩迪亚凝结起来,那就一定是乌尔苏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都不行,必须是乌尔苏拉。(星辰ww)奇怪的直觉,当然并不是没有根据,只是我需要二刷甚至多刷几遍才找得到了。

略有些潦草地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之后,略微有些书荒了呢。不过恰好期末到了,新年也到了,开开心心复习,然后回家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但是往往有人不自知孤独的源头。所有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在我看来,即使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不断重复书中人物有着无尽孤独的作者也不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什么是百年的孤独。

很多人都爱说自己是孤独的个体。自闭症病人说,他们是孤独的,被全世界的人避对而不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欢愉;普通人说,他们是孤独的,即使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都不懂自己的心意,只是酒肉朋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高人雅士说,他们是孤独的,很多人接近他们都是另有企图。

其实孤独也不过只是来源于自身的一个认知。是自己给本身捆上绳索的束缚。所谓孤独,也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狂欢,让一群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会引向何方。其实你的世界最终剩下的,亦不过是一片虚无罢了。那些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孤独的人,致死还是无法脱离他们的千千心结。

并不喜欢《百年孤独》。我甚至把它定义为是一种极端孤独的荒谬。孤独又如何?孤独可以带给自己什么?让人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说出你自身的孤独难道可以弥补你心中的迷惘?有人会反驳,我说出我的孤独不过是为了倾诉,让我自己更好受。只是说出来又怎样?你自己的心结不是只靠倾诉就能解开。造成自己孤独的不是他人对你的躲避,而是你自己。

提及孤独,恍惚之间想到了一个曾经较为亲密的朋友。印象中她总是满腹委屈地向大家倾诉着她的不满。他们每个人都不理解我,我是孤独的。我对他们这么好如此真诚的为他们付出,为什么没人喜欢和我做朋友?为什么我这么孤独就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记忆就此戛然而止。她留给我的记忆亦仅是如此。许是因为她带给我困惑与倾诉太多,以至于我只对这部分的记忆感觉深刻。那时的她其实并不乏关心她的朋友,她反而是我的朋友圈中人缘最好的一个。可是不知是什么缘由,她一直在强调,她是孤独的。我开始不理解她的孤独来源于何处,她所说的自身孤独似乎是与生俱来,没有任何理由。

我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孤独不过是自己无意间赠予自己的枷锁。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枷锁到底是谁所赐予自己。

《百年孤独》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着。毋庸置疑,这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着作之一。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可否认这本着作是优秀的,只是我对这份毫无源头的孤独感到不解与不敢苟同。

孤独不过是野草疯长。你也许会在次日看见野草滋生的孤独原野,却不明孤独究竟来源于何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