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在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首先得阐述此书的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简介中作者称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与各位案例病人进行对话并归纳的真实性暂且不论。此书着眼的意义应是,给对精神疾病知识贫瘠的时代一个警示,大部分的人群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保存偏见,却忽略了在此书列举的种种案例中,不乏有发病率广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郁症。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该被简单一句“疯子”而耻笑,他们所承担的痛苦并不少于生理疾病患者,痛在于“清醒时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出现问题”,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使之承担了过多的非议。

在章节里也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未被更正的东西,比如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已被正式废除于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对较少的生理取向,已无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药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疗。

对于大多数来说,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偶然窥见一斑,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能对精神疾病有些许正确的认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读完这本看似不太正常的对精神病的访谈记录的书时,这个问题久久的环绕在我的脑海中。书中光怪陆离,像是在读聊斋,可聊斋会有理论依据?

有能把人看成动物的女孩,闻所未闻?都是胡扯?可那种动物的特点,恰恰与人的性格相符。有号称从平行世界过来的人,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可一个对量子力学零认知的人说出的未知理论让量子力学教授说在技术达到的情况下的确可行。

有自称萨满的传承者,看似像个游戏打多了的中二患者,可家中有着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图腾,有着世代传递的使命感。我惊讶,从四维虫子到果冻世界,从进化惯性到迷失的旅行者,看似玄幻,不切实际,可偏偏基于理论,如量子力学,偏偏有着文献记录,如颅骨开孔的记录;

我困惑,每一篇文章中的患者,逻辑都无懈可击,根本无法从任意一个角度推翻,同样的物质世界,他们是如何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我迷茫,如此完美的基于事实的推论,没有任何漏洞的世界观,究竟是我们错了,还是他们错了。站在每一章的角度,不停思考,慌若魔怔,甚至,搜索书中所提国外文献的真实与否,期盼着这不过是作者的杜撰,可确是徒劳。

然后,最终,我又回到那个问题,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直到一个困的要死却不得不早起的清晨,悉悉索索穿着衣服的我突然意识到,完全没必要纠结于此啊!

我就是我,生活在我的世界里。所要做的,不是整日纠结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不是臆想身边是否只是一场梦,是否活在虚假的世界里,而是抓住自己所能抓住的,仅此而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这本书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启迪了他的思维。当时没有看,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不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痴迷于自己事业,或对某事某物着迷的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被我们称作"疯子",行为表现与疯子无异。兴奋、专注、不知疲倦——这种状态,天才与疯子是一样的。

但正如鲁莽同勇敢一样,疯子与天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疯子没有元认知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有时他们就像一辆飞跑的汽车——是失控的那种,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种。

前些天,孩子把书从网上买了回来,我才有幸拜读。作者用精彩、凝练的对白,把这些疯子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另类人生,让读者领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天衣无缝"的思维……也许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最"精彩"言语行为,而极少去关注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们的"思想"似乎是超时代的。

但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社会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现与狼的行为无异,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养"的结果。范进疯了,他的思想离不开八股文;当代的疯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中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从客观上看(认知心理学),还是从主观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生活在他们大脑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们灵魂的种子。我们只有顺藤摸瓜,找原因,寻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帮助他们,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碍的陷阱。

就疯子与天才所表现的"专业水准",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就像书中让那个想象"思维虫子"的少年一样,在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中,"结果很糟"!他们所表现出的思维或是线性的,只沿着一条线思维;或是单向的,只能向一个方向思维;或是发散的,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意识;或是点状的,把一个点想象的比地球还大,以致压垮了自己的思维……就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越霍金,也没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论;他们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说家丰富多少,不同的是:他们似乎钻进了黑洞状的牛角尖,自我意识的力量很难把他们拉了回来。

还有几位很特别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亲可敬的、每天陪着去世大爷的大妈;执着传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萨满。这些人,则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对于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另类的世界;对于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文/练周祺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阅读了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有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篇一)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机会读,直到是个星期我有幸得到这本书。

书中的一些故事让我接触了一些从未涉足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少,对未知是多么的敬畏,甚至是害怕,人是多么的渺小。

其中一些精神病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可能就像书中讲的与时代脱轨的人们,思维超前,与我们格格不入,有神奇的“四维虫子”,也有为了她而去犯法,不惜变成精神病的……他们的想法太奇妙了,有些甚至有严密的逻辑,让你不得不相信。当然还有一些很难理解的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飞机,每天在草地上伸开手飞奔,居然还有人以为自己是炸弹也跟着一起跑。哈哈哈,真的很奇妙。

其中最敬畏的是一个试图还原玛雅文明的人,他本为公务员,一天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去研究玛雅文明,从零起步,逻辑严密,并且有理论支撑,真的很佩服,比专家都专家,当今时代,如不是一个精神病谁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去因为兴趣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时代牵扯太多了,红尘滚滚,功名利禄,羁绊难行。

看完这本书,回顾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总觉得自己会被带跑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篇二)

这是国内第一部精神患者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议去触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患者,去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作者用老到却朴素易懂的文字,记载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咱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悬殊的国际。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咱们很是存在着的国际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劝告,更是戒律,由于,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差。何为天才?望文生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界说为“某人展示了卓越的构思,而此构思通常在某范畴阵线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某种特别才干,也能够用于描述知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许某个范畴的佼佼者。

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患者中,有思想行为天真、简直不契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想细致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入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国际观,这将决议你的行为办法以及思想方向。

国际观的树立必定有所依靠,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靠神论或宗教,例如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靠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树立根底的;剩余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群众看来,精神患者多半是痴傻者,由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契合社会群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许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咱们的眼中是“错”的。读后感.可是,契合群众规范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别,是否有失偏颇呢?不可否认,思想惯性实实在在地捆绑着咱们大多数人,咱们怯于承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不知道的总是可怕的,我忍不住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师和两位心理学家界说为“思想上的风险人物”的男士,他建议“思想是阻挠咱们认知国际的一堵墙,思想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如果我事前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必定会被他细致的逻辑降服。

其实就他的病况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师说他是患者就必定是?判别规范从何而来?规范又是谁拟定的?其实就现在精神病医学的开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界说为经历医学,是在人类开展中逐渐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篇三)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篇四)

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我便试着读了,读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其内容的真实性我并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我觉得他们是早出生的天才。(出生的时间合适的是普通人,早一点的是天才,再早的是精神病,我认为。)

我不认为他们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但我们不知道的就不代表没有或不正确,只是我们的见识达不到而已,就像书中说的:蜡烛照不到的地方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当看完几个关于物理科幻的章节时,我感觉他们所说的'内容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解释一些科学谜题,不管正确与否,思路很新颖。我总是边看边想,仿佛看到了世界真相。对蚂蚁,石头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说法让我惊呆了,想法新奇,但逻辑却无懈可击,我们过去的观念太循规蹈矩了,就像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生命必须要有水,总是用自己来做标准,难免有些狭隘。另外一些哲学的东西也使我欣喜不已。而这书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一边看一边笑一边醒悟,感觉很好。其中有些做法我真是想尽快尝试(是不是我也有精神病啊)。

这本书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毕竟不是谁都想听这些怪人在想些什么又说了什么,但或许只有这些人才能摆脱常规思考吧。即便书中内容不是真的,当本科幻小说看也是不错的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心灵感悟(篇五)

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若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

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有一段是讲“角度问题”。一个女“患者”说在工作外她会是个孩子,她喜欢这个新鲜的世界,而不是去习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这个女人其实没有问题,反而是认为她有问题的人才有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墨守成规,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而那个“大多数“的界限往往让我们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渐渐的我们也就习惯了!

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 【精】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高铭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怎么才能防止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篇一)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篇二)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篇三)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但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他是拿着预先准备好的苹果,一步一步地品尝着,陶醉地回味苹果的滋味。他心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我们又何曾有过他那样的用心去感知事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充满了敬畏,因为他们创新了我们看到事物的方式,他们教会我们凡事要充满好奇心,这样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篇四)

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若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

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有一段是讲“角度问题”。一个女“患者”说在工作外她会是个孩子,她喜欢这个新鲜的世界,而不是去习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这个女人其实没有问题,反而是认为她有问题的人才有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墨守成规,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而那个“大多数“的界限往往让我们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渐渐的我们也就习惯了!

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悟(篇五)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