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

很多人都对历史感兴趣,爱历史的人一定都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明朝的历史。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知道如何写心得体会吗?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篇一)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使我对历史更加喜爱了,也加深了我对明朝历史的 了解。官场政治、帝王心术、人心道德……环环相扣,令我欲罢不能,甚至连吃饭捧着书。。作者对各种历史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在其中,我喜欢很多历史人物,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明朝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苦,他的人生是十分励志的。谁能够想到,一个乞丐可以夺得天下呢?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他没有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是很有英雄气魄的,他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农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卑,对于各种人物,他都是不卑不亢的。而且他十分注重招揽各种人才,朱元璋的军事才华很好,但是他却一点都不骄傲自满,对于各种人物的优点,他都可以欣赏。我们在工作学习里面,也要善于学习他人优点。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篇二)

今天,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精彩的历史,一段传奇的史诗。

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说句真心话,我是很佩服当年明月的。这本书虽然是历史科普书籍,但是一点都不枯燥。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作家借助任何名誉、头衔、声望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倚老卖老,胡乱写一写历史故事。而是做到了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立下大业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朱允炆的命运,我又为他惋惜,马皇后的高洁品质,让我赞叹不已。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我深深为他勇气折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于谦,在土木堡事件中,他力挽狂澜,从不屈服于他人,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拥有儒家名士的风范,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篇三)

朋友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书给我看,之前对于历史的书,我可不感兴趣。可我刚看了第一篇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朱元璋的一生。一起我觉得历史是很枯燥的,但是这本书就很有趣。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历史规律。正如作者说的,很多事情的规律都是一样的。书里既讲解了历史,又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而且,书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生动,霸气的朱元璋、野心勃勃的朱棣,正直却迂腐的方孝孺、……这些历史人物都有声有色地被描写了出来,好像是你的熟人一般。

这里,有英雄的悲歌,有幽默诙谐的市井文化。我们要和于谦一样,从小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像朱元璋一样,即使家境贫困,也要拼搏向上。从这本书里面,我也懂得了许多写作技巧,还有研究历史的方法。很多看上去没有关系的事物,是有内在的规律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悟与心得(篇四)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蓝玉将军那篇。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远征,蓝玉得到了他梦想的机会。此前他只是担任副将。他是一个骄傲的人,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我欣赏蓝玉的骄傲,自信,与努力拼搏的精神,这会激励我奋斗。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人可以有傲气,不可以有傲骨,蓝玉实在是比较狂,他虽然有能力,但是不是不可代替的。所以朱元璋最后对他不满起来,做人做事还是谦虚比较好。他和历史上的将军卫青相比,显然是卫青更加聪明。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教育心得:择校那些事儿


教育心得:择校那些事儿

文/ 素问

儿子小学毕业了,我没有丝毫犹豫地让他读我们学校的附中。这是一所老的公立学校。结果他们班所有的教师子女,只有儿子一个人选择的是这个学校。

不光他们班,整个年级的情况几乎都一样。可以选择读公立附中的教师子女,基本上都选择了读私立的初中。一位年纪挺大的同事问起这个事情,很不解地说: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要去读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呢?明明有免费的公立学校啊?

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贵的一定比免费的好。私立学校收那么多钱,就一定有它收钱的道理。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一所厂矿子弟学校读的。当时我们的老师,有些连正规大学都没上过,就是工农兵大学出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确实有很大问题,甚至讲的有些知识是错的。我初中的数学老师,一个唾沫横飞的老太太,表达能力是有问题的,很少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把数学学得非常好。怎么学好的?我也不知道。总之没上过班就是了。至于语文老师们,我几乎不知道她们上课到底在讲什么,等我知道的时候,多半是发现她们讲课硬伤的时候。英语老师好歹是正规大学毕业,毫无疑问我英语应试能力是顶呱呱,虽然又聋又哑。历史老师天天上课讲段子,政治老师一直热衷于给每段文字分层次(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分层次!我们可敬的政治老师一直以为自己是教语文的)……

然后,我就高考了。

那一年区文科第一名,就这样出在了我们这个师资参差不齐的厂矿子弟校。

区里最好的学校傻眼了。

我说这事,并不是想说我有多牛逼。恰恰相反,我智力平平,又懒又没志向,高三了晚上还在看武侠片。但凡勤奋刻苦一点的人,都比我厉害。

我只是想说,学校,真的没你们想的那么重要。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所谓好学校,也有差生;所谓差学校,也有优秀的学生。

很多家长总是津津乐道,哪个学校中考上重点线多少,高考上重点线多少……可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学校考试成绩好看,就能保证你孩子的成绩也好看吗?每次听到家长说哪个学校又出了状元,我都会想起梁静茹那首歌——可惜不是你……

我知道大部分家长的想法:进一个"好"学校,孩子学好的概率肯定更大。(至于另一些人抱着去结交牛逼校友的目的,因为觉得太好笑,都没有反驳的必要。)

从理论上说,"好"学校生源更好,学生你追我赶劲头也足,榜样的力量也更明显,的确有利于孩子更积极努力的学习。

但是概率这东西,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绝对肯定。就算有90%的可能,偏偏你可能就是那10%.学习这回事,有时候是很难单纯从知识的角度解释的,否则你怎么解释有些学习认真努力的孩子就是学不好?同事曾经给我讲过她学数学的事,她数学一直不好,后来家里请了当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数学老师一对一的给她补习,经过漫长的补习,她最终数学还是没及格……事实上她是个头脑灵活反应很快的娃。

所以,好的学校,好的老师,牛逼哄哄的同学,这些都只是客观条件。而决定一个孩子学习好不好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客观条件,或者说,最重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孩子的主观条件。

而孩子的主观条件,不是智商,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等。

我们见过太多的孩子,小学和初中都是拔尖的学生,到了高中就神奇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最后甚至沦落到"差生"行列了。

不是他智商不行,也不是他不够努力,是因为,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他以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更高阶段的学习了。同样的例子是,我接触的很多高考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进了大学就完全没有继续学习的潜力和空间了。

对一部分成绩平平的孩子来说,进入一所"好学校",恰恰是一个摧毁他们信心和兴趣的开始。

当他们在每次考试中都不如别人,渐渐被老师忽视之后,他们会在内心自暴自弃,不再对学习有热情。这样的孩子,我们也见过不少。

相反,这些孩子如果选择的是大家眼中比较一般的学校,他们会在学校里树立起信心,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从哪里来?如果你长期得不到肯定,你还会有兴趣吗?

我大学毕业后曾在母校有过短暂任教史(就是那个厂矿子弟校)。当时教的那届学生,都是好学校选剩下的孩子,他们进高一的时候基础确实不算好。但因为老师们的尽心竭力(这时候的老师都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很大激发,最后高考成绩是母校有史以来最耀眼的一次。当时他们同学中有些中考成绩更好,去了更好的学校的,最后高考却不如他们。特别是有个叫苏萃的孩子,在川大的时候恰好碰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这学校现在的排名比清华靠前)来选拔人才,在所有最后通过筛选的学生中,他是唯一一个来自于子弟校的学生,很多毕业于重点高中的孩子都被刷下去了。现在他已经定居新加坡了。

因为家里老师多,见的也就特别多,所以我对择校一直是很不以为然的态度。所有的客观外在条件,都无法保证最后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主观方面的东西。包括对现在如火如荼的各种培训学校,我一概不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的态度。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走入半疯魔的泥沼了,别人怎么样我管不着,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去推波助澜的。

最后,愿中国的孩子,追逐的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而不是竞赛名次和考试分数。

面试心得体会:面试那些事儿


面试心得体会:面试那些事儿
开始找工作,再不找工作就会死翘翘了,没钱,空虚又寂寞啊,下面谈谈我面试的感受吧。
第一个面试
那天真的好开心啊,上午我一发完简历,下午就有电话叫我去面试,对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啊。第二天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在好心阿姨的带领下到(后来才知道她也不是很清楚,带我走远了许多路,哈哈,在这里谢谢她啦)然后见到面试人,一看到我打招呼就说,还记得我吗,哈哈,原来他是我之前的之前工作地方的同事,(其实我还真的忘了,都离开那里快3年了,那还记得,再说那时他来的时候,我就准备离职)然后就进入寒嫌时刻,一起回忆之前我们认识的某某、某某现在在那里,最近怎样,哈哈差不多用了1/3的时间,下一步,谈一下现在行业的发展方向,我的就职意向,略略谈了一下我的就业经历、经验分享(老实说真不多,那还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最后谈了一下他们中心的服务情况,最后当然是薪酬福利、上班时间啦)。老实说福利比之前的要求低了,而工作时间比之前多了,我真一上一下。最后在他的热情邀请下(当然我也想找工作,想想也不是相差太多,现在这个行业的标准也差不多是这样)最后就答应了,想不到他们竟然说可以现在马上签约,其实我真的大吃一惊,因为按正常流程来看,要到正式报到的那一天才签合同,即使你多么需要人,也要至少做做样子,面试后,一天的时间思考是否录用,正式报到的时候签订合同,因为现在不是签订合同别人就一定不走,在合同的合理时间内提出,别人照样可以走(那样面试的人会觉得自己到你这里是来之不易的,说不定还有其它的竞争对手,会更加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总之这是一个算是一个认识的人,没什么压力的面试,面试过程更像跟许久不见的朋友聊天,轻松没啥压力。
最后的结果是我去那里工作了几天后,提前一天告知我要离职就离开了,其实是第一印象不佳,第一天去上班办公室很乱,安排给新员工的座位没准备,堆满东西,当然电脑什么更没准备好,然后就在那里等(四天前就知道有新员工来了)新员工要来,公司有责任准备好,基本的,别人要有位置做,以上是个人看法。当然还有福利达不到我的要求,更重要的我想通了一些事,那我为什么还走弯路,就离开了。
第二次面试(前一次的一个星期后)
第二个面试的公司挺好的,在xx的行业的机构应该挺好的,收获最大的一次吧。这次面试跟前一次大大不同,更多围绕工作经历、专业能力、工作的收获、自身的优缺点、行业的认识及发展方向,还有个人的发展方向等介绍,还有面试官也分享了她的工作所得,整个过程可以说没有冷场,还有火药儿(后来才发现原来一开始她对我有误解,认为我是一个不负责任,个人主义之上的人,就因为她在问我就职意向的时候,说了一句“不想当主管,做好一线,积累经验”的误解,才有了下面的面试,分享),在过程中分享了她的工作经验,现在行业的发现前景等,做主管的好处等。这次的面试,收获良多“说话的艺术啊,就像面试人说的,面试时有时候讲话不要太直接,很容易让人误解;工作实务能力足;清晰的个人职业前景;要有自己的观点,必要时,当人有所误会,用事实,工作实际为自己说话等)。这次面试是时间最长的一次,用了一个半小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次,对我以后面试至关重要,也理清自身的职业前景”管理与专业发现不冲突,两者可相互补充,交叉进行,最重要的自己真正有实力,最后认准的方向是什么“。最后的面试结果,有两个领域的主管、一个新项目的主管,两个别的站点一线服务(离开后电话告知的),最后由于两个主管、一线服务的职位不是我想从事的发现领域、方向而婉绝,最后较属于的新项目由于没签约,等签约后电话再通知。总之这是同行朋辈式经验交流的面试,由误解到想见欢、工作经验能力相互交流的一次经验,收获良多,即使由于没有合适的岗位,仍很感谢她,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这是新新行业,圈子就这么大。
第三次面试(隔天)
这是专业水平相对较高,评估结果较好的。本次面试首先自我介绍,围绕工作经验、离职原因、个人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意向等。时间较短不到40分,直接快准狠,直入主题。当然加上前一次的经验,自信,快准狠回答,最后有三个职位让我算,一个新项目的主管,两个领域的一线服务,呵呵,最后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我想从事发展的一线服务(待遇差不多,就差200),然后一天后等通知。
不同的面试,无论成与败,在过程中也是一个收获,一个学习,一个成长,不要害怕面试失败,再接再厉,即使成功,如有时间也面试一下,对比一下,总结一下,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最重要的要对自己有自信,认清自己的职业前景,知道自己要什么。
明天会更好,加油!
晨xx
xx.11.27

【最新】学生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优质四篇)


大家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后一定有很多感悟吧,大家可以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大家知道关于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该怎么写吗?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学生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优质四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一】

我在两三年前,从同学那里,知道了有那兔这个词。然后就通过网络查询,并观看了,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是个很好的正能量动漫。不仅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历史,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树立了爱国意识。

纵观历史,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努力奋斗了28年,期间也经历过屈辱,但是通过我们的拼搏,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国家成立到现在,取得了很多很辉煌的成就。外国商店到处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卖,而且我们也有了自己生产的飞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也成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在提高,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百年耻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科技兴旺,经济景气,政治清明。对此,我们应该为它感到骄傲,自豪!

我受那兔的影响,很深,已经无法自拔,看了以后我真的受益匪浅。它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我的思想和道德,点燃了我心中的爱国热情,伟大的种花家成为了我的偶像,它有许多的精神和令人骄傲的辉煌成就,也有着它的光辉历史,但我很热爱它,并努力去建设它。

我想,我们要有个爱国意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回顾历史,感知生活的来之不易。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不管在哪里,都要弘扬正能量,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动漫属实是好!

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二】

现在的我们在一个很安全的环境下生活着,所以很难有舍生为国的精神。

难做到舍生为国,但是我们要做到爱国。不了解近代史,不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如何才会去爱国?

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讲述了我们从弱小走向强大,内容丰富有趣,通过它可以很快很直接的了解种花家的过去。

“中国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和平,只有大家都是平等的时候,才合适讲和平,科技水平提升,种花家的声音有力量。

即使不能做些什么,我们也要知道哪些国家是种花家的朋友,哪些是种花家的敌人。

很幸运生为中国人,中国国籍让我拥有很多,让我免受战争,让我平等接受教育。感谢那些守护着我们的最可爱的人,从前的和现在的,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世还生种花家

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三】

最近我在B站上看到一个系列小短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中国人民比喻成兔子,但是立绘真的好可爱。在点进去以前,我以为这是一个轻松搞笑的片子,后来才发现它的严肃性。我很喜欢这个片子。

没有参与过历史的我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那些伟大的纪念片也不能深深打动我们。后来,一系列我们想看的东西被禁,后来,电视上开始放着抗战片。编剧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导演不能拍自己想拍的片子,只有抗战剧是还能拍拍的。后来,我在一系列抗战剧里看到言情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这已经不是这些片子最初的本意了。最后,在这些歪曲事实和夸张到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的恶心电视剧下面,我甚至开始出现一些抵触情绪。

就像我一直在博客里表现的,我只关注与我相关的生活中的风景。这是与我最密切相关的东西。我只看能教会好好生活的东西,那样可以帮助我很多。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度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我很少去记住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活在痛苦里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但或许,有一些东西还是可以被学习的。

我在B站看到的这个系列小短片将现实中的人物用当时列强瓜分中国时地图上的模型和联想做立绘原型,用动画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场景,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也比那些电视剧让人更记忆深刻和感触。

广电封杀美剧和日漫的时候说,我们崇洋媚外,只喜欢别人的东西而不保留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借口是错误的,我们看美剧,看日漫,并不表示我们只看美剧和日漫。就好像我们看西甲看英超,不看国足,你不能说我们不爱国。

自己拍的东西差就应该去改进,如果不是广电把好看的东西都禁了毁了改了,我们就不会去看更多的美剧和日漫而不关注自己的国产剧。

在看到这个小短片的时候我至少在想,广电不会连这个也禁吧,毕竟它宣扬的是爱国。在政府下面,他们是不能为所欲为的。这是一个积极的片子,很少有在抗战题材上做的这么好的了。于是今天凌晨我在看第四集的时候突然看到弹幕上发:“这个片子很好,但是都是打仗,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太暴力这个问题被禁掉。”我开始担心,如果这样那样都要被禁,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呢?是每天在家里读教科书还是看一些骗傻瓜的剧呢?

如果我们最终能接受到的东西只有这些,那我们怎么成为更好的人呢?

你们不知道何为感动,你们没有被那些弹幕感动过。其实每个人都很爱国,他们对历史都记的很清楚,只是在强行灌输和垃圾剧本下被逼得讨厌。他们知道每一次小的战役,甚至在刚开始就能反应过来是哪一次战役,具体情况又是如何的。他们在片尾和中间不停发着相同的弹幕,表示他们的爱国之心。不断重复的弹幕是最简单最打动人的,高高在上的人们不知道。为了一部好片子,我们怕他们不知道。

如果没有看,我也不会被打动。我并不排斥这种题材,深刻的历史片是好的,只在于做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本着,我就是想写这个,不想为了别的什么而改。我只是想要告诉你们一些什么我才拿起我的笔,如果最后会被禁,会被封,那我就留着自己看,给我的朋友看。我并不是为了拿去卖钱,就算读者只有我一个人,或者只有我的孩子,也是好的。

我说的这么直白,可能最后也会被封。我只想说,我被这部片子打动了,我被这些弹幕打动了,我希望它可以永远存在。

我要给还没有看过的人们安利这部由漫画改编的小动画。我要给还想继续拍抗战片的人们安利这部小动画。只有爱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让人们喜欢。

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个人感悟【四】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当时国际上的现状为背景,各个国家之间繁琐的斗争。呆萌的画风,萌萌的台词的背后有让成年人看哭了的成份。

其中一集有关于抗美援朝。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公辞六十载,今夕请当归。一只兔子老兵回忆着当年,对一只逝世战友的灵魂说‘诶,你知道吗?现在的干粮都变成奇特的自然干粮了。’‘对了,你还记得当年咱们搞过的铁乌龟吗?60阅兵的时候我们也见过,好牛,好大,好帅,就像当年的那种顶到10米,也未必打得穿啊。到反坦克那里,我和老王都忍不住敬了个军礼。提气!提气啊!’‘我们现在不仅吃得起茶叶蛋,连一日三餐都吃的起肉了。’老兵骄傲地说。最后一句戳中的我的泪点,‘走,咱们回家!’壮士去家六十载,今天我们带亲回家。我们现在的祖国啊,当年你们因为国离家,今日我们一定带亲回家。

在半岛打仗的时候,埋伏中的兔子们看到鹰酱们的食物资源,一只兔子对他的战友说,不要流口水,口水会冻住。好不容易天亮之后,兔子推了推他身旁的战友,发现战友已经不能再动弹,兔子擦了擦眼泪说,不能哭,眼泪也会冻住。不管哪场战争,生命的代价我们只能接受,哪有什么儿女情长,只有忍辱负重的前行。就像现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

读《菊次郎与佐纪》心得感悟


《菊次郎与佐纪》這是一本北野武的成長傳奇。本文是小编读《菊次郎与佐纪》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为尊者讳向来是人们著史作传尊奉的圭臬,中外概莫能外。春秋笔法由此应运而生,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既是技术也是艺术。那么,这类文章放在如北野武这样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人做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吴念真在北野武回忆父母的小书《菊次郎与佐纪》推荐序中这样写道:

这个人即便不说话,光就一张脸摆在那儿也是有味道的。那神情总让人无法猜透,这家伙下一刻究竟会出手还是张口,是会作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讲出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话,还是,忽然搞笑起来。但无论他做什么、讲什么,铁定就是他独特的风格(或说是魅力),不是戏谑地严肃着,就是严肃地戏谑着。

遥奠已不在人世的双亲,所作所说竟然让人提心吊胆、捉摸不透,不是戏谑地严肃着,就是严肃地戏谑着,看惯了《背影》风格的中国读者,自然对北野武如何讲述双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心。可以说,这本抖落北野家庭尤其是父母众多不为人道哉的细节的回忆录,正是毒舌北野武向生养自己的父母献上的最好礼赞,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殿堂级电影导演早年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北野家共养育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北野武是幺子,许是排行最小的缘故,个性亦最为顽劣。北野家也是典型的女性之家,一家之主的父亲菊次郎只是摆设,掌权的是母亲佐纪。佐纪受过很好的教育,年轻时就在某男爵家当家教,后与姓北野的海军军官结婚,先夫殁后,以招赘形式与油漆匠菊次郎结婚,因之总有凤凰掉鸡窝的沦落感。而菊次郎目光短浅、外强中干,又经常自惭形秽,只能通过酒后痛打妻子才得抒解憋屈郁闷之苦。因此,夫妻关系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日本旧式婚姻的好处,可能就在于谁都不轻言分手,加之两人出身飘零,又愈加珍惜刻下的姻缘。总之,这一家就这样风风雨雨过来了。

北野武笔下的母亲,实在是一个武则天那样的存在。她对名门望族的觊觎,使她生出教育斩断贫困这样颇具喜感的信仰,并让她统包了四个子女的养育、升学和职业,而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还真出息得让亲戚和邻居刮目相看。第四个孩子,北野武,却不满于她束手管脚的专制作风,借口考大学需要搬出去住,摆脱母亲的掌控,继而退学、胡混、好勇斗狠,走上前途不明的演艺生涯,把母亲气得半死。日后北野武成名,母亲的苛刻依然不依不饶。北野武因事被警方逮捕时,她放话说:要判刑的话,就判死刑吧!母亲后来解释:不那样说,世人不会罢休啊!北野武婚外偷腥,母亲向儿媳道歉:对不起,那个蠢蛋尽做坏事,可是,你千万不要离婚,不然太便宜他了。又警告儿子不要离婚:离过一次婚后,肯定会一离再离,会上瘾的。你这家伙,想玩的话,背着去玩不就好了。

北野武说母亲究竟真是抱着那样的想法和爱而说,还是认为菊次郎的儿子果然愚蠢而说,我不知道。但我们分明从中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爱,而北野武毒舌中见温情,凌冽中透喜剧的演艺风格,是否也来自对母亲深情又曲折的舔犊之爱的洞察呢?是的,北野武不但知道,而且深谙内中三昧: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是个小鬼。北野武应该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吧,因为他在母亲尚在人世的时候,诚心奉养过她。他来不及奉养父亲,但他拍了一部《菊次郎的夏天》,向他致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菊次郎与佐纪》应该也是一份向双亲奉上、宣告自己人生成熟的毕业证书罢。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


《李英爱的晚餐》不是作秀,更不是随意的糊弄,它的特色在于对宫廷饮食的细致了解。从朝鲜王朝五百年来餐桌上的秘密,到御膳和老百姓饮食生活的息息相关,再到审视自我,探究饮食脉络深层文化内涵。这是读《李英爱的晚餐》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一

当《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你是否会一饱口舌之欢,去感悟美食内涵上的真谛?当速食文化占领全球,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们亟需慰藉的不是肚子,而是我们空虚的心灵?当回忆里的味道渐渐迷失了回家的路,你是否想过,去亲自尝试一番,找寻曾经的记忆?

美食,需诚,它包含着时光的舌头,岁月的温情,它在记忆中散发着热热的余温,它是酱缸里腌制的萝卜,是深夜里煮制的回忆。

故,古语有云,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它不急不躁,传承着用心的诚意和为爱端上的生活美意。

对于韩国饮食,电视剧《大长今》已经深入了千万百姓心中,李英爱在剧中的真诚和对美食的热爱,无疑是宫廷饮食抑或者宣传韩国饮食的最佳代言人,所以,在编者或者我们读者心中来说,要做一部美食节目不难,难得是如何把蕴含饮食中韩国人的故事一一讲明,再深入人心。

既不是美食专家,也不是韩国饮食研究家的李英爱,她本着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吃到美好的韩国饮食,也凭借自己对韩国饮食的热爱,她展开了一场韩国餐饮探寻的践行之旅。

《李英爱的晚餐》不是作秀,更不是随意的糊弄,它的特色在于对宫廷饮食的细致了解。从朝鲜王朝五百年来餐桌上的秘密,到御膳和老百姓饮食生活的息息相关,再到审视自我,探究饮食脉络深层文化内涵。

在读《风雅宋》的时候,我深知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被本数。宋朝一对茄子可以卖收到三五万钱,而朝鲜南村宰相吃10颗枣的甑糕,可以抵一栋瓦房,就不足为奇,那个朝代,簪缨满路,朱紫盈街,权贵对美食的苛求上,已经是至臻的境界。

富有是其次,贵在做法的新意上,能将红枣去核,再塞入牛肉枣肉野参,对我来说,已经是高难度的水准,我顶多能做一道红枣粥,而且简之又简。

当然我对书中提及的熊掌鹿舌鹿尾也不感兴趣,更对那些喜欢饮食刚刚孵化的小鸡的人嗤之以鼻,当然讨厌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兴趣,故不能成为饮食同类。

我认为的饮食,要基于尊重生态,保护人文的基础,不是杀戮,更非任意食之。

这本书提及了中国美食,也说明了《大长今》的穿帮问题,由满汉全席延伸至菜肴与阶级文化,它不单单设计朝鲜王朝的饮食,更对餐具和宫廷酱料,做了细致的讲解,明确了12碟御膳之说和皇室饮食奢靡的误区,作为一个以性理学为基础的朝鲜王朝,他们御膳基于朴素,一桌膳食的丰盛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安定与民安,能从饭菜去体味民情,这种信息我是第一次知道,同时,她细致划分了朝鲜时代供奉君王的各地区特产的分布图,作为进贡的素材,朝鲜君王通常是会通过餐桌文化来体恤百姓,一个五百年的基业,能持久,很大程度是君王的仁善和体察。

在寻找两班饮食文化上,她找寻了贫者饼、野鸡肉、鱼饺、甚至是神仙炉、貊炙等等。她在探究的路上,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就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的行为。这相对中国、日本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对待每一种食物,都要报以感恩的心态,这是天地的厚赐,也是百姓的辛劳。

她走访蒙古,探寻高丽文化,她二去佛罗伦萨,她带着满腔的热爱,去播撒着韩国的智慧,面对这样的宣传,我更思考的是我们中国也亟需这样的代表,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在古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我们一味感悟速食快餐,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确实了饮食文化的继承?

从韩服的设计,到陶瓷再现朝鲜之魂,我看着他们一步步展现着韩国料理的真诚的同时,我们急需审视自身,我们从食物里看到了什么?

我们对蕴含在美学里的饮食文化,又懂多少?

比起这些,我忽然想多去了解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了。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二

通过 《大长今》中的徐长今认识了李英爱,随后知道她结婚了,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长时间的隐居,九年都没有接戏,直到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美人再次回归,人美,食美,画面美,看后心情也变得美美的。在和朋友小聚之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抛开前一晚翻开的书,跟随李英爱的脚步,进入了韩国饮食文化,一场美食的盛宴。

十年前李英爱因《大长今》学习烹饪手艺,并一举赢得名气地位;十年后为了拍摄纪录片,她开始一场寻找朝鲜君王餐桌的意义之旅,再一次让自己名声大噪。这是她和美食的缘分。而此刻,是我和这本书的缘分。他们,都让我在这个夜晚觉得无比的美好。

中国的明星们出门一般是各种武装,帽子、口罩、墨镜等装备一出,几乎是连亲爹亲妈都辩不出是谁了。而这位韩国女明星开车到家附近的超市和集市,市场老奶奶们会打招呼美女来了啊,有说有笑的,甚至她还和卖佐餐、煮玉米和爆米花的老奶奶互换了电话号码,每次有不错的玉米到货时,老奶奶都会给她打电话。她说,在热闹的集市里,吃着刚出锅的糖饼,或者用嘴呼呼地吹着热腾腾的煎饼,那种滋味是其他任何正餐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作为新手主妇的我来说,集市里大叔和阿姨们的建议,是相当的重要!一位邻居家的老奶奶说要收割地瓜,于是我和孩子来到老奶奶家院子前的地里帮忙。老奶奶锄了几次地后,被藤蔓连着的地瓜就一串一串地被挖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挖的地瓜总是一块一块地连不起来。她带给我们的亲切感十年始终如一,她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而非光环虚构里的蜃楼。

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演员李英爱,从来没有人叫过我胜彬妈或者胜权妈。我希望对他们来说,我不是李英爱,而是住在隔壁的双胞胎的妈妈。这种想法使我决定办一次乔迁宴,请邻居到家里吃顿饭。是食物开启了邻居之间的关系门,以食物为出口,他们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从之前无话题的尴尬,到什么都聊,即将到来的冬天下雪到暖气费,再到农村生活的好处,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或许正如某位牧师说的,与人分享食物,象征着人们的感情以及和平。这一点,在世界都是共通的,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特别重要的方式。

在古代,朝鲜君主们通过膳食与百姓相通,以每个地区供奉的特产,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的。朝鲜王朝是以性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膳食自然会较为朴素。性理学追求的圣君不是凌驾于百姓之上、贪图享乐的君王,而是要展示出完全的节制和节俭。而君王的御膳,可以说是性理学中所谓节约精神的具体体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按照韩国传统,餐桌上荤菜和素菜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朝鲜饮食最大的特点是精诚。这从他们制作酱便可窥知,光是宫廷酱便有八种大的分法,宫廷大酱/酱油(清酱);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重大酱/酱油;鱼肉大酱;炒辣椒酱。此外,朝鲜时期时,他们的猪肉料理方法就有50种,羊肉料理方法有29种,而牛肉的料理方法就达到了149种。牛身上,几乎没有韩国人不吃的地方,根据不同部位,他们有不同的料理方法,一头牛他们可以分为120个部分。

古语言,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经过六个月的精心拍摄,无论是作为纪录片的《李英爱的晚餐》,还是图书版本的《李英爱的晚餐》,都让我们看到了韩餐所展现出来的美。这种美,除了食物本身,还有人文,特别是韩国女人通过食物传达对国家、亲人、朋友的那种爱。

女神李英爱虽然44岁了,魅力却依旧,完全看不出岁月带给她的痕迹。如章诒和所说的:美貌、财富、知识以及(性)魅力,构筑了一个女明星的强大吸引力。李英爱正是这样一位同时拥有美貌、知识及魅力的女人。

很喜欢这本书,这是本既能看美女,看美图,又能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历史的诚意之作。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三

提起韩国美食,大家脑海里想必浮现就是红辣辣的泡菜,五彩的拌饭,光洁透亮的打糕,嚼劲十足的烤肉(口水一直往回咽下)。

《大长今》的播放,让韩国美食正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也让中国人记住了饰演长今的李英爱,一举成名后,李英爱基本上就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而时隔十年,李英爱以韩国饮食文化宣传大使的身份录制了《李英爱的晚餐》的纪录片,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由于电视篇幅限制,这本书更详尽的介绍了李英爱和创作团队6个月期间挖掘韩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内涵的过程。

本书共3部分,分别从王的御膳开始追本溯源了解韩国的味道,最终确定了韩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乃是沟通与融合,让我们在李英爱的带领下,了解了不一样的韩国饮食文化。

在第一部分里,有这么一个场景,首尔宰相的宴会上,那10个值20吊钱的甑糕,需要将洗好的红枣去核,再挖出部分枣肉后用小火蒸,将牛肉、枣肉以及产自平安道边界附近的野参拌匀后压紧,放入蒸好的红枣中,枣的两边在分别嵌入一颗松子。才做出来枣的甑糕。一个小小的甑糕,需要如此繁复的流程才能做成,也难怪婢女姗姗来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韩国人对于吃,真的是精益求精啊。

当然第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探索了君王餐桌上的秘密,通过跟韩福丽老师的学习,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季节不同使用的餐具也应有所不同,而作为闻名世界的韩国酱,更是让人如数家珍。根据食物的不同,需要使用的酱料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鱼肉大酱,吵辣椒酱等。而君王每天的御膳有五顿,分别为初朝饭,早膳,日膳,夕膳,夜膳。而由于这些膳食的食材都是采用全国各地进攻的食品制作而成,所以通过每一顿饭是可以了解到民生的收成情况。因为一桌丰盛的御膳意味着国泰民安。反之亦然。我想这也是中国与韩国君王最大的区别吧。

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从元朝开始由蒙古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后,也逐鹿了朝鲜,并由此打开朝鲜的国门。由于蒙古以肉食为主,当骑着马占领世界的蒙古族踏入朝鲜时,也带来了饮食和服饰的变化。

作为韩国另一个特色食品---烤肉,我们更能从中窥视到蒙古是如何唤醒韩国人沉睡的肉食DNA.韩国的烤肉亦是经历过时间的验证,从诞生到成为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代表,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饮食是一种有生命的文化。

甚至作为烤肉的原料,肉类的做法更是百家齐唱,煮、蒸、炒、煎、熬、风干、腌、烤等,如闷罐烤肉其实和蒸排骨差不多,蒙古式牛肉干就是风干的,烤牛心,那是一道美味,雪夜脖,你还不得狂咽口水,暖炉会,更是冬日里不可或缺的饮食美景。而想要吃到这些,更多时候,你需要学会等待,等待时间在它们身上生出年轮。方能一尝美味。

虽然我们已经在快餐林立的市场中,已经快忘记了何为美食,《李英爱的晚餐》就如舌尖上的中国,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韩国美食文化。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