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觉醒年代个人观后感 (精选3篇)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那个时代人们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很是需要有人能拯救他们。那么觉醒年代观后感你知道该怎么写了吗?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个人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剧觉醒年代个人观后感【篇一】

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电视剧觉醒年代个人观后感【篇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剧导演张永新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

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年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尺寸,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细节凝聚成庞大的真实感,而真实感正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这是张永新对全剧组工作的基本要求。

该剧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同时也要求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吃饭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一扫而过的画面只有几秒甚至几十帧,张永新依然要求剧组精益求精,找到历史逻辑性。

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张永新还总结了两个创作重点:一是堂堂正正宏大叙事;二是认认真真塑造“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史实实实在在写进了中国历史,我们要把它们讲得堂堂正正。”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让观众接受。张永新表示演员的神似大于形似,但是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表现角色的高光时刻,更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剧中还多处使用隐喻手法表达该剧主旨。《觉醒年代》表现的1915年到1921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杂糅的年代,这些碰撞体现在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留辫子的,穿长袍马褂的,穿西装的,带着鼻烟壶的……大街上的人林林总总,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不仅是人物,剧中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置了能够传达时代精神的意象。“我们从北大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张永新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表示创作过程中压力很大,但作为导演,应当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各方支持给剧组打了强心剂,也激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它塑造得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张永新对剧组的要求,也是他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也集结了不少的“天津元素”。制片人刘国华介绍,《觉醒年代》题材重大,意义重大,从筹备到后期一直是多方力量在共同完成这一史诗级别作品。“该剧得到了鲁迅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外交系统等多个部门的鼎力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小热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京剧院艺术家等都为该剧的创作贡献了不小力量。”此外,天津籍演员张桐扮演的李大钊也成为剧中一大亮点。从人物的生平事迹到著作思想,在把握人物思想高度的同时,张桐也在用心揣摩人物的真实一面,力求表达一个鲜活的伟人形象

电视剧觉醒年代个人观后感【篇三】

“导演简直是‘细节控’”“主旋律剧也能这样吸引人”“被家人拉着看一集,结果就离不开电视了”“接地气的主旋律题材剧”……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登场,一经开播便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引发了收视热潮。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该剧注重年轻化表达,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并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它让人们重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

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艺术再现了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呈现真实历史,传递爱国情怀,获得不俗口碑。有网友表示该剧“真实、震撼,感觉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历史考点,每一段都是一篇小论文”,更有观众评论这是“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艺术深度的优秀电视剧”。

“树青年榜样,展多样风采”

多线并进铸就华彩篇章

“多线叙事,条条清晰。”有网友对《觉醒年代》这样评价。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刻画早期革命先驱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的革命品格,主旋律不乏味枯燥,多条叙事线让剧情更加顺畅,描绘出一幅气势庞大的爱国群像图。

在已播出的剧情中,李大钊、陈独秀在日本相遇,对唯物主义思想上的契合让二人共同探索救国之道——李大钊写下了《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和诗歌《青春》,呼吁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陈独秀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在海内外思想界和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二人为探索新道路的共同理想分别付诸实践。毛泽东、周恩来等也纷纷决定踏上革命道路,在后面的剧情中,他们将不断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有网友感慨道:“一批革命志士用生命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觉醒,无论是陈独秀还是李大钊,在那个年代,他们都还只是年轻人,那种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辈汗颜!”该剧艺术地再现了100年前中国思想觉醒的启蒙先驱形象以及他们探索真理的激情岁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党的初心与梦想、早期革命先驱的伟岸情怀,多线并进的叙述方式,让这一段百家争鸣的历史画卷精彩纷呈。

“真理的力量,伟大的开端”

一条线索贯穿三大事件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电视剧《觉醒年代》首次从思想启蒙角度切入,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从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故事丰满,情节真实。

二次革命后,内忧外患将中国抛入风雨飘摇之中。爱国青年李大钊与进步革命者陈独秀相见恨晚,约定共同探索救国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唤起民众觉悟、振作民族精神。新文化运动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三件大事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宏大的气势,高尚的情怀”

《觉醒年代》获赞史诗巨制

《觉醒年代》剧情上节奏紧凑,角色上人物丰满,开篇用了整整两集详细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博大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境界思想,特别是对陈独秀作了更加客观、理性、公正的评价。同时该剧在画面制作上十分精良。有观众注意到,“在拍摄上,该剧引用了纪录片的元素,许多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历史深沉感,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让人眼前一亮,更为本剧增添了电影质感。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全面客观全景式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再现了党的初心与梦想,既有思想深度,又有高尚情怀,引发了观众广泛讨论,诸如“《觉醒年代》是一部好剧,更是一部忆苦思甜、启迪思想、激发壮志、感恩奋进的教科书,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等评价不绝于耳。

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无不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情怀和精神所动容,而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他们的榜样力量下,更应当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继承奋斗。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这代青年所面临的这个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每个青年都应当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争做“永久奋斗”这一光荣革命传统的继承人。

随着《新青年》杂志在海内外思想界和各界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加入思想革新的浪潮中。接下来的剧情中,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决心整治校风,邀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觉醒年代》剧情大纲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100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关于党员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3篇)


电视剧《觉醒年代》给人们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那个时代人们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很是需要有人能拯救他们。有哪些关于觉醒年代观后感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党员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篇一)

最近观看《觉醒年代》,真的让人感慨万千,特别是一些文人,让人肃然起敬,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蔡元培等等,如今央视终于出了一部《觉醒年代》,犹如高山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实乃三生大幸!《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有电影的质感,年代感画面感极强,清晰勾勒出大时代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所有大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之担当,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着实令人钦佩不已!反思当下我等众生,物富思空,望尘莫及,勿忘历史,永留初心!

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张桐扮演李大钊,于和伟扮演陈独秀,侯京健扮演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强大的演员整容,本身就有很多看点!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知先觉者的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情感纠葛。使得人物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可信而有感染力。

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年轻人演的非常好:他们热情满怀,又嫉恶如仇;他们善良厚道,又坚持原则……在父亲面前,又是一个让老父亲常常下不了台的刺猬孩子。两个年轻演员的演技棒棒哒!

个人觉得,《觉醒年代》整部剧的灵魂人物,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科学民主”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先,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后来北大还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觉醒年代》是好看的,这几集,断断续续出场了好一些学术大师,钱玄同、刘半农、刘师培、鲁迅、胡适……,还有一些现在在台词中可能之后会出场的,梁漱溟、吴虞、杨昌济、蒋梦麟、徐悲鸿……,那些学术名人们,一个一个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或英姿焕发,或朝气蓬勃,或傲骨凛然,就算是顽固派辜鸿铭,也有着自己的学术风骨。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剧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个人觉得,《觉醒年代》整部剧的灵魂人物,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科学民主”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先,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后来北大还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我们只有看清历史,才能放眼未来,更加坚定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该怎么好地爱自己的国与家。

也有人说,剧中人物不尽然是光彩照人传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争议最激烈的便是襄助张勋复辟,欲将中国历史走向倒退的辜鸿铭,剧中的辜鸿铭让人讨厌至极,在个人看来,也不尽然。

当时北大的文科可真是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啊,简直像是风云际会,精彩万分!像辜鸿铭、黄侃及刘师培这样,性格刁钻,脾气古怪的人,太正常了,现在的老头不也都是这样吗?还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迂腐”,“老顽固”。

不要看人物片面之行为,就草率给他盖棺定论,就否定了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否定了他整个人,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身为后辈的我们最是没有资格说那些守旧顽固派迂腐,他们大多数人往往都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有大智慧的大师级人物,往往深藏不露,平时看他哪哪都不顺眼,行事风格往往让常人无法理解,但在关键时刻,可以一鸣惊人。

辜鸿铭这个人物不简单啊,生于南阳,学于西洋,成名东洋,服务北洋,“老古董”级大师,精通9国语言,学贯中西,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说实话,讲洋文,当时恐怕没几个比得过他辜鸿铭,论学术造诣,他的境界无人质疑。他的资质,的确够得上北大教授,国学大师的称呼。

但是他走错了一步,襄助张勋复辟,民愤四起,作为清朝培养出来的人才,辜鸿铭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当时是民国,决不能逆天而行。有才无德,任何时候都无法受人尊敬,更不会让他委以重任。搞学问,做研究,教书育人,学术水平要看,立场与原则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好在他是真才实学,让北大师生有幸看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留着长辫子,也许在学生们看来,他封建,他保守,他迂腐,但辫子在他心里就是爱国,中国优秀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时候,很多从国外归来的思想家、文学家大力推崇国外的各种制度,免不了会出现部分人走极端,失去对中国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而辜鸿铭论“中国人的精神”,犹如高山流水,石破天惊!警醒中国人中华文化之重要性,并立誓用其一生将中国人之精神和民族之文化发扬光大,辜老的狂傲,透着一种精神力量,有着旧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一番高论,无一人反驳,无愧于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当然,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中国处于探索阶段,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强国之路,思想有分歧是必然的。

剧中,除了辜鸿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一说,那就是后来投海的易白沙,都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其实不然。

剧中的易白沙抱着陈独秀大哭,声泪俱下,在今天看来,有些人多少会觉得肉麻,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一个大男人这样哭,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正是太热爱这个国家,爱得深沉,那个时代,爱国早已刻进他们的骨子里,真正心怀天下的人才会哭得如此绝望,像失去亲人般,哭得肝肠寸断。在屏幕前的我,好像被他的哭感染了,顿时感到鼻子好酸,看得人真是心痛啊。

或许感觉现实的无能为力,才如此悲观,前路渺茫,虽说他最后投海,但他的死有种力量,犹如屈原投泪罗,深感国之无望,于是他想要用自己是生命来唤醒国人。

忧国忧民的易白沙,视死如归的易白沙,你若问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爱得深沉!

看这些人物事迹,就像翻看一页页历史书,剧中每一个人都不是无名之辈,每一个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是我辈之楷模,有人说,《觉醒年代》是中国影视近十年来的一部精品之作,,这部片确实属于不可多得的经典良心之作,觉醒时代——充满黑暗的年代,同时也充满光明与智慧的时代。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中国革命的先知先觉者。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成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缔造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急先锋!

满屏正能量,一点一滴皆是历史,这部电视剧的题材很多都可以直接纳入学校教材给学生们看,好的作品就应该流芳百世,因为这部剧可以激励人心,洗涤灵魂,让后辈们知道,多少先贤先烈们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关于党员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篇二)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文学和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镌刻过去,启迪未来,《觉醒年代》,近些年难得的剧作了。一开篇,就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求学时故纸堆中描述的那些旧时旧事,那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最远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怆史诗。总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了鲜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处最为屈辱至暗的时刻,却能激情、沸腾、炽烈,好像地底的岩浆越是压迫越是要喷发,随着喷发流入闯入时代的冰流,激荡起满目热气,滚滚洪流,永远向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读书人,太平医病,乱世医国,承天景命殷忧启圣。

什么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颜色?是线条?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时代,是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里翻腾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无名,是惊天动地,是润物无声,是喷涌的热血,是满怀的泪水,是老怀雄壮,是少年意气。

中华之国,千年不坠,荣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气不馁,不惊不怯。

乱世出英雄,因为他们的付出所以才换回了我们生活的安宁。

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所以用最年轻的生命去谱写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请记住这些人吧,这些我们称之为先烈的年轻人。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关于党员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篇三)

全剧以辛亥革命后整个中国发生的大的历史事件相连,向观众徐徐展开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碰撞变革的画卷。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线,围绕新文化运动讲述了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思想逐渐觉醒解放的故事。其中,主要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位文学巨擘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介绍了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热血青年,从懵懂到觉醒的革命之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各种主义思想满天飞的年代,北京大学成为当时各个流派文人的理想避难所,也使得北京大学成为了宣扬新文化新思想的天然阵地;再加上蔡元培主张北京大学应该成为思想自由,各种学术文化兼容并存相互碰撞发展的场所,不可避免的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以辜鸿铭为首的旧文化的守护者发生了冲突。剧中并未用批判者的视角来描述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而是尽力刻画其思想和个性。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辜鸿铭的思想无疑是先进的,是符合现今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在北大讲课时,他强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鄙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和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这与我们时下强调的弘扬民族文化不谋而合。诚然,在国家积贫积弱,被列强分割蚕食的背景下,国家和文化的革新是不可改变的历史潮流,但辜鸿铭坚持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的才是世界的,他不希望传承千年的文化有了断层,丢掉很容易,再捡起来就很难了,这无疑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他宣讲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关于“温良”的阐述,真是令人叫绝。

他学贯中西,会9国语言,有13种博士学位,妥妥的“学霸”式人物。虽然他坚持的旧文化中有不可取的地方,但他说:“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使他明白西方文明中缺乏仁义,只知竞争,生搬西式的文化并不适合中国,一个有独特灵魂的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

时代在发展,当时不适用的想法,并不代表现在不适用,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辜鸿铭虽然有着封建的外壳,但他无疑是一个有着超前眼光,热爱民族文化,致力于宣扬民族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爱国者。

另外,剧中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剧情凝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献礼建党百年的历史剧,十分推荐大家观看。

电视剧《开端》观后感


不知道您有没有在看《开端》这部电视剧,如果没看的话真的很值得一看。看完《开端》后,我明白了:其实有时候,普通的平凡人更伟大,他们也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知道你在观看完《开端》后,产生了什么思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开端》观后感”,供您参考。

电视剧《开端》观后感【一】

让人纠结的循环科幻剧《开端》终于迎来了第十五集大结局,大快人心的是真正的始作俑者最后受到了惩罚伏法,而公交车上的爆炸也被成功拦截,阻止了悲剧的发生,男女主角也经历生死最终走到了一起。

对于整部电视剧,我最想发表意见的不是它的悬疑,而是对人性的刻画如此真实又深刻,同时不乏人间真善美。

公交车爆炸事件的起因,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杀人犯,首先是受害者。

这句话不是为杀人犯找理由,毕竟一个人无论多么冤枉无奈,都不能伤害无关的人,也不是犯法的借口。但是,我们作为旁观的第三者,不要一开始就站着道德制高点辱骂和苛责别人,毕竟“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若经他人苦未必有他善。”

我不认同开端里汽车司机和化学老师设计爆炸报复社会的行为,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们的苦。

是那种作为父母却不能为死去的女儿查出真相的冤枉,是明明是受害者家人,却要忍受着网络暴力对自己女儿口诛笔伐的意难平,比起女儿死去,那种不甘、憋屈、自责、悲愤,太折磨人了,很容易让人陷入深渊,无法自拔,最终越陷越深,心理扭曲,疯狂报复。

每次回看细节,看到化学老师陶映红毫不犹豫地掏出刀捅死男女主角时,流露出来的决绝、冷漠、凶狠,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但是当我看到她为了证明女儿没有无缘无故下车,追着公交车后面跑,在车上追问其他女生有没有被人骚扰,甚至她去女儿出事故的地方说:我想她了。又让我觉得她很可怜。

这才是生活,既有人性阴暗的一面,也有无助和无可奈何。每一个人都不是片面的,而是复杂的,多面的。

尤其是汽车司机王兴德开车以来从未有过事故,化学老师陶映红在学校工作认真表现杰出,两个人可以算得上是劳动楷模。

但就是这样的夫妻,最后既然走上了杀人害命,策划了公交车爆炸的报复事件。如此大的反差和转变,更值得我们思考,社会反思。

我想,真正导致他们义无反顾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因为唯一的女儿死了,而是社会的冷漠,网络上的键盘侠对待一个不认识、毫不了解的事件就能口诛笔伐,语言谩骂,网络暴力是帮凶。

现在很多人在网上辱骂造谣,不要小看这些评论,他们造成的伤害一点不容小觑,勿以恶小而为之,反对网络暴力。当我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时,请先思考,自己说出的话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

尤其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做出判断。

去了解每一个犯罪人背后的故事,不只是为了调查真相,更是为了预防命案。就像电视剧里展现的,如果一个人是枉死的,他的灵魂就会被困在那个地方,不断地循环经历当天的事情,反复死去。

这句话其实也在暗示,现实生活中各种悲剧的起源,就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去了解悲剧背后的真相,让真相大白,让大家警觉,才会不断反复上演同样的悲剧。

开端可以做到不断循环,找出真相,阻止悲剧发生。但现实生活,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没有第二次机会。更需要我们谨言慎行,不要在网络上发言攻击,不要轻易伤害别人,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电视剧《开端》观后感【二】

《开端》作为优质剧创作代表正午阳光的作品,果然不负众望,昨晚8点,迎来大结局。本人作为小小的观众一枚,仅发表个人观后感,望集思广益,多多评论留言。

《开端》这部电视剧,以循环爆炸案作为切入点,剧情设定一名在校大学生(李诗情)和同乘公交的游戏制作人(肖鹤云),这一看就是情侣名呀,两人循环乘坐45路公交车,反复经历爆炸,仿佛给两人设定了目标,只有解除爆炸,才能摆脱循环。经过了排除嫌疑人,调查制爆原因等多番考验,抽丝剥茧,充分运用了各种智慧,最终保全众多人的生命安全。这部剧为我们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比如网暴、公交车猥亵,颂扬了见义勇为的美好品德,以及人民警察舍己为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职业精神。

从剧情构思上来说,它脑洞大开,男女主二人于公交车上反复经历爆炸,究竟谁是爆炸的制造者?如何才能摆脱循环?戴黑口罩、黑帽子的神秘年轻人,提着蛇皮袋子的中年大叔,以及脚下放有红色塑料袋包装物的妇女,他们一一排除,终于把目标锁定在了妇女身上,他们经历了十几次循环,甚至被捅了一刀,冒着失去自身生命的风险,他们没有放弃,没有逃避,想尽办法拯救全车人的性命,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值得一提的是,在肖鹤云面临可能失去自己生命与拯救全车人的生命的抉择之间,他有过退缩,有过挣扎,小江警官失去了敬爱的张警官之后,用理智克制着对报案两人的怀疑与敌意(可能这词稍有不妥,想不到特别恰当的词,但小江警官因为张警官牺牲,确实对他俩有不满)。这些符合人性本能的细节化处理,让这部剧更有质感。

另外,在前面的剧情中,我们看到爆炸的制造者——提着塑料袋的妇女,只觉得她面目可憎。她晦暗无光的眼睛、瘦削的脸庞以及高高梳起的发髻,她持刀行凶,她需要好几个男人才能制服的偏执的蛮力,让她显的与社会格格不入。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她一次次不放弃调查女儿的案情,啃着馒头、就着水住在狭仄昏暗的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可怜的母亲在失去了唯一的女儿之后,身心是如何的备受煎熬,让她从一名人人敬爱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疯子。我们变得不再那么讨厌她。但这也不能成为她制爆的理由。我们要找到王萌萌车祸的真相,我们也要给这对父母一个真相。

剧中还有很多亮点与发人深思之处,在此不再赘述,请各位朋友自行发掘。

电视剧《开端》观后感【三】

《开端》开播了,说这是2022年影视剧开年第一“炸”,应该没人反驳吧?

无论是播放量还是热度值,各方数据都在不断攀升,即使该剧只播了八集,但还是得承认,《开端》火了!

电视剧《开端》改编自同名小说,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悬疑剧,虽然只有15集,但剧情紧凑推理过程十分烧脑,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关键性信息。

其实,看了前八集之后,凶手已经呼之欲出了。凶手是坐在右边靠窗位置的中年女人,炸弹在她脚底下红色袋子装着的高压锅里面。

但是在肖鹤云和李诗情控制住了女人之后,炸弹还能引爆,那说明凶手不止她一人,还有帮凶。

剧集还没有播出来,小七就不明说帮凶是谁,但剧中有提到李诗情的排除法,其实帮凶身份已经很明显,那么动机是什么,又是如何策划爆炸的呢?

我看了原著,在不剧透的情况下,为大家提供几条关键性线索,希望对大家看剧解题能有所帮助。

1、固定爆炸时间点:13:42(原著中是13:45)

在李诗情和肖鹤云都循环的时候,两人曾经将每一次循环醒来时间和爆炸时间做了一次梳理。

两人得出的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无论哪种情况下,车子都会在13:42爆炸。也就是说这是爆炸的时间点,那么这个时间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2、两种爆炸方式:车祸和引爆

通过十多次循环,大致已经知道,公交车会发生意外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车祸撞到了装满燃气的运输车,一个是引爆车上的炸弹。

如果车祸是突发事件,因为这个是事先没有预料到,后面也可以避免的。那么想想,连续4年无车祸还拾金不昧的司机,为什么那一天会心不在焉?

还有,车祸的爆炸原因到底是公交车撞击油罐车导致的爆炸,还是在车子发生激烈撞击的时候,高压锅内的炸弹掉了出来,从而爆炸?

3、两个爆炸的地点:十字路口和桥上

前面已经分析出,只要公交车在路途中耽误时间,就会发生车祸。但车祸是意外,不在凶手的预算之内,而车祸地点是在十字路口,所以十字路口并不是凶手的理想地点。

所以,凶手的理想爆炸地点是桥上,好几次循环都是一行人顺利通过十字路口,但是在桥上的时候爆炸。

在肖鹤云和李诗情第一次成功拿下炸弹,并且要走的时候,车也是停在了桥上,这说明什么?说明凶手的理想爆炸地点是桥上,那么为什么是桥上呢?

4、为什么女主会进入循环?

不知道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那就是为什么女主李诗情会进入循环?人物设定中,李诗情是一名大学生,背景简单,坐上45路车也是临时要去市区买书。

车上的人性格迥异,来自不同的行业,年龄也不一样,为什么偏偏是大学生李诗情进入循环呢?这会不会是一种暗示?

5、关键词:色狼

在知道进入循环之后,李诗情尝试过很多种方式下车,但都无济于事。唯一让她成功下车的方式是说车上有色狼,这个时候哪怕是违规停车,司机都让她下车,甚至同意让她把人带下车。

那是不是“色狼”也是关键点,是凶手的动机之一呢?

要知道,45路车是郊区到市区的主要公交车,坐车上的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和高新区的白领,这趟车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线索,希望在看剧的时候可以帮助到大家,不会错过精彩细节和关键线索。

电视剧《开端》观后感【四】

果只给你1分钟的时间,让你去阻止一场公交炸弹袭击,你能做到吗?这就是李诗情第一次意识到会发生爆炸时遇到的情况。时间不够用,不是吗?李诗情不是《飞出个未来》中的弗莱,她手里没有那个可以让时光倒流10秒的神奇装置,也没有让时间停止的超级能力。好在,上帝没有让一个小姑娘无意义循环死亡的恶趣味,如果她没能阻止袭击,那么时间就会提前一些,直到不能提前为止。在经历了十七次循环后,时间被定格在了爆炸发生的16分钟之前。虽然不像罗拉那样凑出来一个整数,但也足够干许多事了。不断死而复生的女主角李诗情和被她拉入循环的男主角肖鹤云不断尝试各种选择,最终阻止爆炸,摆脱了时间循环。这种叙事模式被称为“土拨鼠日环”,来源于电影《土拨鼠之日》,指主角受困于某一限定时空,不断经历循环,每次循环结束后,身边人都会丢失记忆而只有一个或几个人仍保留记忆的模式。

这样的故事设定已经算不上是新奇了,除了《土拨鼠之日》和《罗拉快跑》外,还有《源代码》、《彗星来的那一夜》等等优秀作品。然而,或许是由于审核这个特殊原因,此类题材在国内的影视剧创作中还属于少数,我的印象中只有《逆时营救》这一部作品,这就使得《开端》的出现实属不易。

想要在有如此众多佳作作为铺垫的前提下得到观众认可,且篇幅加长到十五集的情况下拍出一部前后呼应又不拖沓的作品可谓难度不小。对此,本剧主要采用了充实细节和添加感情线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做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兼顾。这本不是什么新奇操作,甚至往往得到一些崇尚“硬核”的观众的诟病,因为爱情在此类题材中的大多数作品中是作为“目的”或“奖励”出现的,比如在《罗拉快跑》中女主角罗拉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男友曼尼的生命,又比如《源代码》中史蒂文斯走出列车与克里斯蒂娜终成正果。这些观众认为,如果将爱情埋进作品起承转合的关键要素之中,未免有些讨嫌了,表面看似增强了剧本的艺术性,实则是为商业所不得不作出的妥协。我个人比较反对一些创作者和观众对于艺术性的偏执追求,作品应该在保证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其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政治等创作目的。如果一个作品脱离了凡世,就很难在大众间传播;如果一部作品是佳作却没有和广大观众见面,便是作品的遗憾与观众的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我这个常常因自己没有更早看到某一部作品而后悔的大团圆爱好者所不能接受的。

本剧很聪明的没有选择这条路。一方面,作为一部电视剧而言,如果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写成是推进剧情前进的因素的话,亦或者像原著那样添加大量心理描写以增加戏份,整个本子最终偏题的风险会非常高,而本剧的主要篇幅应该放在时空循环的细节与呼应之上。另一方面,电视剧与电影不同,其播出周期长的特点使得观众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剧中人是自己生活中的朋友,从而产生依赖情绪。这种依赖情绪正是营销团队在宣传周期内可以好好利用以维持热度的妙招,而爱情恰恰是人一生中最长的依赖关系,这也是无论中外维持热度大都采用cp或打造人设等方式的原因之一。既然时空循环题材已有众多佳作,若想突围必须提升质量,那么就不能给剧情注太多水;既然过长的体量仅靠“细节”影响无法兼顾本剧受众的不同群体,那么就要将爱情线引入来增加选择。本剧巧妙地将两条线的篇幅维持在了合理范畴,主创团队对两条主线的把控、对市场的掌握,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时,主创团队还通过“准备药检”、“他不仅信 还很期待呢”、“司锅姨”等衍生slogan文案进行病毒传播,功力颇深。

本剧同时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比如,没有局限于以往时空循环作品常见的封闭空间创作之中(比如《恐怖游轮》)。女主角李诗情和男主角肖鹤云没有像菲尔那样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而被困在普苏塔尼小镇,同时也不仅仅像那辆高速奔驰的列车一旦爆炸就会强迫重新循环。主角二人没有因为爆炸案发生而回到循环,也没有因时间有限而终止调查,而是利用所能得到的信息最大程度为下一次循环做好准备。这样做,能够赋予剧中人物更多选择、将暗线铺开,也是长篇幅叙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可以加入更多著名演员,可谓一举三得(不得不感叹主创团队与市场团队相结合的功力)。

同时,本剧也没有因为对故事做了加法而干扰到减法。时-空范围的扩大,没有消减公交车这一封闭空间的紧凑,它不但是承载故事的始与终,同时是故事发生的前提与主要戏剧冲突的根源。比如,主角二人数次武力反抗,都因为空间上的阻隔(破窗锤)或人物间的羁绊(老焦不敢出手、未预见司机是帮凶)而失败。公交车外在的封闭性与两位反派角色的内心封闭相交织,对心防的突破成为了破解循环的关键。剧中父亲司机王兴德对女儿王萌萌逝去的恨没有母亲锅姨那么深,但是又限于锅姨的坚持而不得不制造袭击。在主角二人经过数次循环终于武力制服锅姨后,无论炸弹定时与否,司机就成为了阻止爆炸的关键,而反派二人中真正可以被突破心防的那个人,也正是司机王兴德。这便是两点关系的不稳定性,两点的关系既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前后、左右,覆盖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种可能,预示着两人关系的不稳定,也是影视剧中常见的破除僵局的手法——先通过某种方式搞定其中一人,故事自然就可以向深入发展。两点关系不仅可以被外力打破,也可以从内部分崩离析。在搏斗中,制服对方的那一人,瞬间就可以取得局势的主导权。当锅姨胜利时,公交车成功爆炸,当肖鹤云胜利时,脱离封闭空间但是未能阻止爆炸。这是因为,在多点结构中,仅仅靠两个人关系的破裂,是不能改变结局的。一方面这将会导致其他角色的无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封闭空间的内外因交相呼应的结构中要依赖心防的突破才能真正化解冲突的剧作原则。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最终作用。

看到这里不仅会有人要说,三角关系是最稳固的关系。剧中也正是如此,在第一次阻止爆炸的过程中,反派二人都是因外力作用而失去抵抗的,这也使得由于时间不够导致张警官牺牲。这是因为,在锅姨与王兴德的羁绊中,还有一个隐形的第三人,也就是去世的王萌萌。王萌萌是爆炸开始的因,也是爆炸结束的果。只有搞清楚王萌萌去世的原因,才能够化解心防。当王萌萌的死因没有被揭开时,反派二人与王萌萌的三角关系就是不可击破的。

当然,本剧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时空循环主角的最大能力与冲突核心应是未卜先知,而本剧中淡化了这一能力,这就冲淡了观众的沉浸感。这种沉浸感是需要通过完整循环的累积来搭建的。例如,游戏《十二分钟》中,玩家操控男主角反复的经历被杀手捆绑的过程,需要利用周边的一切元素不断试错才能找到化解方案。玩家甚至可以选择拿起厨刀杀死妻子,在第一次杀妻后,男主怀抱着妻子的尸体震惊不已,而随着次数的增多,男主逐渐的熟练到正面割喉妻子而面无表情。而剧中的二十五次循环被分的太散,且观众第一次看到的是第六次循环,这固然有快速进入主题、避免情节拖沓和结构创新之处,但未免让观众感到一头雾水。好在,主角二人的爱情线补足了沉浸感上缺失的一环。

第二,为了达到前文所述的快速进入主题的目的,“进入循环”这一设定是通过主角之口说出来的,这就进一步消减了故事的解密性,在故事的开头就通过台词来表达设定存在着上帝视角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时空循环作品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观众一旦经历一个完整循环而来到第二个循环,就能立刻意识到自己处于循环之中,并不需要演员来打破“第四面墙”。同样的问题体现在男主角肖鹤云身上就更为明显,为了体现超强的记忆力,编剧通过速记车牌号的方式来表达。可是问题在于,此时不仅观众,就连女主角也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记住车牌号这一失误,如果是我,一定会安排二人再进一次循环来解决问题,只需要一次蒙太奇即可,并不会影响节奏,同时还能提高张力。毕竟已经安排了二十多次循环,多一次又如何。而这一解决方案,就明显的和之后肖鹤云通过无意识记忆来折服张警官的情节冲突了。这大概就是小说改编作品存在的先天问题,小说可以通过旁白和第三人称叙述来确立人物形象,但是影视剧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必须慎之又慎,尤其是封闭空间结构。因为时空循环既不是历史剧需要旁白来提升沉浸感,同时也没有什么心里独白的空间。在主角已经拥有预知未来这一超能力的基础上,再多赋予一项超能力,是对平衡的一种打破。在我看来,既然两人一共会经历二十多次循环,那么到了中期,二人就可以对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肖鹤云的超级记忆就显得有些鸡肋了(通过默背地图来说服张警官真的有那么必要吗?)。第三,《卡农》作为背景音的实际作用与预期作用不符。以音乐作为符号对循环进行标记是时空循环作品的管用技法,例如上文游戏中使用的《玫瑰人生》是唤起妻子回忆进而告知男主怀孕推进剧情前进的关键元素。但是《卡农》在本剧中的作用,最终从炸弹爆炸的预示减弱为锅姨的手机铃声,这就更加使得二人最后在警察局博取信任那场戏的鸡肋,因为女警手机响起《卡农》在后文毫无解释,而在封闭情景中,即使在如交代前史、突破故事等必要条件下不得不转换场景,该场景也必须是封闭空间。那么,每一个元素的出现都要对情节的推进起到作用,而《卡农》这一次响起,是为了让警察怀疑二人。但是,如果去掉肖鹤云的超强记忆,让他不能默背地图,难道不是更好的怀疑方式吗?这也正好可以让警方与李肖二人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扳回一局借此将计就计而非完全被利用。

瑕不掩瑜,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并未掩盖本剧的优秀。环环相扣的情节、出色的节奏把控、恰到好处的选角,为观众在2022年的开年带来了极好的视听体验。最后,本剧名“开端”也昭示了主题——所有的结局都是开始。这也是时空循环类作品的永恒的主题。主人公在逃避时空束缚的同时,人生有了新的开始,在由浅入深的解开迷雾的同时,也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自己,在救赎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突破。本剧结尾,卢笛与父母释开心结、老焦得到了三万块奖金解了燃眉之急、马国强因见义勇为得到众人敬佩从而得到家庭原谅、李诗情与肖鹤云通过不可忘却的冒险经历找到爱情、王兴德与锅姨得知了女儿死亡的真相也看到了坏人得到严惩。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开端的到来。这也正是我对大团圆结局的喜爱之处,只有挥手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电视剧毛岸英观后感


电视剧毛岸英观后感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城,魂归故乡;凤凰涅槃,人天共仰;为国舍命,日月同光。”看电视剧《毛岸英》,一曲气壮山河,动人心弦的主题歌,把广大观众待会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记忆中。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领导者,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解放全人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先烈一样,为国舍命、痛失了六位亲人。建国后,毛岸英作为一国领袖的儿子,没有贪图享乐,进工厂、下车间,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又将毛岸英送上朝鲜战场,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忍着极大地悲痛,对彭德怀元帅激昂地说:“岸英是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胸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尽管他们离开了所热爱的人民,却始终得到人民的敬仰,成为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这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这样一个政党,她来自人民,把自己的根基深植于人民之中,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她来自于人民,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把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她来自人民,把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把人民利益作为第一标准。这就是他们为人崇仰的精神脊梁。

电视剧《毛岸英》,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使我们重新认识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七千多万中国共产党员是一部难得的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改革开放力度愈是加快,人民物质生活愈是丰厚,精神支柱、党的宗旨越要加强学习、教育,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个务必”,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