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二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翻阅了《生命沉思录》之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阅读,可以让我永不媚俗。这是我一直肯定并坚信的真理。

命是先天,是上天的口令;运是后天,是道路。奔驰车走山路,有命无运;拖拉机走山路,命得其运。这句话准确并形象的阐述了人的命运,命是上天安排,而运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因此,一个人生下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风水:就是那风、那水就是你无论生还是死,都有山如龙,水如龙,那么盘绕着你,还有阳光

那佛像真高大啊,当我在一个高高的昏暗的阁楼触摸到他众多的、有裂痕的手臂的时候,我因受到震动而流泪。

哪只手臂是接引我的啊那一瞬间,既想逃离,又想被他环抱而沉睡

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读完全书,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心灵得到了净化。

人的差异性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源于诗性和艺术性。我们的灵魂需要反思。一颗孤独的心,一张莫测的脸,摒弃一切世俗,甘愿自我放逐。我们要在反思中前行!

书中写到,幸福,就是甘于平庸的感受。甘于,就是在平庸中也能咂巴出甜蜜和幸福来。能随时随地享受当下的人,就幸福。

对于我来说,幸福就是懂得感恩,感谢生命中所有陪伴你的人和事;幸福就是求真务实,不为虚荣而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幸福就是坚持理想,勇于担当属于自己的责任生活本就应该是幸福的,唯有懂得惜福的人才最幸福!

读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正是2012年12月,转眼就迎来了光明的2013年,感觉像是新生,所谓这个世界末日,也许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戛然而止,我们应走向觉悟的生活。物质的极大化没有使得我们更快乐,是时候该渐渐消除肉身的躁动,而等待精神的小鸟飞抵我们的精神乐园。漫步人生路,因我们自己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人要活出生活的质量。活着,是一种责任!是为了追求精神的满足。人生苦短,不管这一生成功或失败,你一定都曾做过什么事,活得虽然平凡但是要精彩,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以此构成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1300字: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家宝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己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Ⅱ》读后感


《沉思录Ⅱ》读后感


1、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效率。这点很重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公正的做事情,让自己不去抱怨,在宁静的平和的心态指导下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专注就给了你通往成功的保证。那什么是我能够控制的?观点,愿望,欲求以及厌恶,这些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品质,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生儿富足,运气亨通,别人对我的看法,以及我的社会地位,这些外部事物是我们不能够控制的。


2、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让事情带有个人色彩,不要对你自己或者人类的本性轻蔑的做出结论。要像侦探那样通过训练的眼睛分辨出事情的益处。为将来局面精心谋划,要养成个人的良好习惯,为此,要注意生活中所有细节,积极追求美好的事情,经常审视自己的动机,确保摆脱了恐惧,贪婪,懒惰的桎梏,这样做,才不会被外在的事情扰乱心绪。


3、凡事不要当即作出反映,要推出冲突的现场,这样才会有更开阔的眼界,并使自己平静下来。


4、心胸狭窄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一般人则自己责备自己。那些致力于智慧人生的人知道责备任何人与事情的冲动都是愚蠢的,无论责备他人还是自己,都将一无所获。最后,伤害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5、与你有关的事情要全神贯注,专注于分内之事,与你相关的事情要全神贯注。如果遇到一个有魅力的人,你需要的品质就是自制力,如果感到痛苦或菏泽虚弱,你需要的则是耐力,面对恶语谩骂,你需要的就是耐心。


6、让你的意愿与自然和谐一致,伟大之事不可能一夕而成,而需假日时日。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地思考问题。


7、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自制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8、持久的满足胜过及时的行乐,要让理性占上风,要不断强化慎思的习惯。


9、要培养验证事物实际的好坏的技巧,要学会等待,要学会评价,而不是依据未经过训练的本能做出反映,不管怎样说,自发性均不是一种优点。


10、如果在道德上缺乏修炼,我们很容易走向无节制。


11、避免最流行的娱乐,大多被认为主流的娱乐,常常是低俗或者愚蠢的,他们只是迎合或者利用人性的弱点,你的生命如此短暂,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12、与他人交往要有所警惕。与人交往要小心,不要理会别人宣称什么,他们可能并非真正按照精神生活准则来生活,他们的思维习惯同样会对你产生有害的影响。


13、不要因为别人对你友善就与他们一起消磨时光,世上到处都有令人愉快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提升你,其出现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对于一个人优秀与否的真正考验就在于那些常被或略的行为细节嫩否给予足够的重视。


14、慎重选择交往对象,在谈话中要控制的主题保持超然态度,避免夸张效应,不陷入与他人通沮丧消极情境中。


15、将人生视作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该优雅得体,言谈要有高尚动机,行为要合乎逻辑,言辞得当,尽量包伺候沉默或菏泽少说话,要有幽默感,在交谈中运用判断力,不必扮演小丑去显示聪明练达。绝不随便讨论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想法一旦说出便会被别人像秃鹫那样尽情享用,要自我克制,这样才不会耗掉你的热情。


16、责任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17、智慧的生活是理性的生活,学会清晰的思考问题很重要,清晰的思考问题需要适当的训练。


18、理性的任务就是要批判性的检验我们的推测,防止过于随意,过于敏感,混乱的方式行事,发问时理性的动力,因此要学习如何理性而非情绪化地提出问题。


19、良好推理能力标志:清晰、一致、严格、定义准确,不会含糊不清。


20、戒除骄傲是走向智慧生活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迈向智慧的第一步最艰难,因为我们脆弱的心惧怕劳累,害怕陌生。智慧的人生,行重于知。通过读书,要让自己更具辨别力与反省能力,书籍聚友训练头脑的力量。


21、要以值得效仿的人为楷模,这是迅速提升品格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果有机会要见一位重要人物,你不要紧张,要在心中唤起你最钦佩之人的品质,并模仿他的言谈举止。


22、有德之人始终如一。要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你必须始终如一,即时这样做会不方便,不舒服、不容易。


23、那些在精神上未经过修炼的人会思考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他们把时间浪费在懊悔上,或者希望自己的生活细节与众不同。


24、除了你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情,要不断的密切关注自己的信念和冲动。


25、如果要智慧的过一生,那么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依靠自己的眼睛。


26、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回应灵魂的呼声,要弄懂我们自己,把我们从悲伤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27、巧妙地运用逻辑、辩术以及成熟的正确指称事物的能力,都是哲学赐予我们的工具,借助他们我们能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内心的宁静-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28、从所有外物中获益,训练忍耐力,训练对情绪的控制力,以及对待问题的温和态度。


29、不选择焦虑,就没有焦虑的容身之所,在哪方面拥有技能,在哪方面就会有自信,尽管不能控制某些事物,但也不应该焦虑。


30、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我们的本性,我们不会因为达不到的高度而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探索。


31、镇定而谨慎地对待一切,既自信又谨慎,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外事物时,我要自信,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内事物时,我要谨慎。以正确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行动甚于喧嚣。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700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700字

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人们都承认,有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

我只有采用一个最原始、最笨、可又决不可避免的办法,这就是找出原书,一行一行,一句句地读下去,像沙里淘金一样,搜寻有用的材料。我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除了礼拜天休息外,每天来回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书库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时候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得如获至宝。但有时候也枯坐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来。经过两年的苦练,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

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渴望长大,渴望工作。但是很快,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可繁重的工作压力,琐碎的家庭生活,使我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读书。于是,又开始羡慕起学生的生活,渴望有朝一日,能重新迈进学校的大门,系统的学习。无数次的梦见上中师时开学的情形,我想,自己是有一种上学的情结。自学考试还剩一门外语,可是十几年没学,一切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现在,不能够看高深的书,稍微需要动脑筋想的,看一会儿就犯困,比安眠药催眠效果还好。我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老公常形容我不一头撞到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都不死心。但是,我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志者,事竟成。不管结果怎样,一定要试一试。

沉思录读后感作文1100字:沉思录读后感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后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700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以自叙的口吻,至真至诚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反思,对学术的追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对信仰的坚守。

阅读作者关于文革经历的心灵独白,我不禁潸然泪下。十年浩劫中,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身心遭到极度地摧残。当他不堪忍受批斗和羞辱时,一度决定自己结束生命、摆脱厄运。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如果说,季羡林留德十年后,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是出于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那么,当他挨批遭打、学术尊严荡然无存、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时,决意忍辱偷生,这不能不说是信仰的力量使然啊!

坚守信仰,他在黑暗的岁月里看到国家前景的光明;坚守信仰,他从内心拥有了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坚守信仰,他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利用看楼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罗摩衍那》

如今,季羡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就在他95岁生日时,他仍然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可见,季羡林老先生终生都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愈久弥坚!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对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在中国正在走向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信仰、凝心聚力。唯有如此,面对发展机遇,抑或是天灾人祸时,我们才会更团结,更坚强,更有为!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