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史学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史学读后感范文一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要看一下书就行。却不知道教历史是不简单的,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很高的素养,也是本书写的史德。

战争是曾经历史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史学家极其关注的对象。但这让历史充斥着战争、血腥等。要有一部柔美的历史,需要史学家的努力,史学家要换角度地描述历史。这让我想到了黄仁宇先生的作品。

史学读后感范文二

《新史学》读后感

我于日前重新拜读任公先生之大作--《新史学》,受益非浅,启发之余写此读后感。

任公先生学贯中西,其将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发现我国兹学之盛如彼,然国民不团结、群治不进化,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先生推其病因,指出六病三恶果.六病者: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我国之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莫能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史之用也。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先生认为史学应该如人,须有其精神,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然我国史学汗牛充栋,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五曰:能铺叙而不能别裁。我国史学多且杂,然体裁单一,如果将大事皆删去,而惟存临猫生子等语。六曰: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之史家,稍有创作之才的惟六人:太史公;杜君卿;郑渔仲;司马温公;袁枢;黄梨洲。此六病之弊所贻害后人之恶果有三: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时至今日,我辈读史也无一善本可寻,且疑古之风尚存,稍不留神就会发现手里捧的就是某某学者所指的伪书。呜呼,此国人之大不幸也!先生于百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尚未善解之,故今之史家应深思之、努力之,编写一善本以谢国人,也慰先生之在天之灵。

任公先生在彼时彼日针砭史学之弊,确能振聋发聩,今日读来尤耳目一新。深思之,语略过而意已到,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然也!快哉!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先生之心吾知之矣。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史学名著读后感


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这本书是1970年前后,钱穆在台湾为历史专业博士生讲课的讲义。我主要是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来读的。每天乘坐一号线,来回各25分钟。上班路上基本都有座,下班路上大多站一半、坐一半。看到今天大约花了2个礼拜,全书已经看完了9成。

从前看钱穆的《国史大纲》,就感觉他喜欢把中国的事情,尽往好处说,只看好的方面。今天早上在地铁里看到这本讲义里有他一段感慨的话,是这样说的:

曾有人对我说,你的书中只多讲中国好处,不多讲中国坏处。我说,你们大家尽在那里讲中国坏处,我不得不来多讲一点中国的好处。而且中国坏处在我书里不是没有,治乱兴亡我都讲,不只讲治不讲乱,只讲兴不讲亡。但在你看来,好像我都是在讲中国的好处。但请问,我们在汉、在唐、在宋明、在清,各有一段治平极盛的时候,这些处,我们该不该讲几句呢?我们的历史,直从上古下来,四、五千年一贯直下,到今未断,这些处又该不该讲几句呢?今天我们的毛病,在乎再不肯讲自己好处,只讲自己坏处。我请问:我们中国人太坏了,又怎么在此世界做人呢?今天诸位一出口就是美国好、中国坏,我要向诸位讲一句:美国并非全部坏,中国并非全部好。若说我平生讲话,多讲了中国的好处,也只是因病立方,通其变使不倦。否则尽是说美国好,中国坏,哪个不知,还要我讲吗?

看到这里,我不禁开怀一笑。平生读书,读到击节叫好的不少,读到拍案而起也有,读到开怀一笑的,仅此一例。开怀之余,回顾这段时间看的一些书,不免有些感想。

自清末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以来,许多守旧分子依然故步自封,看不起西方文化。即使到了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时候,用得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半吊子的方法。但要知道,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当时仅凭中学为体却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一批提倡新文化的学者开始鼓吹西方文化,要把西方的思想体系推介到中国来。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一体一用的道理--仅通中学之体,是无法致西学之用的。西方思想来到中国,必然同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矛盾。中西文化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和而不同,各自通各自的经,致各自的用。但这种状态只有在十分温和适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新文化运动者开眼看世界,并多有留学经历,他们所经受的文化冲击之强烈可想而之。等他们回到中国,满眼只见暮气陈腐、民智愚昧、国家危在旦夕,其所受的反文化冲击之强,恐怕更是文化冲击的几倍。这教他们又怎能不把一切都归咎于中国文化的落后?而他们反对传统文化的手段又怎会不激烈呢?于是,自上古时代发展延续下来的文言文被一朝废弃了;代表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孔孟之道被打成黑店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兴亡治乱被封建专制四字一笔抹杀了。那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动,似乎过于激烈了些。在这样的背景下,钱穆挺身而出,为传统文化辩护。他并不认为中国文化天下第一,也不反对学习西方的思想。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体制发展至今源远流长,许多批评传统的人,其实并不了解其中渊源,而同时鼓吹西方的,亦不过学得点皮毛而已。以中西史学为例,钱穆说中国的史学,自《尚书》、《春秋》一路发展至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如今做学问的人,可以选择接着中国史学传统的路子,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中国史学;当然也可以跳出中国史学的框架,采用西方的一套历史观,但前提是你要把西方史学的整个演进过程摸清,把脉络摸透,不能只掌握了一点表面现成的知识,就回来做学问了。

若不是晚清政局腐败、民智愚昧,也不会有那一批人激励鼓吹西方文化;若不是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岌岌可危,也不会出现钱穆这样的人,以毕生之力来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中国文化的得失。这便是反者道之动了。然而事物的健康发展,不能总在正、反之间剧烈摇摆。正、反过后,应该还有个合的阶段。钱穆的态度虽然已经比较温和了,但还算不上是合.如果要进入合的阶段,就必须出现真正学贯中西的人物。怎样才算学贯中西呢?想来中学方面,需有钱穆的见识,西学方面,也需具备如钱穆之于中学的水平。而如今连钱穆这样的人都没了,遑论其他?

另:钱穆说过,国家其实是个精神上的范畴。只有大家都具备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国家才能稳定。这也是中国历史能够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原因。当前中国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是个什么状态,也不用多说了。如果要培养这些东西,读钱穆的书是最合适的。因为在这方面,少有其他书比钱穆的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更明白。但钱穆自己也说了,他生平说中国的好话比较多,因此有心治学的人,不能只看他的书,还要看说坏话的书,最好直接看西方的书。钱穆无疑是一代大师,但是现在的中国,只有钱穆这样的大师还不够。

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二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从前我对于史学所知不多,很庆幸读到这样一份讲义性质的书稿,严肃但富有趣味,每看一篇,仿佛就坐在当年的课堂里聆听先生的教诲。当这样一门课细细上下来,我这样一个史学的门外汉也竟能够了解了些许脉络。然而,这只是收获之中极小的部分。

因是课堂讲义,每一篇无外要提到作品内容,作者的生平,这些并不想在这里重复。及至关于史学的源流,兴衰,时代分野,这些学术上的见解论断,亦不想在这里细细摘录,钱先生的论断每出新意,且都能自圆其说,令人叹服,但我不懂史,因此并不适宜在此做纯学术的探讨。

然而,它在如何读书,及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上对我的影响极深。

关于读书

1、读书要通.钱先生说由博返约,博便是要多读书,多读书后能从大处归纳会通,这就是约。全书多次提到做学问不该局限在一个单一的领域,只寻求一个小题目来做,对刘知己和杜佑的褒贬也彰显了钱先生的这一观点。而他自己更是这一观念的实践者,虽是讲史学,却能跳出史学的樊笼,站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讲,讲史学,却从《西周书》、《春秋》始,期间又提及《世说新语》、《文心雕龙》,魏晋玄学、唐时的佛学到宋明理学,经、子、集无所不包。虽然对自己的无知心知肚明,但面对这样的大师,还是无法不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2 读书的态度。要用研究的态度,而不是批评的态度。读一部书,不找出它一些毛病,仿佛不能表示读书有所得,是极大的错误。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严谨谦逊的治学精神吧。钱先生的建议,读书要能采其长,不是要索其瑕疵;又说应有一种无所为的心理,只求细心欣赏,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这般不带功利地做学问呢?即便是降低要求做学问总该要了解,既不讲了解,也该能'记得',这又谈何容易?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尽说述而不作,但如何述法,尽不容易。

3、 书要一部一部读。钱先生说当知读一篇文章大不易,但只要能读一篇,就能读一切篇。这一篇不能读,别篇也一样不能读又说读书要读到书背后的人,切不可当一堆材料来刊,而各人读书,可以有见识不同.想自己从前读书,都称不上读书,只可谓翻书,从头至尾,快则快矣,合上书却一无所得,只留下一模糊印象,或者一点零碎谈资供人前卖弄。

关于对社会和人生

钱先生容易受人批评的地方不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赞,例如对于纪传体的极力称赞,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评价,对于农历纪年,中文的妙处,无一不是如此。因这观念太偏,所以遭人批评。余英时先生说钱先生一生为故国招魂,不禁让我联想到另一位老先生,辜鸿铭。都是一腔的爱国热情,只不过透过不同的偏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胸怀,让我觉得惭愧。一直以来,我大概都属于是悲观的虚无主义者,对这个社会的总总地方感到失望,及至冷漠,然后躲在独善其身的牌子后面漠然地度日。从不认为自己能留下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也从未想过要去做些什么。所谓立德、立言、立行,对我来说仿佛一件出土文物,可以看看,但与自己没有关系。说出我从来不觉得这是我的国家这样的话,心也不会颤抖。

即使是现在,每天听着周围的人抱怨这个社会种种的丑恶,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但是,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话虽说这个国家的社会责任不在我,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做事情的态度也会不一样吧。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遍【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里有很多我从来没见过答的字,也有很多很多没见过的成语。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成语小故事编成了世代流传的中国历史,让我更了解中国历史。

玖了【从容不迫】让我明白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时要镇定沉着,不慌张。读了【一鼓作气】让我明白不要做拖拉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完成,有质有量。然而当我看了【披荆斩棘】,更是明白遇到困难,不畏惧,只要认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成功的。

通过假期看的几本课外书籍,真的很受益良多,特别是【读历史学成语】,我要以历史为例,学习古人的智慧,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二)

我这几天阅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上有许多生僻字,我就查字典认读、理解成语后面的背景和来历。自己觉得很有收获,在星期六上完日语课后,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带我出去吃饭,我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边吃饭,一边开始了有意思的历史、成语讨论:

爸爸,我看到书上有个成语千金买笑,这个成语讲的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她非常美却不一爱一笑,周幽王非常苦恼。虢石父建议周幽王点燃烽火戏一弄诸侯来搏褒姒一笑,周幽王就听信了这个话。烽火点燃时,诸侯纷纷带兵跑来救援,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狼狈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周幽王大喜,经常点燃烽火来戏一弄诸侯。因为他把军令当儿戏,拿国家安危开玩笑,失信于民,最后就亡国了。爸爸吃惊地看着我说:菲菲竟然能把成语讲得这么清楚呀!一妈一一妈一说:你真棒!一妈一一妈一知道烽火戏诸侯,却不知道这后面的历史故事呢!一妈一一妈一接着说:没有原则的溺一爱一娇惯,属于是非不分;有句俗话娇子如杀子,你成长中有错误就要及时指出,否则百害无一利。我笑着叫道:老一妈一!你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说教呀!

我又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姜子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钓鱼用直钩子而且没有鱼饵,这叫愿者上钩;另外他的妻子马氏在他落魄时嫌他穷、嫌他没出息,离开了他,当姜子牙受到重用时,她又苦苦纠缠想回来。姜子牙把水壶里的水泼到地上,让马氏收起来就允许她回来。可是马氏趴到地上只捧起一堆泥浆,这叫覆水难收。

你真棒!讲的很详细呢!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起夸我。

爸爸,我们中国朝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秦朝还是唐朝?我知道唐、宋、元、明、清呢!我又问道。

宝贝儿,你刚才讲的周幽王是周朝人;姜子牙是商朝人。周朝、商朝历史比秦朝和唐朝要早得多。我国的朝代有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爸爸给我耐心地讲着。

哇!你好厉害呀,老爸!你给我讲的真清楚!怪不得一妈一一妈一说你是咱们家最有学问的人呢!我连连拍马屁,引来了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阵笑声!

我发现读书讨论特别有意思:可以加深读书印象、对书中的知识了解更多;一家人享受饮食的美味又收获了知识的营养,真是其乐融融呀!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三)

学习成语是每个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所必须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几天看了一下【读历史,学成语】,这个本书,发现它是一本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它用历史为主线,串起各个成语(主要是历史人物成语)。

三年级以前,小朋友看的是快乐学成语,虽然也可以记住成语,但运用的时候不免有时会张冠李戴,弄巧成拙。本书用讲历史故事的形式来学成语,的确很独特。看历史故事,既了解了历史,又同时学习了成语,真的很不错。三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可以接受这种比较正统的学习方法了。一个四字的成语,不但有它的意思,还包括:出处,人物,事件,时代背景,等等。如果只是单纯记得成语,而不了解它的全部,那就会在以后的应用中出现偏差,甚至于词不达意。故事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特别是孩子,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看很长历史电一影,每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理解成语这就是本书最大好处。它所讲的故事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这就更加锦上添花了。既学了成语,又看了故事,还读了历史,真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虽然好多成语涉及到的字有不少是生辟字,小朋友一时半会接受不来,但它在字的上面有注音,也可以直接无障碍地阅读。

学习古文,从学成语开始,如果全部用现代语法,那大千中华的灿烂文化瑰宝就没那么传神了。所以学好成语是为今后敲开中华文化宝库准备敲门砖。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1000字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1000字

  在我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学往往就是看看一些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习历史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更多的只是把历史当做一个个趣味故事来看,理论与方法少有人知。难怪很多人对历史知之甚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此书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该怎么学历史。     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在我们看来,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就是说的学习历史,以已有历史为鉴,发现其中纹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能成为科学性的根据是: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讲述了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史学本体论,是对史学研究活动进行本体论反思的理论产物,回答历史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其意义,对“什么是历史科学”的问题作全方位解读;历史认识论,集中回答历史知识如何形成、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历史知识的可靠性及其限制,以促进历史学家对认识成果保有清醒的批判性认识;史学方法论,是对史学研究的经验程序、思想方法、研究途径进行反思的理论产物,对史学研究思维程序作抽象化、形式化、相对固定化研究,解决历史认识手段、方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为如何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提供方法论指导。三者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   可以说,如果我们对历史学的理论方法了解不是很到位,那么对于他来说,历史是学不懂的,至少那也只是半知半解,不了解真正的历史。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1000字

  在我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学往往就是看看一些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习历史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更多的只是把历史当做一个个趣味故事来看,理论与方法少有人知。难怪很多人对历史知之甚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此书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该怎么学历史。     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在我们看来,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就是说的学习历史,以已有历史为鉴,发现其中纹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能成为科学性的根据是: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