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书的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读历史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一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着称于世。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创造了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汇聚成汹涌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最终形成现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你看从原始社会猿人的生活、活动、生产,后来一步一步发展到工具、房屋的制作,到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开始,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从此由解体到崩溃,体现了历史大踏步地迈向文明时代。到后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的劳动大分工、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到原始社会的消亡直至炎帝黄帝后形成了国家,称为唐虞时代,这一时代氏族制度逐渐解体,时代通向文明的道路已经打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成就辉煌,在人类文明中起着骨干作用。是呀!正因为文明的进步使天地之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你看氏族制度的瓦解后又陆续建立了夏朝、商朝、西周,之后各个朝代的君主为了驾驭控制别人,彼此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了,那么更换朝代势在必行,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越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然后秦国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一了度量衡,同时统治者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争论,愈演愈烈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焚书坑儒,之后秦朝为了修筑长城,由于繁刑酷法,赋役无休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以陈胜、吴广带头的农民起义开始,然后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以刘邦、项羽为首的起义军消灭了秦军,最后残暴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刘邦、项羽两人又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最后刘邦获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

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很使我佩服、敬仰,很多人物的性格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面对现实。如品德高尚、功绩卓着的尧,刘邦的高明,秦二世的残暴,韩信的自持功高等。是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读史书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智慧。因为知识使人文雅,使人谦逊,使人谨慎,使人快乐,又使人能塑造良好的性格,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多看书,多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抒情点题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二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范文一

中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用鲜血染红的历史,也是不可被改写的历史,许许多多的英雄被记在了那里,那一些些红色的书籍当中,激起了我爱国的火花。

赵一曼,白求恩等诸多的英雄为了革命事业而光荣殉国了。书中那一幕幕厮杀的场面我刻骨铭心,那些牺牲的战士们死得比泰山还重,而那些卖国贼死得比鸿毛还轻。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赶走了日本鬼子,赶走了战争,带来了和平。回想起那时倒下去的战士们,是什么让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在战场上拼搏?那就是赶走战争的信念,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希望。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不要让战士们的牺牲变成0多多的了解这段红色的历史,让我们体会其中的一切。

不要让过去的鲜血白白的流去

历史书籍读后感500范文二

汶川大地震。灾区那些稚嫩的生命尤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谁曾想。在灾难面前。他们竟然挺起了幼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气概。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人刮目相看。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坚强和英勇。在这场灾害中。灾区的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的伤痛和磨难。同时也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女学生高莹双腿断了。双手也被砸伤。在废墟里。她不仅一直没哭。还微笑着对大家说[要勇敢,中学生雷楚年在2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帮助7名同学脱险,12岁的女学生廖桐。自己本可以迅速逃生。但看到班里还有十余名惊慌的女同学。就果断地叫大家跟她跑。将她们安全带出--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智慧和乐观。很多幸存的孩子。在自救和互救上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在等待救援时和获救后表现出可贵的乐观。他们知道保持清醒。用歌声驱赶恐怖。伤痛和困倦,他们懂得保持体力。用团结。友爱和鼓励支撑生命。小女孩邓清清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被困于废墟80小时的男孩薛枭。被救出来后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仁爱和感恩。女孩马小凤和薛枭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营救人员发现薛枭受伤严重些。但薛枭坚持说[先救她.而马小凤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这种仁爱之心让救援人员动容。3岁的小男孩郎铮被救出后。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他的武警官兵敬礼。一些逃过劫难的孩子。在路边向前来救援的人们致谢。有的还加入志愿者队伍。为救援工作贡献他们的力量。

苦难是良师。逆境出人才。现今。灾区的孩子们已擦干眼泪。带着伤痕毅然走进了帐篷学校。[安心学习。立德成才。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灾区孩子们共同的肺腑之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之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崭新的诠释。这些坚强而可爱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灾区的希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英雄少年。时代骄子。让我们向这些少年英雄致敬。并伸出我们热情有力的双手。共同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有关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有关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一

《史记》读后感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着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着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有关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二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