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切格瓦拉传读后感 ”,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一)

当切格瓦拉的形象出现在大街小巷青年人的T恤上时,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头戴黑色贝雷帽,永远叼着雪茄,留着一头卷曲长发,目光深邃而忧郁。这个神话般的自我流放的战士在牺牲之后,被奉为一个介于神话和童话之间的英雄偶像。用他39年的短暂时光谱写了一部生命传奇。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省。他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阿根廷人的格瓦拉,本来可以选择稳定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却抛弃了这一切,投入了拉丁美洲的革命烽火。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流亡时与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结识,从此加入了古巴的革命斗争。革命胜利后,曾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为了把古巴建设成为一个没有贫穷、没有剥削的新国家,格瓦拉多次出访国外,成了古巴着名的国务活动家。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访亚、非国家回到哈瓦那后,古巴政坛上再未出现格瓦拉的身影。原来,这位天生的革命家已经辞去了古巴一党一、政、军的一切职务,去其他国家继续进行反帝斗争。这一切连他最敬一爱一的母亲都不知晓。

格瓦拉在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说:哪里有帝国主义,就在哪里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愈任何创伤。而在他看来,非洲无疑是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最严重的地区。切格瓦拉先在刚果东部金沙萨领导游击战争,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开展游击中心的革命活动。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击队伍被玻利维亚政一府军包围,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维亚当局杀害,时年39岁。

格瓦拉是个满怀激一情的革命家,是一个为正义,为真理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写信给子女: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身为阿根廷人,为了正义,他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作为古巴国家的开创者,为了真理,他放弃了已有的一切,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反帝的游击战争。他总是不经意间给世人以惊奇,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悲壮历史。

作为个人,格瓦拉是坚强、刚毅的。在两岁时,他患上了哮喘病。与疾病的长期斗争磨练了他超人的意志和信心。在茂密的丛林,方脸、白皙、剑眉、大胡子、头戴圆形软帽、右手握着冲锋一槍一、嘴里叼着雪茄的格瓦拉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游击战争,临刑前,格瓦拉面对敌人的一槍一口,毫不退缩,开一槍一吧,胆小鬼!你要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这是一个英雄的声音,是一声为了真理而不屈的怒吼

我喜欢海员式的一爱一情,

接个热一吻就匆匆离去

摘自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别了】

这是切格瓦拉最喜欢的一首诗。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我想,革命是永远不朽的。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二)

【切格瓦拉传】算是最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看来还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别人处拿来的书总是看得有一种紧迫感与危机感,其实当然原因不止于此,这关于切格瓦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与个人魅力、浑身散发理想与自一由情结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抓住人的心。

书越看到最后越担心害怕起来,因为早已清楚他的归结,好像我书看得越快越加速了这种归结,不免忐忑与不安起来。也许用格瓦拉自己的话说其他的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这种名人传记在看的时候好多大家其实都已知道了人物的结局,不似小说那般有悬念有纠结,但那已然明了结局的传记却依然是我很喜欢看的一个类型,只因那真实却不乏一精一彩的人生过程是无法复制的,套用前两天看到的一句广告词,真实的历史是有趣的。

自小就患有哮喘病却在年轻时基本身无分文的游历了美洲,是地道的阿根廷人却为古巴革命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激一情,在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可安详生活时却坚持选择了到其他国家的山区密林中进行斗争,这一个个关于革命与激一情的故事确实激起了我的青春意气,但我却是一个没有见识的感一性一的人,看完全书发现那些最温暖我心的其实不是这些传奇,而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当因为他的哮喘病,医生建议格瓦拉每天最好只一抽一一根雪茄时,切爽一快的答应了,后来才发现他的那一支雪茄要比正常的雪茄长好多;当每次有阿根廷的客人拜访他时,他都会问人家有没有马黛茶,那是他最喜欢喝的一种阿根廷饮料;当他被捕问他对妻子的留言时,他嘱咐她让她再嫁要活得幸福;还有他在战争中看歌德传写诗念诗;还有看书中照片他满脸胡须的俊朗面庞上孩子气的笑容,总觉得这才是众人后的他。

我有点盲目的相信起来,我知道这个印在体恤衫上的大胡子男人。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三)

切格瓦拉是个悲剧英雄,看完整本书,最后还是这句话最能概括他的一生。可是每当我想到这句话,就不由自主地从心底里泛上一股悲凉的感觉,总觉得不甘心、不该是这样的。或许切本人觉得只要拿起一槍一去战斗,死也便是死得其所了,可是我总觉得他对革命的认识太幼稚了,也许古巴革命的成功来得相对容易些,以至于让他忽略了整个美洲以至世界革命形势的严酷一性一。

他的对于革命的纯粹的热情和理想化的态度使他严重脱离了现实环境,所以他终究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对革命形势认识最深刻的当属我们的一毛一主席了,他老人家早就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哪里有那么容易成功的?我很钦佩于他的无私无畏的国际共产主义一精一神,一个人愿意抛弃一切已经奋斗到手的胜利果实,而重新回到一槍一林弹雨的艰苦而险恶的生活中,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崇高的一个人!

然而他的两次革命输出的实践都失败了,现在看来亦在意料中之事。广大的群众没有被发动起来,单凭着一小撮人的热血简单蛮干,最后不过是如飞蛾扑火罢了。不过,始终值得欣慰的是,在他身后,整个美洲人民、全世界的许多青年人都受到了这种理想主义一精一神的召唤,以他为榜样,人们会一直把这种宝贵的一精一神延续下去。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红瓦黑瓦》读后感


故事首先从主人公林冰所就读的油麻地中学开始,这所中学分为初中(红瓦房)和高中(黑瓦房)。一群孩子从故事中走出:身体壮实如牛、皮肤黑如乌鱼皮的谢百三,从裤兜里掏出一枚小圆镜,转动着脸照一照为标志性动作的马水清,诚实憨厚的刘汉林不知不觉也就将你带进了那个雄纠纠气昂昂的少年中。

曹文轩以优美的略带伤感的笔调,以一种悲悯与近乎追忆的情怀,为我们展示着主人公林冰的生活,也展示着他们或甜蜜或沮丧或绝望的情感世界。掩卷而思,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杨文富被批斗时夏兰香的不弃不离,而杨文富却表现出了猥琐与怯懦,也因此深深伤了夏兰香的心,虽然后来他百般殷勤,却终未能打动夏兰香的芳心。马水清面对着丁玫泼泼辣辣、一心一意的爱,但他最终走进了军营,留给她的或许也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思念。主人公林冰一个才艺出色的少年对陶卉的爱半遮半掩,工工整整地写成的情书却不敢亲手相赠,最后几经周折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当我们被一个个起落跌宕、震撼人心的故事牵着走的时候,也不忘停下来欣赏曹文轩用文字精心营造的诗意的境界。难怪李师江先生说曹文轩是小说界的汪国真,曹文轩从水乡少年的视角,用诗样的语言描写着水乡平原的迷人风光,也用细腻的笔触叙述着动人心弦的故事,如水乡小河里的水一样不急而缓,就这样慢慢的淌着。书中所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我,我想也定能感动今天的孩子。也正如他在《追随永恒》所说的同样手写在这本书封底的那段话,能感动孩子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

真诚的感谢曹文轩,在我们这个感情已被沙漠化、感动渐成奢侈的年代,他以水乡少年纯净的歌声让我们尘封的心扉,猝不及防中再次被轻轻的叩开,原来感动的感觉也如此美好!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红瓦黑瓦读后感


红瓦黑瓦读后感
读书是我最感兴趣的事,一有时间就读书。我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情有独钟,他的小说写得十分朴实,我看了之后,回味无穷。暑假,我读了几本曹文轩的小说。其中,《红瓦黑瓦》让我感触特别深刻,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林冰的初高中生活,描写了他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令他难忘的事。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林冰与他的高中语文老师艾雯之间发生事。林冰刚上高中,写的第一篇作文就被艾雯老师评为全班最差,令他很不福气,把作文本给撕的粉碎。艾雯老师却丝毫没有生气,她耐心地指出他作文中的不足:语言太过花哨,缺少纯朴和真实。老师并给了他两大箱子的书,让他大量增加阅读。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自从升到五级以来,我的作文一直就得到好评的次数不多,缺点不正和林冰的缺点一样吗?我常常把作文写得太过虚幻,没有扣人心弦的场景。亲人之间的关心、师生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爱护、朋友之间的相助、困难中的坚持......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我写作中所缺少的情感。看看曹文轩的小说里,故事讲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去同学家做客,或是一次劳动。但写的却都那么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我不禁暗暗赞叹曹文轩的文笔之好:把一件小事写好,才是真正的功夫!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总有一天,我也要像曹文轩一样成为大名鼎鼎的作家。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500字:格列夫游记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仔细阅读着其中搞笑、惊险的故事,仿佛真的把我带入格列佛所游历的世界。

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个爱好出游的人,他渴望着周游世界,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也许正是他那无畏的探索精神,才让我们也领略到了这奇特的四个国家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人国和大人国了。利立浦特的居民们虽然都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们却十分的勤奋和聪明。格列佛为这个国家出了不少力,最后却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弹劾,被迫离开这个国家。这从某个角度体现了当时英国政府的昏暗等等。在大人国,格列佛又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类,讽刺了某些人类的一些不好的习性。

在慧嘶马国中,格列佛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嘶马。在慧嘶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

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思考别人说话的真假,因为他们不明白说谎是什么。我也好向往去那种地方呀!我期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

这部小说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图画,同时让我看到了社会上完美的一面与黑暗的一面。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