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美国文学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美国文学读后感

【向美国学教育】读后感

文/孙玮

【向美国学教育】这本书,万玮老师将我带进的是熟悉而陌生的美国教育。说熟悉是因为美国的模范教师当然他们称呼为年度教师或者国家英雄,在最近几年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罗恩克拉克老师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以及由李茂老师翻译的【每个孩子都一爱一学】,从教师层面介绍了美国英雄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尤其是艾斯奎斯连续几次来中国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道出了许多真实的教育处境。说陌生是指对于美国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只能隔靴搔一痒,浅尝辄止,没法有更系统深入的了解。万玮老师的这次美国之行中所做的记录和思考无疑对帮助我感受美国教育文化的独特魅力,辨析中美教育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伊始就对万玮老师生活化的文笔打动,摒弃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用亲身经历来讲述,娓娓道来,如沐春风。在文字中可以感觉到万老师置身其中的那种在场感,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点滴被万老师捕捉到,提炼出来,蕴含在讲述中一个讲故事的人,教育的哲理朴素,而芬芳。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生活化的讲述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要会讲故事,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也讲自己听到或者感受到的教育道理。可以明显感觉到较之【班主任兵法】中的诙谐幽默、斗智斗勇,【向美国学教育】中作者的心境更沉潜稳重,颇具诗意行走和思考的意蕴。

在记录中万玮老师大量采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用他的话说:对比不是目的,对比只是一种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比让我们感觉到宇宙的辽阔,感知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去何方。在认识了阿米什人之后,他想到了云南贵州我们少数民族的青年的情况,感叹文化需要坚守。阿米什人总数大概25万左右,主要生活在美国宾州境内和加拿大,被包围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丛林中,竟然以一种100多年以前的原始生活方式生活。如果孩子外出上学接受了现代化的东西,他就要与种族隔绝,目的只是为了保持他们这个种族的纯洁本一性一不被现代社会污染。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正在面临着被文化科技的改变,最原始的民族风貌开始发生变化。这是文化的一种消亡。在倡导开放自主的社会中,还可以允许要阿米什人族群的存在,意味着文化要回归对人本身的尊重。对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来判断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在书中,美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知道美国的数学教育是相对很容易的,中国的任何一位老师如果语言过关,都可以到美国做小学数学教师。美国的格雷格老师一语道破:理科的东西答案通常很明确,因此受到大力鼓励;文科方面,因为涉及很多思想方面的东西,如果一个社会不够开放的话,必然要加以控制。这确实是一个关于文理科的有意思的课题,在很久之前我们就在喊: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或许是为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有大批的建设者,需要有数理化方面的人才。而文科过于倾向于思想的自一由化,关注人文,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对于整个社会的架构和发展都会有有所洞察。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绝不仅仅是数理化,还有孩子作为人的发展元素。中国有句话:先做人再做事。我们教育要让孩子成一人,成站起来的人,真正的人,而不能培养一批数理化的一精一英利己主义者。

万玮老师在书中对中美教育及文化的差异,以及从高中到大学的课程管理、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都有较为详实的记录,这些思考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有社会学的相关内容。作为一个教育思想者,万老师的行走始终坚定有力,他在美国的日子里所记录的令人感佩,而其中洋溢着的学者风范更是让我肃然起敬。走一路,学一路,思一路,行一路。对照中美教育,从中汲取积极的价值取向,借鉴一些具体的行为措施,创新一些因地制宜地做法,让自己在相对开阔的教育视野中来品鉴践行我们的教育。

感谢万玮老师。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外国文学名著读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一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外国文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二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在这本书里,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着我来到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淘气的汤姆索亚带我来到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他喜欢和哈克贝恩、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一起玩耍。他有一次说出了真相,把印第安乔告上法庭,把可怜的墨菲波特解救了出来。又有一次,他把哈克和乔埃叫到荒岛上,来当海盗。还有一次,他把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撒切尔从难以走出的迷宫里救了出来最后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寻宝他们把蕴藏在地下的宝藏成功地挖了出来,汤姆又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出来了,他把宝藏藏在了两个小口袋里,吃力地运了出来。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他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说到读书,那可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其中最富有童趣的要数《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着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和正义。

一天,汤姆和伙伴哈克在坟地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案。但凶手波特却冤枉哈波,于是,哈波被抓了。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可是杀人案,况且,当时杀人犯波特也在场,他就不怕波特吗?正因为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我对他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有一次,汤姆和伙伴贝琪在游玩。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通道又纵横交错的大山洞中迷了路。他们被困在里面几天几夜。贝琪是个女孩,她那时再也走不动了,全靠汤姆冒着生命危险探路,直到走出山洞。

多勇敢啊!在死神面前毫不示弱。汤姆的一举一动,无不证明了他的勇敢。一般的人首先会被自己吓倒,而他却勇敢地面对并解除了所有的困难和危险!

读了这本书,我也变得勇敢正义起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在以后的人生坎坷中,我一定会想起这个名字汤姆!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这本著名的书。是长江出版社,主编是:陈智勇和吴雨时两位著名的人。袖珍典藏的一本名书!

这里面我最喜欢看小说篇,小说篇里有几个主要的,是:搜神记、唐宋传奇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和红楼梦。我最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首先看的,我一边看一边画,看得津津有味。

桃园三结义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他们的缺点就是:张飞太暴躁,关羽太性急,刘备太轻敌。他们的优点就是:张飞暴力很强、很猛。关羽武功高强,信心坚定。刘备兵力很大,而且每一位兵都很忠心、勇猛、坚强。

唉!他们要是能把自己的缺点补上,那就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了。什么,你们问我桃园三结义是怎么死的?那我就告诉你:张飞喝完酒以后,就很狂,总是打死士兵,所以士兵在趁张飞睡觉的时候砍下了他的头,把头给了别人,有投靠了别人。关羽也是砍下头后死的。刘备是想为关羽报仇,于是攻打别国,没有打过,被别人火烧连营,回到了属于他的国家,最后脱骨生气而死。唉!

三国里面有最厉害的三名大将,身穿盔甲,骑着战马,手拿锋利的武器。他们就是:赵子龙、吕布、马超。

我可喜欢看三国演义了,书上也很有意思,电视上也很有意思,小朋友们,以后再给你们介绍别的小说。拜拜!!!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人钟情。尽管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视为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千千万万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所谓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